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自我掙扎與自我厭棄

2020-10-09 小M

will you hit me?

普通人這部小說男女主人公在經歷了種種的誤會,自我掙扎,甚至是自我放逐之後,終於久別重逢的歡好,情到深處(請原諒我用詞的拘束),女主(瑪麗安)問男主(康奈爾):will you hit me?

康奈爾愣住了,說:no。

女主起身穿衣而去。

戛然而止的性愛是是這個小說(電視劇這部分展現的不夠全面)最為關鍵的轉折之一,之後的一章堪稱賽點,薩莉魯尼將之後的這章命名為「五分鐘後」。這是至關重要的五分鐘。五分鐘後確切的說是更長的時間,瑪麗安給康奈爾打了電話,康奈爾聽出了異常,開車去找瑪麗安,並且「拯救或者說帶走」了她。

從此這個小說的明線和暗線才真正的交叉並行起來。

1、跨越階級中的自我掙扎

小說的明線自然是階級矛盾,但是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康奈爾的尋求社會認同的過程。

他和瑪麗安是高中同學,他的母親是瑪麗安家請的清潔工。康奈爾的母親17歲的時候生下了他,但是他並不知道生父是誰,他來自一個小地方臭名昭著的家族,母親的兄弟們不是坐牢就是喝酒出車禍,但是他罕見的長成了連一般家庭都羨慕的孩子,他高大,聰明,和善,學習好,不惹事,招人喜歡,而且非常安靜。他並不認同朋友們對待世界對待女孩的做法,但是他仍然會保持沉默,給他們作業抄,仿佛他確實有那麼幾個好兄弟。

瑪麗安有一個做律師的母親,一個能力(智商情商)普通哥哥,還有一個早逝的父親。這三個人給她帶來的是金錢以及傷害。早逝的父親打母親,也打她。哥哥一直以言語以及行為暴力對待她,但是卻會討好的對待外人,以期獲得社會的認同。母親在沒有哥哥的時候,對她還不錯,比如關心她的學業,報考等,但是一旦有哥哥在同一個空間存在的時候,他們就會不由自主的低聲交談,仿佛不屬於這個房子,或者是怕驚動什麼怪物。母球也會在哥哥對她施加暴力的時候,視若無物,並且認為,瑪麗安應該學會如何去討好別人來愛她。以及家庭裡存在的這些暴力相對殘酷的社會簡直不值一提,如果瑪麗安連這個都不能忍受或者說應付,那麼她面對社會更加的不能應對。

是的,就是這麼病態並且富有的家庭。

人們大多認為青春是美好的,積極的,向上的,但是同樣,青春也存在著殘酷和暴力。他們都在嚮往著成年,他們渴望外界的認同,被一些同學間的小團體接納,對他們而言是成年的蓋章。所以社交壓力足夠影響甚至掩蓋他們的本性。就像康奈爾回憶自殺的羅布一樣,他認為羅布為了獲得別人的尊重可以背叛任何信任,任何善意,所以他會為了別人的認同或者出於炫耀的心理,在畢業舞會上給兄弟看女朋女的裸照。儘管後者對此毫無興趣,他的女朋女也正在舞池裡向他揮手。

但是康奈爾知道,自己沒有辦法因此看不起羅布,因為他同樣是這樣的人,是瑪麗安讓他看到了還有其他的可能性。而他對待瑪麗安的行為並不比羅布高明多少,他們一直睡在一起,但是他要求她不要跟任何人說他們在一起。他壓根沒想過要邀請瑪麗安去畢業舞會,而是邀請一個全學校公認的校花。他在羅布為了回應自己認為的被瑪麗安輕視的憤怒,惱羞成怒用惡劣的詞語攻擊瑪麗安的時候不發一言。

而所有的原因僅僅是因為,瑪麗安是一個極度聰明並且孤僻的存在,她可以不上課但幾乎門門考第一,攻擊老師,不適應學校的規定,一個人在餐桌上吃酸奶看普魯士。所以她在所有同學眼中是一個怪胎,並且被認為是學校裡最醜的女孩,是一個被議論的對象。而與這樣的她交往,意味著他也可能成為被所有同學議論的對象,他的行為會被捕捉,放大以及扭曲,他苦苦追求的平和的社交環境會被打破,但是,其實大家都知道了他們偷偷的在交往,沒人care。

