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日/女鋼琴家】羅莎琳·圖蕾克

2021-02-15 古典音樂

美國傑出的鍵盤大師、巴赫的演繹專家羅莎琳·圖蕾克(Rosalyn Tureck)1914年12月14日出生於芝加哥。


圖蕾克早年就開始學習鋼琴,1928年師從恰普索,十四歲已經能背譜以各種調性彈奏巴赫二部創意曲,1931年,十七歲的羅莎琳·圖蕾克得到四年的獎學金到紐約茱麗亞音樂院跟隨奧麗嘉·薩瑪羅美學習。她帶了巴赫《十二平均律》中十六首前奏曲與賦格參加入學甄試。

獲準進入音樂院後,她在第一堂課就要求薩瑪羅芙教她剩下的三十二首。在茱麗亞音樂院的第一年結束,圖蕾克已經能自如的演奏全部四十八首前奏曲與賦格。進入茱麗亞音樂院前,圖蕾克在她的出生地芝加哥(1914年生)跟隨索菲亞·布裡恩·列文(Sophia Brilliant-Levin,安東·魯賓斯坦的學生)及恰普索(JanChiapusso)學習。

恰普索是研究巴哈相當有心得的學者,他在圖蕾克的第一堂課上指定地彈奏《十二平均律》第一輯的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兩天後的第二堂課裡,圖蕾克憑著記憶演奏這首曲子,而在接下來的每一堂課上,她都為恰普索演奏一首新的前奏曲與賦格直到第十六首。十八歲時在五個星期的時間內練好全部《哥德堡變奏曲》並且能夠背譜演出。

依圖蕾克的說法,在她每周固定鑽入《平均律》的世界裡,她就會失了神一般地瘋狂研究,「但是我知道當我清醒時,我已經透視巴赫作品的結構。巴赫的音樂心理學、他形式上的感受,都帶有一套不同於當時作品的全新觀念,而當巴赫寫作曲子時,這套觀念就由音樂的源頭與結構當中產生出來。」

在茱麗亞兩年,她的曲目增加了《哥德堡變奏曲》;1935年首度在卡內基音樂廳登臺,並獲得青年藝術獎。1936年與奧曼第一費城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一年後,也就是1937年秋天,年僅二十二歲的杜蕾克已經可以演奏《十二平均律》全集、《哥德堡變奏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組曲》、《義大利協奏曲》與巴哈其它五花八門的作品-她在紐約市政廳連續演奏六場巴哈作品獨奏會。這個傳奇故事至今仍然不斷流傳。

《哥德堡變奏曲》

圖蕾克六度為《哥德堡變奏曲》留下商業錄音,錄音年代橫跨四十八年,最近的一次是1997年秋天在德國完成。其中有五次她是以鋼琴演奏,一次使用大鍵琴。這真讓人吃驚,對圖蕾克來說,真理並不是那麼容易探求或改變,思想的連貫已經是她成功演奏事業上的註冊商標,她曾經說過:「我身為演奏家的目標不只是彈得優美動聽而且得到肯定這麼簡單,我希望能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其它聽到生命中一點新感覺的人。甚至如果所有聽眾中有一個人產了一點點新的感受,那就值得了」。

這位巴赫音樂的最高女祭司,70多年以來致力於巴赫音樂的研究。連向來獨斷獨行的古爾德(Gleen Gould),也在訪談中承認,圖蕾克對他在巴赫音樂的演奏與詮釋上有相當的影響,而且他發現圖蕾克在巴赫音樂上早已做過與他相同的嘗試了。

在一段時間裡很多人都曾問過古爾德:「你最欣賞誰演奏的巴赫?」每一次古爾德的回答總是:「女鋼琴家圖蕾克」, 可見圖蕾克被稱之為"巴赫音樂之神",被著名樂評家哈羅德·勳伯格譽為「巴赫音樂的最高女祭司」決非徒有虛名。

1960年圖蕾克的《巴赫演奏法概述》(Introduction to the Performance of Bach)出版問世,成為了此領域的經典書籍。並且在處理以鋼琴或大鍵琴來演奏巴赫作品的問題上,杜蕾克駁斥了那些大力主張巴赫還不知道有鋼琴這個樂器存在的人。「巴赫是否知道鋼琴存在的根本問題,」她這樣寫:「很明顯已經有西爾伯曼鋼琴公司販賣鋼琴給布蘭茨基伯爵的收據這個歷史文獻提供答案。這份歷史文件的內容有經說明是巴赫真跡的籤名,日期是1749年5月,萊比錫,表示這樁買賣是由巴赫辦理的」,為鋼琴演奏巴赫作品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巴赫帕蒂塔組曲BWV830》(1989)

