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要學習的兩個通用技能:如何讚揚別人,如何面對責備

2020-09-05 介讀所

別小看,這是你一生都要用心做的事情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充滿了讚揚與責備,我們對這兩種方式感受很深,也很直接。讚揚往往帶來高興和愉悅,責備則正好相反,帶來不安、恐懼、憤怒等負面的情緒。

「要多讚美別人。」正如卡耐基《人性的弱點》一書所提到的那樣,一般來說,幾乎沒人不喜歡讚美,也幾乎沒人喜歡被責備,趨利避害,這是人的天性和本能。

讚揚和責備從何而來?為什麼人們強烈追求讚揚而躲避責備,但是很多時候並不在乎和吝嗇對他人的責備?讚揚和責備在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中有什麼作用?如何正確運用讚揚和責備?

這些問題,正是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的心理學家和高級導師特裡·阿普特博士過去30多年一直感興趣的問題。特麗·阿普特是英國心理學家、作家、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資深導師,她關於家庭動力學、同一性和人際關係方面的著作獲得了國際認可。同時她還有多部作品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優秀讀物」,並斬獲多項大獎。

《讚揚與責備》書封

通過研究和思考讚揚和責備對新生兒、青少年、成年人等不同年齡群體的影響力,以及如何在家庭、職場、社交等場景中正確運用讚揚和責備,特裡·阿普特博士寫出了她的名著《讚揚與責備 劍橋大學的溝通課》。

在該書中,作者認為,人類從根本上是評判的動物。讚揚和責備,來源於人類意識中自我運轉的評判,這是進化的產物。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人類大腦也進化出了更細膩、深邃、千變化萬的評估,以針對他的生存環境做出基本的心理判斷和決定,以趨利避害。由此,讚揚所意味的贊同、接近,以及責備所意味著的反對和退避,成為評判的兩套系統,塑造著我們的思想、感情和行為。而學習駕馭我們心中那張複雜而混亂的評判表,是我們一生都要用心去做的事。

圍繞讚揚與責備,這本書著重探討了社交溝通問題,更深入地涉及了原生家庭、青春期叛逆、校園霸凌、網絡暴力、職場拉踩、性別歧視等深刻問題,給讀者以反思和啟發。

通過這本書,讀者能夠深入理解造成深刻影響的人類的評判力,進而能夠極大地幫助我們控制自己的偏見,包容他人的觀點,理解我們對自己及他人產生的強烈卻莫名的反應。說到底,就是理解人性,更融洽自如的與他人相處,與社會相處。


人類的評判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了


你見沒見過臉紅的兩三歲孩子?

他們的臉會完全不由自主、不受控制地,在一瞬間漲得通紅,仿佛是被摑了一掌或打了一拳。那小人兒會緊張地想:「我惹了什麼禍?」或「他們在笑/瞪/看什麼?他們會如坐針氈,寧願消失或鑽進地縫裡也不願繼續經受這番讓他們想不通的審視。

特裡·阿普特博士指出,人類對讚揚和責備的強烈關注,在出生後不久就開始了。

這源於人類的心智直觀(mindsight),即客觀地理解他人世界與我們自己的世界極為相似但有明顯區別的能力。

這種能力能夠讓人通過他人的行為判斷他們的目的和意圖,推測他們的感受、目標和心願。它幫助我們評判他人,並理解他們對我們的評判。在人類社會特別是原始社會,這種評判涉及區分安全和危險,是人類生存的必要元素。

通過視覺、語音等渠道,評判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了。

最新研究表明,早在1歲之前,一個孩子已經會評判他人。大約到了11個月大時,嬰兒喜歡愛好與他們相似的人。

同時,他們會被那些能為社交生活提供進一步指導的人所吸引。在家人之外,年幼的兒童會花更多時間觀察其他孩子,而不是大人,他們似乎對比他們大一點點的孩子尤其有特殊興趣。一個小女孩更有可能會注意其他女孩子,而一個小男孩更有可能會注意其他男孩子。他們會注意那些更可能將他們接納進自己社交圈子的人。

除了社交幫助等實用價值,嬰兒的選擇背後還有深刻的道德原則。這就是對助人為樂及共同協作的喜愛,以及對相反作風的強烈憎惡。


怎樣才是正確的讚揚?


讚揚能帶來什麼?