上了大學之後,瑪麗安因為有著高智商、有錢的家庭以及漂亮外表的加持,和來自貧窮家庭的康奈爾有了大反轉,她成了人人喜歡的瑪麗安,而他則成為了沒有時間社交、手足無措的窮小子。

但是我認為,階級差異自然是橫亙在兩者之間的問題,這也導致了他們的分分合合,但是,就在義大利的廣場上,他們一起吃著冰激凌,坦誠的說起這一切,兩個人的態度說明了他們這麼多年能夠像植物一起生長的原因,他們是同樣的人。

瑪麗安沒有對錢過分看重,其實康奈爾同樣也是,他在獲得了獎學金之後,面對瑪麗安的時候,更多得感受到的並不是自卑,而是瑪麗安的美好,以及她的金錢帶來的舒適。他們談論起藝術,對世界的看法,僅僅是表達看法,而不是將這一切都訴諸於階級,金錢。就像她的淺薄男朋友吉米一樣。

這個時候的康奈爾,交了一個正常的女朋友,這個女朋友讓他覺得自己很正常,很積極,他喜歡那個跟海倫(新女朋友)在一起的自己,他獲得了獎學金,他不再為學費和住宿費發愁。他也能夠在假期去歐洲旅遊,雖然是窮遊。看起來燦爛的明天向他徐徐展開,但是羅布的自殺打破了這個幻象。

羅布死後,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鬱,很遺憾這並不是因為他和羅布的關係有多好,也不是因為他沒能拯救羅布帶來的內疚,而是因為他意識到他有可能成為那個自殺的羅布,只是瑪麗安的提議改變了他,但是,他沒能真正的融入都柏林,這個時候他意識到,他也永遠的失去了家鄉。他很孤獨。

對於男性來說,來自社會的認同一直是一個艱難的坎,我們常說男性會為了面子如何如何。其實更多的是來自外在的壓力。

最終帶康奈爾走出來的不是心理諮詢,而是瑪麗安的每日的遠程陪伴(瑪麗安去瑞士交換)。以及即使他意識到文化朗讀這種活動的虛偽,文藝作品在某種意義上不具備抵抗任何東西的能力,但是當他看到自己為了創作心得短篇而做的筆記時,他心生的愉悅,他意識到,不管發生什麼,生命總會帶給人一些喜悅的瞬間。

·2、自我厭棄

瑪麗安向康奈爾提出,will you hit me 。康奈爾拒絕。

在她走後,康奈爾思考整件事情,他意識到,今晚發生的事是必然發生的。他知道他可以使這件事讓Yvonne,或者甚至對Niall,或者其他想像中的對話者,聽起來像:瑪麗安是一個性受虐者,康奈爾只是一個很好的不會打女人的人。畢竟,這件事字面上是這樣的。她要他打她,當他說不想的時候,她想停止做愛。那麼為什麼,儘管事實上這是準確的,卻又像是一種不誠實的描述發生了什麼的方式呢?缺失的要素是什麼,故事被排除了的可以解釋打亂了他們的部分是什麼?

實際上,瑪麗安也許並不需要成為被虐的一方,她只是對自己深深的自我厭棄。

如果說,康奈爾是一個試圖或者被動跨越階級的人,在面對跨越本身,以及與新階級的融合,與舊階級的背棄過程中的自我掙扎。那麼瑪麗安就是在原生家庭暴力行為中的自我厭棄。

其實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中,瑪麗安一直有跟康奈爾袒露過她的家庭問題,就在瑪麗安在宴會上被襲胸,她被康奈爾帶回家的那次,她說過,她的父親也打過她。康奈爾沉默了幾秒,時間長的令人難以相信。他說,我愛你,我永遠不會傷害你。

而瑪麗安覺得,是的,我的人生是從那一刻開始的。

包括,義大利的那次,她也有表達過同樣的問題。但是,他們只是意識到,之所以不願意說,是因為怕你覺得我是殘破的,而不想要我了。

但實際上,她或他沒有正視過家庭帶給她的問題,她的M其實是某種意義上的對糟糕關係的重溫(和父親哥哥以及母親),這種重溫讓她能夠體驗到存在感。 另一方面則是自我厭棄,不管是是身體,還是生命。

