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社會現實,電影《陽臺上》描述城市邊緣弱者的自我掙扎與和解

2021-01-09 聲影新播客

導語: 在當今社會,弱者是普遍存在的。無論是競爭激烈的大城市還是逐漸發展起來的農村,財富的多寡決定了一個家庭在特定群體中的話語權,表現出弱肉強食的自然屬性。時代的變遷之下可能會出現「一夜暴富」這些弱者變強的案例,但更多的是在殘酷社會現實下維持最基本生活、處於社會底層的普通人。以講故事和注重演員選擇見長的導演張猛2019年又給我們帶來一部描寫小人物命運的作品《陽臺上》,用一個城市邊緣青年的「復仇」故事完成對一類弱者的群體畫像。小人物的遭遇加入了青春迷茫的元素,文藝風格十足的影像視覺中讓人看到真實的生活模樣。關於城市新舊交替下的個體弱者,我們又有了另一番認識。

其實,每個人從某些方面來看也屬於社會的弱者,經濟上、精神上,甚至是價值觀上。看待別人,總是喜歡用居高臨下的姿態,同情弱者的慣性思維造成一種優越感的錯覺。生活的表象看起來就像肥皂泡一樣,絢麗的外表被戳破之後便是殘酷的現實。就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從來就沒有恃強凌弱的資本,因為同為弱者的身份應該認清現實而不是相互挖苦。

這部電影改編自任曉雯的原著同名小說,導演張猛在《鋼的琴》大獲成功之後依然保持著做電影的初心,用大量的視聽語言而不是依靠故事情節來感染觀眾。但從原著的劇本來看,簡短樸實的內容給了他很大的發揮空間。於是,導演儘可能地忠於原著,甚至在大部分的劇情和對白上都毫無保留地移植到電影裡,所以拍出了所謂高冷和零碎的不知所云的感覺。

就張猛導演而言,他是一個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電影人。用小人物的故事拍出耐人尋味的現實感,為了個人尊嚴,也是抓住這個社會被人遺忘的痛點。關於這部電影的總結,用張猛本人的話來說,就是「弱者無力地捅向另外一個弱者,這就是這個時代的東西」。另外,他堅持全膠片拍攝的做法也是讓人信服,鏡頭本身參與到故事情節發展中來,顯得更為真實。

一部聚焦生活中社會底層小人物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膠片質感和各種唯美的鏡頭,講述兩個弱者之間的故事。雖然雜亂的故事主線和空洞的內容讓這部電影並不討喜,但是你不能忽略這部電影背後對社會弱者內心世界的描述和探討。

「復仇」的青春故事,揭示一個男孩成長的心路歷程

電影講述的劇情很簡單,一位初涉社會的男孩因拆遷糾紛替父尋仇,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卻慢慢變得成熟起來。一個生性懦弱的青春男孩,怎樣去完成復仇計劃,影片可沒有把重點放在這上面。按照觀眾的觀影喜好,這個扣人心弦的復仇行動才最有看點,因為它會帶來以弱勝強的心理暗示。

當「復仇」的動機被設定好之後,在男主人公的不斷偷窺和跟蹤尾隨之後,故事便偏離了原有的主題回到原有套路,變成了一個展現青春迷茫和情感迷失的故事。從故事上看,空洞的情節讓觀眾看起來難以理解,這也就是這部電影評分不高的主要原因。

對於這部電影,很多人都是衝著被媒體稱為「90後四小花旦」之一的周冬雨去的。她既是主演又是出品人,這種雙重身份讓人對電影產生了一些看法。其實,無論是全膠片拍攝的巨大花費還是周冬雨對心理年齡只有10歲的電影角色的掌控,她身上獨有的青春元素正是這部電影所需要的。

上海市井小民的人物設定,讓名不見經傳的男主角成為城市迷茫一代青年的縮影,在拆遷的廢墟和極具地方特色的弄堂之間,構築一個男孩從生澀到成熟的心理矮牆,展現出他跨越年齡層段、逐漸成長的心路歷程。因為怨恨生仇、卻又因為情感糾葛完成自我和解,這其中註定付出的是成長的代價。

