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點|新奕
楊絳說:「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每次深讀張愛玲的經典,碰到直抵人心的那些絕美語句,都會讓人瞬間想起楊絳的這段經典感悟——事關愛情或者婚姻時,現實生活裡的瑣碎與凡常,很多時候也確如她所講。
張愛玲筆下的愛情或者婚姻,像極了老上海的精緻旗袍:有時是青花瓷,有時像織錦緞,有時又像是一襲臨摹著生命圖案的大袍子。著名導演李安評價說,她是個沒有愛的人。我對此總有些疑惑——
果真沒有愛的麼?沒有愛的話,她怎麼能把關於愛情的感悟,用語句,寫的那麼直抵人心?讓人一朝領悟,甚至感動的想念?比如下面這五個!
相愛著的人又是往往的愛鬧意見,反而是莫不相干的人能都互相容忍。
這句話,不同的心境讀到時,感悟也常常的不同。尋常的瑣碎生活裡,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和老公吵架後,生氣的約了好友去散心時,總覺得張愛玲十有八九把這句話寫反了:相愛的人不是應該互相容忍的嗎?為什麼相愛的人才是往往愛鬧意見的那個?
後來,在婚姻裡待的日子長了,像極了數學上的正態分布那樣的吵架周期過後,靜下來和老公互相依偎著談心,才漸漸悟得張愛玲的深刻:
奔著愛情去的相愛,我們大多像極了看自己的座駕,哪怕它一點兒也不豪華,但因著喜歡,所以什麼不足都能容忍;走進了婚姻裡的相愛,則像極了開著買來的座駕上路辦事兒,任何一個地方有異響,都像是在罵自己——咋選了這麼個爛玩意兒?
再後來,休閒的時候看電視劇或者電影,對這句話,又有了不一樣的感悟。比如看《我的前半生》這部百看不厭的經典劇,每次看到賀函和唐晶愛到最後的悲劇分手,我都會首先想到這句話:
兩個明明相愛著的人,因為誰都不願意先妥協,或者說誰都不願意先放下自己的驕傲,所以最後只能走成兩個莫不相干的人!
愛,始於感覺,忠於擔當。我們習慣了在愛情和婚姻裡讓男人擔當,而吝於讓自己擔當,總覺得作為女人就應該等著,否則就如何如何了。其實不然,在人人都在玩命討生活的當下,一切過猶不及——相愛的人鬧意見,至少是相愛的,若連意見都不想也不願鬧了,可不就剩下莫不相干了嗎?
所以,越是了解人生,越是喜愛深讀事關愛情或婚姻的經典,是很有些道理的。
人總在接近幸福時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患得患失。
不管我們在愛情裡行走多久,這句話都極其適合寫在結婚前的婚紗照裡,和正式宣告全世界我們走進婚姻了的那一天,用來反省或者感悟。
坐在婚紗照前回憶的話,愛情在很多的時候,就像那種坐著火車的長途旅行。彼此都還是窮學生的時候,坐著硬座我們也倍感幸福;有一點兒小錢了,坐個臥鋪,然後躺在上面彼此互相轉過臉說話,那種愛與被愛的幸福,簡直都會覺得人間再也沒有不值得的事了;
然而,待小錢攢到足以結婚了,拍了婚紗照,走進婚姻裡,曾經那些明明白白的幸福感,卻開始患得患失......這種感覺,有時候想想,又真的像極了我們考駕照,本本拿到前,總覺得會開車是件無比幸福的事;可本本忽然有一天拿到了,真的成了個可以隨時去握方向盤的司機,又開始患得患失——萬一我開著車,被撞了或者撞著別人了,可咋辦?
人啊,特別我們是女人,在這個充滿著不確定的愛情和婚姻世界裡闖蕩,總能在某個時間的節點裡,邂逅張愛玲那又毒又辛辣的眼睛。
所以,被這樣蹂躪著成長的久了,我們便無師自通了她的另一句:
對於三十歲以後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而對於年輕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我這樣說,因為張愛玲的這一句,你是不是也開始想念那些拍婚紗照時的幸福和走進婚姻那天的婚禮?以及那天足以把你感動的落淚的結婚誓言?
在這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誰可以將日子過得行雲流水。但我始終相信,走過平湖山雨,歲月山河,那些歷盡劫數,嘗遍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乾淨。
以前讀這段,一直感覺要等到自己很老很老的時候,老到像摩西奶奶那樣的年紀,我才會對它有所感悟吧。不過,上個月因為電視劇《三十而已》,我吃驚的發現,張愛玲的這段,簡直就是女主角顧佳那糟心人生的註解!
