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傷害所憎恨的人或事,無意間也傷害了自己

2020-08-27 她釋2020關注身心健康


關係中最具有毀滅性的元素,是替別人戴上「」或「」的帽子;

然後評斷、拒絕、處罰他們,這種情況隨處可見:

婚姻、家庭、機構中的反目;國家間的戰事;無法接受他人的相異性而產生的持續爭鬥。

餵養我們的怨氣——視我們的親密伴侶為報復對象;

或者怨恨人生,這是一項自我毀滅的行動。



  • 恨因愛而存在


當我們想傷害、排拒所憎恨的人或事,無意間也傷害、排拒了自己

這並不難明白:只須注意你跟人作對時,整個身體如何緊縮

這樣一來,你摧毀了自己的生命——即安寧、開放和溫暖,這些都是你的生命之血

我發現許多夫妻在「怪罪對方」上所花的精力遠比「把事情做對」來得多。

他們常投下許多怨言:你對我說了這個,你對我說了那個,你傷害了我。

有些人和怨氣融為一體,為了證明伴侶錯和自己對,寧可叫感情關係和自身幸福告吹。

他們將大部分的理性能量都投入怨氣的戰役,因此沒多少精力可以往新方向挪動。

這種對峙在婚姻和長期的人際關係中十分常見。



有些人會說這種敵意的苦楚顯示人類基本上是具侵略性的,或者在人類關係中,戰爭比愛更根深蒂固。

但我持相反的看法,就像拳頭握緊之前是一隻張開的手,戰爭和侵略不是我們的本性

它們不過是我們在關閉了敞開的本性、自覺受傷產生不安全感時——也就是與愛隔絕時而採取的行動。

同樣的,就像天空可以擁抱雲,雲卻不能擁抱廣大的天空,所以愛比恨廣大

因為愛可以擁抱恨,但恨不能擁抱愛。

愛可以無恨而存在,但恨是因為有愛才存在,是與愛失聯而產生的痛苦症狀。



  • 不肯放手的怨氣


大部分人都沒有覺察到內心瀰漫著多少怨氣,怨氣又是如何嚴重地操控生命

我們若要扭轉情勢,讓愛在生命中佔有一席之地,就需要用覺知來觀照怨氣;

我們需要辨識我們手上,緊抓著多少怨,以及為什麼會緊抓這些怨氣;

需要知道怨氣怎樣運作,有什麼作用。

如此我們才能將內在封閉的、黑暗的角落敞開,以解析怨氣

這就開始掃除心窗上的塵垢,讓清朗的愛之光全然照進來。

每一怨氣都植根於沒有好好被愛的陳舊傷口,以及對之束手無策的陳年挫折感;

這種傷痛和挫折感一旦成形,就變成在我們的神經系統中潛伏的隱性病毒,準備在別人錯待我們時大舉進攻。

傷害人際關係的情緒就是這樣被引爆的。



為什麼我們要死死抓住侵略性行為下的怨氣,不肯鬆手?

很清楚的是,心抓住過去的傷痛是一種求生機制,這樣可以確保我們在萬一松防時,傷痛不會不知不覺又爬上心頭。

抓住怨氣的心是全時間工作的哨兵,專守望來自他人的威脅

簡單地說,我們不想再受傷,像以前一樣——好久好久以前的那一次。

大部分時間,哨兵都在安靜巡守,但當有人惹惱、輕蔑、忽視或傷害我們,警鈴就大作了。

因為這警鈴經由神經系統來運作,會引起飽漲的情緒高潮;

於是我們就擺蕩到侵略或自衛的策略——憤怒、責難、退縮、潰逃——來擋掉這威脅。

有一種怨氣症狀不那麼戲劇化,卻更常發生,那就是「不停批判他人」的傾向。

你曾注意過,一天中心頭掠過幾個批判責怪的念頭嗎?

我們通常很難覺察到自己對他人有多少批判,除非放慢腳步更仔細觀察自己的心念。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批判念頭?