瑪麗安聰明,特別聰明,她可以隨心所欲做到任何世俗意義上的事情,比如學習成績,比如獎學金,比如化妝打扮等等,但是她只是想讓自己顯得特別,沒有正視過她的任何天賦,而做一個M把自己交給別人,讓別人去主宰她的決定想法以及身體,吉米在她有第一個男朋友的時候就替她做決定說你要喝白葡萄酒),而她只是順從的說,是的,我要喝葡萄酒。她也一直在做飯,煮咖啡,收拾屋子,招待所有人,給別人倒酒。這一切的角色扮演,讓她能夠體驗到輕鬆。

所以康奈爾會想,他沒辦法幫助瑪麗安,他感覺她是一個黑洞,他一直對她無能為力。

瑪麗安她信任康奈爾,她覺得把自己全心全意交給一個幾乎是世界上最信任的康奈爾,她就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安全和放鬆。

但是,康奈爾是一個正常思維的人,他明白,瑪麗安的問題不是SM,也不是他是一個好人,而是他不知道怎麼幫助瑪麗安,真正的自我愛惜起來。 瑪麗安知道自己漂亮聰明,她真正的問題是對自己沒有真正的主宰。

小說安排瑪麗安隨後被撞鼻子,康奈爾帶走了她,就像瑪麗安告訴康奈爾他可以去填三一學院英文系那樣,康奈爾也告訴了瑪麗安,你可以有另一種可能,相信我,我愛你,這些事情再也不會發生到你的身上。

當瑪麗安回了學校,人們對她既不愛慕也不謾罵了,她獲得了寧靜,她正常的上課,生活以及戀愛,甚至還和康奈爾一起回家過聖誕。

所以小說的最後,當她看到康奈爾仍然會害羞的說,不是一個編輯,只是一個幫忙的,而紐約的一年對他意味著新的平臺以及自我實現和拓展的可能性的時候,她鼓勵他去紐約。

而她掌控了自己的生活,有了工作,有了住處,和家庭徹底決裂,獲得了久違的安定和寧靜的生活,她越來越能夠擅長這種生活的時候,她選擇了留下。

結尾:於連與空心人

去觀察國內知名網站對於結尾康奈爾去紐約的舉動,經常會被解讀為,是為了更大的成功,更好的配的上瑪麗安。這恰恰是處於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我們慣常的思維,康奈爾並不是像於連或者蓋茨比那樣的角色,即使他去紐約,也是因為那一切amazing。是因為他的天賦以及自我實現的欲望,因為在現在的愛爾蘭,普通人沒有跳出階級的欲望也沒有跌到下一層的可能。

而瑪麗安,則是一個空心人,我記得北大教授說過一個形象,他們學習極好,社交極好,將來可以預見的還會有很好的工作,但是他們仍然不開心,他稱之為空心人。瑪麗安就是這樣的一個角色,最後的救贖並不是與所謂的家庭和解,只是告訴她,她值得有另一種可能性。

自我掙扎的人獲得了自我認同,自我厭棄的人終於掌控自己的生活,是互相的愛讓他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我喜歡這個故事,他不諱言原生家庭的傷害,自我奮鬥的陰暗面,但是,他仍然不是強求這些人去和解,只是告訴你,你值得更好的,你有新的可能性。與此過程中,做些事情,畢竟生命總有些美好的瞬間。

