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遭遇過道德綁架麼?相信很多人都親身經歷過或看到過道德綁架的現象,尤其現在網絡發達,一些鍵盤俠們,肆意地通過鍵盤,用道德綁架的方式,試圖讓別人屈從。
這些人,讓原本充滿人性光輝的道德,變成了他們荼毒別人的武器。就像50年前,一位善良、淳樸的女大學生白啟嫻,就因為一群村民的道德綁架,被人慫恿著,稀裡糊塗地嫁給了文盲丈夫畢振遠。
婚後的白啟嫻開始了噩夢般的生活,但當初那群慫恿她的村民,並不同情她、理解她,讓她只能在悔恨中離世。
白啟嫻出生於河北市裡一個普通家庭,雖然家境並不顯赫,但是條件還是不錯的。而且父母從小就對她給予厚望,希望她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而白啟嫻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待,她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在六七十年代,大學生的珍稀程度,就如同現在的博士生一樣。
大學畢業後,白啟嫻原本可以在城市裡找到很好的工作,可是,她受到「上山、下鄉」風潮的鼓舞,覺得自己應該去更需要知識的農村去,為大家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大學生,這才是更優價值的事情。
父母一開始是非常反對的,家裡好不容易供出一個大學生,她下鄉以後,想要再回城,那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奈何,白啟嫻一門心思就想要去農村支教,家長無奈,只能放她離家,卻沒有想到,這一去,竟是訣別。
1968年,白啟嫻和同學一起到了滄州的相國莊大隊下鄉,他們不但搶著幫著村民一起幹農活,還提出可以教村裡的小孩讀書。
村民喜出望外,這不但有人幫著幹活,還有人教書,這太好了。在這群大學生中,白啟嫻是最勤快的,而且她家境好,懂得知識更多,所以村民決定讓白啟嫻教書。
白啟嫻對於這次的支教任務十分重視,她明白知識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想要讓村民們可以更好地種地,收穫更多的糧食,那就需要有更豐富的農業知識,這些都缺少不了文化基礎。所以,她很認真地開始教孩子們。
由於白啟嫻年齡小,而且懂得知識多,所以,很快地就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孩子們回家後,都給家長們說白老師的各種好,家長們也十分滿意。一開始,大家是很感激白啟嫻,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開始有村民議論,這畢竟是城裡來的大學生,那過了新鮮勁還不是要回去。
再加上,同去的大學生中,就有家裡有關係的,提前想辦法又回城的,很多大學生確實沒有了剛去農村時的那種豪言壯志。
不過好在,白啟嫻支持農村發展的決心沒有動搖,她很喜歡這些單純的孩子們,她感覺和孩子們在一起,日子過得苦點也沒什麼,老師的神聖光環讓她忘卻了生活的艱苦。
但村民們卻害怕了,他們自私的認為,得想點什麼辦法,讓這個白老師回不去。有人就想到,那讓她嫁到我們村裡,等再生了娃,怎麼也走不了吧。
大家一合計,這是個好辦法,但是,猛不丁給白啟嫻提出,讓她嫁到農村來,她肯定不會願意的,得想一點辦法。大家琢磨著,白啟嫻這個人心腸好,很容易心軟,更聽不了好話,很容易就被他們捧得找不到北。
之前就有村民用誇她的方式,讓她幫著幹了不少農活呢。在很多村民眼裡,白啟嫻就是一個腦子不靈光的傻學生。
於是,村民們合計出最後的方案,那就是給白啟嫻戴高帽,用好話把她架起來,然後哄著她快速地把婚結了,等她回過神,生米已經煮成熟飯了。
說辦就辦,1970年的一個普通的下午,有村民開始找白啟嫻聊天,他用誇張的語氣說:「哎,真羨慕你們城裡人,啥都懂,不跟我們一樣,這天天就是面對黃土幹活,啥也不懂」
善良的白啟嫻趕緊安慰他,並表示她很喜歡農村,會一直呆在這的。這時候村民又表示,你這新鮮勁兒過去了,那不一樣會回城麼,白啟嫻趕緊表示不會。
然後村民一使眼色,其他村民也圍上來,大家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表示那要真想留下來,得有表示,得證明她真的願意留下來,那她得嫁到這才行。
白啟嫻以為大家是開玩笑的,就笑著答應了,在她的印象中,村裡並沒有適婚的男青年。但是沒想到村民繼續拿話激她,說什麼她要是真敢嫁,他們真能找到人,白啟嫻哪裡相信,就真的答應了。
沒想到這正中村民下懷,大家簇擁著白啟嫻,就把她帶到村裡的老光棍畢振遠家,並七嘴八舌地說著,你可是答應的,不能騙我們農民,否則你就是大騙子,沒有誠信,你還怎麼能教孩子。
白啟嫻當時都被村民說暈了,然後不知道怎麼的還真就留下來了,她感覺自己是在為理想獻身,感覺自己特別偉大,陷在別人給她假設的光環中不能自拔了。
而這個老光棍畢振之所以一直不成家,就是因為他要什麼沒什麼,而且脾氣不好。如果說畢振之能對白啟嫻好一些,那麼白啟嫻的犧牲還有一點意義,然而白啟嫻並沒有得到這個老光棍的真心,由於感到自卑,畢振之經常家暴白啟嫻。
單純、善良的白啟嫻不理解,她下嫁給什麼都不知道的文盲丈夫,真心地對待他,為什麼還要被這樣對待。更悲慘的是,當白啟嫻的父母知道她下嫁給農民後,怒氣攻心,怒其不爭,登報和她斷絕了關係。
受到丈夫家暴後的白啟嫻得不到家人的幫助,那她就找到當時那些慫恿她嫁人的村民,本以為會得到大家的同情和幫助,卻沒想到,這些村民覺得白啟嫻矯情,不就是被丈夫打了幾下,對他們而言這是再小不過的事情了。
白啟嫻就這樣,因為自己的衝動和盲從,開始了她不幸的婚姻,每一天都在悔恨中度過,最終在1982年死於煤氣中毒,那個時候,她還不到40歲。
白啟嫻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於她的善良和信任沒有被村民珍惜,他們自私的想把白啟嫻留下,利用她性格的弱點,把她架到道德的高點,讓她下不來。
而且他們為白啟嫻找的對象,他們價值觀、文化程度都不匹配,這也讓她的丈夫因為自卑而動用暴力彰顯他所謂的「男人氣概」。
被人故意慫恿,嫁給文盲丈夫的女大學生白啟嫻就這樣,悲慘的死去了,她用自己的遭遇告訴我們,面對道德綁架,我們要勇敢的說「NO」,不能搭上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