小人物內心的苦悶,描繪出城市邊緣弱者的情感訴求

對於這部電影裡的男主角,很多人是比較有看法的。類似素人演員的王鏘飾演主角張英雄,這本身對他的表演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張英雄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但是普通的家庭背景並沒有給他帶來優越感。有了老房拆遷一夜暴富的這條捷徑,有著向富足生活的渴望。

至少從外表看,王鏘還是很符合劇本人物設定的。普通的五官戴著黑框眼鏡,木訥的眼神裡透露著懦弱的性格特質。受到家庭的過度溺愛,對社會的殘酷性沒有察覺,在整日無所事事和電子遊戲中淪為邊緣青年。一旦遭遇變故,無法獨立地去面對現實,只能在迷茫中掙扎。

周冬雨飾演乖巧單純的仇人之女陸珊珊,這樣的角色對周冬雨來說可謂信手拈來。本身她清純的面容和完美的身形非常符合片中的人物設定,只是要想演出智商只有10歲的少女那種感覺,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很多人的感覺就是她在電影裡像是在拍唯美寫真,光注重外在和表情,而對內在的情感波動則很難能反饋出來。儘管如此,塑造一個智商有問題的鄰家少女形象,在博取人同情這一點上還是成功的。只不過,對於感情的模糊捕捉還是存在一定的短板。

整部電影除男女主角以外,對於其他人的著墨並不多。不管是張英雄的父親還是陸珊珊的父親陸志強,倒是沈重這個小角色人物倒是一個例外。身處大城市的快速發展中,從沈重這個略帶痞氣的東北大哥身上我們看到了被社會千錘百鍊的痕跡。人在社會,見慣了很多人和事,也深知這個社會的規則和人情世故。所以,他表現出來的一些習慣表現和本領,是與社會息息相關的。同時,同為處於城市邊緣的年輕人,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情感訴求。

弱者被傷害和欺騙,在抗爭與和解中回歸生活本質

陽臺上一語雙關,既是對復仇者通過一扇窗戶對陽臺上復仇對象的偷窺和觀察,也是藉助陽臺上這個地點反襯出復仇對象的受害者身份。趴在陽臺上的陸珊珊對社會沒有正常人的感知,被人反覆利用和傷害卻不明白復仇的含義,更沒有去贏得所謂尊重的機會,她才是真正的弱者。從設定來說,心智低於常人,對於侵害無力還手,陷入這種悲慘處境的弱者才需要社會的極大關注。畢竟,他們生活的本質就是活著,安靜地度過一生。

對於張英雄而言,被傷害和欺騙,他把仇恨轉嫁到無辜的弱者身上,這種報復的行為本身比身體暴力更加殘忍,因為當一個弱者向另一個弱者伸出魔爪,這從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悲哀。心智不成熟的人與智商低下的人,同為弱者,不應該相互傷害而是受到社會的保護。好在,電影通過一些細節描寫展現出這種認知,和解意識的覺醒經歷短暫的擁抱之後終於放下,男孩瞬間長大了,女孩的生活又歸於正常,哪怕她受到過的傷害。生活的本質本是互幫互助,而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怨仇相報,因為大家都是弱者。

具有膠片真實質感的手持和跟拍攝影角度下,跟蹤和偷窺成為一種非暴力下的精神傷害,只是在為最後的身體傷害做鋪墊的同時,也表現出邊緣青年心中的焦慮和不安。怯懦和生疏,無法快速地完成復仇的心願,只能一點一點地接近那個目標。粉紅的濾鏡和天真的背影,有點青春荷爾蒙的氣息,也最終完成了在抗爭中的和解。化解矛盾,收穫成長,生活的真諦就是成長過程中對是非善惡的辨別,以及形成對弱者的同情和保護觀念。

