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女知青因玩笑話負氣嫁給農民,她後來怎樣了?

2020-10-29 恩陽談遊戲

只有愛情才能使婚姻神聖,只有使愛情神聖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列夫·託爾斯泰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知識青年分子開始來到農村幫扶。對於不少知青來說,下鄉勞作是他們一時間難以習慣的,他們不能繼續讀書深造,還得忍受著與家人的長時間分離,去到一個環境和習慣完全不相同的地方生活,對於他們來說,前路是一片未知與茫然的。

對於習慣城市生活的知識分子來說,下鄉的日子並不好過。有的女知青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農村的勞苦生活著實讓她們吃不消。許多知青來到了鄉下後,就永遠地告別了自己是個文化人的過去,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白啟嫻便是其中一個,50年前,她因一句玩笑話便負氣嫁給了農民,那她後來怎樣了?

白啟嫻是當時女知青中較為出名的一個,不是因為她能力有多出眾,而是因為她失敗的婚姻。1968年,她來到了河北滄州的相國莊大隊下鄉插隊。由於好奇農村生活,加上她人美心善,沒有知識分子那種做派,所以很快她就和當地人們打成了一片,村民對她也都好感有加。不少人的態度更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一開始的輕蔑變成了對她的好奇。有一天,當地村民和她在一起閒聊,便問到了她的個人問題。更有甚者更是大膽直接地問她喜不喜歡農民。出於禮貌,她沒有果斷地表明自己的心態,也沒有表示出對此類話題的抗拒。

一些好事者便打趣她,問到願不願意嫁給隊上的記工員畢振遠,那個漢子如今還單著身,要不就直接選他好了。這不過是一句輕佻的玩笑話罷了,但是白啟嫻卻當了真,為了自己的知青面子,便告訴眾人她與農民不會有界限。也就是這樣的態度,讓她在1970年的時候賭氣與畢振遠結了婚,從此開啟了不幸福的婚姻生活。

當初打趣她的人不過是為了看笑話,但白啟嫻卻發誓要好好和畢振遠過日子,證明知青不是只會說說而已的書呆子。只不過,預想的一般都比較完美,而事實卻是截然相反。巨大的文化差異在他們的婚後生活中逐漸體現了出來,每日爭吵不斷,孩子出生以後這種情況沒有好轉,反而更是惡劣。那會兒白啟嫻在學校當老師,所以便帶著孩子在學校住,疑心她外邊有人的畢振遠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常常對她拳打腳踢,說她不忠。

日子一長,白啟嫻就覺得痛不欲生,整日的勞心生活讓她患上了慢性腎炎,此時的她心力交瘁,於是便生出了離婚的念頭。她本可以逃離魔爪,但最終又妥協於孩子。法院本來通過了她的離婚申請,但最後關頭看在孩子的份上她又忍了下來。只不過,這樣的做法並沒有換回畢振遠的憐愛,回到家後的她過著與之前無異的生活,實在是悽慘悲涼。

結語

1982年,那年她才39歲,與畢振遠結婚不過十來年,一場意外奪走了她的生命,煤氣外洩將她的生命定格在了那一刻。她的一生註定是悲哀的,在不了解一個人的前提下便輕易地付出了自己的一生,這對於男女雙方而言都是不負責任的。夫妻雙方沒有共同語言沒有愛,三觀也不同,那麼請問如何來攜手一生呢?

