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也有「體質」「個性」嗎?
知茶
喝茶的人,會聽說體寒的人,要少喝綠茶,上火的人,就先別喝紅茶,這就奇怪了,為何有這樣的說法,個人體質不同都理解,那茶也有「體質」「個性」嗎?為什麼會有能不能多喝的界限?茶性是什麼,我們如何去區分茶的寒性溫性,是從哪個方面來說的,我們又該如何去選擇更好的喝茶呢?對此可能是一系列的疑點困惑,因此,奉出解答。
01茶性是什麼意思
茶性是指茶葉表現出的性味及其特性。包含有涼(寒)性、溫性。
茶葉經過不同的製作工藝有茶性之分,其發酵程度決定了茶性的不同。
2.茶的寒性溫性之由來
《茶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開篇即有如是說,那為什麼古人認為茶至寒,是應該依據了什麼呢?
寒熱屬性最早從《黃帝內經》的「陰靜陽躁」的指導思想發展,形成中醫的基本理論後而出現的,依據中醫的基本理論,各種入口的物,具有各自最基本的功能特性(也就是「藥性」),主要包括「四性」、「五味」、「毒性」、「歸經」、「升降沉浮」等。
所謂「四性」,是指中藥具有的或寒,或涼,或熱,或溫的性質。它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是藥物作用性質的概念之一。
寒涼與溫熱是相對立的,兩種藥性寒和涼屬同一性質,溫和熱屬同一性質。溫性的中藥普遍具有溫經、壯陽、活血、散寒等作用,味道上會偏甜、辛的食品,屬性熱,而寒涼性的中藥則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滋陰的作用。味道上會偏苦、酸的食品,屬性寒。而在四性之外,還有一類叫平性藥。
而《本草綱目》裡有描述「茶味苦,甘,微寒,無毒。歸經,入心,肝,脾,肺,腎臟。陰中之陽,可升可降。」
由此來看,茶葉的「茶性」源於中醫的四性。依據四性理論,茶本身屬於微寒,偏於寒涼。所以,茶具備清熱、解毒、瀉火、消暑這些藥效的潛力。從「五味」來看,茶的味以苦為主,而兼有甘的一面。
03茶性的變化會因為什麼而不同
茶性是指茶葉表現出的性味及其特性。包含有涼(寒)性、溫性。
茶葉經過不同的製作工藝有茶性之分,其發酵程度決定了茶性的不同。
由此而言,從發酵上來看,發酵程度越低,寒性越大,例如偏寒性的茶,有綠茶 黃茶 新白茶 輕發酵的鐵觀音 臺灣烏龍 。發酵程度越高,溫性越大,例如偏溫性的茶,有紅茶 黑茶 重發酵的烏龍茶 存放過的老白茶。
那從加工上來看,剛炒制出來的新茶,無論什麼茶類,都會含有一點火氣 燥氣,喝的過多,都可能會讓人上火。而茶放置一段時間後,茶性也會悄然發生改變,例如綠茶退火趨向寒性,新生茶 新白茶會因為時間關係趨向溫性的這一面。
4.如何根據體質茶性選擇適合身體的茶
俗話說「人有體質,茶有茶性。」人的體質和自身的免疫系統以及分泌系統有關,而茶的茶性和發酵程度有著密切的關係。當我們了解就茶葉的茶性,就能更好地根據自身的體質,來選擇相對合適自己的茶葉。
中醫學裡把人的體質大致分為寒性、熱性、虛性、實性。
再具體深入可劃分成平和、溼熱、痰溼、陽虛、陰虛、氣虛、血瘀、氣鬱、特察體質九大類。每種體質的特點,可以根據下表來去對比靠近,看自己偏近於哪一種體質,根據自身的體質來選擇相對適合自己的茶類。
不過,在此對體質的描述和茶飲建議,只是相對的,僅作參考,因為每個人的體質是相對綜合性而非單一的,身體狀況也是動態變化的,而喝茶也並沒有真正嚴格的限制,重點在於,身體對茶的接收後,是不是趨向身體更好的反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