巴赫的平均律有著許許多多版本,每一位音樂愛好者可能都會有自己喜好,而我喜歡李赫特的演奏,是因為他像一位畫家,有著濃厚的油畫色彩,強力的對比度,豐富的層次感;喜歡古爾德的演奏是因為他像一位工藝家精心編織,脈絡清晰,圖案明快,線條古典且簡潔;更喜歡杜蕾克的演奏,是因為她像一位建築師,一幢幢流動的建築生動地展現在你眼帘。

由於圖蕾克的演奏特別注意樂曲的結構,她用音符與樂句來「構築」音樂,因此我們彷佛可以從她的音樂裡「看」到樂曲的形貌樣式,就像一個個單獨的細胞成長並結合成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一樣。
「巴赫怎麼告訴我,我就怎麼彈。」這就是圖蕾克演奏巴赫的座右銘。

圖蕾克於2003年7月17日逝世於紐約家中,享年88歲。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欣賞圖蕾克演奏的巴赫BWV964 Sonata in d (BWV1003) 1990(建議在WiFi下收看)。

相關焦點

  • 羅莎琳·圖蕾克 巴赫音樂的最高女祭司
  • 【今日女鋼琴家】羅莎琳·圖雷克
    羅莎琳·圖蕾克1914年12月14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早年就開始學習鋼琴,1928年師從恰普索,十四歲已經能背譜以各種調性彈奏巴赫二部創意曲,1931年,十七歲的羅莎琳·圖蕾克得到四年的獎學金到紐約茱麗亞音樂院跟隨奧麗嘉·薩瑪羅美學習。她帶了巴赫《十二平均律》中十六首前奏曲與賦格參加入學甄試。
  • 女鋼琴家 徵服情感世界的柔美力量
    她是德國馬克「三姐妹」之一,音樂史上最動人的才女——克拉拉·舒曼(1819—1896)。▲ 印有克拉拉·舒曼頭像的100馬克面值的德國馬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女鋼琴家。她的一切總會聯想起康德的那句名言:「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
  • 羅莎琳·圖雷克訪談錄(附錄音)
    圖:是揚.基亞普索,一個荷蘭裔的義大利人,他是偉大的萊謝蒂茨基的學生。他和我前一個老師一樣是極好的鋼琴家。遇上他,我又十分幸運。他受過廣博的教育,大大打開了我的眼界,使我接受希臘雕塑、哲學,甚至爪哇音樂。我十五歲已經知道有關甘美朗 (gamelan)樂團的一切。他為我打開了一整個世界。杜:是基亞普索把你引進巴赫的世界嗎?
  • 散記歷史上的女鋼琴家——克拉拉·舒曼
    人們發現她擁有超乎純技巧之外的藝術修養,不到11歲的克拉拉已經開始作曲,這在女神童之中是前無古人;當她根據人們給她的題目即興創作的時候,聽眾們幾乎是目瞪口呆。德勒斯登的成功堅定了維克的信心。維克不是那種因為孩子表現出色就給她休假的父親。鋼琴大師登上舞臺,自然就成為中心,克拉拉要走這條路,正式的首演迫在眉睫。這次她不能僅彈一首作品,也不是在客廳中演出。
  • 【今日鋼琴家】尤裡亞娜·阿芙蒂耶娃
  • 【今日鋼琴家】鄧泰山
    1980年,在第十屆舉世矚目的國際蕭邦鋼琴大賽上,鄧泰山就是崛起的一位讓歐洲人頂禮膜拜的大賽冠軍。他是越南人,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自此二十年後,中國的李雲迪才再次問鼎這一賽事。 而鄧與所有天才的鋼琴家不同的傳奇經歷是,他的鋼琴搖籃是在防空洞裡。 1958年7月2日,鄧泰山出生在河內。
  • 不只是被偷走榮譽的「悲情女主角」 | 紀念羅莎琳·富蘭克林誕辰100周年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一百年前的今天,1920年7月25日,羅莎琳在羅莎琳·富蘭克林誕辰100周年之際,《自然》為紀念她而發表的專題文章中寫道,「富蘭克林的人生故事中,那一部分固然不該被忘記,然而,她並不只是『悲情女主角』。現在,是時候認識到她科研生涯的廣度和深度了。」事實上,除了對發現DNA結構做出的貢獻外,這位物理化學家和X射線晶體學專家在她短暫的一生中,孜孜不倦地探索自然秘密,她留下的許多科學遺產依然在影響著我們。
  • 【今日鋼琴家】內田光子
