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嫁給農民的大學生白啟嫻嗎?當初被慫恿下嫁,造就悲劇人生

2020-09-04 不二書

引言

在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傳承過程中出現過很多腐朽的封建思想糟粕,比如說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但其實其存在也具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男女雙方之間的學識見聞相差很多,在交往過程中沒有共同話題,那麼沒有一點感情基礎的他們如果被強行撮合到一起,其婚姻註定會失敗。

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女大學生被眾人慫恿嫁給沒文化農民,最終卻獲得失敗婚姻的故事。

在上世紀50年代,具有一定教育背景的青年被鼓勵前往農村進行勞動,感受農村生活。

其中有一部分青年是到邊遠地區的生產建設兵團,他們一般都具有工資和探親假,這些能夠維持他們基本的生活,而另一部分青年則是到偏遠貧困的農村去勞作,他們雖然也能夠通過勞動換取工分來維持生計。

但總體來說,生活十分艱難,而白啟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響應號召,前往農村進行工作和生活,她是當時女知青群體的一個代表,她的生活是大部分女知青生活的縮影。

1968年,白啟嫻在大學畢業後到農村插隊,在繁忙的農活之餘,她還帶領當地村民積極學習先進思想。白啟嫻十分能吃苦,積極融入到農民群體中來,和農民一樣下地勞作,吃粗茶淡飯,因此她很快當地農民成為了好朋友。

在一次閒聊中,幾個村民聊起了白啟嫻的個人感情生活,此時有人不懷好意地用言語刺激白啟嫻,說她既然想要紮根農村,為什麼不和農民結為夫妻呢?白啟嫻以為這只是村民們在開玩笑,於是隨口答應了下來,但沒想到村民們又詢問她嫁給同村的村民畢振遠怎麼樣,白啟嫻礙於臉面,無奈答應了下來。

畢振遠是村裡的計分員,他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看起來不太精明,由於家庭條件不好,長得矮,因此一直沒有結婚。

但白啟嫻卻在村民們的慫恿之下答應嫁給畢振遠,1970年兩人到公社登記結婚,對於27歲的白啟嫻來說這門婚事顯得是那麼匆忙,從答應嫁給畢振遠到兩人之間結婚僅僅只過了10天時間,雖然在結婚時白啟嫻十分傷心,但她在婚後還是收拾好心情,決心紮根農村做出一番事業。

人們原本以為婚後兩人的生活能夠幸福美滿,但沒想到由於雙方的思想文化差距太大,常常因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發生爭吵,她們之間的感情也逐漸出現了裂痕。

在孩子出生之後,兩人之間的矛盾越發激烈,常常因為孩子的問題發生猛烈爭吵,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白啟嫻經常帶著孩子在學校裡居住,對有著大男子主義的畢振遠來講,妻子的這一做法無疑觸動了他那敏感的心,他懷疑妻子對他不忠,時常對白啟嫻實行毆打。

但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完整的家庭,白啟嫻默默忍受著這些痛苦,但在和學校教師發生爭執,自己的婚姻被稱為醜聞時,她仍然決定寫信向報社反映情況,於是她的事跡逐漸被人們所熟知,她嫁給農民的事跡也被媒體大力頌揚,稱她為典範。

為了掩蓋家庭和丈夫帶給她的傷害,她只能從心裡將這段婚姻上升到政治高度,認為這段婚姻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在踐行領袖的思想。但這終究只是掩耳盜鈴,不斷發生的爭吵和矛盾使得她和畢振遠之間原本就淡薄的感情更加雪上加霜。

白啟嫻對這段婚姻越來越不滿,加上後來工作繁忙導致她患上了嚴重的疾病,這使得她心中逐漸誕生了離婚的想法,雖然最後她的離婚申請也被法院通過了,但面對著年幼的孩子以及丈夫苦苦的哀求,她最終還是心軟回到了這個曾經令她感到無比痛苦的家庭當中。