也很像最近才播完的熱劇《白色月光》裡的張一,還有現實生活裡的馬伊琍、姚晨。
魯迅先生說,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愛情也好婚姻也罷,走到沼澤地裡的時候,真的可能就是魯迅說的那樣——若不爆發,就丟掉了!
所以張愛玲也說,能開口說的委屈,便不是委屈;能離開的人,便不是愛人。這樣足以深刻到骨髓裡去的感悟,若沒有真正的愛過,光憑想像,怎麼可能想的出呢?
張愛玲關於愛情婚姻的深刻,真的讓人越領悟越想念,你有同感嗎?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確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就是說,男人無論挑了哪一個,日久都不會珍惜了,反而會只念及未挑的那一個的好。
這段話認真的深讀,你會發現,這是張愛玲為男人劈腿寫的最形象的註解。但是很奇怪的是,你若拿這段話去問,多數已婚男人會回答你說,那是張愛玲胡說的!呵呵呵......
最近讀了個很有意思的故事,用來理解這段話也特別形象,是這樣說的:
一群人類學家拿兩隻猴子做實驗:他們把素未謀面的一隻成年雄猴子和一隻成年的雌猴子關在一個偌大的籠子裡,一開始,雄猴子愛死雌猴子了,天天拉著雌猴子魚水之歡,兩隻恩愛的猴兒從早到晚黏在一塊兒,誰也離不開誰。
可是,日子一長,雄猴子對雌猴子漸漸的熱情不再,情願自個兒玩,自個兒睡懶覺,自個兒看籠子外面有趣的人類,也不再搭理雌猴子。被冷落的雌猴子挺寂寞的,看樣子,距離抑鬱不遠了。
這時,工作人員把雌猴子從籠子裡拿出來,幫它洗了個香噴噴的澡,把它身上的猴毛吹乾,梳順,然後給它穿上了粉紅色的文胸和一條同色的小短裙,又在它的頭上綁了一隻大大的可愛的蝴蝶結,之後把它放回了籠子。
雄猴子看到煥然一新的雌猴子,眼睛一亮,又像以前那樣,成天開始黏著雌猴跑。時時刻刻拉著雌猴親熱,連飼養員扔進籠子裡的香蕉,雄猴子也非常大方地讓給雌猴子先吃。
然而,日子久了,雄猴子又一次對雌猴子失去了熱情,兩隻猴子甚至打起架來。這時,工作人員再一次把雌猴子拿出來,從頭到腳打扮一番,然後放回籠子。雄猴子看見變美了的雌猴子,又重新燃起了激情。
於是,每當雄猴子的熱情冷卻時,工作人員就把雌猴子拿出來好好的再裝扮一番,改頭換面,然後再放回去。雄猴子冷卻的激情又會被重新激起來.......
於人而言,無論愛情還是婚姻,我們的人生都不可能像猴子一樣的,天天變裝。所以,在愛情和婚姻裡不斷長大成熟的修行,就是我們追逐愛情追逐婚姻必須的修煉——愛情也好,婚姻也罷,不會一直都若如初見,牆上的蚊子血和衣服上的飯黏子,也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女人保持努力向上,直面男人挑剔的目光,珍惜自己的愛情和婚姻,不背叛也不怕背叛,才是最尋常日子裡最該珍貴看重和修煉的事,男女的世界從來不公平,領悟了便看開了。
總說愛一輩子,好像生老病死是我們掌控得了似的。何時聚,何時散,何時生,何時死,當真是不敵天命的。
這句話,最早讀著是愛情,特別是戀愛的那會兒。從愛情走進婚姻,一起經歷過很多溝溝坎坎的路途後,再回頭看,感覺它是婚姻本身——啥都是不確定的,無論你信不信!
隨著年歲的增加,我現在越來越固執地認為,這是張愛玲筆下,最讓人想要珍惜的愛情,也最讓人想念的親情,特別是親身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生離死別後。
人生的聚散離合,感情的愛恨情仇,都越來越像一首無序播放的單曲,有時還沒來得及循環,便像風一陣,刮過去了便握不住了.....劉若英的經典老歌《後來》裡的歌詞這樣說: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
廖一梅在《柔軟》裡寫過一句這樣的話:「我們這輩子遇見愛,遇見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了解的人。」
張愛玲於愛情,於婚姻,真的就是那個我們遇到的最了解的人——她有沒有真正的愛過,其實這個問題已經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讀她的經典,哪怕只是幾個句子,頓悟了便讓人莫名間感動的常常想念,我覺得以讀書指引生活,這就足夠了。
你們說是嗎?愛情亦或婚姻,前行路上都荊棘叢生,願我們且行且悟,且坦然著前行!
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歡迎關注、收藏、轉發,讀好書,品人生,前行不易,我們一起努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