因為站在批評的角度,把自己凌駕於他人之上,可以感覺比人優越。

然而我們到底又為什麼要感覺優越?

莫非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覺得自己處於劣勢,想要補償?

我批評別人,會感覺自己有理而且領先別人,因此可以擋掉別人對我的評斷和排拒,同時也可以抵消別人加諸我的力量



所以我們再度看到創傷的運作:評斷、責怪別人,以免因感受到沒被愛而引起痛苦和恐懼。

所以我們的批判念頭像做怨氣投資,不斷自動收到「利息」。

不幸的是,它們把我們從當下抽離,而當下是唯一有真愛和幸福的地方。

心念若不斷掃描環境中的威脅、侮辱、不喜歡的事,會讓我們變得尖銳而緊張,不能開放心胸讓愛進來。



  • 可惡之人


若要從怨氣的掌握中解脫出來,重要的是要知道生出怨氣的關鍵是對「可惡之人」的固著。

可惡之人是我們內心想像出來的不愛我們、對我們不好的人。

我們提防來者不善,可惡之人的形象就發揮作用了。

除非我們能把它端上意識層面,並且檢視我們多麼喜歡把別人當作潛在威脅

否則這種傾向就在無意識中進行,不斷毒害人我關係。

讓我們來看看可惡之人在心念中是怎麼形成的。

小時候我們一切依賴父母,接受母親照顧,內心形成一個「好母親」的形象;

但沒有一個母親可以和孩子步調完全一致;

因此我們同時也感受到一個會忽視、挫折、傷害我們的母親。

兒童不能理解為什麼父母前一分鐘是「」的——歡愉和幸福的來源

下一分鐘又變成「」的——痛苦和挫折的來源。

只有心理相當成熟的人,才能對他人維持一個平衡形象,將令人愉悅和令人痛苦的品質都包括在內。



如果兒童有這種成熟度,他們就能對自己說:

「現在我被忽視,但我了解媽媽正在傷腦筋,她負擔重、壓力大、生活艱難,養育小孩會把她沒解決的衝突和需要都引發出來;

所以她現在不能對我好,這並不代表她不好或者我不好。」

當然啦,如果兒童能夠做這種思考,心理治療師就不必存在了!

因為兒童完全依賴父母,他們需要視父母是「」的,若看父母是「」的,就會動搖他的安全感

所以兒童通常在覺知裡抹掉這令人挫折、傷人的母親,這個形象便墮入無意識的陰影中。

這是兒童用以保護他們和好母親——餵養他們、照顧他們的人——的聯繫,並維持內心平衡的方法。

任何經驗一旦墮入無意識,就展開了自己的生命,猶如地下室的黴菌在黑暗中無聲無息地擴散。

因此,常常打擊或冷落孩子的父母,會使孩子產生壓抑感,這種感覺最終會概念化為可惡之人

——一個不愛你真實面目的人,威脅、傷害你或背叛你的人,萬萬不能信任。

這樣一來,可惡之人就在心念的陰影中佔了永久席位。

當可惡之人的形象和痛苦的聯想突然浮上心頭,投射在所愛的人身上,憤怒和責難就爆發了。



  • 讓防禦溶解


怨氣為什麼那麼難放下?因為怨氣在心性中有強大的作用力

如果有怨氣在手,我們不會覺得脆弱無助,我們可以避免重蹈以前被傷害的情境。

在怨氣中強硬起來,讓我們理直氣壯:「我要證明給你看,你最好別惹我,對我最好小心一點。」

於是我們當下就有了立足之地

更有甚者,抓住怨氣不僅可以使別人顯得不好或錯誤,而且可以使自己顯得更好。



這就是我母親沉迷於抱怨那些她實際頗為喜愛的人的原因。

她抱怨可惡之人,顯出自己有理,提升自我感覺

她批判別人的錯處,更可以得到一些權力,來補償內在的渺小和無助;