直擊社會現實,社會邊緣弱者的自我保護

在這個社會中,弱者是一個廣泛的概念。與殘障人士不同的是,處在城市邊緣的年輕人群體同樣也是弱者。不管是本地貧困家庭還是外鄉尋夢者,在一個城市打拼容易陷入掙扎和迷茫。他們所欠缺的是如何融入這個社會,沉迷遊戲和遊手好閒,讓這個群體失去生存的本領,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淵。這不同年齡層次上,同樣存在很多被社會邊緣化的弱勢群體,但是起碼他們是手腳健全、心智健康的一類人。

其實,如果你細心觀察會發現比正常人更顯得弱勢便是那些殘障人士。不管是先天因素還是後天傷害,殘障人士沒有了正常人的生活,特別是對於智商存在障礙的精神殘疾人來說,他們的社會邊緣地位卻顯得更加尷尬。諸如自閉症、多動症等發育障礙的弱勢群體來說,受到傷害無法進行有力的抗爭,更不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這才是最悲哀的一面。面對種種社會現實,弱者更需要自我保護,但是作為正常人來講,我們應當做點什麼呢

相關焦點

  • 又見膠片電影!《陽臺上》一個弱者報復弱者的故事 | 專訪
    從處女作《耳朵大有福》再到後來的《鋼的琴》《勝利》以及現在的《陽臺上》,張猛都把鏡頭對準那些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描摹著他們在社會變遷中的迷惘、掙扎。
  • 《陽臺上》 | 痛苦、迷惘和美,都是真實的
    不論是開始的拆遷還是後來與滬漂青年沈重的結識,都從小人物身上體現了很多更現實更大的話題和整個社會的變遷。在這個過程中,導演通過張英雄體現了底層青年的迷惘和無力,以及小人物命運的漂浮和脆弱,拍攝的時候也採用了大量的主觀鏡頭,完成了對情緒的渲染和表達。
  • 春心萌動 | 電影《陽臺上》武漢傳媒學院校園分享會(內含福利)
    20歲的我們離開了父母的羽翼,單槍匹馬闖入這世間,只知一切事物非黑即白,只信眼前所見,也只為活出真正的自己,卻在現實的打擊下往往遍體鱗傷。該片改編自任曉雯的同名小說《陽臺上》,以上海老城區為背景,講述了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整日無所事事的張英雄(王鏘飾)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溺愛下。父親因為與拆遷工作人員陸志強發生衝突而忽然離世,張英雄決定要為父親報仇。
  • 《陽臺上》:講的是什麼,需要細細體味
    這部電影講的是「弱者無力地捅向另一個弱者」的故事。 男主角張英雄(王鏘飾)是個沉默寡言,個性有些自閉,終日沉溺於電子遊戲的「媽寶男」。
  • 「弱者」的城市夢想
    原因很簡單,網絡化、碎片化在成為這個時代流行的信息傳播形式的同時,其內裡的虛幻性、情緒化,也成為我們認知現實、認知世界的一道迷亂的屏障。  在這一個意義上,陳為軍顯然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紀錄片導演,從2003年關注愛滋病群體的《好死不如賴活著》開始,陳為軍已經連續多年奉獻出紀錄片佳作。
  • 《陽臺上》張英雄為何放棄報復陸珊珊一家?根本上是因悟出個真理
    放棄復仇,最終實現了與自己的和解。電影《陽臺上》劇照任曉雯的原著小說觀察細緻入微,文字節制老練,擅長用白描手法說明人物關係及發展變化,寫出人物內心的複雜與波折。一向以刻畫小人物與城市的關係而著稱的張猛,憑藉著膠片拍攝帶來的質感和出色的視聽語言,也完美實現了對上海老城區居民的生活細節還原,散發著鮮活的市井生活氣息。相較於其他作品中光鮮唯美、繁華浮誇的上海,《陽臺上》所展現的上海風貌是老城拆遷區域的破落不堪,甚至是逼仄壓抑的一隅,選擇從底層視角窺探上海,突出本地化的同時,對小人物的生活和成長進行解構。
