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被人故意慫恿,嫁給文盲農民的女大學生白啟嫻,後來怎樣了?

2020-11-08 清風鑑史

你遭遇過道德綁架麼?相信很多人都親身經歷過或看到過道德綁架的現象,尤其現在網絡發達,一些鍵盤俠們,肆意地通過鍵盤,用道德綁架的方式,試圖讓別人屈從。

這些人,讓原本充滿人性光輝的道德,變成了他們荼毒別人的武器。就像50年前,一位善良、淳樸的女大學生白啟嫻,就因為一群村民的道德綁架,被人慫恿著,稀裡糊塗地嫁給了文盲丈夫畢振遠。

婚後的白啟嫻開始了噩夢般的生活,但當初那群慫恿她的村民,並不同情她、理解她,讓她只能在悔恨中離世。

花樣年華,女大學生下鄉支教

白啟嫻出生於河北市裡一個普通家庭,雖然家境並不顯赫,但是條件還是不錯的。而且父母從小就對她給予厚望,希望她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而白啟嫻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待,她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在六七十年代,大學生的珍稀程度,就如同現在的博士生一樣。

大學畢業後,白啟嫻原本可以在城市裡找到很好的工作,可是,她受到「上山、下鄉」風潮的鼓舞,覺得自己應該去更需要知識的農村去,為大家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大學生,這才是更優價值的事情。

父母一開始是非常反對的,家裡好不容易供出一個大學生,她下鄉以後,想要再回城,那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奈何,白啟嫻一門心思就想要去農村支教,家長無奈,只能放她離家,卻沒有想到,這一去,竟是訣別。

善良勤勞,贏得村民好感

1968年,白啟嫻和同學一起到了滄州的相國莊大隊下鄉,他們不但搶著幫著村民一起幹農活,還提出可以教村裡的小孩讀書。

村民喜出望外,這不但有人幫著幹活,還有人教書,這太好了。在這群大學生中,白啟嫻是最勤快的,而且她家境好,懂得知識更多,所以村民決定讓白啟嫻教書。

白啟嫻對於這次的支教任務十分重視,她明白知識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想要讓村民們可以更好地種地,收穫更多的糧食,那就需要有更豐富的農業知識,這些都缺少不了文化基礎。所以,她很認真地開始教孩子們。

由於白啟嫻年齡小,而且懂得知識多,所以,很快地就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孩子們回家後,都給家長們說白老師的各種好,家長們也十分滿意。一開始,大家是很感激白啟嫻,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開始有村民議論,這畢竟是城裡來的大學生,那過了新鮮勁還不是要回去。

再加上,同去的大學生中,就有家裡有關係的,提前想辦法又回城的,很多大學生確實沒有了剛去農村時的那種豪言壯志。

卑劣手段所「害」,結局悽慘

不過好在,白啟嫻支持農村發展的決心沒有動搖,她很喜歡這些單純的孩子們,她感覺和孩子們在一起,日子過得苦點也沒什麼,老師的神聖光環讓她忘卻了生活的艱苦。

但村民們卻害怕了,他們自私的認為,得想點什麼辦法,讓這個白老師回不去。有人就想到,那讓她嫁到我們村裡,等再生了娃,怎麼也走不了吧。

大家一合計,這是個好辦法,但是,猛不丁給白啟嫻提出,讓她嫁到農村來,她肯定不會願意的,得想一點辦法。大家琢磨著,白啟嫻這個人心腸好,很容易心軟,更聽不了好話,很容易就被他們捧得找不到北。

之前就有村民用誇她的方式,讓她幫著幹了不少農活呢。在很多村民眼裡,白啟嫻就是一個腦子不靈光的傻學生。

於是,村民們合計出最後的方案,那就是給白啟嫻戴高帽,用好話把她架起來,然後哄著她快速地把婚結了,等她回過神,生米已經煮成熟飯了。

學會對道德綁架說「NO」

說辦就辦,1970年的一個普通的下午,有村民開始找白啟嫻聊天,他用誇張的語氣說:「哎,真羨慕你們城裡人,啥都懂,不跟我們一樣,這天天就是面對黃土幹活,啥也不懂」

善良的白啟嫻趕緊安慰他,並表示她很喜歡農村,會一直呆在這的。這時候村民又表示,你這新鮮勁兒過去了,那不一樣會回城麼,白啟嫻趕緊表示不會。

然後村民一使眼色,其他村民也圍上來,大家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表示那要真想留下來,得有表示,得證明她真的願意留下來,那她得嫁到這才行。

