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墨研究生活方式系列(1):終生不婚,抱團養老,行得通嗎?

2020-10-04 深夜書桌李小墨

原創 | 李小墨


第一次知道這種生活方式,是從一部日本NHK拍的紀錄片《7位單身老太太共同生活的十年》。


七位年齡在71-83歲之間的獨身老奶奶,沒有選擇進養老院,而是抱團養老。


具體的操作是這樣的:


1、在同一棟公寓買下8套房子,各自一套獨立的住所,還有一個房子作為公共空間,用來聚會和談心。既相互照應又各自獨立,他們把這種生活方式稱為「友鄰生活」。

2、建立SOS專線,主要有兩個作用,首先這是救命專線,身體突發不適,可以呼喚朋友。其次是生活上的互相照應,家裡沒茶葉了,或者電腦不懂得如何操作了,都可以求助姐妹。呼叫之後,其它姐妹有空就要響應。


3、互相有對方的備用鑰匙,如果出遠門,可以幫忙一起澆澆花之類的。


4、安排共同活動,一起旅行、一起喝下午茶談心、去給對方的戲劇表演捧場等等的。


她們給自己的七人女團取名「個個seven」。


當時網友的反應都是「羨慕哭,等我老了以後也要這麼搞」、「太美好了,這就是我的理想晚年生活。」


我當時是從一篇介紹文章裡,了解這7個老奶奶的故事的,我的反應也基本上這樣。


這次我自己把這部紀錄片找出來,細細地看了兩遍,才發現那篇文章具有明顯的偏向性、在很多地方誤導了我,只寫了美好的一面,卻沒寫沒那麼溫情脈脈的一面。


親自看紀錄片,看到更多細節,我也有了很多不一樣的體會,我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如果不是看到這群老人的生活,我可能不會想那麼遠。


01

獨立、高知、優秀的老年人報團取暖

在我原來粗淺的認知裡,養老其實就是兩件事:


第一個是護理,尤其是生病或身體機能衰退,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之後,需要有人照顧。俗稱需要人「伺候」。


第二個是經濟庇護,失去勞動能力之後,如果沒有足夠資產存款和覆蓋生活所需的退休金、養老金,生病和就醫,就需要孩子提供經濟庇護。


中國人所謂的「養兒防老」,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所以貧困的老人、孩子不孝順的老人,往往會過得非常慘。


但我理解的「養老」,不是這群老奶奶聚焦在一起的原因,他們的共同生活的理念是「雖然共同居住,但每個人都自立生活」,其中一個大前提就是「不做看護」。


這也體現在她們的經濟上,她們的經濟也是完全獨立,不依賴任何人的。


做一個經濟獨立的年輕人,只要肯去工作就行了,做一個經濟獨立的老年人,那就需要一生的積累,比如要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存錢,懂得理財對抗通脹,比如從事了能帶來養老保障的工作,比如積累了可以繼續變現的才能和行業地位等等。


今天工作平庸、收入不高、還月光的年輕人,老了會怎麼樣,真的不好說。做一個經濟獨立的老年人並不容易。


這群奶奶,我想用一個詞來形容「優秀的老年人」,可能你聽慣了「優秀的年輕人」這種說法,有點不習慣把優秀用來搭配老年人,但這群奶奶是真正經濟獨立、思想獨立、高知高智、熱愛工作、熱愛生活的女性。


她們有兩個共同點:


第一個共同點:她們都是成功的職業女性。


紀錄片裡形容她們是「都是在男性社會中以『工作第一』的理念歷經千錘百鍊的女性,她們中有報社記者、廣告撰稿人、諮詢顧問、大型企業的宣傳負責人、統領5個養老福利機構的理事長等等,統領5個養老福利機構的理事長,直到80歲身體惡化,才退下工作第一線,其中幾位至今仍然在工作。

第二個共同點是:除了一個離異後帶大女兒的單親媽媽,其它都是終生未婚、沒有子女的獨身女性,做了一輩子的單身貴族。


這部紀錄片的講述者,村田幸子就說:「沒有遇到讓我覺得『和他結婚就好了』的人,一個也沒有,倒是有讓我覺得幸好沒結婚的人。」


這是她們做出的婚育選擇。一個人的選擇最終會變成她的生活方式。


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像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這樣的選擇都不會是孤立的,只要做出選擇,就意味著踏上完全不同的道路,選擇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希望每一個人做選擇的時候,都是審慎的。這部紀錄片的意義就是,告訴尚且年輕的我們,不同的選擇最終會演變成多麼不同的人生,然後對好的或者壞的處境有提前的心理準備。


這些經濟獨立、當了一輩子單身貴族的女性,單槍匹馬走到了暮年期,會面臨什麼樣的處境?她們又為什麼選擇湊在一起,過這樣一種「共生又自立」的生活呢?


