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轉涼,秋風蕭瑟。
雖然還沒有到冬季,可陣陣夜風吹來也有些許涼意。
於是每到傍晚或是深夜,小編就想進便利店買一杯暖呼呼的關東煮。
那鮮美的湯,Q彈的丸子,脆生的蔬菜.
咬上一口,從口腔溫暖到了胃裡,整個人都被治癒了。
說起關東煮,大家都不陌生,90後甚至是從小就經常吃。
但是等等.
吃了那麼多關東煮,都不知道它到底是個什麼來歷呢吧。
今天小編帶你來了解一下真正的關東煮。
在我小的時候,只知道關東煮很好吃,在校門口的便利店就可以買到。
但是長大以後,才了解到原來這個擁有奇怪名稱的食物,其實起源於日本。
前世今生
關東煮,本名御田,是一種源自日本關東地區的料理。
也就是說,這種食物傳到中國,是以日本的地區命名的。
因為發源於日本關東地區,所以關西人習慣稱它関東煮或関東炊き。
日據時期,關東煮被帶到了臺灣,閩南語中的黑輪(Oo-lián)就是由關東煮(Oden)慢慢演變而來的。
據記載,關東煮最初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
當時,有一種用於祈福的傳統藝術形式叫做田楽(でんがく),其中有白衣舞者腳踩高蹺祈求稻穀豐收的場景。
於是人們也把同時期出現的一種串在竹籤上烤制的豆腐料理形象的稱為「豆腐田楽」。
在平安時代,日本人常常將由中國傳入的豆腐蘸上海鹽,用長竹籤串好放在炭火上直接烤食。
到了室町時代,人們會在烤好的豆腐上塗抹味增等醬料以增加風味。
漸漸的食材也不只局限於豆腐,還增加了諸如芋頭、茄子、魔芋等,這類食物被統稱為「味噌田楽」。
到了明治時代,有些商家將較少湯汁的關東煮改用大量湯汁進行燉煮。
這種改良版的關東煮也很快傳到關西地區,經過漫長的演化迭代和各地的相互融合。
關東煮最終有了今天的經典樣式。
風味派別
在日本,關東地區和關西地區的「御田」也有著不同風味的湯底。
關東風味:柴魚高湯、濃口醬油、砂糖、味啉調製而成,湯色濃,味道鹹香四溢,鮮甜可口。
關西風味:昆布、薄口醬油調味,湯汁清澈,口味相對清淡。
在日本以外,關東煮在臺灣也十分流行。
實際上,臺灣的關東煮大部分已不是日本的原始口味,且在放置的材料上,也有相當的差異性。
除了關東和關西,在北海道、中國地方等地,還會加入一些地方特色的食材,在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特性。
經典食材
「白蘿蔔(大根)」
蘿蔔是關東煮最重要食材,也是評判關東煮的重要標杆。
蘿蔔切成小段,厚度3cm左右,皮和筋需要剔除乾淨,為了防止燉煮時開裂,橫切面外圈需要修整圓潤。
處理好的蘿蔔塊加淘米水大火煮,15分鐘除去苦澀味和辛辣味,撈出清洗後放入湯底中文火慢燉。
飽嘗了湯料的蘿蔔塊晶瑩通透,清甜可口軟而不爛。
「油豆腐(油揚げ)」
豆腐作為關東煮最初的靈魂食材,當然是必不可少的
油炸後的豆腐表面充滿孔洞,更容易吸收高湯入味。
油豆腐在入湯鍋燉煮前需要用清水燙煮一遍,以去除多餘的油分和豆製品的苦味。
「魔芋(こんにゃく) 」
魔芋也就是蒟蒻,豐富的魔芋多糖和澱粉賦予了它Q彈的口感。
生魔芋是有毒的,必須經過研磨、蒸煮,再加入氧化鈣凝固後才能食用。
除了魔芋塊還有魔芋絲或魔芋卷,大塊魔芋入鍋前需要事先兩面開花刀用沸水汆燙除去苦味。
由於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它不能被人體消化和吸收,所以吃多了也不需要擔心熱量,還能促進腸胃蠕動。
「昆布卷 」
昆布也是日本料理中必需的食材。
昆布是類似於海帶,但是是和海帶同門不同科的另一種植物,軟軟的很入味,又嚼勁十足。
「溏心蛋 (味付け玉子)」
雞蛋是關東煮中很有人氣的食材,控制好水溫和燉煮時間就能得到完美的溏心蛋。
蛋白浸染了鮮香湯汁的味道,一口咬下去溏心濃醇四溢,給人慾罷不能的滿足感。
溏心蛋可以事先浸泡在高湯中入味,吃的時候再放入熱湯中浸煮片刻。
「魚竹輪 」
魚竹輪絕對是人氣超高的一款食材,它是魚糜製品的一種。
吃起來彈性十足,味道鮮美,配合湯汁一起,每一口都帶來極致的享受。
除了這些經典的食材以外,還有魚餅、豆腐包、雞肉棒、牛肉丸等等美味。
在略帶寒意的晚上,結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走在清冷的街道上,肚子有些空,裹緊了外套,抬頭卻看到了亮著燈光的便利店。
走進溫暖的便利店,點上一杯關東煮。
汁水飽滿的蘿蔔、鮮甜入味的魚餅、綿密細膩的溏心蛋.都能讓你原地滿血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