但即使這樣白啟嫻還是沒有過上好日子,1982年,年僅39歲的白啟嫻因家中煤氣洩漏而中毒失去生命。

婚姻是建立在兩個人的思想觀念相契合的基礎之上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感情基礎,否則強行湊合的婚姻根本不能長久。

白啟嫻的婚姻之所以失敗其根源不是因為他的丈夫是一位農民,更深刻的原因是她倆的性格和三觀有著天差地別的的不同。白啟嫻不幸的婚姻也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一定要對另一半有了

深刻的了解之後,才決定是否步入婚姻的殿堂。

相關焦點

  • 當年被人故意慫恿,嫁給文盲農民的女大學生白啟嫻,後來怎樣了?
    就像50年前,一位善良、淳樸的女大學生白啟嫻,就因為一群村民的道德綁架,被人慫恿著,稀裡糊塗地嫁給了文盲丈夫畢振遠。婚後的白啟嫻開始了噩夢般的生活,但當初那群慫恿她的村民,並不同情她、理解她,讓她只能在悔恨中離世。
  • 50年前那個被刻意慫恿,嫁沒文化農民的河北女大學生,後來咋樣
    而白啟嫻,這樣一個普通的中國知識女性,卻在情感上失去了自主,聽從了他人的慫恿,繼而獨自咽下苦果,造就了一生的苦難和悲劇。讓人痛惜的是,她的經歷又跟那個時代的環境息息相關。因此,得知幹部要給自己介紹人時,白啟嫻並沒有反對。幾句玩笑話之後,白啟嫻迷迷糊糊的便同意嫁給農民畢振遠了。
  • 27歲女大學生,被村民慫恿嫁給農村光棍,39歲不幸離世
    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少有幸福的,就比如女大學生白啟嫻嫁給沒文化的農民光棍畢振遠,註定了這場婚姻是個悲劇。白啟嫻性格外向,人長得漂亮,又受過高等教育,還多才多藝,很得村民們的喜歡。於是就有些村民想要將白啟嫻永遠的留在這個地方,他們對白啟嫻說:你身為有文化的大學生,既然下了鄉,就應該真正的紮根在農村,為了表示你的決心,你應該就在這裡嫁給一個農民,在這裡成家。
  • 當年那位被眾人慫恿,嫁給文盲農民的27歲河北女大學生,後如何
    50年前,一位27歲的女大學生,便因為眾人起鬨,稀裡糊塗嫁給了一個沒文化,且並不熟識的農民,度過了痛苦而短暫的一生,她就是女知青白啟嫻。很快,日子一天天過去,眼看著白啟嫻等知青已經二十七八了,一些村民開始「擔心」起他們的婚姻大事,說實話,他們當然想這些知識分子留在農村,推動當地的發展,那麼留住大學生們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那就是嫁個農民,成個家,最後生個娃,自然就永遠留在這裡了。
  • 那個因為眾人慫恿,嫁沒文化農民的27歲女大學生,最終結局如何
    自古婚姻講究門當戶對,門戶不一定非要指家庭狀況,還指兩個人的眼界學識,如果女大學生嫁給沒文化的農民,結果會怎樣呢? 白啟嫻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身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白啟嫻竟然在27歲那年因為眾人慫恿稀裡糊塗嫁給了看起來老實巴交、少言寡語的農民畢振遠為妻,這段婚姻最終結局如何呢?
  • 知青時代因眾人慫恿, 嫁沒文化農民的27歲女大學生, 最終結局如何
    自古婚姻講究門當戶對,門戶不一定非要指家庭狀況,還指兩個人的眼界學識,如果女大學生嫁給沒文化的農民,結果會怎樣呢?白啟嫻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身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白啟嫻竟然在27歲那年因為眾人慫恿稀裡糊塗嫁給了看起來老實巴交、少言寡語的農民畢振遠為妻,這段婚姻最終結局如何呢?
  • 50年前那位被刻意慫恿,嫁給農村光棍的河北女知青,後來怎樣了
