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講的其實是一群匠人的故事。
只不過,這些匠人的作品不是什麼物件,而是一片名叫家鄉的土地。
鄧超出演《我和我的家鄉》
鄧超飾演的喬樹林,本來已經是大款了,但為了讓家鄉的沙漠變綠洲,他投資並親自下地帶領鄉親們種果樹。自己搞得灰頭土臉不說,家底兒也賠了個精光。
在種樹這件事上,喬樹林很犟。而要成為匠人,首先必須是個犟人。
性格軟弱、一見困難就躲的人,無法成為匠人。隨波逐流、缺乏主見的人,也無法成為匠人。
沈騰飾演的馬亮,是另外一個犟人。他怕老婆,但在支農這件事上,他不僅瞞住了老婆,還放棄了留學的機會。
這兩個人相比,喬樹林是明犟。村民種樹失敗,是他大喊一聲「我有錢」,安撫了人心。
而馬亮是暗犟。為了躲避老婆的查崗,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偽裝者」。
明犟也好暗犟也罷,想要從犟人變成匠人,光有犟脾氣還不夠,還要有實力。
沈騰出演《我和我的家鄉》
匠人,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選擇成為匠人的人,心底都有改變或影響世界的雄心。因此,只有對自己的實力高度自信的人,才會選擇成為匠人。
如果喬樹林不是大款,即使他想帶領鄉親們種樹,也沒有那個底氣。
如果馬亮不是畫家,即使他願意去支農,也不會產生讓稻田變成畫布的創意。
所以,成為匠人的另一個要素,就是你必須是個強人。你要術業有專攻。
但是,任何選擇都有機會成本,匠人也不例外。
《我和我的家鄉》向我們展示了兩種屬於匠人的機會成本。首先就是放棄成為被人羨慕的人。
閆妮、鄧超出演《我和我的家鄉》
在片中,閆妮和鄧超形成了一組對比。閆妮飾演的閆飛燕,其實就是喬樹林的另外一種人生可能。
如果喬樹林沒有去種樹,他很可能會像閆飛燕現在這樣,走路帶風、前呼後擁。
喬樹林本來已經過上了閆飛燕的生活,但他自己又給造回去了。這就是他選擇成為匠人的同時,付出的機會成本。
其實,匠人並不是不想過好日子,但匠人更希望用自己理想的方式來換取好日子。
比如喬樹林,他種樹固然是要實現社會價值,但同時也要實現經濟價值,否則他就不會圍著閆飛燕轉了。
匠人的成功之所以更苦逼、更緩慢,是因為他們選擇了一條更令自己神往的路徑。
同時因為他們又犟又強,所以外人看他們賊累,但他們自己卻能苦中作樂。
馬麗、沈騰出演《我和我的家鄉》
匠人的另一個機會成本,就是放棄普通人的生活。
全片最令我感動的一幕,就是沈騰扮成唐老鴨,撫摸馬麗的肚子。
老婆懷孕,馬亮卻以留學之名跑去支農。他不這麼幹也不行,因為老婆反對他支農,根本不放行。
結果他達到了目的,也收穫了作為匠人的滿足感,但在觸摸老婆肚子的那一刻,他意識到了自己對老婆的辜負。
在馬亮缺席的日子裡,老婆獨自克服的困難,是片中沒有展現,卻可以被觀眾用閱歷來感知的。
匠人們自己可以不辭勞苦,但他們生怕因為自己的選擇而連累了最親的人。
片中所有匠人裡面,範偉飾演的範老師是特殊的一個。他就是傳說中的「活久見」本人。
範偉出演《我和我的家鄉》
範偉飾演了一名鄉村教師,在一所小學裡苦守了十年。他的學生,後來成為了村子裡的支書和主任,其他人也大多致富了。
範老師並未親自帶領大家致富。這個村莊留給他的,更多是遺憾與不舍。
可是,如果不是他在大雨中端著一盤水彩奔跑並跌倒,那個看上去只是在胡亂塗鴉的少年,日後可能就不會親手建起自己畫出的學校。
對於村裡的當代頂梁柱們而言,範老師是前輩匠人,是他們吃水不忘的挖井人。
範老師也有一個對比角色,那就是鄧超單元裡面的鄉村教師,人稱「高媽媽」。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
為什麼說範老師是「活久見」本人?因為範老師雖然得了腦梗,但畢竟親眼見到了自己年輕時付出心血的村莊變富了,而高媽媽卻沒能等到這一天。
範老師和高媽媽,都是前輩匠人的代表。他們受客觀條件所限,無法完成自己的理想,但他們在年輕一代心中播種了理想的種子。
他們是後輩匠人的啟蒙者。他們用自己年輕時的匠心,締造了後輩匠人們的初心。他們對於這片土地未竟的理想,成了後輩匠人們「回家的誘惑」。
【微信公眾號:滿倉大兄弟】深度劇評,淺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