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李小墨
第一次知道這種生活方式,是從一部日本NHK拍的紀錄片《7位單身老太太共同生活的十年》。
七位年齡在71-83歲之間的獨身老奶奶,沒有選擇進養老院,而是抱團養老。
具體的操作是這樣的:
1、在同一棟公寓買下8套房子,各自一套獨立的住所,還有一個房子作為公共空間,用來聚會和談心。既相互照應又各自獨立,他們把這種生活方式稱為「友鄰生活」。
2、建立SOS專線,主要有兩個作用,首先這是救命專線,身體突發不適,可以呼喚朋友。其次是生活上的互相照應,家裡沒茶葉了,或者電腦不懂得如何操作了,都可以求助姐妹。呼叫之後,其它姐妹有空就要響應。
3、互相有對方的備用鑰匙,如果出遠門,可以幫忙一起澆澆花之類的。
4、安排共同活動,一起旅行、一起喝下午茶談心、去給對方的戲劇表演捧場等等的。
她們給自己的七人女團取名「個個seven」。
當時網友的反應都是「羨慕哭,等我老了以後也要這麼搞」、「太美好了,這就是我的理想晚年生活。」
我當時是從一篇介紹文章裡,了解這7個老奶奶的故事的,我的反應也基本上這樣。
這次我自己把這部紀錄片找出來,細細地看了兩遍,才發現那篇文章具有明顯的偏向性、在很多地方誤導了我,只寫了美好的一面,卻沒寫沒那麼溫情脈脈的一面。
親自看紀錄片,看到更多細節,我也有了很多不一樣的體會,我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如果不是看到這群老人的生活,我可能不會想那麼遠。
獨立、高知、優秀的老年人報團取暖
在我原來粗淺的認知裡,養老其實就是兩件事:
第一個是護理,尤其是生病或身體機能衰退,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之後,需要有人照顧。俗稱需要人「伺候」。
第二個是經濟庇護,失去勞動能力之後,如果沒有足夠資產存款和覆蓋生活所需的退休金、養老金,生病和就醫,就需要孩子提供經濟庇護。
中國人所謂的「養兒防老」,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所以貧困的老人、孩子不孝順的老人,往往會過得非常慘。
但我理解的「養老」,不是這群老奶奶聚焦在一起的原因,他們的共同生活的理念是「雖然共同居住,但每個人都自立生活」,其中一個大前提就是「不做看護」。
這也體現在她們的經濟上,她們的經濟也是完全獨立,不依賴任何人的。
做一個經濟獨立的年輕人,只要肯去工作就行了,做一個經濟獨立的老年人,那就需要一生的積累,比如要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存錢,懂得理財對抗通脹,比如從事了能帶來養老保障的工作,比如積累了可以繼續變現的才能和行業地位等等。
今天工作平庸、收入不高、還月光的年輕人,老了會怎麼樣,真的不好說。做一個經濟獨立的老年人並不容易。
這群奶奶,我想用一個詞來形容「優秀的老年人」,可能你聽慣了「優秀的年輕人」這種說法,有點不習慣把優秀用來搭配老年人,但這群奶奶是真正經濟獨立、思想獨立、高知高智、熱愛工作、熱愛生活的女性。
她們有兩個共同點:
第一個共同點:她們都是成功的職業女性。
紀錄片裡形容她們是「都是在男性社會中以『工作第一』的理念歷經千錘百鍊的女性,她們中有報社記者、廣告撰稿人、諮詢顧問、大型企業的宣傳負責人、統領5個養老福利機構的理事長等等,統領5個養老福利機構的理事長,直到80歲身體惡化,才退下工作第一線,其中幾位至今仍然在工作。
第二個共同點是:除了一個離異後帶大女兒的單親媽媽,其它都是終生未婚、沒有子女的獨身女性,做了一輩子的單身貴族。
這部紀錄片的講述者,村田幸子就說:「沒有遇到讓我覺得『和他結婚就好了』的人,一個也沒有,倒是有讓我覺得幸好沒結婚的人。」
這是她們做出的婚育選擇。一個人的選擇最終會變成她的生活方式。
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像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這樣的選擇都不會是孤立的,只要做出選擇,就意味著踏上完全不同的道路,選擇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希望每一個人做選擇的時候,都是審慎的。這部紀錄片的意義就是,告訴尚且年輕的我們,不同的選擇最終會演變成多麼不同的人生,然後對好的或者壞的處境有提前的心理準備。
這些經濟獨立、當了一輩子單身貴族的女性,單槍匹馬走到了暮年期,會面臨什麼樣的處境?她們又為什麼選擇湊在一起,過這樣一種「共生又自立」的生活呢?