讚揚對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在人類大腦發育早期,讚揚能帶來催產素(oxytocin)和內啡肽(endorphin)等快樂的激素,促進大腦發育。

不過,曾經讓嬰兒和幼童感到無比快樂和驕傲的讚揚,在大一點的孩子身上會引起截然不同的反應,尤其在課堂上。

一些社會心理學家發現,在學齡兒童身上,讚揚製造的焦慮要多於快樂。習慣了家常便飯型讚揚的孩子,似乎沒有讚揚就無法開始做任何事。

那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你如果希望孩子成功、願意接納挑戰,就要讚揚他們的努力、刻苦和堅持不懈,而不是他們的智商、天賦和能力。要在人生路上成功,孩子需要有信心,要相信天道酬勤。

還有一種情況,對處於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們的讚揚,往往會帶來他們針鋒相對的激烈反應,令家長們感到迷惑不解。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青少年想要一種獨立自主的證明——他們不再是那個依賴家長讚揚的孩子了,他們長大了。當讚揚缺乏熱情或真誠,或者不得要領時,那些讚揚所傳遞的信息就是敷衍和不了解。

毫無疑問,讚揚往往會引發不滿。

那如何對待別人給予我們的讚揚?特裡·阿普特博士給了一個答案:想像身邊有一位「公平的旁觀者」,他的水準與我們能表現出的最佳判斷力齊平,並能體現我們的價值觀,通過這位「公平的旁觀者」的角度和橋梁,我們避免主觀上拔高或貶低自己,進而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蒸餾、提煉別人給我們的讚揚。這是我們心中那張評判表的最重要活動之一。


接納責備,和責備正確相處


讚揚的對立面是責備,它帶來被排斥和被驅逐的恐懼,引發痛苦的感受。

為了避免痛苦,我們往往會選擇保護自己,頑強地否認自己的錯誤,推脫責任,或者指責別人,或者自我催眠,說自己沒錯,讓自己更好受。

對於這種做法,特裡·阿普特博士指出,這也許能夠暫時減輕痛苦,可是更可能帶來極壞的後果。那就是,在抵抗的狀態中,我們的大腦會拒絕他人的觀點,不再聽他人說話,由此很難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責備能製造痛苦,所以責備是位有效的老師。如果我們能維持接納他人的視角,就能把責備轉變成一件正面的事,靠接納責備來減少受責備的風險。用中國的一句成語來說,就是虛懷若谷,寬容大度地接受責備,從中吸取教訓,越走越好。

雖然不能一味對抗責備,但是特裡·阿普特博士在書中指出,過於快速接受責備,可能引起自責和與羞恥,引發自我傷害等嚴重的心理疾病。

一位叫約翰·戈特曼的心理學家,花了40年時間,做了一個實驗,跟蹤觀察3000對伴侶的交流模式,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決定婚姻是否能夠持續維繫的原因,不是志同道合,也不是其他方面的吸引力,而是彼此在交流中,讚揚和責備的比例,如果這個比例能超過5:1,他們的感情將更趨向穩定,持久。

《讚揚與責備 劍橋大學的溝通課》一書,解析了讚揚和責備這兩種人類表達常態的影響力和心理根源,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了解人性,並遵循以愛、寬容和救贖為基礎的社會交往原則,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和感悟。

