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侶之間,為什麼付出越多的一方,
往往越捨不得分手呢?
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兩個故事:
故事1:
公司員工李陽今天得了200塊錢獎金,他決定去彩票站試試手氣。一開始,李陽買了幾張金額是5元、10元、20元的刮刮樂,一下子花掉了100塊錢。可惜只中獎了10塊錢。
他想想不太甘心:「這虧了90塊,好心疼啊,不行,我得再買幾張刮刮樂,把虧的錢掙回來。」
結果可想而知,李陽連剩下的錢都搭進去了。
故事2:
前段時間,莉莉公司組織大家出國遊。在國外的奢侈品商店,莉莉高價買了一件連衣裙。
她買回來沒多久就後悔了,因為這件連衣裙的樣式和顏色,設計得非常誇張大膽,完全不適合她穿。
但她還是硬著頭皮穿了。她的想法是:「花了8800塊錢買的,總不能就扔在衣櫃裡裡睡大覺吧?那不是白白浪費了?」
以上情況和戀愛中,付出越多的一方,越不願意分手的心理很類似,不願意分手的原因無非是:「我付出這麼多,好幾年的青春和感情,分手的話,太不甘心了!」
心理學家指出,之所以出現這類現象,是因為人們陷入了沉沒成本謬誤。
什麼是沉沒成本謬誤呢?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情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
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以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我們大多數人往往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做出不理性的「傻瓜」決策,這就是沉沒成本謬誤。
就拿莉莉的例子來說,她花了8800塊錢買的連衣裙,不好看也要穿,實際上是想通過這種「把事情進行下去」的方式來挽回沉沒成本。
「換位法」,
教你避開「沉沒成本謬誤」
可是我忍不住要問,莉莉花錢買連衣裙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穿上它能讓自己更好看。如果連衣裙不能達到她的目的,那還有什麼回報可言嗎?
如果她穿著自己不喜歡的、不適合的連衣裙,既不好看,心裡也不舒服,帶來的只有負效用,那麼她不僅沒有「挽回」買衣服花費的8800元沉沒成本,反而是自己找罪受,豈不是更虧?
通過這件事,我想講的是,你在做決策的時候,如果不想變成傻瓜,就別去考慮沉沒成本,因為過去的不能挽回,既然不能挽回,就應該讓它過去。
為了避免陷入「沉沒成本謬誤」,你在做決定的時候可以採用「換位法」,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考慮在沒有付出成本或者付出成本比較低的情況下你會如何決策。
仍拿莉莉這件事情為例,當莉莉猶豫著,要不要穿8800塊錢買來的、不合適她的裙子時,她可以換個角度想一想:
如果這條裙子不是她買的,而是朋友送的,或者抽獎抽來的,或者這條裙子價格非常低,她還會穿它嗎?這樣一換位思考,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以病治病」法,
控制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現在,你已經知道什麼是沉沒成本謬誤,以及如何避免陷入這個誤區了。
接下來,你可以巧妙地利用沉沒成本,讓它為自己辦事,這就是以病治病法。
我前面講的莉莉的例子,是因為沉沒成本的存在,捨不得理性地放棄。
但是碰到一些不理性的放棄行為時,沉沒成本又可以把你往理性的方向拉一把。你可以特意設置沉沒成本來控制自己的行為。
比方說,你為自己制定一個健身計劃,那就是每周至少去三次健身俱樂部跳有氧操,但是你經常不能按原鍛鍊計劃實施。總是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佔用掉你的時間。
這時候,你就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沉沒成本。在每月初甚至每個季度初把所有的費用預先支付,並且不可以退費,這樣,你在偷懶不願意去鍛鍊的時候,也會因為已經付了錢而改變注意,還是去健身。
當然,需要提醒的是,沉沒成本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在你的腦子裡漸漸淡漠,所以你也不能一次性在健身房存五年的費用,而應該每季度或半年交一次費。
另外,你也可以利用沉沒成本來控制別人的行為。比方說你非常喜歡你的男朋友,想把他永遠留在自己身邊,那麼你該怎麼做呢?
你可以多多地讓男朋友請你吃飯,給你買東西。久而久之,你的男朋友會覺得已經在你身上投入了這麼多的「成本」,就不會輕易地和你分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