在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傳承過程中出現過很多腐朽的封建思想糟粕,比如說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但其實其存在也具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男女雙方之間的學識見聞相差很多,在交往過程中沒有共同話題,那麼沒有一點感情基礎的他們如果被強行撮合到一起,其婚姻註定會失敗。
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女大學生被眾人慫恿嫁給沒文化農民,最終卻獲得失敗婚姻的故事。
在上世紀50年代,具有一定教育背景的青年被鼓勵前往農村進行勞動,感受農村生活。
其中有一部分青年是到邊遠地區的生產建設兵團,他們一般都具有工資和探親假,這些能夠維持他們基本的生活,而另一部分青年則是到偏遠貧困的農村去勞作,他們雖然也能夠通過勞動換取工分來維持生計。
但總體來說,生活十分艱難,而白啟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響應號召,前往農村進行工作和生活,她是當時女知青群體的一個代表,她的生活是大部分女知青生活的縮影。
1968年,白啟嫻在大學畢業後到農村插隊,在繁忙的農活之餘,她還帶領當地村民積極學習先進思想。白啟嫻十分能吃苦,積極融入到農民群體中來,和農民一樣下地勞作,吃粗茶淡飯,因此她很快當地農民成為了好朋友。
在一次閒聊中,幾個村民聊起了白啟嫻的個人感情生活,此時有人不懷好意地用言語刺激白啟嫻,說她既然想要紮根農村,為什麼不和農民結為夫妻呢?白啟嫻以為這只是村民們在開玩笑,於是隨口答應了下來,但沒想到村民們又詢問她嫁給同村的村民畢振遠怎麼樣,白啟嫻礙於臉面,無奈答應了下來。
畢振遠是村裡的計分員,他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看起來不太精明,由於家庭條件不好,長得矮,因此一直沒有結婚。
但白啟嫻卻在村民們的慫恿之下答應嫁給畢振遠,1970年兩人到公社登記結婚,對於27歲的白啟嫻來說這門婚事顯得是那麼匆忙,從答應嫁給畢振遠到兩人之間結婚僅僅只過了10天時間,雖然在結婚時白啟嫻十分傷心,但她在婚後還是收拾好心情,決心紮根農村做出一番事業。
人們原本以為婚後兩人的生活能夠幸福美滿,但沒想到由於雙方的思想文化差距太大,常常因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發生爭吵,她們之間的感情也逐漸出現了裂痕。
在孩子出生之後,兩人之間的矛盾越發激烈,常常因為孩子的問題發生猛烈爭吵,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白啟嫻經常帶著孩子在學校裡居住,對有著大男子主義的畢振遠來講,妻子的這一做法無疑觸動了他那敏感的心,他懷疑妻子對他不忠,時常對白啟嫻實行毆打。
但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完整的家庭,白啟嫻默默忍受著這些痛苦,但在和學校教師發生爭執,自己的婚姻被稱為醜聞時,她仍然決定寫信向報社反映情況,於是她的事跡逐漸被人們所熟知,她嫁給農民的事跡也被媒體大力頌揚,稱她為典範。
為了掩蓋家庭和丈夫帶給她的傷害,她只能從心裡將這段婚姻上升到政治高度,認為這段婚姻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在踐行領袖的思想。但這終究只是掩耳盜鈴,不斷發生的爭吵和矛盾使得她和畢振遠之間原本就淡薄的感情更加雪上加霜。
白啟嫻對這段婚姻越來越不滿,加上後來工作繁忙導致她患上了嚴重的疾病,這使得她心中逐漸誕生了離婚的想法,雖然最後她的離婚申請也被法院通過了,但面對著年幼的孩子以及丈夫苦苦的哀求,她最終還是心軟回到了這個曾經令她感到無比痛苦的家庭當中。
但即使這樣白啟嫻還是沒有過上好日子,1982年,年僅39歲的白啟嫻因家中煤氣洩漏而中毒失去生命。
婚姻是建立在兩個人的思想觀念相契合的基礎之上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感情基礎,否則強行湊合的婚姻根本不能長久。
白啟嫻的婚姻之所以失敗其根源不是因為他的丈夫是一位農民,更深刻的原因是她倆的性格和三觀有著天差地別的的不同。白啟嫻不幸的婚姻也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一定要對另一半有了
深刻的了解之後,才決定是否步入婚姻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