她們加入這個互助團體的目的略有不同,但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規避「無緣死」的風險。


日本是一個老齡社會,「無緣死」的意思就是,一個老人一點點和家人、朋友、親人、同事,失去聯繫,斷了血緣、朋友緣、同事緣,最終孤獨死去,死去之後可能屍體很久才有人發現。


一個人單身到老,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等你到了七八十歲的高齡,父母大概率已經去世了,如果沒有兄弟姐妹,那可能就不再有直系親屬了。朋友同學也因為衰老漸漸凋零,會出現杜甫詩裡描述的「訪舊半為鬼」的處境,退休之後和公司的聯繫就漸漸淡了,因為城市化到城市裡生活非常多年,和家鄉的羈絆也因為漸漸少來往而斷了,最後也回不去故鄉了。


日本在一年會有三萬兩千人無緣死去。


七個奶奶裡的安田奶奶是是女性顧問領域的先驅者,年輕的時候非常時髦。

她加入的動機就是懼怕無緣死。輕度腦梗發作,讓她覺知到獨立生活的不安。而且這個病很危險的地方是,經常會在黎明時分發作。


她說:「如果倒下去,腐化成白骨都很難被人發現。」


「個個seven」的SOS專線和頻繁的內部互動,至少不會讓她這樣死去。


第二個是:排遣獨身的寂寞。


這個目的的代表人物是之坪奶奶,她是一個看起來很朋克的奶奶,頭髮一邊挑染成紅色,一邊挑染成綠色。她從小生活在一個大家族裡,非常非常害怕寂寞。

一個人生活的時候,她會帶著工作資料跑到家庭餐廳,假裝在工作,只是為了感受一點人氣。


對她們來說,我覺得寂寞是三個方面的:


第一是獨身本身的寂寞。


第二是做了和他人不一樣的人生選擇的寂寞。


其他人結婚生子,你看著曾經的同齡人當了爺爺奶奶,可是你還是單身老少女,你們的幸福和煩惱都是截然不同的,也許人家煩心的是啃老的廢物兒子,而你煩惱的是無緣死。


第三是作為老年人的寂寞。


老年人聚在一起,她們談論什麼呢,談論如果病得很重,失去意識,要不要接受延長壽命的治療?有的人非常堅決地決定不要,不想忍受痛苦,苟活於世,可是也有人很猶豫,萬一昏迷的時候心底還有求生的欲望,如果提前替自己決定,會不會很殘忍?


這種老年人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的死亡焦慮,不是健康的年輕人所能體會的。


所以在談心的時候,一個老奶奶這樣總結:「孤立感比孤獨感更準確。」


我是結婚生子這種生活方式的熱情擁護者,但是我尊重那些終生保持獨身的人,尤其欣賞像這七個老奶奶一樣對自己人生有全盤的規劃和安排,熱愛生活,對自己的人生極其負責的人。


她們到了暮年,為了上了年紀之後依然過得幸福,想出了這麼一個有創意的生活方式,可見她們是多麼認真地對待自己的生活。


「個個seven」裡有一位奶奶說了一句話非常觸動我:「我想以自己認可的方式,認真過好每一天。」


我希望我老的時候也可以這樣,再老邁,也不要有那种放棄生活、等死的心態,再老邁,也要把生活過得活色生香。活到哪一天,就要精彩和充實到哪一天。


02

這樣的抱團養老是很難複製的

那這種抱團養老的方式可以複製嗎?我覺得是很難複製的。


首先,它的經濟門檻很高,操作難度大。


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小區,同一套公寓,各買一套房子,這個經濟成本太高了。而且操作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其次,志同道合的同伴非常難找。