歡迎關注,「介讀所」會繼續為大家讀書,拆書。

相關焦點

  • 《讚揚與責備》:真實地讚揚,正面地責備,化解父母孩子溝通難題
    在豆瓣8.4分,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的《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中,我找到了答案。這本書從家庭、婚姻、社交、工作等各個方面闡述這張評判表是如何運作以及如何影響我們思想和行為。研究表明,經常受到讚揚的孩子在3歲時可以掌握更多技能,在10歲以後更是如此,而缺乏讚揚的孩子反應則會更加遲鈍。但是一味地讚揚又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沉浸式讚揚的產物。沉浸式讚揚理論是指孩子會基於別人對他們的看法建造自我的概念。家長過於使用沉浸式讚揚,孩子可能會拋棄成長型思維,追求固定型思維。
  • 《讚揚與責備》:貫穿一生的評判
    我們終其一生,都活在他人的評價中。人與人的交流,總是避免不了各種各樣的評判。這些評判可能是讚揚,也可能是責備,既可能是我們對他人的讚揚或者責備,也可能是他人對我們的讚揚或者責備。這樣讚揚或者責備的過程幾乎貫穿了我們的一生。
  • 《讚揚與責備》:幸福婚姻的必修課
    突發的疫情,讓每個人都措手不及。以前的日子,夫妻各自勞碌奔波,平時聚少離多,少有的溝通,能讓大問題被忙碌衝淡小問題被忙碌衝沒。難得有這樣一個機會朝夕相處,可以沉下來用心溝通,卻發現,朝夕相處的日子久了,夫妻之間反而不知道怎麼說話了,這時任何一個小問題都能被放大。家還在愛還在,溝通卻不順暢了。那麼,夫妻間該如何溝通呢?
  • 《讚揚與責備》:恰當地讚揚,巧妙地責備,才能讓感情繼續升溫
    ,而協調一段關係最重要的兩個變量就是讚揚與責備。與此同時引導讀者通過讚揚與責備這兩個變量,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更快地融入自我內心世界,愉悅地度過漫長一生。接下來,我將從讚揚與責備對一段感情的影響、讚揚與責備的誤區、以及如何恰當地讚揚,巧妙地責備這三方面,探討讚揚與責備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導讀者通過這兩種變量讓一段感情升溫加熱。
  • 了解讚揚與責備的3個要點:避免誇獎把人惹毛,責備把事搞糟
    讚揚與責備是評判的兩面,它們就像硬幣的兩面一樣不可分割。因為再親密的兩個人也不可能事事都一致:當你不符合對方的期望,引起失望時,自然得不到讚揚,反而會招致責備。再說,從熱戀進入婚姻的兩個人,通常都會從「讚揚>責備」慢慢轉向「責備>讚揚」。
  • 維持親密關係的一個變量:讚揚與責備
    《讚揚與責備》這本書中提出,讚揚如何被延續,責備如何被控制,是婚姻成功與否的重要變量。《讚揚與責備》這本書是劍橋大學的溝通課,從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日常關係入手,講述了溝通的心理學知識,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每個人內心的價值評價表。
  • 《讚揚與責備》,揭秘人際關係的交流密碼
    真的,沒有比「讚揚與責備」這兩個詞彙和行為,更能體會溝通的意義、共情的能力了讚揚的力量,竟然穿透了血緣親情,讓孩子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會比媽媽在家的時候成長的還好。 雖然這只是特例,只是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但也足以說明,讚揚確實是有魔力的。 《讚揚與責備》這本書,充分展示了這兩個詞中間蘊含的魔力。
  • 《讚揚與責備》:掌握這3大技巧,助你化解伴侶溝通難題
    在《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溝通課》一書中,作者特麗·阿普特認為,人類有讚揚和責備兩套評判系統。她用30年的研究成果揭示:讚揚不僅能表達喜愛,還可能會涉及利用與諷刺;責備不僅與不滿有關,還可能隱含著歧視與推脫責任。只有充分了解讚揚與責備機制是如何在親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間運作的,才能幫助我們實現良性有效的溝通。
  • 掌握這個讚揚與責備的魔法比例,婚姻更幸福
    終其一生,我們都活在他人的評判裡,同樣每天我們也對形形色色的人做出自己的評判。但這些評價都是正確和客觀的嗎?不一定吧?如何才能在評判時不被偏見左右呢?這就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讚揚與責備的藝術。 《讚揚與責備》就是這樣一本專門教你如何正確溝通的書,作者是英國劍橋大學的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她是人際關係方面的專家。
  • 人人都要學習領導力
    領導力就是激發和影響別人的能力,而要激發別人的前提是你先要讓別人接受你,認可你,這就要求你要不斷地變得更好。所以學習領導力首先是學習如何做人,成為領導者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健康、全面成長的過程。所以說人人都需要學習領導力。領導力的培養就是自我修煉的過程,領導他人要從領導自己開始,激發別人先要激發自己。自己是不是有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
  • 《讚揚與責備》讀書分享之六:朋友之間的評判
