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傑出的鍵盤大師、巴赫的演繹專家羅莎琳·圖蕾克(Rosalyn Tureck)1914年12月14日出生於芝加哥。
圖蕾克早年就開始學習鋼琴,1928年師從恰普索,十四歲已經能背譜以各種調性彈奏巴赫二部創意曲,1931年,十七歲的羅莎琳·圖蕾克得到四年的獎學金到紐約茱麗亞音樂院跟隨奧麗嘉·薩瑪羅美學習。她帶了巴赫《十二平均律》中十六首前奏曲與賦格參加入學甄試。
獲準進入音樂院後,她在第一堂課就要求薩瑪羅芙教她剩下的三十二首。在茱麗亞音樂院的第一年結束,圖蕾克已經能自如的演奏全部四十八首前奏曲與賦格。進入茱麗亞音樂院前,圖蕾克在她的出生地芝加哥(1914年生)跟隨索菲亞·布裡恩·列文(Sophia Brilliant-Levin,安東·魯賓斯坦的學生)及恰普索(JanChiapusso)學習。
恰普索是研究巴哈相當有心得的學者,他在圖蕾克的第一堂課上指定地彈奏《十二平均律》第一輯的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兩天後的第二堂課裡,圖蕾克憑著記憶演奏這首曲子,而在接下來的每一堂課上,她都為恰普索演奏一首新的前奏曲與賦格直到第十六首。十八歲時在五個星期的時間內練好全部《哥德堡變奏曲》並且能夠背譜演出。
依圖蕾克的說法,在她每周固定鑽入《平均律》的世界裡,她就會失了神一般地瘋狂研究,「但是我知道當我清醒時,我已經透視巴赫作品的結構。巴赫的音樂心理學、他形式上的感受,都帶有一套不同於當時作品的全新觀念,而當巴赫寫作曲子時,這套觀念就由音樂的源頭與結構當中產生出來。」
在茱麗亞兩年,她的曲目增加了《哥德堡變奏曲》;1935年首度在卡內基音樂廳登臺,並獲得青年藝術獎。1936年與奧曼第一費城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一年後,也就是1937年秋天,年僅二十二歲的杜蕾克已經可以演奏《十二平均律》全集、《哥德堡變奏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組曲》、《義大利協奏曲》與巴哈其它五花八門的作品-她在紐約市政廳連續演奏六場巴哈作品獨奏會。這個傳奇故事至今仍然不斷流傳。
《哥德堡變奏曲》
圖蕾克六度為《哥德堡變奏曲》留下商業錄音,錄音年代橫跨四十八年,最近的一次是1997年秋天在德國完成。其中有五次她是以鋼琴演奏,一次使用大鍵琴。這真讓人吃驚,對圖蕾克來說,真理並不是那麼容易探求或改變,思想的連貫已經是她成功演奏事業上的註冊商標,她曾經說過:「我身為演奏家的目標不只是彈得優美動聽而且得到肯定這麼簡單,我希望能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其它聽到生命中一點新感覺的人。甚至如果所有聽眾中有一個人產了一點點新的感受,那就值得了」。
這位巴赫音樂的最高女祭司,70多年以來致力於巴赫音樂的研究。連向來獨斷獨行的古爾德(Gleen Gould),也在訪談中承認,圖蕾克對他在巴赫音樂的演奏與詮釋上有相當的影響,而且他發現圖蕾克在巴赫音樂上早已做過與他相同的嘗試了。
在一段時間裡很多人都曾問過古爾德:「你最欣賞誰演奏的巴赫?」每一次古爾德的回答總是:「女鋼琴家圖蕾克」, 可見圖蕾克被稱之為"巴赫音樂之神",被著名樂評家哈羅德·勳伯格譽為「巴赫音樂的最高女祭司」決非徒有虛名。
1960年圖蕾克的《巴赫演奏法概述》(Introduction to the Performance of Bach)出版問世,成為了此領域的經典書籍。並且在處理以鋼琴或大鍵琴來演奏巴赫作品的問題上,杜蕾克駁斥了那些大力主張巴赫還不知道有鋼琴這個樂器存在的人。「巴赫是否知道鋼琴存在的根本問題,」她這樣寫:「很明顯已經有西爾伯曼鋼琴公司販賣鋼琴給布蘭茨基伯爵的收據這個歷史文獻提供答案。這份歷史文件的內容有經說明是巴赫真跡的籤名,日期是1749年5月,萊比錫,表示這樁買賣是由巴赫辦理的」,為鋼琴演奏巴赫作品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巴赫帕蒂塔組曲BWV830》(1989)
巴赫的平均律有著許許多多版本,每一位音樂愛好者可能都會有自己喜好,而我喜歡李赫特的演奏,是因為他像一位畫家,有著濃厚的油畫色彩,強力的對比度,豐富的層次感;喜歡古爾德的演奏是因為他像一位工藝家精心編織,脈絡清晰,圖案明快,線條古典且簡潔;更喜歡杜蕾克的演奏,是因為她像一位建築師,一幢幢流動的建築生動地展現在你眼帘。
由於圖蕾克的演奏特別注意樂曲的結構,她用音符與樂句來「構築」音樂,因此我們彷佛可以從她的音樂裡「看」到樂曲的形貌樣式,就像一個個單獨的細胞成長並結合成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一樣。
「巴赫怎麼告訴我,我就怎麼彈。」這就是圖蕾克演奏巴赫的座右銘。
圖蕾克於2003年7月17日逝世於紐約家中,享年88歲。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欣賞圖蕾克演奏的巴赫BWV964 Sonata in d (BWV1003) 1990(建議在WiFi下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