於是她在這茫然不知所措的世界裡,賦予自己一絲重要性。

這些都說明了我們即使有人愛,也很難接受愛,因為要讓愛進入,我們需要先融化——溶解我們硬化的防禦,叫我們的守衛繳械。

接收,比付出愛更具威脅,因為接收需要敞開心胸,這讓人感覺毫不設防。

所以即使我們疾呼需要愛,可是愛來臨的時候,我們卻常常破壞兩人的關係;

在恐懼中關閉,或挑起衝突來使我們的怨氣有理,然後才又感覺穩當了。

如果從怨氣心態出發,堅持我們的高潔,非難為虧待我們的人,我們便很難建設性地響應這些問題,走向真正的和平公正

我的學生探索完他們個人的怨氣後,我要求他們承認自己不想放下這怨氣,然後看自己有什麼感受。

有些人嚴厲批評自己,但他們可以看得出來,這不過是另一種怨氣——衝著自己的怨氣

多數人則感覺鬆了口氣——因為看見了真理

當我們看到自己對怨氣如此投入,知道自己需要如何具體改進十分重要。

一旦懂得了這個,生命就開啟了全新的可能。


選自:《完美的愛,不完美的關係》

約翰·威爾伍德



渴望完美的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然而,我們所經營的任何一份關係無不傷痕累累。這是幾乎令每一個人都無可奈何的矛盾。

本書意在為此開具特效藥方,作者通過淺顯易懂的說理以及豐富的案例故事,指導人們如何改善親密關係。

作者約翰·威爾伍德(John Welwood)為臨床心理學家,也是執業心理治療師。自20世紀80年代起,他成為超個人心理學的前驅,又引領風潮,整合東方靈修傳統與西方心理治療。


