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中飾演青年郎平的演員白浪,被很多人誇讚和郎平很像,其實她就是郎平的親生女兒。她從小在美國長大,14歲才開始正式學習打排球。
這次出演電影,也是她第一次在家鄉披掛上陣。導演陳可辛在挑選青年郎平的演員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白浪,他覺得白浪就是那個最佳人選。
試妝的時候,白浪看到了很多郎平20多年前的照片,望著照片中母親的颯爽英姿,白浪覺得十分感動,那是她未曾見過的媽媽的另一面。
雖然是親母女,但白浪從小卻沒在媽媽身邊長大。在她3歲時,因為父母離婚,白浪就跟著爸爸在美國生活,而郎平則獨自回到了中國。
因此,白浪對母親是既熟悉又陌生,她知道郎平是個很優秀的排球運動員,也是個很優秀的教練,卻不知道她的過去竟然這麼輝煌。
在片場看了很多以前的比賽錄像後,白浪的心裡壓力很大,她害怕自己演不好,會有損母親的形象。最崩潰的時候,是郎平給了她繼續堅持的信心。
為了演好母親,白浪在一個月內減掉了30斤的體重,為的就是更好的呈現出母親當年的英姿。
通過不斷觀摩郎平年輕時的比賽錄像,白浪越來越像她,最終表演也得到了陳可辛的四連贊。
最終,白浪通過自己的努力,演技不僅得到了觀眾們的認可,也得到了郎平本人的誇獎。
發布會上黃渤向白浪討教減肥秘訣,可當聽說只能靠勤練,而且不能吃油膩東西,晚上只能吃生菜後,黃渤幽默地表示,我還是把扣子解開好了。
陳可辛說了四個字:沒有捷徑。
這四個字不僅是在說白浪減肥,也是對中國女排精神的一種總結。成功是沒有捷徑的,只有不斷的拼搏和努力,只有成功的人才知道自己揮灑了多少汗水。
郎平的整個排球生涯,也正是對「沒有捷徑」這四個字的真實寫照。
1960年,郎平出生在自然災害時期,因為營養跟不上,身體很虛弱,母親只能用小米粥來幫她補充營養。好在她從小個頭大,能跑能跳,運動神經很發達。
從業餘體校被選進北京青年隊時,郎平的各項技術指標都不太好。身高1米83的她,連3.05米的籃圈都摸不到,負重深蹲30公斤只能勉強蹲幾個。
為了不讓自己拖後腿,郎平開始按照教練給的訓練計劃勤學苦練。她在排球網前不斷的起跳、揮臂、扣球,每天至少扣出100個好球才會休息。
負重深蹲她每天訓練總重量達到兩萬斤,超負荷的訓練常常讓她一邊練一邊哭。但擦乾眼淚之後,還是堅定地繼續練。
不止郎平,幾乎所有入選國家隊的女排隊員都經歷過同樣的時期。對她們來說,這不僅僅是自己的個人成敗,更關乎著國家榮譽。
正是因為這種頑強拼搏、永不放棄的精神才讓中國女排拿下了一個又一個冠軍,也支撐著她們走過了一個個低谷。
1986年,中國女排奪得五連冠後,身為中國女排靈魂人物的郎平正式退役。當時有很多官職可以讓她挑,只要她願意,她退役後的生活也可以繼續風光。
但郎平深知自己的榮耀都是中國女排帶給她的,「如果沒有了排球,我的人生會如何?」帶著這樣的思考,她放棄了很多工作的邀約,到北京師範大學學起了英語。
比起排球,她覺得當時的自己更需要的是學習。上世紀80年代末期,她和當時的丈夫、前八一男排隊員白帆一起赴美留學。
因為是公費留學,郎平不能打工,因此曾經有一段時間她過得十分艱苦。從人人敬仰的世界冠軍到經濟捉襟見肘的窮學生,這份心理落差比物質上的變化更容易讓人受影響。
好在郎平並沒有被打垮,她開始在一些小俱樂部當教練,偶爾也會為了餬口去打一些比賽。女兒出生後,郎平的教練生涯也開啟了,她經常需要帶著隊伍到處飛,去參加各種比賽。
而長期的聚少離多,也讓她的婚姻產生了問題。1995年,女兒剛剛三歲時,郎平與白帆和平分手,兩人共享撫養權。
同年,郎平受邀回國,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也開始了和女兒分居兩地的生活。跟著爸爸在美國生活的白浪,在14歲的時候也開始練習打排球,併入選了美國少年隊。
白帆沒有選擇再婚,因為他怕女兒會受委屈。為了更好的照顧女兒,他還考取了相關的證書,在女兒的學校裡擔任籃球教練。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白浪成長為一個開朗、樂觀的孩子,她繼承了父母優秀、自律和自信的好基因,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史丹福大學,並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雖然分開了,但郎平和白帆並沒有產生任何不愉快,兩人仍然想朋友一樣相處。女兒有事,他們也會一起商量。
白帆曾經說過:郎平是個非常偉大的女性,我非常欣賞她,尊敬她,也十分感謝她。
2008年北京奧運會,白帆特意帶著女兒觀看郎平的每一場比賽,為她加油助威。
可以說,郎平之所以能夠心無旁騖地回國安心執教,就是因為她知道有白帆在,女兒的事她就可以完全放心了。
如今白浪能夠在電影中重現母親年輕時的風採,也算是這個三口之家另一種方式的相聚吧。
你看《奪冠》了嗎?你覺得白浪在電影中的表現如何?
——END——
作者:錢小刀
聲明:原創不易,禁止抄襲、洗稿,未經允許禁止轉載,請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和你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