白啟嫻以為大家是開玩笑的,就笑著答應了,在她的印象中,村裡並沒有適婚的男青年。但是沒想到村民繼續拿話激她,說什麼她要是真敢嫁,他們真能找到人,白啟嫻哪裡相信,就真的答應了。

沒想到這正中村民下懷,大家簇擁著白啟嫻,就把她帶到村裡的老光棍畢振遠家,並七嘴八舌地說著,你可是答應的,不能騙我們農民,否則你就是大騙子,沒有誠信,你還怎麼能教孩子。

白啟嫻當時都被村民說暈了,然後不知道怎麼的還真就留下來了,她感覺自己是在為理想獻身,感覺自己特別偉大,陷在別人給她假設的光環中不能自拔了。

而這個老光棍畢振之所以一直不成家,就是因為他要什麼沒什麼,而且脾氣不好。如果說畢振之能對白啟嫻好一些,那麼白啟嫻的犧牲還有一點意義,然而白啟嫻並沒有得到這個老光棍的真心,由於感到自卑,畢振之經常家暴白啟嫻。

單純、善良的白啟嫻不理解,她下嫁給什麼都不知道的文盲丈夫,真心地對待他,為什麼還要被這樣對待。更悲慘的是,當白啟嫻的父母知道她下嫁給農民後,怒氣攻心,怒其不爭,登報和她斷絕了關係。

受到丈夫家暴後的白啟嫻得不到家人的幫助,那她就找到當時那些慫恿她嫁人的村民,本以為會得到大家的同情和幫助,卻沒想到,這些村民覺得白啟嫻矯情,不就是被丈夫打了幾下,對他們而言這是再小不過的事情了。

白啟嫻就這樣,因為自己的衝動和盲從,開始了她不幸的婚姻,每一天都在悔恨中度過,最終在1982年死於煤氣中毒,那個時候,她還不到40歲。

小結:

白啟嫻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於她的善良和信任沒有被村民珍惜,他們自私的想把白啟嫻留下,利用她性格的弱點,把她架到道德的高點,讓她下不來。