相關焦點

  • 從《我的天才女友》到《正常人》,女性如何走出自我困境?
    而女性部分解放後,女性又在情感和欲望中掙扎,面臨結婚生育的選擇和痛苦,承受著社會的結構性歧視。陷入困境後,我們如何面對,又如何自救?本期大方live的分享人是中英寫作者、譯者鍾娜。她以《傲慢與偏見》《包法利夫人》《正常人》等文學作品為例,和我們聊了聊女性困境。鍾娜認為,女性的困境從未消失,只是隨著時代變化有不同的主題。
  • 直擊社會現實,電影《陽臺上》描述城市邊緣弱者的自我掙扎與和解
    一旦遭遇變故,無法獨立地去面對現實,只能在迷茫中掙扎。周冬雨飾演乖巧單純的仇人之女陸珊珊,這樣的角色對周冬雨來說可謂信手拈來。本身她清純的面容和完美的身形非常符合片中的人物設定,只是要想演出智商只有10歲的少女那種感覺,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很多人的感覺就是她在電影裡像是在拍唯美寫真,光注重外在和表情,而對內在的情感波動則很難能反饋出來。
  • 高分臺劇《想見你》,網友:淺析在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間掙扎的陳韻如
    高分臺劇《想見你》:淺析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間掙扎的陳韻如 近日比如校園霸凌,原生家庭,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等等。
  • 異類少年的抑鬱日記,《我的天》是活著的掙扎,也是自我的救贖
    活著總是充滿了各種變數和掙扎,殘忍和痛楚讓活著的人應接不暇,可你卻還不得不去接受。大疆總是矛盾的活著,卻硬生生的把自己活成了局外人。他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被老師稱之為活著也是浪費生命。從前人們稱他呆,稱他無趣,說他傻,而今又說他異類,這些他都接受。遇到風塵女覃婉婷,大疆才覺得自己活得像個正常人。
  • 《正常人》愛與成長,都不過是一段自我治癒之路
    但同時,愛情的複雜性註定讓人掙扎。Marianne在高中時期的擰巴和Connell過於敏感在意別人眼光的態度毫不意外的讓兩人的關係跌入冰點。關於高中結束前的那段描寫十分急促,年輕的兩人都不知該如何面對傷害與被傷害,但日子也就和往常一樣飛馳而過了,轉眼就到大學。大學是個會讓人生重新洗牌的地方。
  • 《人間失格》-自我救贖
    那麼在人們如此狂熱的背後,究竟是為了找尋內心深處的自我,還是利用《人間失格》來放任自己做藉口?只有讀過之後,你才會真正懂得。作者太宰治的一生曾多次自殺未果,直到人間失格創作完成後才終得解脫他在另一篇短篇《秋風記》裡寫到:「對於我而言,瞬間不足以成為生命的喜悅,我只相信死亡那一瞬間的純粹。」
  • 搏擊俱樂部:自我毀滅,自我成長,自我拯救
    如果脫離了這個標準,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說瘋子不是正常人。人們用身體的傷痛來化解內心的負擔,卻不能聽從自己的內心,勉為其難的生活。搏擊與破壞也只是或者最終是一種釋放與解脫。PART 2.搏擊俱樂部如同病毒一樣蔓延的發展,所到之處皆是信徒。男主和他的信徒們陰翳瘋狂、破壞秩序、重建自我,痛成了活著的證明。
  • 《縮水情人夢》:不對等愛情掙扎背後的人生與自我的探討
    影片主要講述了男主亞歷山大和女主戴安因一部手機機緣巧合相識相愛,由此而產生感情糾葛,尋覓自我和真愛的故事。兩人有緣相識,經歷掙扎和錯過,因為彼此思念和解脫,最後以特殊的方式,再次相愛重逢。 愛情故事唯美而細膩,讓人感動產生共鳴。整部影片傳達的,仍然是認識自我和勇於追求愛情的主題。
  • 《廊橋遺夢》:一場情與欲的掙扎,一場回歸自我的少女之旅
    作為本電影的男女主角克林特和梅姨,更是把人到中年婚姻裡的疲憊和愛情到來時的無措、克制、猶豫、掙扎、無奈,表現的淋漓盡致,堪稱一絕。有人說,《廊橋遺夢》美化了婚外戀,謳歌了愛情,但我覺得《廊橋遺夢》它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抉擇,一種個人幸福與道德枷鎖下的掙扎,尤其直指中年人遇到愛情時的欣喜和無奈,該電影也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愛情應該是靈魂的相知相守,而不是肉慾的自我放縱。
  • 張翰評價鄭爽和正常人不同,井柏然稱她太自我,大家一直關心她