    但是在現代社會「門當戶對」更要緊的是精神上的,如果兩個人精神世界是完全相斥的,那麼這樣的結合往往會造就一場婚姻的悲劇,就比如發生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女知青在被刻意慫恿下嫁給了農村光棍的事跡。在幾位女知青中,就最粗大條沒有什麼心眼,白啟嫻常表示自己捨不得農村,要永遠和農民們站一起。於是個別村民就趁勢慫恿:「你找個村裡人嫁了,不就得了嗎?」
  • 當年被人故意慫恿,嫁給文盲丈夫的女大學生白啟嫻,結局怎樣了?
    十多年過去了,果不其然,白啟嫻順利考取了河北師範大學。在那個年代,大學生的含金量相當高,工作的待遇也十分好。有一次,白啟嫻下鄉插秧體驗農村生活,很快便和當地的村民打成一片——這麼好的一位姑娘怎能不討人喜歡呢?正是這次經歷,讓白啟嫻為當地村民們所熟知,大家都為這位熱情善良的女大學生豎起了大拇指。由於村民的口碑,很快地,白啟嫻便被分配到當地的學校做了一位鄉村教師。
  • 27歲女大學生,被村民逼著嫁給農村光棍,慘遭家暴,39歲慘死
    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少有幸福的,就比如女大學生白啟嫻嫁給沒文化的農民光棍畢振遠,註定了這場婚姻是個悲劇。白啟嫻性格外向,人長得漂亮,又受過高等教育,還多才多藝,很得村民們的喜歡。於是就有些村民想要將白啟嫻永遠的留在這個地方,他們對白啟嫻說:你身為有文化的大學生,既然下了鄉,就應該真正的紮根在農村,為了表示你的決心,你應該就在這裡嫁給一個農民,在這裡成家。
  • 女知青被眾人慫恿嫁給文盲農民,39歲便離世
    雖然白啟嫻的母親早逝,但由於家庭寬裕,父親也重視她,白啟嫻多才多藝,性格也活潑。不管對方是同齡人、還是小朋友,又或者是老人,白啟嫻都能和對方說上幾句。因此白啟嫻很快就適應了農村生活,並且還常組織活動、安排節目,向大家展示才藝。村子裡的人也喜歡和這個漂亮姑娘嘮嗑,但聊著聊著就會聊到白啟嫻的感情生活,得知白啟嫻還沒有男朋友、沒有結婚後,村民們就有了別的心思。
  • 女大學生知青一時衝動嫁農民,39歲意外去世,悲慘一生
    大學畢業後的白啟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上山、下鄉」風潮的鼓舞,一門心思地想要去更需要知識的農村支教,為大家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大學生。白啟嫻想證明給別人看,知青和農民之間沒有界限。在一個農民就問白啟嫻是否喜歡農民,能否和農民結婚時,她隨口說出一句喜歡。
  • 50年前,那位被刻意慫恿,嫁文盲農民的河北大學生,39歲去世
    別看白啟嫻是北京人,又是女大學生,吃起苦來一點不輸常在地裡幹活的人,插秧鋤地樣樣都幹得又快又好,嘴巴還很甜經常在休息的時候和人聊天,大夥都特別喜歡這個勤快開朗的閨女。,鄉民們也開始敞開心扉,見白啟嫻還是單身就慫恿她:「不是說要紮根農村,為什麼不找個農村人做老公?」
  • 50年前,那個因一句玩笑話而嫁給農民的女知青,後來怎樣了
    這麼多知青到了鄉下,與農民成婚的現象是很常見的。當時女知青的婚姻不外乎三種,與男知青結婚,嫁給城鎮居民,或者與當地農民結婚。前兩種形式基本符合人們所說的「門當戶對」的概念,嫁給農民則被視為「異數」。很多嫁給農民的女知青生活幸福美滿,不過也有一些人是因為別的原因與農民成婚。當年的女知青白啟嫻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 50年前,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最終結局如何
    50年前,那個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白啟嫻與她的丈夫畢振遠之間的婚姻,便是缺少這兩點因素的典型。白啟嫻是負氣嫁給畢振遠的,只因為當時大隊上的農民開玩笑說了一句「嫁個農民你行嗎白啟嫻不了解畢振遠的為人本性,畢振遠亦是不懂一個大學生的眼界與才識想法,兩人在雙方不了解的情況下就草率結婚,那麼,他們最終的結局到底如何了?在外人看來,夫妻二人一個是在城市中家庭條件不錯的大學生,一個是貧苦出身文化不高的農民,這樣不般配的結合就像是一場笑話,而那些人,也等著在看他們的笑話。然而,這個時候的白啟嫻,並沒有想到自己已經踏入了一個無盡的痛苦深淵。