相關焦點

  • 50年前,那位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後來怎樣
    實際上,古人所講究的門當戶對並沒有錯,因不同的家庭背景、生長環境,決定著一個人的見識和思想,假如兩人階級相差太大,難以有共同的語言。50年前,有一位女知青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十分草率,且門不當戶不對,這樣一段婚姻能圓滿嗎?
  • 50年前,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結局怎樣
    50年前,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結局怎樣? 女知青因玩笑話答應20世紀50年代,有許多知青上山下鄉,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和農民一起做農活。為解決種種問題,成立後的新中國鼓勵有知識文化的年輕人下鄉,與農民打成一片,教導農民們,將他們培養成為具有新思想,新知識的農民。1968年,下鄉的年輕人中有一位名叫白啟嫻的女知青,她插隊到河北滄州的相國莊大隊裡,初下地區時,當地農民瞧不起外來的知識分子。但白啟嫻人不僅長得漂亮,性格也很直爽開朗,沒過多久,農民們的偏見多轉為喜愛,她與當地農民經常一起說說笑笑。
  • 50年前,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最終結局如何
    50年前,那個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白啟嫻與她的丈夫畢振遠之間的婚姻,便是缺少這兩點因素的典型。白啟嫻是負氣嫁給畢振遠的,只因為當時大隊上的農民開玩笑說了一句「嫁個農民你行嗎在外人看來,夫妻二人一個是在城市中家庭條件不錯的大學生,一個是貧苦出身文化不高的農民,這樣不般配的結合就像是一場笑話,而那些人,也等著在看他們的笑話。然而,這個時候的白啟嫻,並沒有想到自己已經踏入了一個無盡的痛苦深淵。
  • 50年前,那個因一句玩笑話而嫁給農民的女知青,後來怎樣了
    這麼多知青到了鄉下,與農民成婚的現象是很常見的。當時女知青的婚姻不外乎三種,與男知青結婚,嫁給城鎮居民,或者與當地農民結婚。前兩種形式基本符合人們所說的「門當戶對」的概念,嫁給農民則被視為「異數」。然而,《中國知青史》顯示,知青與農民組建家庭是插隊知青婚姻的主體,其中女知青嫁農民的比例更高,超過65%。
  • 女知青下鄉,卻因一句玩笑話嫁給農民,後來活成了啥樣
    在50年前有這樣一名女子,因為一句玩笑話嫁給了農民,這段婚姻能夠幸福嗎?20世紀50年代,那時候農村的條件很是艱苦,很多知青下鄉,為了能維持生活開始了幹農活1968年,白啟嫻和很多知青在畢業後去河北省滄縣一大隊工作,因為長得好看,性格也很好所以和大家相處的很是不錯。在相處過程中,有人開玩笑稱:既然到了農村,怎麼不嫁給農民?白啟嫻一句「好的」也是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可見這玩笑不能隨便開。
  • 當年,那名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下嫁農民的女知青,後來結局咋樣
    就如同我們今天要說的女知青白啟嫻,當初因為一個玩笑,就因此負氣而下嫁給當地農民,如此特殊的婚姻,後來結局如何呢?下鄉的知青都是當時青年中富有學識,受過一定良好教育的青年男女。他們來到農村後,和農民們組成一個新的集體,相互學習,共同勞動。不僅如此,知青們來到農村後,可以幫助當地進行文化教育和知識傳播,極大地改善了一些偏遠地區舊社會的不良習氣。白啟嫻亦是當時上山下鄉的一位女知青,與其他知青略有不同的是,她在知青生涯中因一個玩笑,開始了改變一生的婚姻。
  • 1972年因同伴一句玩笑話,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後來怎樣了
    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很多知青在完成學業之後,需要上山下鄉,以此鍛鍊他們的能力在這所有的知青中,有一個女知青,卻是因為她的婚姻而出名。因為她經歷一段並不被人所看好的婚姻,在這個婚姻中,她所受的地位乃至生活並不平等,這個女知青叫做白啟嫻。
  • 那個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白啟嫻,婚後遭遇家暴,後來怎麼樣了?
    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知青開始下鄉,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正是知青大規模下鄉的時間,對於知青們來說,下鄉不僅意味著他們要背井離鄉,而且還要忍受惡劣的生活環境以及辛苦的勞動,可以說知青下鄉的生活是非常苦的,特別是女知青。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與女知青有關,在當時的女知青中,有一個叫白啟嫻的尤為出名。
  • 50年前,因一句玩笑話,賭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如今過成了啥樣
    ——巴爾扎克選擇可以說是人生最為重大的課題之一,往往很多人在擁有相同經歷,卻因為不同的選擇而走向完全不同的極端,就像曾經的一句話「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的每一次選擇會將你的命運帶向什麼樣的方向,雖然很多人都明白自己的每一個決定都對自己的未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總有很多人在各種原因下做出十分衝動的決定,如今要說道的就是一位女知青因為一句玩笑話,最終賭氣嫁給了一位農民
  • 50年前那位被刻意慫恿,嫁給農村光棍的河北女知青,後來怎樣了