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分享、評論互動、點讚

您的支持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歡迎關注她釋,一起走進內在成長

相關焦點

  • 不要以愛的名義,傷害愛我們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以愛的名義,深深傷害著愛我們的人。我們總是愚蠢地將自己的愛,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卻從來沒有考慮過給對方帶來的到底是什麼?>而在愛我們的人面前,安全感十足,總是肆無忌憚,嘴裡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好像從來都不會去考慮會不會傷害對方。
  • 說真的,你「憎恨」過自己的父母嗎?
    不過當「憎恨」的對象變成父母時,周圍大部分人卻會用一種不理解的目光看著你,心裡嘀咕著:這人的腦子該不會是「瓦特」了吧?跟父母有啥好生氣的,真是沒良心!一群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白蓮花在不了解前因後果的情況下七嘴八舌,恨不得將你釘死在背德的恥辱柱上。
  • 傷害了別人也會傷害了自己
    傷害了別人也會傷害了自己文/連河林寧得罪君子,不惹小人,所謂小人就是心胸狹窄險惡的人,他們的行為往往讓人防不勝防,而且沒有惻隱之心,以我為中心酷好面子。記得網上有個故事說,右鄰因為說話沒注意,傷害了左鄰的老人,右鄰也沒當回事出去打工了,留下母子二人生活,左鄰以小人心態乘右鄰沒人時投毒,先是給豬投毒,因為豬嗅到了藥味沒有吃,卻把幾隻雞藥死了,右鄰妻子雖然發現了毒藥,卻不敢枉斷,所以就當破財免災了,也沒太在意,最後竟然投進飯鍋裡,幸虧女人發現了鍋邊的藥粉沒敢吃,然後報了警,經查是毒性最強的老鼠藥,人誤食九死一生
  • 俗話說,人們總會傷害他所愛的人。其實人們也會愛上他所傷害的人
    有許多經典電影令你難忘,而其中某幅定格的畫面或某句臺詞一定令你動容過,令你流淚,此貼就是要貼出一些經典電影的截圖和臺詞,讓大家一起重溫這份感動……歡迎參加踴躍發言肖申克的救贖堅強的人只能救贖自己,偉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
  •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對傷害自己的人或事耿耿於懷?這本書給你答案
    文/學乃身之寶德國心理學家埃克哈特•託利在《當下的力量》一書中強調,我們痛苦的主要原因是向自己的思維認同。也就是說,大腦的思維製造了我們的痛苦。這個&34;,解釋了有時候,我們很難寬恕給自己帶來傷害的人或事的原因。
  • 化解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傷害,學會接納父母,也放過自己
    我們每一個人感知世界的方式,首先是從原生家庭中形成雛形,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形成了基本的三角人際關係,父親,母親和孩子。這個基本的三角關係是最具有影響力的,在這份關係中的體驗,我們形成對自我感知與評價,這份三角關係裡的體驗會影響我們的一生,特別是擇偶與婚姻關係。 印度合一大學的創始人阿瑪巴關說:「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孩提時代與父母關係的複製。
  • 每個人都會傷害他所愛的人或物
    在我看來,每一個人都會傷害他所愛的人或者物。,表達我們平時所做的一些虧心事和過去的傷痛。只會讓自己過得更慘。而且因為我總是堅持。這不是我的錯。當我們轉進了權力爭鬥的漩渦室。我想現在我需要寫下來。我生氣的原因。不是現在所面臨的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是這個場景激活了過去童年的創傷所帶來的痛苦的焦慮的不願面對和回憶的情感。慢慢的我發現。在親密關係中的權力爭鬥。然而。爭執的雙方往往都認為這。很關心對方。不過痛苦實在太強烈。我們感受不到內心裡的渴望。對方給我們的愛。我們只需要找出解決痛苦的方法。就會發現其實。是一個多麼多麼好的。
  • 學會善待自己,以防「教會」別人傷害我們
    換句話說這些傷害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帶給自己的,因為無論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還是從生活的現實考慮,都告訴我們,另外一個人的態度、看法、情感和行為,很大程度上是被這個人「教會」的。其實生活中有些事,我們以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與別人無關,只是我們自己處事的態度。
  • 願我們的成長,不是來自傷害
    彼時,我們都是如花年紀,基本單身,紛紛嚷著要見一見,替她把把關。鈴鐺面露難色,最終還是答應了我們的要求。然而,這次見面我們每個人的感覺都相當不好。舉個例子,鈴鐺把菜單遞給我們,示意每人都點自己喜歡吃的菜,我們很有默契地每人點了一個菜。然後把菜單遞還給鈴鐺他們,鈴鐺也點好自己愛吃的菜,把菜單給了男友。
