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之大者
每人心中一個武俠夢。
俠士,可不光是殺富濟貧慷慨仗義,也不是來無蹤去無影隱居山林。
大善什麼境界呢:人過無名,雁過無聲。
給人做了好事,不到處宣揚,也不用殺了貪官牆上留一行字:某某所為。不惹官司,不破壞法規,不擔心被官府抓。
一切都是默默地,盡己所能。幫扶貧弱是如此,懲治貪惡也是如此。
壞人就一定要俠客自己殺嗎?不見得。你可以讓他自贖罪或作死,也可以把他做壞事的證據抖給能法辦他的人,讓死的合理合法。
孤兒張三考了狀元你默默開心就行了,不必讓人知道是你資助的。
惡霸李四菜市口正法那是罪有應得,而和你屁毛關係沒有。
你呢,該殺豬殺豬,該砍柴砍柴。
世人知有善惡輪迴,而不知有你王五焉。
為善而急人知,就是好名。
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欺人就是禍根。
為善而好名,輕易就會惹來蜚短流長,如白璧微瑕。
行義而好名,就容易被人利用或記恨,如鋒芒易折。
人們對於偶像,總有求全之毀。
當然,也不是絕然如此。
做好事行善事,適當宣傳也是為了影響他人,讓更多的人,人心向善。
畢竟這個世界上還是普通人多,人,都是喜歡好名聲的,這沒啥不對。
善至無名,義不留聲,一般人做不來。
惡之奸者
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不為了名聲而去做好事,做壞事不碰觸刑罰,遵循這個大法則就不會攤上事兒。
怎樣算是「為惡無近刑」?
就是說作惡也要有腦子,不能愣頭青。
比如說,就跟「知乎」推出的「友善度」似的,你留言罵人「傻逼」,這就犯「知乎」的刑了。
但你要是順著它的法則,不帶髒字地把作者嘲諷貶低一陣,把作者氣炸,那是本事。
如果作者被氣糊塗了,用帶人身攻擊的語言罵你,被禁言的是他,而活下來的是你。
所以「緣督以為經」,你就比跟法則對著幹的活得長,可以保身,可以全生。所謂「盡年」者也。
世人為惡,也是這個道理。
你看電影,明明壞人就在眼前,可你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收拾他,倒黴的反而是警察。
惡人中的聰明人,善於規避一切作惡可能帶來的風險。中下之人,獲利時所作之惡,往往違法犯罪,這就不合乎法則。
所謂壞人活萬年、官大必奸等,就是這麼個意思。
但是,惡終究是惡,這是原罪。原罪終究會遭報應。
世之天道
自然界,也有報應。
因果輪迴屢試不爽。
許多到澳大利亞人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澳洲文化裡,最為邪惡的動物不是大灰狼,更不是獅子、老虎,而是在外人看來活潑可愛的兔子。
一切源於持續了近百年驚心動魄的「人兔之戰」。
澳大利亞最初沒有兔子,歐洲人霸佔了這塊土地後,為了狩獵為了吃肉,弄去了兔子。結果遍野的青草,又沒有鷹狼等天敵,兔子發展的非常快。
隨後,農作物、水土流失等都因兔子太多而遭殃,政府用盡各種辦法都不能杜絕。現在也只能用病毒抑治。
我們總是喜歡用「非是則非」的態度,來看待世間萬物。
比如,從小就學會什麼昆蟲是害蟲,什麼鳥兒是益鳥。最後,把麻雀定性為害鳥之時,弄得現在麻雀稀少,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再然後,過度的礦產挖掘造成了水土流失,過度砍伐造成了自然綠肺功能缺失,城市、工業過度膨脹造成了熱島汙染效應等,這都是惡。
天生萬物必有用,這是自然的規律,犯了天條必遭報應。
人類在享受了便利好處的同時,老天爺也送來了禮物:霧霾禮包。
內含各種疾病,讓人痛不欲生慢慢死。
自然界生物鏈環環相扣,哪有絕對的善與惡。
麻雀吃糧食,但它更多的是消滅大量雜草種子。兔子雖善,沒了鷹狼照樣成災,打洞啃草,折騰的草原變荒漠。
總有人說,道家思想是消極的,錯。道家,提倡的是天道。
你不能替老天行事。不然最終還是要還回去。
人定勝天,是狂言。不作不死。
人之疾患
道家提倡自然養生。
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是在《莊子·養生主》中說的,也就是從人的養生這個概念延伸出來的話。
舉個例子。人參是好東西,但你不能過度去補,吃多了照樣會破壞你的機體平衡,口鼻流血要命的。
砒霜是毒藥,但可以治療白血病。科學發展到今天,在治療一些寄生性的疾病時,仍然少不了它。
所以說沒有絕對的善惡。
人,自然有自身的反應機制。
流鼻涕是告訴你快感冒了,要注意。尿發黃了是告訴你有炎症了要注意。
頸椎痛了腰痛了,腿麻了,是告訴你要注意休息、注意活動了。
但是你沒注意,然後生病了或釀成疾患。
其實,日常的小病人體是完全可以靠自身的免疫系統調節的,但是有些人是一感冒就吃藥打針,最後就是不打針吃藥就好不了。而不是從自身上下功夫提升免疫力。和現在的環境汙染一個模式:先生病再治療。
過度醫療並非好事,現在已經不提倡用抗生素,打吊瓶了,這是覺醒。
有做過醫生的得了癌症,直接放棄化療,因為他知道,化療在抑惡的同時也影響了善,會讓身體越來越差。
這都是什麼?作。
城隍廟有副對聯: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用在養生上也一樣:
沒病沒災保健品別亂吃,好東西吃多了,吃了也白吃。五穀雜糧最平和。
有個頭疼腦熱的別急著找醫生,注意休養生息,適度鍛鍊,健康就行了。
人啊,少用主觀利益去判斷客觀事物的是與非。少和自然作對,少和自己作對,緣督以為經,可保身,可全生,可養親,可盡天年。
----
《7戒釋典》(13):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典句】:
莊子: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語出《莊子·養生主》
【釋語】:
少用主觀利益去判斷客觀事物的是與非。少和自然作對,少和自己作對,遵循這個大法則就會少點橫禍,安度一生。
點擊藍字可閱讀:
「水煮國學12」意有所至 而愛有所亡
-
本系列每周一篇 邊寫邊推 歡迎關注
《7戒釋典》系列閱讀前10篇請關注《文化齊魯》V7-88888
或添加7戒私人微信:V6-88888查看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