    但是在現代社會「門當戶對」更要緊的是精神上的,如果兩個人精神世界是完全相斥的,那麼這樣的結合往往會造就一場婚姻的悲劇,就比如發生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女知青在被刻意慫恿下嫁給了農村光棍的事跡。這位女知青名叫白啟嫻,從她的名字中就能讀出,白啟嫻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她,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入了河北師範大學。
  • 女大學生知青一時衝動嫁農民,39歲意外去世,悲慘一生
    女知青白啟嫻和文化水平較低低的農民畢振遠的結合l 緣起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知青上山下鄉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深刻影響了一代人。大學畢業後的白啟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上山、下鄉」風潮的鼓舞,一門心思地想要去更需要知識的農村支教,為大家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大學生。
  • 知青時代因眾人慫恿, 嫁沒文化農民的27歲女大學生, 最終結局如何
    自古婚姻講究門當戶對,門戶不一定非要指家庭狀況,還指兩個人的眼界學識,如果女大學生嫁給沒文化的農民,結果會怎樣呢?白啟嫻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身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白啟嫻竟然在27歲那年因為眾人慫恿稀裡糊塗嫁給了看起來老實巴交、少言寡語的農民畢振遠為妻,這段婚姻最終結局如何呢?
  • 當年那位被眾人慫恿,嫁給文盲農民的27歲河北女大學生,後如何
    50年前,一位27歲的女大學生,便因為眾人起鬨,稀裡糊塗嫁給了一個沒文化,且並不熟識的農民,度過了痛苦而短暫的一生,她就是女知青白啟嫻。很快,日子一天天過去,眼看著白啟嫻等知青已經二十七八了,一些村民開始「擔心」起他們的婚姻大事,說實話,他們當然想這些知識分子留在農村,推動當地的發展,那麼留住大學生們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那就是嫁個農民,成個家,最後生個娃,自然就永遠留在這裡了。
  • 50年前那個被刻意慫恿,嫁沒文化農民的河北女大學生,後來咋樣
    然而,一場玩笑話的慫恿,讓她這個大學生嫁給了一個沒文化,大字不識幾個,家境一貧如洗的農民。再說,她那個時候也已經快三十歲了,也是時候考慮個人問題了。因此,得知幹部要給自己介紹人時,白啟嫻並沒有反對。幾句玩笑話之後,白啟嫻迷迷糊糊的便同意嫁給農民畢振遠了。
  • 50年前,那個因眾人「熱心」介紹,嫁沒文化農民的女學生怎樣了
    今天要講的便是上個世紀的故事,50多年前,有一個叫做廖曉東的女知識青年,因為眾人起鬨選擇嫁給沒文化的農民,她的噩夢從此開始了。曉東不是大學生,只是高中生,1947年出生於山東青島。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曉東認識了後來的丈夫盧照東。盧照東祖輩都是貧苦農民,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因為幹活積極,大家都對他讚不絕口。
  • 女知青被眾人慫恿嫁給文盲農民,39歲便離世
    ,村民們就想著,白啟嫻是來為農村做貢獻,紮根在農村也是應該的,並且男未娶、女未嫁,不正好湊一對。於是村民們開始經常在白啟嫻耳邊念叨畢振遠,白啟嫻也沒留心眼,只認為村民們關心她的終身大事,並且白啟嫻也清楚畢振遠的情況,覺得兩人並不合適,她還是希望嫁給一個有容有貌有學識的男人。
  • 那個因為眾人慫恿,嫁沒文化農民的27歲女大學生,最終結局如何
    自古婚姻講究門當戶對,門戶不一定非要指家庭狀況,還指兩個人的眼界學識,如果女大學生嫁給沒文化的農民,結果會怎樣呢? 白啟嫻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身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白啟嫻竟然在27歲那年因為眾人慫恿稀裡糊塗嫁給了看起來老實巴交、少言寡語的農民畢振遠為妻,這段婚姻最終結局如何呢?
  • 還記得嫁給農民的大學生白啟嫻嗎?當初被慫恿下嫁,造就悲劇人生
    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女大學生被眾人慫恿嫁給沒文化農民,最終卻獲得失敗婚姻的故事。在上世紀50年代,具有一定教育背景的青年被鼓勵前往農村進行勞動,感受農村生活。但總體來說,生活十分艱難,而白啟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響應號召,前往農村進行工作和生活,她是當時女知青群體的一個代表,她的生活是大部分女知青生活的縮影。1968年,白啟嫻在大學畢業後到農村插隊,在繁忙的農活之餘,她還帶領當地村民積極學習先進思想。
  • 當年被人故意慫恿,嫁給文盲農民的女大學生白啟嫻,後來怎樣了?
    就像50年前,一位善良、淳樸的女大學生白啟嫻,就因為一群村民的道德綁架,被人慫恿著,稀裡糊塗地嫁給了文盲丈夫畢振遠。婚後的白啟嫻開始了噩夢般的生活,但當初那群慫恿她的村民,並不同情她、理解她,讓她只能在悔恨中離世。
  • 女知青蕭芸,回城後寫了一封信,改變了知青的命運
    其中有個叫蕭芸的女知青發現這個現象後十分著急,她特意寫了一封信因為這封信,知青們的下鄉農齡被改為工齡,得到了應有的待遇,可以說蕭芸的舉動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蕭芸是何人呢?她是湖南省湘潭縣人,父親是知識分子,在父親的影響下,她也接受教育,並且響應「上山下鄉」運動,成為一名女知青。因為「上山下鄉」運動,蕭芸在農村待了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