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他人苦 莫勸他人善 未嘗生活難 莫笑別人癲

2020-08-31 福澤萌柚子

都說月子之仇不共戴天,月子之恩永世難忘。這句話是真的。

電視新聞說有個婆婆生病住院了,兒媳婦每天給婆婆做方便麵吃,醫生護士都看不下去了,問她 你為什麼對婆婆這樣子?


女子說:她曾經在生完孩子坐月子的時候,她婆婆,就是眼前這個生病的人,天天給她吃方便麵,說方便又營養,很好!所以現在她給婆婆方便又營養的方便麵啊,不行嗎?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誰又知道這個看起來不孝順的女人曾經經歷了什麼呢?

曾經有個問答:如果婆婆沒有照顧你月子,沒有幫助你帶孩子,她老了不管她,行不行?

很多人覺得不行,說說婆婆沒有幫你帶孩子的義務。這句話看起來似乎沒毛病,法律確實沒有規定婆婆有這個義務!


如果是我,我不會照顧婆婆,她沒有義務幫我帶孩子,我也確實沒有義務贍養她,當然我並不阻止她兒子孝順她。


今天看到很多人在淘寶 拼多多上買散裝衛生巾,很便宜,但是正常人不會買,因為真的有安全隱患,不能保證無菌。


第一次看到有人買覺得很疑惑,超市裡包裝好的衛生巾不香嗎?為什麼冒險買散裝呢?還能為什麼呢?因為窮啊,手上沒錢啊。



還記得那個全職媽媽跟老公要十塊錢買衛生巾 被老公罵的女人嗎?如果有來生,她可能選擇不婚不育吧,至少這個男人可千萬別要了!

