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為大家繼續呈現關於清吳之蕃雕印度老山檀臺屏後四屏的精彩內容。
在此之前,關於清吳之蕃雕印度老山檀臺屏,已經闡述了前四屏。這四扇雕屏的典故"幽篁撫琴"、"魁星踢鬥"、"指日高升"以及"周敦頤愛蓮",都極具濃烈的人文色彩,加之由清代康熙年間竹刻大師吳之璠的親手雕刻,使之不僅是故事內容的美好串聯,更使工藝美術史上增添濃重的一筆。
第五扇雕名為"陶淵明愛菊",屏心處有文人於涼亭獨酌,亭前有童子採菊,還有童子抱酒。眾所周知,陶淵明有醉臥菊叢的佳話,淡泊名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高士四愛圖》中,陶公愛菊是少不了的。
第六扇雕名為"踏雪尋梅",出自張岱的《夜航船》"踏雪尋梅梅未開,佇立雪中默等待",雕刻品刻畫文人雅士踏雪尋梅之雅士,如愛梅而傳有佳話的一為自稱擁有梅妻鶴子的林逋,以梅為妻,以鶴為子。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人事二》:"林逋隱居杭州孤山,常畜兩鶴,縱之則飛入雲霄,盤旋久之,復入龍中。逋常泛小艇,遊西湖諸寺。有客至逋所居,則一童子出應門,延客坐,為開籠縱鶴。良久,逋必棹小船而歸。蓋嘗以鶴飛為驗也"。當然還有為冒雪尋梅的孟襄陽,皆愛梅至深者。屏心處為披浩然巾的長者騎驢踏雪,童子扛梅緊隨,主僕談笑風生,顯然為孟襄陽了。
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高雅情趣,表現超凡脫俗的情懷。可見賞花品草不僅僅是閒情逸緻,而且暗喻人生的高尚品格與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但陶淵明的"愛菊"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歸隱之情,周敦頤"愛蓮"則是身在世俗的洪流之中卻堅守清廉本質的處事方式,關於吳之璠的生平事跡鮮為人知,由此推斷,通過竹雕大師吳之璠以此雕屏來抒發內心情感,也不失為一個道理。
第七扇雕名為"松下對弈",兩高士在山坡下對弈,一旁有童子側臥巨石上觀戰,楚河漢界,搏殺正酣。
正如:
松下對弈茶為伴(道法自然);
雪中賞梅月作陪(梅妻鶴子)。
第八扇雕名為"畫龍點睛",故事源出於《神異記》,唐朝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有記載:"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二龍乘雲騰霧上天,二龍未點眼者皆在"。
選取"畫龍點睛"為最後一屏,言外之意,娓娓有聲。在此雕屏的背面刻有「槎溪吳魯珍制」款字,落款清晰,刀刀入木,實屬精品。
清吳之蕃雕印度老山檀臺屏為乾隆宮造辦處選用印度老山檀木,由清代康熙年間竹刻大家吳之蕃精心雕刻而成,其質感如玉似緞,紋理細緻緊密,光澤深沉古舊,八面扇屏淺浮雕繪博古圖,刀工蒼勁有力,章法疏密得當,清香撲鼻的老山檀用料,巧妙的雕琢,營造出一派文人遊之的意境,又不失威嚴雅致。因此,清吳之蕃雕印度老山檀臺屏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其價值不可估量,值得收藏。
「長沙民間十大寶物」藏品榮譽證書
《2005年4月12日長江信息報》頭版介紹
《2005年4月12日長江信息報》介紹
湖南美術出版社《民間藏珍》封面
湖南美術出版社《民間藏珍》內頁
中央一臺的《尋寶》欄目
清吳之蕃雕印度老山檀臺屏視頻介紹
---關注皇瑪抱趣拍賣,獲取更多資訊---
如果您喜歡本文內容,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您想獲取更多皇瑪抱趣拍賣資訊,請點擊右上角查看官方帳號關注我們!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皇瑪抱趣
諮詢電話:020-81216662
中國書畫:
張先生13662486210
資先生13416431112
瓷器雜項:
何先生13660601101
電子郵箱:gzhmpm@126.com
客服QQ:1374673348
官方網站:http://www.hmpmw.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2806774170
微信公眾帳號:Huangma-PaiMai
公司地址: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901號蘭圃公園南二門
郵編:510010
交通指引:
1.地鐵:地鐵2號線越秀公園站B2出口(直走50米於蘭圃路左拐,直入100米,即經過綠島西餐廳後,從蘭圃公園南二門進入)
2.公交線路:越秀公園站下車(乘坐北行汽車下車過對面馬路,至蘭圃路,乘坐南行汽車下車前行50-100米至蘭圃路右拐,直入100米,即經過綠島西餐廳後,從蘭圃公園南二門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