    我們是如何成為彼此的朋友呢?過了一會,她冷靜了下來,又去找她的兩個好朋友,問他們為什麼不願意和她玩,然後問他們是不是真的不願意和她玩,得知是大姐姐不讓他們和我家閨女玩,有強制要求他們,而其中一個女孩子又曾經和這位大姐姐是好朋友。這時候的閨女沒有想過朋友之間也會有背叛或不忠誠(可能用詞有些嚴重,但成人世界卻是這樣的)。
  • 好書至少讀一點——《讚揚與責備》
    今天分享特麗•阿普特的《讚揚與責備》。檢驗一個笑容是否真心實意不是看嘴唇,而是看眼睛周圍的肌肉:它們只會為真心的笑容泛起皺紋。直視對方雙眼是一個強烈而親暱的行為,因為我們的眼神能傳達那麼多信息。 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的確不假。我們很多時候不願意直視別人的眼睛,覺得太有進攻性,還有不少教材告訴大家聊天不要看眼睛,看嘴和鼻子三角區,這樣能聊天聊下去。
  • 成年人該如何學習?
    主流的發展心理學一般認為學習有個窗口期。某些複雜技能你得在某個年齡段習得,過了這個年齡窗口就關閉了,你就沒戲了。想終身學習,首先就得對窗口期有個說法,否則何必為難自己做不可能的事?馬斯克學吉他,用自己做實驗。馬克斯是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
  • 不懂如何溝通?三明治法教你用情商打動人,讓批評利人利己
    書中還列舉了很多熟悉的場景,讓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讚揚與責備的機制是如何運行的。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這本書,看看我們對讚美和責備有哪些誤區。結果一個學期後,那些「聰明的孩子」學習成績明顯比「不聰明的孩子」要高。這個實驗是基於沉浸式讚揚理論,相信孩子會基於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進行自我塑造。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家長和老師表揚孩子聰明伶俐,孩子們就會內化這些標籤,最後成為你們期待中的孩子。這種沉浸式讚揚理論,讓很多父母認為,在充滿讚美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有足夠強大的內心來抵禦一切來自社交的傷害。
  • 面對最親近的人不能只是責備,你要學會包容
    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甚至都做好了逃跑的準備。其實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面對對方的時候通常會說出更多的責備的話語。妻子被突如其來的意外嚇呆了,不知如何面對丈夫,更害怕丈夫的責難。焦急的父親趕到醫院,得知噩耗非常傷心,看兒子的屍體,望了妻子一眼,然後說了句:「Darling, I love you.」
  • 如何跟別人隨時都能聊上幾句?學會這些技能,聊天不再困難
    聊天是需要學習的技能跟別人接觸時,如果你懂得如何構建一兩個「small talk」,那麼聊天對你來說,就不是一件「避之則吉」的事情了。當然,想做到這一點,在此之前,首先要把握正確的聊天心態。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時候我們願意跟別人聊天,什麼時候我們又抗拒跟別人聊天?
  • 工作遇到困境,該如何處理?
    一,勇敢面對遇到困難,首先是要勇敢的面對,逃避是不能決解問題的;有些人遇到困難,不敢面對,總是想著如何躲避,甚至辭職,把這堆爛攤子留給別人,這不僅讓領導失望,而且自己不會有成長,人都是在困難中成長起來的。
  • 輕易責備別人,是最愚蠢的行為
    社會壓力下,所有人都面臨情緒難以自控、輕易責怪他人的情況,該怎麼解決?社會壓力下,每個人都有情緒,那麼如何做到不隨意發洩情緒,責備他人?有一句話需要記住: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03老話說的好:用自己想聽到的表達方式去和對方說話,是一種特別的智慧。
  • 如何把別人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理論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把別人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甚至超越他們成為自己的理論呢?我總結了一個知識技能學習的路徑圖:別人的知識-自己學習自己學習:有些人喜歡收藏別人的文章,收藏其實只是一個心理安慰,大多數據收藏後是不會看的,甚至都不會去整理刪除一下。我的建議是每次學習,都需要把知識點畫到思維導圖上去,即便是一個小的知識點。這既是加深印象也是為未來知識系統化做準備。我至今還保持著每看完一本書都要畫思維導圖的習慣,即便是看的小說也可以畫畫裡面的人物關係嘛!
  • 如何避免責備造成的婚姻緊張?
    01 責備是如何發生的 回想一下婚姻中的諸多衝突,大多數都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有些甚至過於瑣碎,都不好意思提及。 我們之所以會責備自己的伴侶,是因為我們對這些不起眼的小事或小細節反應過度。 第一,夫妻雙方各自承擔一半責任 事實上,責備引發的爭吵中,雙方都有責任。你責備對方引發爭吵,由於對方的回擊加劇了你們之間的衝突。 在這個過程中,夫妻中的任何一方都可能挑釁對方,不停地指責對方。兩人在這樣的爭吵中都負有部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