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從來就不存在,意義也是一個故事

2021-01-19 我是青夜

為自己的生命找出一個意義—一個有價值的意義,那是恐懼的表現,對於宇宙來講,「意義」從來就不存在,意義也是一個故事。

對於那不斷的消失和最終的空,一切「有」都只是個幻,抓著一個終將消失的東西而不放,那就叫痴。

照見我就是那個念頭我要象我的念頭一樣自由,因為我就是那念頭——當念頭和行動之間完全沒有距離時,我就是那自由本身,我也是那念頭本身。

一個無念的人,那無念並非說他沒有念頭,而是他不持有僵持的概念,他沒有深信不疑的信念。 我也從過去的痛苦、混亂、壓抑之中來——我了解一顆不清晰的心的生活。

曾經我以為我看見或講出過真相,後來我發現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真相無法被「看到」或「描述」。如果你內在所有的念頭都沒有呢,你是什麼?

空;如果你連「空」這個念頭也沒有呢?你是什麼?……你什麼也不是,原本的存在實際上就是它,它沒有名字,也沒有形狀,它不可述說。

在心那完全的「空」中,心造出了無數個它自己——念頭,它創造出它所需要看見的景物——幻覺,並極力地投射到它所遇見的每一樣事物上,一切都是那心的伎倆,無論是你吃飯、睡覺、洗菜、還是坐禪、觀照、拜佛,於心上都是一樣的平等。