    導語:張翰評價鄭爽和正常人不同,井柏然稱她太自我,大家一直關心她其實前幾提案鄭爽直播出狀況的事情讓大家好一陣討論,很多人開始擔心小爽的精神狀態等情況。粉絲們更多的還是心疼鄭爽,但其實圈內很多明星都很關心鄭爽並且一直都關注著她的變化和成長。
  • 自我厭惡者,人生只有黑暗面「格物致理」
    你可曾經歷過一段自己都討厭自己的時候,如果有發生過、或正在發生這種情況,那你就要了解一下什麼是自我厭惡者,只有了解後,才能讓自己避免走入自我厭惡的困境。01什麼是自我厭惡者自我厭惡是一種很痛苦的心理問題,相對於正常人來講,誰都會有消極的時候。
  • 《頭痛欲裂》戀童癖的自我閹割
    這樣的小馬在外人眼裡是個優質的黃金單身漢,但只有小馬自己知道,他與正常人是不同的。並且為了壓抑自我,他只能靠激烈的運動發洩慾望。但通過這個開場,我們已經可以確認,一個成年人,如果控制不住心中所想,正常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向有能力的成年人求助。
  • 《我妻子的一切》親密關係與自我實現
    大概得不到的就更加愛是人類的天性,太容易了,少了點徵服的快感,長久下去便會生厭棄。人的自我發展和感情從來都是一體兩面的東西,不矛盾,而應當是相互促進,才算是好的愛情吧。愛會在一日一日的重複中被掩埋進塵埃裡,有些人就此錯過,以為不愛了,有些人會再回頭,看看身後留下的印記。結局算是happy ending,我們彼此相愛,哪怕曾有嫌隙,依然選擇互相擁抱,與往事和解。
  • 創意幽默搞笑的句子,調侃生活,自我和解
    三、很多人喜歡自我美化,還不是濾鏡美的好,太過於自我美化,生活也許會給你一面哈哈鏡。四、我別無所求只求她念,如若成全再無他想。五、要是增富和增肥一樣簡單,世人就會理解我作為一個胖子的難能可貴。六、你不快樂的原因是快樂跑得太快追不上,你既捨不得掙下背負的包袱,又要負重前行的奔跑。
  • 文章自我矛盾,其間夾雜著懦弱、貪婪和自我欺騙
    文章自我矛盾,其間夾雜著懦弱、貪婪和自我欺騙。想和精悍的妻子共享人生成果,又想在嬌弱的情人面前成全自己大英雄的人生劇情。可惜了手上那兩把刷子,其實你不靠馬伊琍,掙扎幾年也有出頭之日的。
  • 突破自我的困境
    二、三十年前,在思想界已經說,這是個「自我的時代」( me generation )。其實,自從人類墮落以後,人就很自然以自我為中心。在伊甸園裡,亞當就開始面對自我的問題。一方面,他開始體會自我意志力的脆弱,一方面也經歷自我的詭詐與虛謊。約伯的問題,也是自我的問題。他的自義,使他在面對苦難的攻擊時,心靈陷入極大的黑暗。
  • 《時時刻刻》婦女、家庭、自我
    橫觀整個故事,我們能看到伍爾夫的寫作對後世的影響,可以看到女性命運從古至今的掙扎,孤獨與痛苦,女性生命中每一個時時刻刻的掙扎與搏動。縱觀,可以看到不同歷史時刻,女性的不同處境與選擇。在這三名女性身上,可以得到不同的命題:伍爾夫,關於作家的宿命;蘿拉,女性為了自我和家庭的抗爭;克拉麗薩,新時代自由風氣下,女性的性向和情感問題。
  • 對自己來了次自我解剖
    而所謂的人性,恰恰也正是在這種善與惡的拉扯下苦苦掙扎著,最終只能發出那句靈魂深處的感嘆:我真是苦啊!其實真正最打動我的,不僅是保羅只用一句話便囊括了孟子和荀子這兩位思想巨擘的論點,更在於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不是拿著放大鏡或顯微鏡在觀察別人,而是給自己狠狠地來了一刀,對自己做了一次深刻的自我解剖!
  • 自我到底是什麼?自我與真相
    吾:自我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要摒棄自我呢? 如果沒有自我 還有我嗎那我們所接觸到的智慧 是真正的最原始最初的嗎?為什麼一邊修行,即強調自我的願力 又否定自我的欲望呢長者:學到中觀後這些問題都沒有了我就不存在去我執萬法的真相是吾:是空但是智者又說空也要去掉所以不知道萬法的真相是什麼長者:慢慢悟吧,這就是FF的智慧吾:到底什麼是真相 會不會真相本就不存在長者:在名言當中
  • 《正常人》誰不是普通人,但誰是「正常人」
    他們在相互治癒中成長成熟,去變成一個「正常人」。而也只有「正常人」才能去建立、維持一個「正常」的關係。所以沒有一個所謂美好的結局也罷,他們的靈魂都不會放下對方遠走。而皮囊所要面對的是在這個現實世界裡去找尋自我的價值,得到自我的認可,他們才能做真正的「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