  •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從不自我傷害
    就像身體的傷口會慢慢自愈一樣,我們心理的創傷也會在復原力的作用下自我修復,但是有些時候,事情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順利。 曾經有一位女性來訪者,兩年前與男友分手,但她直到現在仍然無法從失戀的打擊中走出來。那種感覺就像小說《挪威的森林》中所說的:「身邊的人的早已遠走,唯獨我和我的時間在沼澤中往來爬行。」
  • 不要再讓現在的自己,不斷地成為被未來的自己所憎恨的人。
    回頭看看,我所走過的路,慢慢的都是遺憾……我是個自卑而且沒有主見的人。高中的時候,聽家裡人的話,選了自己不喜歡也不擅長的理科。記得當時幾度要退學,因為學習物理和化學的知識,對我來說真的是一種煎熬。現在來看,我個人是比較偏文藝的,選擇文科的話,學習主動性會提高很多,學習的過程也會快樂很多。
  • 女性幸福課之:如何處理曾經的傷害——被傷害不是我的錯!
    是誰給了他們傷害我的權利?所以那些寬容都是假的,如果對這樣的惡人,我們可以隨便寬容,那麼我們一生中那些幫助我們的人,那些最支持我們的人,那些我們人生的貴人,我們又如何去對待呢?不管今天的境遇如何,不管我們是不是可以輕鬆的講述過往,但對於過往的傷害依然會心存餘悸,我們之後的努力,都是提醒自己不再經歷這樣的處境,我們絕不允許自己去擁抱傷害我們的人。
  • 你不必原諒傷害過我們的人
    有人說:要去感謝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正是因為他們,讓我們變得強大。我想說:面對傷害過我們的人,不去報復,就已經是我們心胸寬廣了。談何感謝呢?當初他們傷害你的時候,是出於滿滿的惡意。面對這份惡意,我們怎麼去感謝?而且,我們變得強大,與他們無關。我們變得強大,是因為我們自強,我們面對困境,沒有選擇絕望、沒有選擇消沉。我們需要感激的,是那個在黑暗歲月裡,默默前行的自己。
  • 傷害別人就是花自己的功德法財,一個傷害別人的,心腸不好
    1、人家侮辱你,你要當作是培福;人家傷害你,你要當作是他來成就你。你受盡委屈,記得!你是有福報的人,不要抗拒。一個人傷害別人兩種情形:傷害別人就是花自己的功德法財,一個傷害別人的,心腸不好,常常傷害人家,就是拿錢去給人家賺;一個忍辱的人,就是一直收錢。這個大忍辱就像開銀行、能夠納百川。
  • 過分的善良不會傷害任何人,最後傷害只有你自己
    善良就像春天的陽光,給人溫暖舒適的感覺,從小到大我們聽到的就是做人要善良,對待他人要善良,甚至對於萬事萬物都要善良。都說善良的人會得到最大的福報,於是許多人對待任何事,任何人都心存善良,到最後才發現過分的善良的確不會傷害任何人,傷害的只有你自己。
  • 傷害過你的人,可以不報復,但是永遠不能原諒
    很多人在面對傷害過自己的人時,其實很長時間都不能釋懷,於是有些人為了勸告他們,就會說上述這些話。勸別人大度點,勸別人不要斤斤計較,但是這種事如果攤在你自己身上,你可能就沒有辦法這麼冷靜的去看待問題了。,甚至是讓我們去原諒當初傷害過我們的人,這非常的難。
  • 終究,我們還是選擇傷害最親的人
    10年前的自己,不但嘴甜,還特別勤快,總是不辭辛苦的搶著替別人幹活,對於父母的差遣,一直都是左耳進右耳出,像陀螺一樣抽一鞭挪個地方。也正是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精神,無意間傷害了母親。清楚的記得高二那年的夏天,父親外出打工,家裡十畝地的小麥要母親一個人收割,母親怕耽誤高考不讓我下地,但得確保收割回來她有一口熱飯吃。
  • 傷害自己,博取別人的愧疚感和責任感的,從而達成目的
    一位妻子因丈夫出軌而生了病,她沒有任何責怪訴求去表達,深深的藏在心裡,但是她通過窮盡辦法讓自己生了場病,讓自己的丈夫沒有時間去外邊閒散,在日常照料她的時候,丈夫哪裡有疏漏或者做的不好的時候,就會去很大程度上去譴責她的丈夫,企圖喚醒丈夫內心的愧疚感,從而讓他自願地付出全部真心對待她一個人。
  • 忘記傷害 只為成就自己
    傷害不能輕易忘記,但可以被徵服、稀釋和淡化。要懂得帶領自己走出痛苦,一定不能停留在原地。曾經一位遭遇婚外情的女性諮客找到我,和我探討一個問題:在經歷丈夫出軌後如何進行心理修復,怎樣才能忘記他所帶來的傷害。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遭遇婚姻的裂變,不僅會改變一個人原有的生活方式,還會因為伴侶的移情而顛覆對愛情和忠誠的信念,這是雙重的打擊。
  • 心理學:你的說話方式,可能正在傷害愛你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裝著多副面孔,對待每個人都態度不一樣,表達的方式也就不一樣。一方面,我們想要渴求自身的獨特性,所以選擇刻意的遠離群體,另一方面,我們也想要滿足自身被關注的需要,於是又接近群體,這就是人際心理的衝突與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