人生沒有任何痛苦,只有對那一個又一個不斷升起的沒有實體念頭的相信,信賴一個虛假的信念、或相信了一個與現實存在顯然不符的念頭,那是痛苦之源,也是痛苦的實質。

相關焦點

  • 生命的意義在於存在
    其實不然,生命的意義從來不是你實現了什麼,或者你將要實現什麼,只在於這一刻你是誰,你擁有怎樣的心情,你是否感到滿足,這一刻之前已不屬於你,這一刻之後亦不屬於你。       作為一個由各種元素堆積作用而成的組合體(人),與世界上一同存在的其他事物本質上並無不同,多年來我們以「智慧」作為我們最為明顯的標誌,那麼智慧又是什麼呢?
  • 人類乃至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你看,恆星終究一天會死亡,但是它在其生命存在的過程中,為黑暗、寒冷的宇宙提供了光和熱,甚至是因為恆星的存在賦予了宇宙中誕生生命的條件,例如我們的太陽,對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我相信沒有一個生命會認為太陽的存在沒有意義。你看,你辦公桌上的所有物件,就以平時最常用的水杯來說,你覺得這個物件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 生命的力量及存在的意義
    只是回想這兩個多月來,自己的情緒的確平靜了不少,而且記錄情緒的日記,知道暫時已經不需要記錄了,也停在了十月份。但我尚未清楚,自己是如何好起來的。實際上,我不知道說「好起來」是否準確,因為我仍舊沒法想像之前有多不好,不過我暫時還不知道該用什麼詞語去形容我的變化。但值得開心的是,我的的確確有在變化。
  • 我們賦予時間的意義,即是生命存在的意義
    時光匆匆,時間總是那麼寶貴,它總是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悄然溜走,可是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賦予時間的意義即是我們生命存在的意義,我們要用有限的時間去實現我們真正想要的一些東西,請珍惜時間吧,去擁抱想擁抱的人,做想做的事情。
  • 很可能是魔鬼|尋找生命的意義本身就沒有意義
    導讀電影《很可能是魔鬼》是由羅伯特·布列松執導的劇情片,1977年6月在法國上映,獲得第2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本片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在不斷尋找生命的意義的故事。而生命的意義,就是你可以問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想的越多,越沒意義,最後只有去死影片一開始描寫了大量的環境汙染、森林砍伐、濫殺動物、化學汙染導致畸形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他游離在宗教、政治、科學、愛情裡,想要藉此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他看得越多卻依舊看不明白自己。
  • 一個人活著的意義:存在就是意義!
    經常會看見一個問題:「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有人說:「活著就是活著,父母給的生命,當然要好好活著啊!」也有人說:「活著就是要體驗這個世界的一切,做很多有意義的事。」
  • 對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的追問
    小說中的兩代人正是在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以堅韌的生命意志戰勝了嚴酷的生存環境的種種考驗,證明了理想主義作為人的一種強烈的內心需求的現實存在及其巨大的力量。衣向東的《老營盤》(《解放軍文藝》第9期)也是一篇於平凡中見崇高的力作。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鐵打的營盤裡凝聚著不變的兵魂,這不變的兵魂又隨著流動的兵走向社會。而兵魂實際上就是軍人的奉獻精神。在和平時期講奉獻,沒有一點理想主義精神是做不到的。
  • 水運憲:生命意義的勘探者
    文丨聶茂 水運憲是文學湘軍中最難以被類型化的作家,也是最有戲劇性和面具化的作家。不被類型化,表明他性格的獨特性,及作品裡表現出來的非典籍化傾向和民間傳奇般的喧譁特色。他的戲劇性是由他生命本身的豐富性、驚異性與作品中人物命運與故事情節的尖銳衝突所爆發出來的文本張力;他的面具化主要體現他將藝術與生活區分得異常徹底,不向文學的強權或機會主義妥協,以及他不斷捕捉時代經驗,儘可能使自己的創作主題與書寫風格多樣化。 水運憲在文學創作上始終遵從心的方向,文字率性真實而不落俗套。
  • 生命本身 就是意義
    「不明白,大概就是活著。」「在於運動。」「好好活著就是最有意義的事。」「生不易,活不易,生活更不易。」「努力賺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無憂無慮的活著,無愧當下。」「能健康活著比什麼都強。」「我們活著本身就是意義,整個生命的意義是追尋生命的意義。」
  • 生命的意義:活著究竟為什麼?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數百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電影《分裂》—— 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有意義
    曾經看過一個短視頻,他們請來幾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讀一些句子。「愛了一個少年1574天,其中鬧了27天,等了825天,現在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沒吃晚飯,加班到一點,到家整個人都是暈的,好希望有個人可以看穿我的內心,明白我的感受,不離不棄的陪伴我。」「我戴上面具,然後再也摘不下來了。這就是我初中的磕磕絆絆。」
  • 苦難、自由和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讀書筆記
    他不但超越了所經受的苦難,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幫助人們尋找絕處逢生的意義。本書第二部分,就是簡單介紹了他的意義療法,內容涉及生命意義、存在虛無,苦難與愛等生命相關的話題。弗蘭克爾的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他出生於1905年,1997年去世。他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領到飛機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 《活出生命的意義》人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而非幸福感
    再說說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活出生命意義的範本。弗蘭克爾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出生於1905年,在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全家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部死於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倖存。重要的是,他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相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了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中最光彩的見證。
  • 存在的意義
    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是西方哲學中不可定義的概念,也並不需要任何定義,每個人都在不斷用到它,懂得存在一向用它來指什麼,存在的普遍性不是族類上的普遍性。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族類上的普遍性。存在是超越者。
  • 活出生命的意義
    生活的重擊總喜歡打組合拳,不願意排好號碼一個一個來。獨生子女的政策給了我們最放縱的童年,不想,這麼快就到了該收利息的時候了。臨近崩潰邊緣,產後抑鬱如約而至。好在,我是個愛書之人。在那段漆黑的時間遇到了《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弗蘭克是一位精神病學家,二戰期間被囚禁於納粹集中營,經歷至暗時刻,同時也開創了意義治療法。
  • 簡談婚姻存在的意義
    個人認為,婚姻的意義是傳承,是發展,是在愛的基礎上實現人類的不斷進步與生命的不斷延續。當然這是在社會發展相對穩定的狀態下比較先進的意義。不同的時代造就了不同的社會環境,甚至國際環境,而在不同社會環境,不同國際環境影響下,不同的時期也因為社會發展的不同需求賦予婚姻不同的意義。但無論如何,婚姻存在的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生命不斷延續的基礎上,讓人類不斷發展,不斷進步,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也都一定是朝著幸福的方向!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科學家開始懷疑宇宙的真實性
    人類在過去幾十年的太空探索中得到了一個結論:宇宙是超乎想像的廣闊,且地球在宇宙中顯得非常渺小。然而,地球卻是特別的存在,因為目前只有地球存在生命。而人類則是地球生命中的高級存在,擁有著比地球上其它生命體更加發達的大腦,得以做到其它生命體所做不到的很多事情。
  • 生命的意義,星月神話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有一種人,為別人活著:以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以別人的痛苦作為自己的痛苦,以周圍人的評價和稱讚作為自己存在的意義。完全不在意他人的態度以及生活中周圍人的評價。       有一種人,為某種信念或者理想活著:比如金錢、女人、男人、子女、某種觀念、信念之類的。        有一種人為活著而活著:沒有活著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活著。等待著生命結束或者生命中可能出現的奇蹟。         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
  • 【特約專欄】《生命的意義》
    ,人究竟為何活著,我一度對這個問題很迷惘……  而有一日,在看到生病的父親用平靜的語言計劃他的人生後事時,我突然恍然大悟,活著就是生命存在的一種自然狀態,無論你活得平淡還是曲折,都要把生命的不同階段一一體驗,無論你接受與否
  • 《活出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可以說他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對那些因放棄對未來的渴望而放棄生命的獄友嗤之以鼻,因為這些人死亡的原因不是因為食物或藥品的匱乏,而是因為缺失對未來的渴望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弗蘭克爾則不同,他心中無時無刻不牽掛著自己的妻子,內心充滿了思念,因而懷著強烈的求生欲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夠活著與愛妻重逢。他還不斷夢想戰後能夠到各地舉辦心理方面的專題講座,其內容正與他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種種經歷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