她們能成功生活10年的關鍵是,第一個,是她們各自有一套房子,七個人有共同的空間,又都有獨立的生活空間。貫徹共同生活又各自自立的理念。第二個,她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夥伴。


在中國有一個失敗的案例,就敗在這兩條。


中央十套《講述》欄目裡播過一個紀錄片《抱團養老》,杭州老人69歲張浩,老伴兒去世,孩子不在身邊,養老院最便宜的都要3000一個月,她去不起。但是她有一個130幾平的大三房,就想招募1-2個人,和她一起抱團養老。

她在報紙上徵集,報名的人有好幾百個人,她篩選、面試、試住了好幾個,最後都不歡而散。


有時候是她嫌棄別人,比如她嫌棄一個老人沒有換睡衣就直接坐在床上,這個習慣不衛生,嫌棄另一個人眼裡沒活兒,家務都不幹。


有時候是別人嫌棄她,比如有個老人覺得她家裡堆了太多沒用的東西,直接指手畫腳,讓她丟掉。她們互相嫌棄的時候,都是帶著優越感的。


住在一起,這種生活習慣不同,會帶來非常多的摩擦。住過大學宿舍或者處過婆媳關係的人,應該都有過體會。有些一起生活幾十年的夫妻,尚且不能互相容忍呢,何況是這種沒有血緣關係、臨時搭夥的陌生人。


那這7個老奶奶呢?紀錄片著墨不多,但是也沒有那麼順利。


她們都覺得自己為了共同生活,做了妥協和讓步。


一個奶奶說:


「我時不時也會想,我怎麼會選擇一件這麼繁瑣的事情。我明明也有別的朋友,而且和他們在一起那麼舒心,明明可以和他們暢所欲言的,也會質疑自己當初這麼選擇。但是畢竟決定和他人共生下去的是我自己。」

「錯綜複雜,非常錯綜複雜。豈止是手足無措,排斥的反應很強烈呢,感覺就像沒辦法共同生活下去了。」

她們堅持下去是因為她們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所以,對於這種生活方式:


我首先,非常欣賞她們的創意,她們通過聰明的辦法解決了自己的難題,即使這種生活方式不常見,甚至看起來有點奇怪,但她們還是認真地去執行了。


其次,我非常欣賞她們的生活理念,互相依存又各自獨立,互相幫助又保持邊界。她們達成共識,把什麼事情都講在前頭,不對別人抱有超出應有範圍的期待,比如我可以在你出遠門的時候幫你澆花,但是我不提供護理幫助。


第三,這種生活方式是一種不錯的替代選擇,但門檻高、難度大,非真正獨立、強大的人做不到。相比起來,我覺得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是easy模式。


終生保持獨身意味著什麼?好處是什麼?風險是什麼?這些可能出現的情況,你能承受嗎?你有能力解決嗎?這是每個嚮往這種生活方式的人,都需要提前思考的問題。


養老看似離年輕人很遠,但其實可以倒推年輕時候的選擇。


最後,我想說:無論是選擇哪一種生活方式,做好最好打算的同時,也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 The End-


作者簡介:

李小墨

前海南特區報記者,職業讀書人,新書《請停止無效社交》全網熱賣中。

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個人日記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ID:lxmmovie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

