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充滿了讚揚與責備,我們對這兩種方式感受很深,也很直接。讚揚往往帶來高興和愉悅,責備則正好相反,帶來不安、恐懼、憤怒等負面的情緒。
「要多讚美別人。」正如卡耐基《人性的弱點》一書所提到的那樣,一般來說,幾乎沒人不喜歡讚美,也幾乎沒人喜歡被責備,趨利避害,這是人的天性和本能。
讚揚和責備從何而來?為什麼人們強烈追求讚揚而躲避責備,但是很多時候並不在乎和吝嗇對他人的責備?讚揚和責備在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中有什麼作用?如何正確運用讚揚和責備?
這些問題,正是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的心理學家和高級導師特裡·阿普特博士過去30多年一直感興趣的問題。特麗·阿普特是英國心理學家、作家、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資深導師,她關於家庭動力學、同一性和人際關係方面的著作獲得了國際認可。同時她還有多部作品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優秀讀物」,並斬獲多項大獎。
《讚揚與責備》書封
通過研究和思考讚揚和責備對新生兒、青少年、成年人等不同年齡群體的影響力,以及如何在家庭、職場、社交等場景中正確運用讚揚和責備,特裡·阿普特博士寫出了她的名著《讚揚與責備 劍橋大學的溝通課》。
在該書中,作者認為,人類從根本上是評判的動物。讚揚和責備,來源於人類意識中自我運轉的評判,這是進化的產物。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人類大腦也進化出了更細膩、深邃、千變化萬的評估,以針對他的生存環境做出基本的心理判斷和決定,以趨利避害。由此,讚揚所意味的贊同、接近,以及責備所意味著的反對和退避,成為評判的兩套系統,塑造著我們的思想、感情和行為。而學習駕馭我們心中那張複雜而混亂的評判表,是我們一生都要用心去做的事。
圍繞讚揚與責備,這本書著重探討了社交溝通問題,更深入地涉及了原生家庭、青春期叛逆、校園霸凌、網絡暴力、職場拉踩、性別歧視等深刻問題,給讀者以反思和啟發。
通過這本書,讀者能夠深入理解造成深刻影響的人類的評判力,進而能夠極大地幫助我們控制自己的偏見,包容他人的觀點,理解我們對自己及他人產生的強烈卻莫名的反應。說到底,就是理解人性,更融洽自如的與他人相處,與社會相處。
你見沒見過臉紅的兩三歲孩子?
他們的臉會完全不由自主、不受控制地,在一瞬間漲得通紅,仿佛是被摑了一掌或打了一拳。那小人兒會緊張地想:「我惹了什麼禍?」或「他們在笑/瞪/看什麼?他們會如坐針氈,寧願消失或鑽進地縫裡也不願繼續經受這番讓他們想不通的審視。
特裡·阿普特博士指出,人類對讚揚和責備的強烈關注,在出生後不久就開始了。
這源於人類的心智直觀(mindsight),即客觀地理解他人世界與我們自己的世界極為相似但有明顯區別的能力。
這種能力能夠讓人通過他人的行為判斷他們的目的和意圖,推測他們的感受、目標和心願。它幫助我們評判他人,並理解他們對我們的評判。在人類社會特別是原始社會,這種評判涉及區分安全和危險,是人類生存的必要元素。
通過視覺、語音等渠道,評判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了。
最新研究表明,早在1歲之前,一個孩子已經會評判他人。大約到了11個月大時,嬰兒喜歡愛好與他們相似的人。
同時,他們會被那些能為社交生活提供進一步指導的人所吸引。在家人之外,年幼的兒童會花更多時間觀察其他孩子,而不是大人,他們似乎對比他們大一點點的孩子尤其有特殊興趣。一個小女孩更有可能會注意其他女孩子,而一個小男孩更有可能會注意其他男孩子。他們會注意那些更可能將他們接納進自己社交圈子的人。
除了社交幫助等實用價值,嬰兒的選擇背後還有深刻的道德原則。這就是對助人為樂及共同協作的喜愛,以及對相反作風的強烈憎惡。
讚揚能帶來什麼?
讚揚對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在人類大腦發育早期,讚揚能帶來催產素(oxytocin)和內啡肽(endorphin)等快樂的激素,促進大腦發育。
不過,曾經讓嬰兒和幼童感到無比快樂和驕傲的讚揚,在大一點的孩子身上會引起截然不同的反應,尤其在課堂上。
一些社會心理學家發現,在學齡兒童身上,讚揚製造的焦慮要多於快樂。習慣了家常便飯型讚揚的孩子,似乎沒有讚揚就無法開始做任何事。
那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你如果希望孩子成功、願意接納挑戰,就要讚揚他們的努力、刻苦和堅持不懈,而不是他們的智商、天賦和能力。要在人生路上成功,孩子需要有信心,要相信天道酬勤。
還有一種情況,對處於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們的讚揚,往往會帶來他們針鋒相對的激烈反應,令家長們感到迷惑不解。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青少年想要一種獨立自主的證明——他們不再是那個依賴家長讚揚的孩子了,他們長大了。當讚揚缺乏熱情或真誠,或者不得要領時,那些讚揚所傳遞的信息就是敷衍和不了解。
毫無疑問,讚揚往往會引發不滿。
那如何對待別人給予我們的讚揚?特裡·阿普特博士給了一個答案:想像身邊有一位「公平的旁觀者」,他的水準與我們能表現出的最佳判斷力齊平,並能體現我們的價值觀,通過這位「公平的旁觀者」的角度和橋梁,我們避免主觀上拔高或貶低自己,進而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蒸餾、提煉別人給我們的讚揚。這是我們心中那張評判表的最重要活動之一。
讚揚的對立面是責備,它帶來被排斥和被驅逐的恐懼,引發痛苦的感受。
為了避免痛苦,我們往往會選擇保護自己,頑強地否認自己的錯誤,推脫責任,或者指責別人,或者自我催眠,說自己沒錯,讓自己更好受。
對於這種做法,特裡·阿普特博士指出,這也許能夠暫時減輕痛苦,可是更可能帶來極壞的後果。那就是,在抵抗的狀態中,我們的大腦會拒絕他人的觀點,不再聽他人說話,由此很難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責備能製造痛苦,所以責備是位有效的老師。如果我們能維持接納他人的視角,就能把責備轉變成一件正面的事,靠接納責備來減少受責備的風險。用中國的一句成語來說,就是虛懷若谷,寬容大度地接受責備,從中吸取教訓,越走越好。
雖然不能一味對抗責備,但是特裡·阿普特博士在書中指出,過於快速接受責備,可能引起自責和與羞恥,引發自我傷害等嚴重的心理疾病。
一位叫約翰·戈特曼的心理學家,花了40年時間,做了一個實驗,跟蹤觀察3000對伴侶的交流模式,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決定婚姻是否能夠持續維繫的原因,不是志同道合,也不是其他方面的吸引力,而是彼此在交流中,讚揚和責備的比例,如果這個比例能超過5:1,他們的感情將更趨向穩定,持久。
《讚揚與責備 劍橋大學的溝通課》一書,解析了讚揚和責備這兩種人類表達常態的影響力和心理根源,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了解人性,並遵循以愛、寬容和救贖為基礎的社會交往原則,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和感悟。
歡迎關注,「介讀所」會繼續為大家讀書,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