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錯過孩子的童年就錯過了他這一生最需要你的時候。
每個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它是一個人成長中最美好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們有想要閃耀的地方,也有自己想要躲藏的角落。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們很難走進孩子們的內心,覺得孩子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今天小博要向大家推薦一部相對冷門的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這是一部2007年上映的印度影片,由阿米爾·汗執導並參演。這是一部關於兒童成長和教育電影,值得所有家長和老師觀看。
片名:《地球上的星星》
時長:165分鐘
內容梗概:八歲的伊桑是個滿腦子奇思異想的男孩,可是在老 師眼裡,他是個淘氣包、麻煩精。伊桑父母無奈之下,只好給他轉學,而在新學校裡,歡快而樂觀的藝術老師發現他原來有閱讀障礙,開始細心教導,讓他漸漸走出學習障礙,給他帶來全新的生活。
8歲小男孩伊桑在老師眼裡是一個典型的問題學生,上課時永遠無法集中精力,作業本上都是滿滿的紅叉號。
三年級留級兩次,他常常與別的小孩打架,喜歡搞惡作劇,常常被別的家長找上門興師問罪,校長甚至建議伊桑的父母把伊桑送到特殊學校去。
對比門門功課都第一的優秀哥哥尤汗來說,伊桑簡直就是基因遺傳的一個敗筆。
當伊桑被父母決定要送到寄宿學校的時候,噩夢般的生活開始了,他無法適應寄宿生活。
於是他陷入了自卑和絕望:「我真的很差勁嗎?別把我孤獨地丟在人群中,不會找到回家的方向」……
到了寄宿學校,那些英文字母對他來說,就是亂碼的,他寫的字沒人看懂,放學也不寫作業。打電話給媽媽求助,媽媽卻在關心勤奮的哥哥的網球賽……
這就是主流標準下,所有人只看到不符合標準的伊桑,並不停地指責、批評,企圖去改造他。
而伊桑,只能用叛逆來掩蓋自己的缺陷,這個在學業上無比挫敗的孩子,還要不停的接受外界的指責和批判。他其實極度受傷。
哪怕尼克發現伊桑問題的根源於在「讀寫障礙」時,伊桑的父親也絲毫不認同,他始終認為這都是伊桑不念書的藉口。
當所有人只看到表面的問題,只關注表面的情緒,又有誰能設身處地去體會這個小男孩內心的感受,關心他內心的孤獨和無助呢?
在這種所有人的統一標準下出現的「不合格」的孩子,要麼選擇自閉,要麼選擇叛逆~
伊桑的成長,在於被「看見」
伊桑被送到了遙遠的寄宿學校,但仍難逃被責備、被嫌棄的命運,每天依然重複著被打,被罰跪,一切絲毫沒有改變。
直到有一天,班裡來了一個新的美術老師;當身穿小丑服、翻著跟頭,又蹦又跳的尼克出現在班裡時,教室裡頓時歡樂了起來。
尼克,真正「看見」伊桑的人。
尼克第一個發現伊桑存在讀寫障礙,他走訪了伊桑的家庭,了解伊桑的現狀和問題所在。
尼克講故事讓伊桑明白到他並不是異類,相反,他是一個有著無限可能的人。
尼克讓伊桑做自己的小幫手,讓他有了被需要的感覺。
尼克給予伊桑積極的肯定與讚美,讓他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安全感。
尼克帶著伊桑一遍遍地認字,閱讀,幫助他修復認知的障礙。
正是尼克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伊桑」這個人的存在,伊桑終於走出陰霾,重新站在陽光底下,找回了自信。
很多爸爸媽媽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內心的感受,看見孩子深層的渴望。每個人都不是孤島,需要被看見,被連接,尤其是孩子。
就像尼克對伊桑父親說的那個故事:在索羅門群島,土著們想伐樹時,他們不會直接砍樹,他們會繞著樹圍成一圈,大聲漫罵,咒那棵樹,過不了幾天,那樹就枯死了,自行死亡。
樹木如此,更何況孩子呢!
多一種標準,多一個天才
世界沒有兩片葉子是相同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特質以及對世界的認知方式。
我們沒有權利規定一朵花什麼時候綻放,一棵樹如何成長,因此也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孩子。
就像尼克所說:作為父母的他們什麼時候才會懂,每個小孩都是不同的,他們遲早會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步調。
其實,伊夏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懂他、愛他,願意用心了解他的尼克老師。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當我們發現某個孩子不同於其他人時,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耐心和愛心,去體會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去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困境。
希望每一個折翼的孩子都能得到重視和關懷,可以按自己的節奏,慢慢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