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星標和置頂。

我們一起讀書吧~

相關焦點

  • 抱團式互助養老,一種新的養老方式值得老人們借鑑和學習
    如今,老齡化社會,人們對養老越來越重視了,哪種才是最健康最適合的養老方式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說,不用兒女管,老了就去養老院,有的說,還是兒女最靠譜,還有的說,抱團取暖,就是幾位姐妹合夥分工合作,找一間房子住在一起生活,相互照顧,平時在一起玩耍,有事互相有個照應。
  • 我最喜歡的養老方式——抱團養老
    回來後,閨蜜召開家庭會議,商議父親的養老問題,姐弟四人分工,把母親替換下來伺候父親。弟媳說孩子小,不讓弟弟排班,閨蜜也答應,讓他們出錢給父親找護工,弟弟這才勉強答應下來。閨蜜父親兩年後因為吃東西嗆到了氣管,送到醫院時就不行了。事後閨蜜說,經過這兩年多的陪伴,開始考慮咱們的養老問題,都是獨生子女,不能給孩子添麻煩,退休後,咱們去租個農家院,來一個互助養老吧。
  • 60歲老人的自述:「半抱團」式的養老,才是老年生活的正確選擇
    這幾年抱團養老讓很多老人都得到安慰。但是因為性格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同居式的養老讓很多老人發生了不愉快,於是為了豐富自己的老年生活,一部分老人過上了「半報團」的老年生活,據說這樣的生活方式讓很多老人都很開心,並且更容易讓人接受。
  • 抱團養老,就是投資兒女的未來
    而抱團養老,不僅是為自己現在的愜意生活,更是投資兒女的未來!不僅能給兒女創造更多的人脈資源,更重要的是給兒女一顆「定心丸」,父母健在,儘管蹦躂,放心去打拼自己的事業、顧全自己的家庭,教會他們自強自信、健康樂觀的生活方式。
  • 老姐倆的晚年「抱團式」養老生活
    老姐倆搭伴過日子,「抱團式」養老,不給子孫後代添麻煩,真可謂是老人屆的模範。 關於「抱團式」養老,最近幾年還是蠻火的。「抱團養老」概念起源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丹麥。主要指志同道合的老人,不依靠子女,離開傳統家庭,搬到同一個地方搭伴居住。共同承擔生活成本,彼此慰藉精神上的空虛。
  • 抱團養老,抱團養兒你準備好了嗎
    看了這個電視劇,加上最近網上報出的抱團養老,前些天民政局的新標語「結婚不一定幸福,單身不一定不幸福幸福不一定非要婚姻來成全,婚姻成全不了的,或許可以自己實現,自己實現不了,也可以抱團取暖做沒有血緣的家人,親人,只要坦誠相對,善良友愛,好像也可以活得很快樂。抱團養兒,抱團養老即使是一種新的模式存在,從個人而言也會是一個相當複雜龐大的家庭關係處理系統,遠比電視劇裡麻煩複雜的多。
  • 當代女人新型養老:沒老公,不靠子女,與姐妹抱團養老才時髦
    於是有一些思想開明,有膽識的女人不想過這樣的生活,自覺形成一個團體。她們將頭髮梳成已婚婦人的模樣,卻終生不嫁,與自梳女成員一起終老。現在的女人社會壓力比過去更大,不僅要承擔生兒育女的重任,還要像男人一樣出去打拼。往往費力不討好,女人太強勢老公覺得你不夠溫柔,女人太柔弱他又覺得你不能撐起半邊天。
  • 抱團養老晚年幸福?65歲許阿姨;養老還是要靠自己
    ,那麼,父母一般到了晚年的時候,就會自動選擇去養老院養老,因為,這樣既不會拖累自己的兒女,自己又不會孤獨,還能結識到很多同齡的志同道合朋友,又能增進與兒女之間的感情,因為,俗話說得好:「距離產生美,相處更和諧,」但是,也有很多人說:養老院如監獄,這裡不好,那裡不好的,那麼,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滿足廣大的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近幾年,興起了多種多樣的養老方式,讓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 抱團養老——往往被這三種想法搞砸
    與其說「抱團養老」敗給了現實,不如說「抱團養老」輸給了「理想」,毀在了那些對這種模式,以及相互之間關係的理想化期待上。在中國,「抱團養老」,很容易被這三句話搞砸1、以後就是一家人了有些人把「抱團養老」當作是建立一個新的大家庭
  • 68歲老姐倆的晚年「抱團式」養老生活,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
    現在的養老方式有很多,像那些有經濟條件的老年人,他們可以選擇去養老院,或者請保姆在家照顧自己,但沒有經濟調節劑的老年人,他們更願意自己一個人居住,無聊的時候和鄰居們說說話,要是孩子有時間回來看望他們,自然是更好。不知不覺,現在出現了很多「抱團式」養老生活,兩個年齡相仿的老人住在一起,身邊雖然沒有子女們的照顧,但他們依舊過得很開心,心裡很安穩,彼此互相照應著。