而且他們為白啟嫻找的對象,他們價值觀、文化程度都不匹配,這也讓她的丈夫因為自卑而動用暴力彰顯他所謂的「男人氣概」。

被人故意慫恿,嫁給文盲丈夫的女大學生白啟嫻就這樣,悲慘的死去了,她用自己的遭遇告訴我們,面對道德綁架,我們要勇敢的說「NO」,不能搭上自己的一生。

相關焦點

  • 當年被人故意慫恿,嫁給文盲丈夫的女大學生白啟嫻,結局怎樣了?
    十多年過去了,果不其然,白啟嫻順利考取了河北師範大學。在那個年代,大學生的含金量相當高,工作的待遇也十分好。有一次,白啟嫻下鄉插秧體驗農村生活,很快便和當地的村民打成一片——這麼好的一位姑娘怎能不討人喜歡呢?正是這次經歷,讓白啟嫻為當地村民們所熟知,大家都為這位熱情善良的女大學生豎起了大拇指。由於村民的口碑,很快地,白啟嫻便被分配到當地的學校做了一位鄉村教師。
  • 當年那位被眾人慫恿,嫁給文盲農民的27歲河北女大學生,後如何
    起鬨,意思是許多人在一起開玩笑、搗亂,最後趁機胡鬧生事。相信任何一個成年人,對那些瞎起鬨的人都特別厭惡。50年前,一位27歲的女大學生,便因為眾人起鬨,稀裡糊塗嫁給了一個沒文化,且並不熟識的農民,度過了痛苦而短暫的一生,她就是女知青白啟嫻。
  • 還記得嫁給農民的大學生白啟嫻嗎?當初被慫恿下嫁,造就悲劇人生
    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女大學生被眾人慫恿嫁給沒文化農民,最終卻獲得失敗婚姻的故事。在上世紀50年代,具有一定教育背景的青年被鼓勵前往農村進行勞動,感受農村生活。白啟嫻十分能吃苦,積極融入到農民群體中來,和農民一樣下地勞作,吃粗茶淡飯,因此她很快當地農民成為了好朋友。
  • 50年前那個被刻意慫恿,嫁沒文化農民的河北女大學生,後來咋樣
    而白啟嫻,這樣一個普通的中國知識女性,卻在情感上失去了自主,聽從了他人的慫恿,繼而獨自咽下苦果,造就了一生的苦難和悲劇。讓人痛惜的是,她的經歷又跟那個時代的環境息息相關。因此,得知幹部要給自己介紹人時,白啟嫻並沒有反對。幾句玩笑話之後,白啟嫻迷迷糊糊的便同意嫁給農民畢振遠了。
  • 女知青被眾人慫恿嫁給文盲農民,39歲便離世
    是現今不少人都曾想過的問題,而許多人都認為,兩人相愛,三觀要相同才會幸福長久;而三觀與成長環境、生活環境、個人想法是相關的,但有些人的婚事,卻是眾人慫恿而促成的,最終是好是壞,還是得自己承受,村民們就想著,白啟嫻是來為農村做貢獻,紮根在農村也是應該的,並且男未娶、女未嫁,不正好湊一對。
  • 50年前那位被刻意慫恿,嫁給農村光棍的河北女知青,後來怎樣了
    但是在現代社會「門當戶對」更要緊的是精神上的,如果兩個人精神世界是完全相斥的,那麼這樣的結合往往會造就一場婚姻的悲劇,就比如發生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女知青在被刻意慫恿下嫁給了農村光棍的事跡。在幾位女知青中,就最粗大條沒有什麼心眼,白啟嫻常表示自己捨不得農村,要永遠和農民們站一起。於是個別村民就趁勢慫恿:「你找個村裡人嫁了,不就得了嗎?」
  • 50年前,那個因一句玩笑話而嫁給農民的女知青,後來怎樣了
    當時女知青的婚姻不外乎三種,與男知青結婚,嫁給城鎮居民,或者與當地農民結婚。前兩種形式基本符合人們所說的「門當戶對」的概念,嫁給農民則被視為「異數」。很多嫁給農民的女知青生活幸福美滿,不過也有一些人是因為別的原因與農民成婚。當年的女知青白啟嫻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 那個因為眾人慫恿,嫁沒文化農民的27歲女大學生,最終結局如何
    自古婚姻講究門當戶對,門戶不一定非要指家庭狀況,還指兩個人的眼界學識,如果女大學生嫁給沒文化的農民,結果會怎樣呢? 白啟嫻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身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白啟嫻竟然在27歲那年因為眾人慫恿稀裡糊塗嫁給了看起來老實巴交、少言寡語的農民畢振遠為妻,這段婚姻最終結局如何呢?
  • 50年前,那位被刻意慫恿,嫁文盲農民的河北大學生,39歲去世
    60-70年代,有1280多萬知青到農村體驗生活,1968年,河北師範大學女大學生白啟嫻就是其中一個,她被安排到滄州相國莊大隊。別看白啟嫻是北京人,又是女大學生,吃起苦來一點不輸常在地裡幹活的人,插秧鋤地樣樣都幹得又快又好,嘴巴還很甜經常在休息的時候和人聊天,大夥都特別喜歡這個勤快開朗的閨女。
  • 知青時代因眾人慫恿, 嫁沒文化農民的27歲女大學生, 最終結局如何
    自古婚姻講究門當戶對,門戶不一定非要指家庭狀況,還指兩個人的眼界學識,如果女大學生嫁給沒文化的農民,結果會怎樣呢?白啟嫻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身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白啟嫻竟然在27歲那年因為眾人慫恿稀裡糊塗嫁給了看起來老實巴交、少言寡語的農民畢振遠為妻,這段婚姻最終結局如何呢?
  • 27歲女大學生,被村民慫恿嫁給農村光棍,39歲不幸離世
    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少有幸福的,就比如女大學生白啟嫻嫁給沒文化的農民光棍畢振遠,註定了這場婚姻是個悲劇。白啟嫻性格外向,人長得漂亮,又受過高等教育,還多才多藝,很得村民們的喜歡。於是就有些村民想要將白啟嫻永遠的留在這個地方,他們對白啟嫻說:你身為有文化的大學生,既然下了鄉,就應該真正的紮根在農村,為了表示你的決心,你應該就在這裡嫁給一個農民,在這裡成家。
  • 27歲女大學生,被村民逼著嫁給農村光棍,慘遭家暴,39歲慘死