  • 當年,那名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下嫁農民的女知青,後來結局咋樣
    婚姻不一定是愛情的墳墓,卻一定是人生的分水嶺。特別是對女性而言,婚姻的幸福與否,決定了一輩子的生活。從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解放前期的「包辦婚姻」,釀造出無數女性婚姻的悲劇。當然,亦有不少敢於擺脫束縛,追求愛情與婚姻的自由之人。
  • 50年前,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結局怎樣
    但自由式戀愛也有曇花一現的悲劇,飛蛾撲火的悽慘景象。自由戀愛與舊時戀愛最大的不同,便是父母不再插手,但也因此,有些婚姻會沒有父母的同意,那這樣沒有父母祝福的婚姻真的能幸福嗎?50年前,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結局怎樣?
  • 那個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白啟嫻,婚後遭遇家暴,後來怎麼樣了?
    白啟嫻的出名在於她的婚姻,在那個年代,女知青們通常是不會選擇和當地的農民結婚白啟嫻是知青們中的風雲人物,她不僅懂得多而且長得還頗為出色,所以大家都覺得像她這樣的女知青應該是瞧不起鄉下人的,不過這並不妨礙她和當地的人相處得很好。一日,知青們在閒聊的時候,有一個人問白啟嫻會不會嫁給農民,白啟嫻心裡覺得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就表示她不介意。
  • 女知青下鄉,卻因一句玩笑話嫁給農民,後來活成了啥樣
    婚姻是人生中最值得思考的問題,自古以來都是父母做主,如今在新時代中,女性也能自由選擇婚姻的另一半。但是大家知道嗎?在50年前有這樣一名女子,因為一句玩笑話嫁給了農民,這段婚姻能夠幸福嗎?在一群青年中有這樣一名女子,叫白啟嫻,因為一段婚姻故事被大家熟知。1968年,白啟嫻和很多知青在畢業後去河北省滄縣一大隊工作,因為長得好看,性格也很好所以和大家相處的很是不錯。在相處過程中,有人開玩笑稱:既然到了農村,怎麼不嫁給農民?白啟嫻一句「好的」也是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可見這玩笑不能隨便開。
  • 50年前,那位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後來怎樣
    50年前,有一位女知青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十分草率,且門不當戶不對,這樣一段婚姻能圓滿嗎?,怎麼不嫁給農民?白啟嫻聽後表示「好呀」,大概當時也是作為玩笑來回答的,但大家很來勁,和她說大隊上的畢振遠還沒有結婚,家裡窮所以一直沒娶到老婆,不然嫁給他得了。
  • 50年前,因一句玩笑話,賭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如今過成了啥樣
    ——巴爾扎克選擇可以說是人生最為重大的課題之一,往往很多人在擁有相同經歷,卻因為不同的選擇而走向完全不同的極端,就像曾經的一句話「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的每一次選擇會將你的命運帶向什麼樣的方向,雖然很多人都明白自己的每一個決定都對自己的未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總有很多人在各種原因下做出十分衝動的決定,如今要說道的就是一位女知青因為一句玩笑話,最終賭氣嫁給了一位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