她們加入這個互助團體的目的略有不同,但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規避「無緣死」的風險。
日本是一個老齡社會,「無緣死」的意思就是,一個老人一點點和家人、朋友、親人、同事,失去聯繫,斷了血緣、朋友緣、同事緣,最終孤獨死去,死去之後可能屍體很久才有人發現。
一個人單身到老,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等你到了七八十歲的高齡,父母大概率已經去世了,如果沒有兄弟姐妹,那可能就不再有直系親屬了。朋友同學也因為衰老漸漸凋零,會出現杜甫詩裡描述的「訪舊半為鬼」的處境,退休之後和公司的聯繫就漸漸淡了,因為城市化到城市裡生活非常多年,和家鄉的羈絆也因為漸漸少來往而斷了,最後也回不去故鄉了。
日本在一年會有三萬兩千人無緣死去。
七個奶奶裡的安田奶奶是是女性顧問領域的先驅者,年輕的時候非常時髦。
她加入的動機就是懼怕無緣死。輕度腦梗發作,讓她覺知到獨立生活的不安。而且這個病很危險的地方是,經常會在黎明時分發作。
她說:「如果倒下去,腐化成白骨都很難被人發現。」
「個個seven」的SOS專線和頻繁的內部互動,至少不會讓她這樣死去。
第二個是:排遣獨身的寂寞。
這個目的的代表人物是之坪奶奶,她是一個看起來很朋克的奶奶,頭髮一邊挑染成紅色,一邊挑染成綠色。她從小生活在一個大家族裡,非常非常害怕寂寞。
一個人生活的時候,她會帶著工作資料跑到家庭餐廳,假裝在工作,只是為了感受一點人氣。
對她們來說,我覺得寂寞是三個方面的:
第一是獨身本身的寂寞。
第二是做了和他人不一樣的人生選擇的寂寞。
其他人結婚生子,你看著曾經的同齡人當了爺爺奶奶,可是你還是單身老少女,你們的幸福和煩惱都是截然不同的,也許人家煩心的是啃老的廢物兒子,而你煩惱的是無緣死。
第三是作為老年人的寂寞。
老年人聚在一起,她們談論什麼呢,談論如果病得很重,失去意識,要不要接受延長壽命的治療?有的人非常堅決地決定不要,不想忍受痛苦,苟活於世,可是也有人很猶豫,萬一昏迷的時候心底還有求生的欲望,如果提前替自己決定,會不會很殘忍?
這種老年人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的死亡焦慮,不是健康的年輕人所能體會的。
所以在談心的時候,一個老奶奶這樣總結:「孤立感比孤獨感更準確。」
我是結婚生子這種生活方式的熱情擁護者,但是我尊重那些終生保持獨身的人,尤其欣賞像這七個老奶奶一樣對自己人生有全盤的規劃和安排,熱愛生活,對自己的人生極其負責的人。
她們到了暮年,為了上了年紀之後依然過得幸福,想出了這麼一個有創意的生活方式,可見她們是多麼認真地對待自己的生活。
「個個seven」裡有一位奶奶說了一句話非常觸動我:「我想以自己認可的方式,認真過好每一天。」
我希望我老的時候也可以這樣,再老邁,也不要有那种放棄生活、等死的心態,再老邁,也要把生活過得活色生香。活到哪一天,就要精彩和充實到哪一天。
這樣的抱團養老是很難複製的
那這種抱團養老的方式可以複製嗎?我覺得是很難複製的。
首先,它的經濟門檻很高,操作難度大。
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小區,同一套公寓,各買一套房子,這個經濟成本太高了。而且操作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其次,志同道合的同伴非常難找。
她們能成功生活10年的關鍵是,第一個,是她們各自有一套房子,七個人有共同的空間,又都有獨立的生活空間。貫徹共同生活又各自自立的理念。第二個,她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夥伴。
在中國有一個失敗的案例,就敗在這兩條。
中央十套《講述》欄目裡播過一個紀錄片《抱團養老》,杭州老人69歲張浩,老伴兒去世,孩子不在身邊,養老院最便宜的都要3000一個月,她去不起。但是她有一個130幾平的大三房,就想招募1-2個人,和她一起抱團養老。
她在報紙上徵集,報名的人有好幾百個人,她篩選、面試、試住了好幾個,最後都不歡而散。
有時候是她嫌棄別人,比如她嫌棄一個老人沒有換睡衣就直接坐在床上,這個習慣不衛生,嫌棄另一個人眼裡沒活兒,家務都不幹。
有時候是別人嫌棄她,比如有個老人覺得她家裡堆了太多沒用的東西,直接指手畫腳,讓她丟掉。她們互相嫌棄的時候,都是帶著優越感的。
住在一起,這種生活習慣不同,會帶來非常多的摩擦。住過大學宿舍或者處過婆媳關係的人,應該都有過體會。有些一起生活幾十年的夫妻,尚且不能互相容忍呢,何況是這種沒有血緣關係、臨時搭夥的陌生人。
那這7個老奶奶呢?紀錄片著墨不多,但是也沒有那麼順利。
她們都覺得自己為了共同生活,做了妥協和讓步。
一個奶奶說:
「我時不時也會想,我怎麼會選擇一件這麼繁瑣的事情。我明明也有別的朋友,而且和他們在一起那麼舒心,明明可以和他們暢所欲言的,也會質疑自己當初這麼選擇。但是畢竟決定和他人共生下去的是我自己。」
「錯綜複雜,非常錯綜複雜。豈止是手足無措,排斥的反應很強烈呢,感覺就像沒辦法共同生活下去了。」
她們堅持下去是因為她們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所以,對於這種生活方式:
我首先,非常欣賞她們的創意,她們通過聰明的辦法解決了自己的難題,即使這種生活方式不常見,甚至看起來有點奇怪,但她們還是認真地去執行了。
其次,我非常欣賞她們的生活理念,互相依存又各自獨立,互相幫助又保持邊界。她們達成共識,把什麼事情都講在前頭,不對別人抱有超出應有範圍的期待,比如我可以在你出遠門的時候幫你澆花,但是我不提供護理幫助。
第三,這種生活方式是一種不錯的替代選擇,但門檻高、難度大,非真正獨立、強大的人做不到。相比起來,我覺得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是easy模式。
終生保持獨身意味著什麼?好處是什麼?風險是什麼?這些可能出現的情況,你能承受嗎?你有能力解決嗎?這是每個嚮往這種生活方式的人,都需要提前思考的問題。
養老看似離年輕人很遠,但其實可以倒推年輕時候的選擇。
最後,我想說:無論是選擇哪一種生活方式,做好最好打算的同時,也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 The End-
作者簡介:
李小墨
前海南特區報記者,職業讀書人,新書《請停止無效社交》全網熱賣中。
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個人日記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ID:lxmmovie)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
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星標和置頂。
我們一起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