    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少有幸福的,就比如女大學生白啟嫻嫁給沒文化的農民光棍畢振遠,註定了這場婚姻是個悲劇。白啟嫻性格外向,人長得漂亮,又受過高等教育,還多才多藝,很得村民們的喜歡。於是就有些村民想要將白啟嫻永遠的留在這個地方,他們對白啟嫻說:你身為有文化的大學生,既然下了鄉,就應該真正的紮根在農村,為了表示你的決心,你應該就在這裡嫁給一個農民,在這裡成家。
  • 那個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白啟嫻,婚後遭遇家暴,後來怎麼樣了?
    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知青開始下鄉,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正是知青大規模下鄉的時間,對於知青們來說,下鄉不僅意味著他們要背井離鄉,而且還要忍受惡劣的生活環境以及辛苦的勞動,可以說知青下鄉的生活是非常苦的,特別是女知青。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與女知青有關,在當時的女知青中,有一個叫白啟嫻的尤為出名。
  • 女大學生知青一時衝動嫁農民,39歲意外去世,悲慘一生
    大學畢業後的白啟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上山、下鄉」風潮的鼓舞,一門心思地想要去更需要知識的農村支教,為大家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大學生。白啟嫻想證明給別人看,知青和農民之間沒有界限。在一個農民就問白啟嫻是否喜歡農民,能否和農民結婚時,她隨口說出一句喜歡。
  • 50年前,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結局怎樣
    50年前,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結局怎樣? 女知青因玩笑話答應20世紀50年代,有許多知青上山下鄉,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和農民一起做農活。為解決種種問題,成立後的新中國鼓勵有知識文化的年輕人下鄉,與農民打成一片,教導農民們,將他們培養成為具有新思想,新知識的農民。1968年,下鄉的年輕人中有一位名叫白啟嫻的女知青,她插隊到河北滄州的相國莊大隊裡,初下地區時,當地農民瞧不起外來的知識分子。但白啟嫻人不僅長得漂亮,性格也很直爽開朗,沒過多久,農民們的偏見多轉為喜愛,她與當地農民經常一起說說笑笑。
  • 50年前,女知青因玩笑話負氣嫁給農民,她後來怎樣了?
    有的女知青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農村的勞苦生活著實讓她們吃不消。許多知青來到了鄉下後,就永遠地告別了自己是個文化人的過去,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白啟嫻便是其中一個,50年前,她因一句玩笑話便負氣嫁給了農民,那她後來怎樣了?
  • 50年前,那位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後來怎樣
    現代許多人對古人的這種做法唏噓不已,並不看好這樣的婚姻搭建方式。實際上,古人所講究的門當戶對並沒有錯,因不同的家庭背景、生長環境,決定著一個人的見識和思想,假如兩人階級相差太大,難以有共同的語言。50年前,有一位女知青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十分草率,且門不當戶不對,這樣一段婚姻能圓滿嗎?
  • 上世紀名牌女大學生,無奈嫁給年長10歲文盲老農,後來過得怎樣
    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深知這樣的道理,並勇於迎向困境,不懈地尋找自己的希望,直到發現黑夜的出口。上世紀有一名牌女大學生,她是一位優秀的姑娘,且從小受到了父親的諄諄教導,那篇許多人曾學習過的《落花生》正是她的父親許地山所寫。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出眾的姑娘,卻無奈嫁給年長10歲文盲老農。
  • 1972年因同伴一句玩笑話,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後來怎樣了
    在這所有的知青中,有一個女知青,卻是因為她的婚姻而出名。因為她經歷一段並不被人所看好的婚姻,在這個婚姻中,她所受的地位乃至生活並不平等,這個女知青叫做白啟嫻。再加上白啟嫻還是一個單身的狀態,村民們就經常討論,白啟嫻會不會嫁給一個農民
  • 50年前,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最終結局如何
    50年前,那個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白啟嫻與她的丈夫畢振遠之間的婚姻,便是缺少這兩點因素的典型。有人得償所願,有人卻只能與將就的人湊合半生,然後對旁人豔羨無比。其實一生中能遇見一個三觀相合的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要結合的兩個人,即便三觀不一致,也不能有太大的差距。而白啟嫻與她的丈夫畢振遠之間,卻是完完全全的門不當戶不對,其二人的三觀想法,更是天差地別,毫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