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字來自我在頭條的回答。全文1737字,讀完需要花費2分鐘。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討好型人格的形成有很多原因。
比如,在一個家庭裡,如果爸媽總是忙於工作而忽視孩子,那孩子就會採取破壞的方式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面對冷漠的家人,孩子只好採取審問者的角色挑出他們言語中的毛病。
我小時候父母忙於工作,沒有時間管我,所以我會用各種破壞的方式吸引爸媽的注意力,挑爸媽的毛病,因為一點小事挑爸媽的刺,還打架,偷東西。這些行為只是為了吸引爸媽的注意。
但當時爸媽並不理解孩子的行為是為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他們採取打罵的方式,孩子為了不再被打罵,為了得到爸媽和老師的喜愛,所以慢慢變成了一個討好者。
又或者爸媽說過一句話:「你要好好學習,爸媽才會喜歡你啊。」於是這句話聽到了孩子的心裡,變成了他自己的框架和問題,所以他決定「討好」父母好好學習。
但「獲得別人的認可「是一種欲望使然
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面講到:不想被別人討厭,這對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衝動。也就是說」獲得別人的認可」,是按照欲望和衝動去生活,而這種生活方式只是欲望和衝動的奴隸。所以,每個人都有「獲得別人認可「的這種欲望和衝動,但是我們不能被欲望和衝動控制啊。
就像每個人都需要安全感和控制感,父母也一樣。獲得安全感也是人類的一種本能的欲望和衝動,所以孩子所有的做法,在父母的已知範圍內,父母會覺得更安全,有這種心理是正常的。
就像孩子在媽媽的子宮內一樣,媽媽是可控的。所以,每次父母說「孩子要聽我的」,是把孩子放進子宮內,可是孩子在子宮內是沒有自我的。每當孩子想長大,想從子宮裡出生,如果媽媽沒有這個意識的學會放手,孩子就會有一個非常痛苦的掙扎過程。如果孩子不出生,孩子的心理發展就夭折在子宮裡了。所以很多成年人表面上是一個大人,但是心靈已經被憋死了。
而人生是一個不停的出生,不停的來到更大的「子宮」,更大場域的過程。
討好型人格的表現
討好型的人格沒有主見,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迷茫的原因有很多,但討好型的人格是原因之一。因為把時間花在去討好別人,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他們特別敏感。別人一說什麼話就覺得別人在說自己,或者覺得別人對自己有看法。把很多的時間都放在猜測想像,別人的事都很自己有關,更少的時間用在創造上面。
討好型的人也寄希望於討好別人而增加自己的存在感,同時他們內在又覺得別人虧欠了自己。
而且他們的「界限」不清晰。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是「我這麼做是為了你好啊「。但是對方往往不領情,因為我們只能以」對方也認為好的方式「對他好,也正如」愛是如你所是,而不是如我所願「。也正因為討好型人格不懂得尊重自己的邊界,允許別人來幹預自己的邊界,所以他們也不懂得尊重別人的邊界。
你之所以選擇「討好「,是因為討好型人格對自己有很多好處。
我當時不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專業,我想學英語專業,但是我媽媽說「學英語專業的人太多了不好找工作「所以我就學了一樣也沒有什麼用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這樣討好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可多了!比如,如果我以後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我就可以說:」當時就是你們讓我選的這個專業。」
所以很多聽話的,討好的,沒有主見的,聽從了別人的話,以後又責怪對方,那是因為他們不想為自己的人生負100%的責任,他們失敗了,可以找到藉口,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當時我聽了你們的話。因為成為受害者,可以掩蓋自己的無能為力。
怎麼做?
1.抱怨原生家庭是沒有用的。不是外在發生了什麼,而是我們內在經過加工變成了自己的框架和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回到過去,回到我們小時候的家庭生活,看看這種模式是怎樣形成的。找出根源,了解人們控制別人的方式。
2.學會100%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人生是一個不斷覺知,不斷清理,不斷行動的過程,不旦察覺到自己變成了受害者,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來把自己拉回來。
3.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討好所有人的方式是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一旦你希望成為別人認可的人,你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自己。你不能帶著別人的期待成為你自己。《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說的: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了「被討厭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