  • 二點處事方法最重要 老人學會 抱團養老必然成功
    因為國家的現實形勢制約,老年人之間需要互助,需要抱團養老,如果處不好人際關係,那就很不妙。筆者認為周總理的八互原則非常值得學習,而其中最關鍵的是二點。周總理家庭和諧,「八互原則」立大功敬愛的周總理是傑出的外交家,也是人際關係大師,不論在革命年代還是建國後的複雜形勢中,不論在國內還是國際政治舞臺上,都是長袖善舞,備受不同層次的人士崇敬。
  • 15名老人租別墅「抱團養老」,生活費AA制,一起種菜養花跳舞
    於是,在陳阿姨的組織下一共15位老人共同租下了郊區的一幢別墅開啟了抱團養老的同居生活她們每人每月拿出2000元作為生活費大家共同的吃飯、遊玩開支就從這裡面出每個月多退少補他們經常一起買菜、一起做飯圍在一桌吃飯,聊聊子女、以及一些生活瑣事生活的自得其樂
  • 要男人有何用:姐妹抱團養老成社會潮流,相互依靠只因這兩字
    這就是隱秘而偉大的「姐妹抱團養老大作戰」!姐妹抱團養老成社會潮流據說,在前兩年,日本NHK電視臺就播出了一部單身老太太組團養老的紀錄片。紀錄片中,7位老太太雖然上了年紀的容貌都躲不過皺紋的襲擊,可是卻依舊容光煥發,精緻動人。不少女生看完之後都很激動地說,這就是自己理想中的老年生活啊!很快,這種新型的養老方式也在國內傳開了。
  • 我不想進養老院,也不想靠孩子,和兄弟姊妹抱團養老現實嗎?
    到了上有老現有小的年紀,深感無力和無助。受了近期很多老年人抱團養老的啟發,我產生了和兄弟姊妹抱團養老的想法。要靠兒子養老。姐姐有三個女兒。女兒們個個都有出息,且很孝順。姐姐是個很傳統的人,她是萬萬不會和我抱團養老的。也只有大哥,還有和我抱團養老的可能性。
  • 7個女人同居10年,終生不婚,80歲還染髮化妝一起逛街!網友點讚:等我老了也這麼過
    智慧女性 心靈讀本文 | 小瘦來源|鄭小瘦(ID:zxshoummm)女人如果一輩子不結婚不生孩子會怎樣?會孤獨終老嗎?會晚年悽涼嗎?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幸福晚年的標準是兒孫繞膝,而小瘦最近看了一部日本短紀錄片,也許會給我們不一樣的人生答案。日本國民臺NHK曾經推出一部紀錄片《7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7位單身女性,平均年齡80歲,6位終生未婚,1位離異單身。
  • 60歲老人自述:兒女長年不在身邊,我找到一種很滿意的養老方式
    這幾年抱團養老讓很多老人都得到安慰。但是因為性格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同居式的養老讓很多老人發生了不愉快,於是為了豐富自己的老年生活,一部分老人過上了「半報團」的老年生活,據說這樣的生活方式讓很多老人都很開心,並且更容易讓人接受。
  • 天海佑希果斷終生不婚!萬一有對象也已想好對策
    劇中天海佑希拋下家庭,將自身徹底奉獻給病患;而現實生活中的她,也全心投入在最熱愛的演藝工作上,還曾公開表示自己打算終生不婚。對此她想法不變,表示自己非常享受單身,就算一個人也不會覺得寂寞,如果有人在她家,她反而會覺得渾身不對勁,會忍不住想逃走,就算以後真有對象,也希望對方住在她家隔壁就好,說什麼也不想讓別人走進自己如今的生活。
  • 我們準備和兄弟姐妹一起抱團養老
    我們商量要一起抱團養老,我認為我們這個方法可行,原因有下面幾點: 我們幾家關係一直相處不錯,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經濟條件相當:我們都在一個企業上班,工資懸殊不大; 對養老態度一致 :我們都認為家裡就一個孩子,以後他們工作生活壓力大,不想給他們添麻煩; 愛好大致相同:我們都沒有特殊的愛好,我們幾個女性喜歡逛逛街,男性也就喜歡打打牌。
  • ...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方式!潘公凱「筆·墨」展在復星藝術中心舉行
    美育是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方式!她指出,美育是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方式。長期以來,復旦大學堅持三全育人、以美育德,特別是近年來,在開設新的藝術研究方向,與國內外美學研究機構、知名美術館、藝術館開展合作交流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在推進藝術研究和教學、藝術人才培養上取得了較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