  • 電影《被陽光移動的山脈》定檔1114信仰與愛情的掙扎直擊人心
    ,這個講述信仰、欲望、自由、掙扎與選擇的故事亦收穫了閱片無數、眼光獨到的電影發燒友和行業內人士的頻頻點讚。他認為,在當代主流社會的大環境裡,應該有一部關於愛情與信仰的電影作品,於是便有了《被陽光移動的山脈》這樣一個講述精神與自我、現實與遠方、困境與解脫的故事。從劇本創作完畢,到被選入中國電影導演協會主辦的「青蔥計劃」中的十佳項目之一,到拍攝完成,這部作品歷時數年打磨終與觀眾們見面,一經亮相便得到業內外廣泛好評。
  • 電影《被陽光移動的山脈》定檔11.14 信仰與愛情的掙扎直擊人心
    ,這個講述信仰、欲望、自由、掙扎與選擇的故事亦收穫了閱片無數、眼光獨到的電影發燒友和行業內人士的頻頻點讚。他認為,在當代主流社會的大環境裡,應該有一部關於愛情與信仰的電影作品,於是便有了《被陽光移動的山脈》這樣一個講述精神與自我、現實與遠方、困境與解脫的故事。從劇本創作完畢,到被選入中國電影導演協會主辦的「青蔥計劃」中的十佳項目之一,到拍攝完成,這部作品歷時數年打磨終與觀眾們見面,一經亮相便得到業內外廣泛好評。
  • 電影《陽臺上》周冬雨都沒有臺詞,怎麼還那麼好看?
    而張英雄就把那個拆遷辦組長陸志強當作殺父仇人了,雖然電影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是陸志強導致張父死亡。而張英雄是二十多歲的年紀,卻不在上學,也不在工作?張父也沒工作,張母做鐘點工,想用拆遷款買一個靠近地鐵站的新房子。對上海這座大城市來講,這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是不是太真實了?
  • 相比東野圭吾原著,電影《解憂雜貨店》忽略了社會經濟背景
    在沒有奇幻色彩的日常世界中,武藤晴美所代表的老闆們,和敦也、翔太等社會邊緣的年輕人,是毫無共情的。如果說他們有什麼聯繫,那只能是:作為強者的老闆會製造一個殘酷的淘汰制度,在弱者之間形成競爭,從而獲利。晴美用這種方式不斷賺錢,這種賺錢的方式也不斷地生產著敦也、翔太和幸平這種失業者。
  • 獨立電影觀察 | 司遠:《大象席地而坐》:弱者給弱者的一刀
    ,「幽閉」象徵著「自我保護」「狹窄」表達著「拒絕」「陰晦缺光」下遮蔽著的是「自我隱藏」的內心情結,影片呈現出逼仄幽暗的鏡頭語言特徵強化了影片的壓抑氣氛。北方工業城市在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的變軌再到如今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當下,整個北方城市群呈現出失語的困境,而些生活在此的人群成為了被遺忘或者是被拋棄的對象。電影中個體的憤怒和存在的虛無,是一幅對那些在時代變軌中感到失落和憤怒的群體進行描摹的浮世繪群像。
  • 電影《陽臺上》,周冬雨和王鏘主演的電影值不值得一看?
    電影《陽臺上》幾天後就要和大家在影院見面了,這部由張猛導演,周冬雨和王鏘主演的電影到底值不值得一看呢?故事的劇情按導演的話來說,是一個弱者報復另一個弱者的故事,周冬雨飾演的是一個智力低於正常人的女孩,而王鏘飾演的是一個稍微有點自閉的男孩。聽起來好像沒有什麼看點,劇情沒有太大的新穎點。
  • 《一切都好》KO《陽臺上》,觀眾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樣的電影?
    看完《陽臺上》,翻了一下豆瓣評分,驚訝地發現《陽臺上》的分數竟然還不如張猛的前作《一切都好》。不知道張猛看見會做何感想。反正我覺得挺遺憾的。它也暴露了當下電影導演一個很尷尬的處境:我們到底要拍什麼樣的電影?是拍一個像《完美陌生人》或《看不見的客人》那樣,依靠純情節層面的刺激來取悅觀眾?
  • 《陽臺上》述說上海最底層人群的無奈,一部膠片式電影
