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開《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之前,封面上「彈幕」式的文案讓我誤以為本書是一本嚴肅周正的議論文集,閱讀之後,才發現這是一部綿柔中帶著長針的抒情手記,通篇娓娓道來,有時會令人沉浸於作者細膩、雅致的文法,但貫穿全文的長針卻時不時戳人痛處——雖不見血,但足以震懾周身。請不要被她學生氣的外表迷惑了,作者吳曉樂,有著出人意料的毒辣眼光和筆力。
作者:高蒙蒙
開頭的創作緣起,奠定了整本書的基調。作者坦言,自己能聽見「人情寒暄底下的伏流」,就像一隻能辨識尋常人看不見的顏色的鳥,即便幅寬只是比常人多了一釐米,但「生命中眾多哀樂只跟著那一釐米。」
吳曉樂曾有一句自我概括的話,「喜歡觀察那些別人習以為常的事」。這句話也成為她作品最好的註解。她的代表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根據自己八年的家教經驗寫就,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的吳曉樂,敏銳捕捉了親子教育中扭曲的一面,這本紀實短篇故事集,成為了一部親子教育反思錄。她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上流兒童》則將這種反思集中在「教育焦慮」,展示了「上流社會」中的「教育鄙視鏈」,戳破了人物光鮮背後種種精心打造的虛幻泡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兒童》是聚焦他者的作品,《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則偏「私人化」,多談及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她討論的主題有與父母的對抗、重男輕女、月經羞恥、女性困境、大城市的蝸居、打破婚姻幻象……幾乎每一篇,都直擊時下年輕人的痛點,恰因為「多出的那一釐米」,她看到了流俗生活之外的風景。本書最動人之處就在於,她身在其中,遭遇著一切,又能置身事外地旁觀,冷靜敘述。
比如,她寫女性的外貌焦慮。「去問每一個女生,你有多討厭自己,她們會交給你一整首《長恨歌》。女人們都很清楚自己五官、外貌、個性的瑕疵。」「女孩們是如此嫻熟於裁切自己,好兌取社會的認同,把自己修得亂七八糟還不夠,也把別的女孩給剪得淚流滿面。」由自身出發的體察,最終發出的是所有被審視的女孩的痛楚。
她寫女生讀言情小說。「幾秒後,她痛苦地吐出問句,你會看言情小說嗎,色色的那種?」女孩間小心翼翼的對話,正視女性的欲望,又不高高在上,仿佛對面站的就是那個和你一起躲在角落裡讀言情小說的女同學。
她寫所謂的「修成正果」不是步入婚姻的殿堂,從此王子與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在經歷無數的迎來送往之後,在與無數的生命碰撞、分離之後,安靜下來的自己。「好險在我的生命中,曾經讓錯的人錯過。負負得正,正果有時需經沉澱,任時光發酵,嘗的時候有些酸濁,卻對身體很好。」
後半部分除了寫家人的文章外,最好的一篇是《在臺北練習起飛與降落》。年輕的人們在大都市點燃自己,給城市帶來精神上的香氣和富足,而自己卻要蝸居在逼仄的空間裡,和幾戶人家共用衛浴。她將蝸居的人與大都市的矛盾描繪得細膩又諷刺力十足。不過,吳曉樂最擅長的,還是冷靜卻溫柔的共情,「這些女孩,為什麼如此溫馴地餵養這座城市呢?」
吳曉樂多多少少透露出了一些使命感,她說,如果自己有勇氣嘗試拓寬對不同職業的想像、認識、塑造,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發出自己的聲音,也就可以證明下一代能選的路越來越多。「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把田間小路走寬走順一點,讓家長不再對孩子說,高速公路最便捷,別的路太辛苦。」正如本書中與書名同題的一篇中,她說道,「你說的那些,進修、考公職、存頭期款,增加競爭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這本由個體經驗出發寫就的書,之所以具有普世價值的原因,在於作者對家庭、社會矛盾背後的觀察。與其說吳曉樂總是在關注性別和教育問題,不如說她在關注社會上所有人正在承受的桎梏。她想做的,是首先衝破桎梏,讓更多人可以做出勇敢的選擇。我們感到疲憊,感到焦慮,這背後有多少是出於自己的助力呢?大多時候我們沒有說出「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大概率是把自己丟了,而正如本書序言作者江鵝(《俗女養成記》作者)所說的,「想自由自在,首要條件是自己得在,無論別人如何不給不許,自己偏偏得在。吳曉樂,偏偏就是在。」
原標題:那些別人習以為常的事 真的正常嗎?吳曉樂的「一釐米」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04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