請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指責別人,這個世界從來沒有感同身受。

相關焦點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作者 | 夜聽 來源 | 夜聽(ID:yetingfm) 01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人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說的,是對?是錯?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的「熱心腸」,在您稍微遇到點鬧心事之後,他就「欠欠」的過來了,勸你要想開點,勸你要大度點,勸你要心胸開闊點,別總那麼鑽牛角尖,想不開什麼的。來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之前,我們先來聊聊這麼一個問題。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為什麼這麼火?
    最近好像這句話很火: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好像是某位大咖,用來回應別人問他會不會原諒那些曾經傷害自己的小人、仇人。一時之間好像所有的衝突、矛盾激化後的事件、新聞裡的評論都能看到這句話。朋友、同事間、婆媳間也就算了,甚至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是,小時候父母打罵兩句就記仇記到大,甚至成為不善待老年父母的理由: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每天8點上班,7:20才起床,還總是覺得婆婆嘮叨,堅持七天早起幫婆婆分擔家務,第四五天最難熬,這七天下來把一團亂麻的生活整理出來,做出計劃,工作不能玩手機,但是一點沒耽誤,更自信了,第二天老公說我變得可高端。」這是今天晚上,我帶領的一個社群裡的一位書友的自述。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特別是關於臨終。(悠悠茶舍)
    所以才想起來這麼句話: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但奇怪的是,每個人又都覺得「死亡」是別人的事情,離自己很遙遠。以為不去想,它就不會來。既然對死亡的恐懼無法感同身受,那麼關於死亡問題的回答也就顯得事不關己,隨便答矣。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去考慮「死亡」這麼一件如此讓人糟心的事情呢?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善良不是棉花糖,可惜十人九不知!
    最近看了一篇有關父與子的故事,內中情節也不複雜,卻道出了一個善與惡的大命題,頗為耐人尋味。因此,便有了把內心的感觸寫出來的想法,希望與朋友們共同商榷探討,看看到底孰是孰非?妻子也是命苦,遇人不淑,嫁了個這麼個廢柴男人,生活的重擔全落在了她的肩上,每天只能以淚洗面,硬撐著拉扯著三個孩子艱難度日。本指望孩子大一點了,男人會漸漸變得成熟一些,浪蕩不羈的性格也會有所收斂,盼望著苦巴巴的裡的日子總會熬出頭的。就連旁人也勸她,男人在外面玩累了,早喚還是要回到這個家的,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妻子的付出換來的是丈夫的不理解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妻子的付出換來的是丈夫的不理解玲子在左鄰右坊口中是出來名的賢惠,她從小就很懂事,父母每天工作都很辛苦。她主動跟媽媽學洗衣服做飯,甚至從小就做的很好。 愛上阿海的時候,玲子經常幫他洗衣服,收拾屋子。阿海做事喜歡看她專注,身上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魅力,心裡暗暗發誓自己一定要娶她回家。
  • 未經他人苦,莫勸人向善---衛天知
    所以人無論多牛,還是要和善對人,主動去結交一些高質量的朋友和圈子。你有了立場和朋友圈,外界想要侵犯你,也得掂量掂量了。5.我們總是以為,因果直接相關,然而這常常會牽強附會。不是因果的邏輯錯誤了,而是因為事物和現象並非如此簡單,有些因素是肉眼看不見的。
  • 「不經他人苦,莫勸人善」:勸別人為善的本身就是偽善
    有的話想對別人說,想想還是算了。最終,慶幸自己的猶豫不決,沒有惹來更多的煩惱。01當你忍不住對別人說起自己受委屈,他勸你算了,別斤斤計較。可是,當你忍不住向吐槽時,就會發現別人根本不理解你的心情。尤其是別人勸你別計較的時候,倍覺懊惱。別人不理解,因為他不是你,沒有經歷過你的委屈。很多人不明白,勸別人時應該以安慰為主,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說無關痛癢的話。讓本來就覺得委屈的人聽了刺耳,好像是他不對似的。假如他說算了,別讓自己難過,別為難自己,受委屈的人聽了反而會感激。
  • 未經他人事,莫勸他人善。成長的黑暗史:讓我學會了隱忍
    未經他人事,莫勸他人善,未經他人生,莫勸他人惡!印象中,父親是一個榜樣的存在。他,無所不能。他是一個女人的老公,是小孩的父親。虎毒尚不食子,若,一個人,沒有人性,他不再是人,而是長著人類軀殼的生物!網友投稿,一個惡棍父親。
  • 未經別人苦,莫勸別人善
    可是,我卻忘記「未經別人苦,莫勸別人善」,這句話也是一位條友教的。那是一位女條友訴說自己照顧帕金森老母親的痛苦, 面對一位吃喝拉撒不能自理還一直吵鬧打砸的老人,任誰都會心力交瘁/精神崩潰。看到她那麼痛苦我就說了一句「辛苦了!想想小時候媽媽沒日沒夜照顧咱們的苦,心裡就會舒服些」,對於這位條友的痛我們能幫的了什麼,頂多是幫她排解一下苦惱而已。後來有位條友就回復我這句「未經別人苦,莫勸別人善」。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真正的聰明人,不會參與這三種糾紛
    很多人並沒有經歷別人經歷過的,卻總是喜歡用自己的一套理論教育別人應該如何為人處世。如果位置換過來,自己未必可以做到跟他人一樣大度。所以,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聽,不要隨意評論別人,也不要輕易插手他人的生活。&34;:真正的聰明人,不會參與這三種糾紛。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真正的聰明人,不參與這三種糾紛 
    很多人並沒有經歷別人經歷過的,卻總是喜歡用自己的一套理論教育別人應該如何為人處世。如果位置換過來,自己未必可以做到跟他人一樣大度。所以,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聽,不要隨意評論別人,也不要輕易插手他人的生活。&34;:真正的聰明人,不會參與這三種糾紛。
  • 寒門碩士自sha,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良
    他憑藉優異的成績考上當地的一中,但因為個子瘦小,再加上生活上有些不適應,差點退學。後來母親說放棄家裡的農活去陪讀,被他阻止,他答應母親會克服困難。我們很難想像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究竟吃過多少苦。據他的父親說:他人瘦小,冬天洗澡熱水有時接不到,那麼冷,孩子就洗冷水。為了把書念好,整整三年都沒有退縮。貧窮出生的孩子,背負的東西太多了,一直自卑且心理脆弱敏感,同時又自尊好強。
  • 未經他人苦,莫談他人壞
    他們竭力隱藏自己與別人不同的取向,不敢表露,偶爾有站出來的人,也被罵得輕生。直到今天,同性戀仍舊在道德上處於負面,被認為是恥辱的事情,現在社會的道德標準,並未給予他們一條生路。同性戀行為遭到反對,與自古以來的文化和道德標準有很大關聯,我不想評論什麼,但我們的思想已經解放,在此告誡一句:「未經他人苦,莫談他人壞」。
  • 人生真的不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不過我也不想人家勸我要多孝順,多善良,因為沒有人經歷我經歷的,沒有人受過我的苦,我再難,我都是咬牙自己堅持過來的,所以憑什麼我要善良?我又不是要成佛,其實佛也是講因果的,我沒有得到善待,就不應該奢求我去善待別人不是?實際上我已經很善待別人了,特別是我公婆,如果不是,他們也不會在自己兒子那受委屈找自己媳婦哭訴了,是吧?
  • 從東莞「打工」回來後,她還是選擇了平凡,未經人苦,莫勸人善
    小霜是一名來自東北的80後,初中畢業後便跟隨別人遠赴東莞「打工」。最初小霜只想著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賺到足夠錢,不但可以資助哥哥上大學,還可以補貼家用,等自己攢夠了一定數量的錢後就回家創業當老闆,這是小霜去東莞時最初的夢想。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對於傷害過我的人,我為什麼還要感謝?
    她不同意,於是男方的親戚都來勸她,說男方就是一時糊塗,如今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以後一定會好好對她,再不會讓她傷心了。為了孩子,希望她好好考慮,至少孩子可以有一個完整的家。剛離婚那會兒朋友的薪資不高,孩子只能忍痛讓他跟著男方。
  • 28歲姑娘嫁給73歲大爺惹爭議: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分
    當初,這個姑娘和大爺在一起的時候,家裡很多人都反對,還有朋友都勸她三思而行,一定要分手,而姑娘卻義無反顧選擇跟大爺在一起。28歲的姑娘,就這樣衝破了世俗的偏見向73歲的大爺表白,大爺其實也是傾心她很久,兩個人便自然而然地在一起,婚後的他們,生活得還算幸福
  • 事須躬親 莫怨他人
    事須躬親 莫怨他人【原文】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嫉財莫嫉食,怨生莫怨死。【譯文】用嘴去指使別人不如自己去做,求別人辦事不如自己去努力。小時候是親密的兄弟,長大後各住他鄉,互不往來。可以怨恨錢財不要厭恨食物,可以抱怨生者不要抱怨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