    前一段時間有一部電影熱度挺高,但是據說口碑就不是很好,而這部電影小編也是有看過的。該電影的拍攝手法和其他電影不一樣,採用的是膠片式的,而這部電影就是《陽臺上》。主要的故事情節沒有平常所謂的狗血,反而更加的平淡,簡單了。
  • 《正常人》自我掙扎與自我厭棄
    普通人這部小說男女主人公在經歷了種種的誤會,自我掙扎,甚至是自我放逐之後,終於久別重逢的歡好,情到深處(請原諒我用詞的拘束),女主(瑪麗安)問男主(康奈爾):will you hit me?康奈爾愣住了,說:no。女主起身穿衣而去。
  • 高分臺劇《想見你》,網友:淺析在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間掙扎的陳韻如
    高分臺劇《想見你》:淺析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間掙扎的陳韻如 近日 故事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它能夠在青春校園偶像劇的外衣下,展示出懸疑劇的精彩,同時又可以帶著觀眾朋友們探討一些社會問題。比如校園霸凌,原生家庭,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等等。
  • 《荒蠻故事》電影,反映了人性在現實與荒誕之中掙扎的困境!
    複雜的社會現實與權力結構如果傳統藝術是用特殊的方法轉換世界的存在形態,電影的深層和本質的目的則是如實展示生活。《荒蠻故事》中每次非理性行為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阿根廷複雜真實的社會生活。影片繼承了南美電影關注現實的傳統,在以故事展示人類困境的同時,尖銳地指向了造成問題的階級對立、貧富差距、官僚體制等社會現實。可以看到,影片每一個故事中相互衝突的角色都處於財富、階級或權力的不對等關係中。《最強者》中的兩位司機分別來自社會的上層和,前者對後者的歧視導致了語言衝突,而後者對前者的仇恨又將衝突升級為肢體暴力。
  • 電影《陽臺上》表達的東西有很多,看完能引發很多思考和想像
    電影《陽臺上》有著港片的敘事風格,陽臺上,將所有的情緒物化成某一象徵物,在其中,通過窺視角度,看到想要看的東西,窺視文化的理解,更像是對於某一種事物的好奇或者是仇恨,這部片子或者都有吧。看到社會中的一些群體生活的方方面面,或是幸福與磨難的不停轉換,或者是困難與掙扎的反覆強調,其實在利用場景變化的差別感不斷刻畫人物形象,而男主的懦弱與善良,以及女主的缺陷的純真。再對比社會上的醜惡,似乎告訴我們什麼;但並沒有執著於答案,而是在不斷的講故事,講一個社會人的故事。如果可以從中得到什麼,悉聽尊便,最後的放棄報復與臨走的一抱,似乎在於自己和解。
  • 《陽臺上》電影推廣曲 鬱可唯陽臺上完整歌詞介紹
    《陽臺上》電影推廣曲 鬱可唯陽臺上完整歌詞介紹   陽臺上 (《陽臺上》電影推廣曲) - 鬱可唯  詞:許宇傑  曲:高橋優  編曲:陳飛午  製作人:周品  弦樂監製:陳敬瑋  製作統籌:周家騵  錄音棚:葫蘆文化 Gourd Music studio
  • 《心花路放》:公路喜劇片的背後,是對現實與自我的和解
    這部電影既有《瘋狂》系列的「瘋狂」元素,又有《囧》系列的「囧」元素,但「瘋狂」得有分寸,「囧」的得有度,不至於落入窠臼、陷入俗套之中。導演寧浩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剝離一切在外因素,一見鍾情才算是提純的愛情」,這部電影就是《心花路放》,集愛情片、公路片、喜劇片於一體的「寧式」電影。本文將從不同角度,解析這部電影的獨特魅力與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