  • 認識阿芙蒂耶娃 I 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一舉奪冠的女鋼琴家
    該項比賽是歷史悠久的鋼琴比賽之一,在全球享有極高聲譽。比賽每5年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辦一次,至今已有80餘年的歷史。它不僅記載著現代鋼琴家們的年少風華,更是二十世紀鋼琴演奏史不朽傳奇的見證。每位鋼琴家都以能夠獲得該獎項為榮。1965年,瑪爾塔•阿格裡奇在第七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中一舉奪冠,此後蜚聲國際,更成為「世界十大鋼琴家」中唯一的女性。
  • 《鋼琴家》:要活著,然後才是鋼琴家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它是波蘭斯基26年拍片生涯中,首度藉以折桂坎城「金棕櫚獎」的作品。影片再現了原作的簡明冷靜,沒有哀歌,沒有顫抖,卻拍出了那個時代深刻的荒謬。
  • 今日演出 | 法國鋼琴家艾莫·帕金&中國鋼琴家崔音的雙鋼琴之夜
    法國鋼琴家艾莫·帕金&中國鋼琴家崔音匯聚經典法式浪漫優雅,
  • 著名女鋼琴家盤點,魔鬼琴技x女神氣質,分分鐘A爆現場!
    曾經有人問為什麼鋼琴家都是男的?NoNoNo,誰說的?縱覽世界鋼琴演奏的發展史女性鋼琴家其實並不少她們是演奏家中的奇珍妙珠總能輕易顛覆你的想像讓你不由得感嘆世界就是比想像的更精彩聽她們的鋼琴音樂會給觀眾們帶來的不僅僅是聽覺的盛宴也是一次絕對的視覺享受今天紫薇君就帶小夥伴們盤點下當今的著名女鋼琴家
  • 焦元溥:就讓鋼琴家訪問停在自己40歲這一年吧
    這一代鋼琴家隨著年事已高,大多不再活躍於演奏第一線,甚至告別人世,目前已有桑多爾、圖蕾克、施塔克曼、卡寧、斯科達、德慕斯六位相繼去世,隨著時間的推移,焦元溥這種「收割式」和「搜救式」的訪談就顯得尤為及時和重要。
  • 【今日鋼琴家/指揮家】克裡斯託夫·艾森巴赫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當今傑出的指揮家、鋼琴家克裡斯託夫·艾森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
  • 從「緋聞女孩」到單挑大白鯊的女漢紙 「死侍」娶到這樣的老婆是福氣
    今日在內地公映的《鯊灘》或許是2016年驚險逃生電影中最性感的一部,片中女主角布蕾克·萊弗利搖身一變,從當年BlingBling的「緋聞女孩」Queen S,變成了隻身單挑大白鯊的勇猛女漢紙,令很多觀眾為之側目。《鯊灘》劇照升級成為人妻兼辣媽的她,也通過這部電影彰顯出自己在演技事業上的野心。
  • 鼓吹戰爭與仇恨的人都是瘋子—《鋼琴家》
    《鋼琴家》這個電影我早年間看的時候真是無比震撼,戰爭對個體以及集體的摧殘在這部電影中都體現的淋漓盡致,據說當年史匹柏找到《鋼琴家》這個電影的導演,想讓他拍《辛德勒的名單》,但這個導演最終沒有答應,就是因為他手上有《鋼琴家》這個劇本。兩部電影都是在訴說猶太人在二戰時的悲慘遭遇,但是從個體的角度出發,我個人認為《鋼琴家》更震撼一些。
  • 「妻子的浪漫旅行」歸來,鋼琴家吉娜把遊中國的心得融入首張古典EP《旅行日記》
    源自在真人秀《妻子的浪漫旅行》的感悟,遊歷了中國大江南北的鋼琴家吉娜·愛麗絲,攜手環球音樂中國推出首張古典EP《旅行日記》。8月28日,這張古典EP將在古典廠牌德意志留聲機(DG)全球發行。圖說:吉娜首張古典EP《旅行日記》 官方圖
  • 【今日鋼琴家】安德拉什·席夫
    席夫學過古鋼琴,精心鑽研斯卡拉蒂、巴赫、海頓等作曲家的分句技巧,其演繹的巴赫、海頓作品有清新、清秀的特點,音色極佳,充分發揮了現代鋼琴的魅力。從發行的海頓作品錄音中,可看出席夫呈現作品原貌的傾向。由Teldec發行的海頓作品錄音中,席夫試圖表現道地傳統中歐音樂風味。席夫對此毫不退縮,在唱片解說中明白批評某些鋼琴家的演奏方式偏離正統,例如顧爾德和李希特。這麼做不僅表現相當的自信,也帶有一種傳教士般的熱誠使命。▲ 巴赫《英國組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