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部老電影《卡特教練》(英文名:Coach Carter)。該片是根據美國高中籃球教練卡特先生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他如何將一支整個賽季僅取得4場勝利的球隊打造成17連勝的冠軍隊伍。這聽起來是個很老套的影片,但它在豆瓣上的評分卻高達8.4分,說明必定有其過人之處。
《卡特教練》海報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刻意練習」四個字。如果你把「刻意練習」等同於「勤學苦練」,那麼就太想當然了。如果僅靠刻苦就有用,那麼天天加班的人應該個個掙大錢才對。
可事實恰恰相反,不是嗎?
先簡單介紹一下影片的情節。
Richmond高中可以算是一所很不入流的學校。每年只有50%的人能畢業,能考上大學的就更少了,只有6%。籃球隊的隊員基本都是學渣,曠課和不及格是家常便飯。讓人失望的是,不僅隊員們自己對此毫不在乎,就連學校老師和家長都無所謂。
家長們並不相信孩子能考上大學
在新賽季開始前迎來了新教練卡特先生。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就是和隊員們籤訂了一份合同,並設定了很多限制條款。
卡特教練是有兩把刷子的,在他的訓練下,Richmond籃球隊奪得了第22屆Bayhill聯賽年度冠軍,併入圍州聯賽。
在取得優異的成績之後,卡特卻出人意料地關閉了體育館,不讓隊員訓練和比賽。原來大部分隊員未能達到合同中規定的學業分數線。這讓他成為社區公敵,有人當面質疑,有人砸他辦公室的窗戶,還有人朝他吐口水。最後他還被送上了學校的聽證會,被迫接受大家的指責。
卡特並不打算違背自己擬定的合同條款,於是他選擇辭職走人。隊員們相信只有這位教練才能真正幫助他們,於是決定用行動感動他。雖然體育館的鎖被打開了,可隊員把課堂搬了過來,繼續學習以達成學分要求。
隊員們以實際行動支持教練
最後的結果不錯,籃球隊的15個「學渣」居然有6人考取大學,其中還有幾位拿到了獎學金。
卡特把一支公認的弱旅打造成聯賽冠軍的秘訣很簡單,那就是刻意練習。
可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刻意練習呢?
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利克森博士是「刻意練習」法則研創者。他把練習分成三種不同類型:天真的練習、有目的的練習和刻意練習。
所謂天真的練習,指的是簡單地重複某個行為,並期待以此提高水平。對於這點,《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中說的很好:瘋狂是什麼?是不停地重複做一樣的事情,卻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期待通過天真的練習取得成功就是瘋狂的事情。
什麼是瘋狂
有目的的練習比天真的練習要高出一個段位。它不僅有明確的目標,還會把目標分解,並制定相應的計劃。除此之外,有目的的練習還包括了及時反饋和走出舒適區。
刻意練習則是在有目的的練習基礎上更進一步。刻意練習通常發生在一個成熟的領域之內,也就是說在該領域內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能可供使用。
刻意練習對目標的要求更具體更明確。刻意練習不是簡單地要求得到反饋,同時強調要根據這些反饋付出相應的努力來改善。刻意練習強調突破舒適區,並且要不斷嘗試那些剛好超出能力範圍的任務。刻意練習需要人們付出高度的注意力,並付諸行動。
通過刻意練習,人們可以創建心理表徵。心理表徵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它既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心理表徵可以幫助我們找出規律,解釋、組織信息,制定計劃,以及高效學習和工作。
刻意練習最有效的一種手段就是找一位優秀的導師。所謂優秀的導師指的是那些掌握了領域內行之有效方法的人,他們知道如何讓別人從普通成為優秀。
影片中卡特就是這麼一位優秀的導師。
把一支渣渣隊伍打造成冠軍隊伍並非一日之功,卡特教練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從第一天就給隊員們灌輸了一個很重要的理念:要想贏得比賽,首先得表現得像勝者。
像勝者一樣行動
這個理念跟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一書提出的觀點如出一轍。伊貝拉認為「成為一名優秀領導者的唯一辦法就是要先表現得像一個領導者」。
如果你想要變得更加優秀,就必須去做那些優秀的人會做的事情,必須學會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這是一種「由外而內」的辦法,通過外在表現引導出內心的變化。
這和我們常說的「由內而外」截然相反。由內而外的反思只會讓我們停留在原先的情境之中,而這讓我們不能正確應對外界的變化,也讓無法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潛能。
沒錯,我們一直以來都低估了自己的力量。正如影片中Cruz最後幡然醒悟時對卡特所說:「我們最害怕的是我們無法估計的力量」。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未知的潛力來掌握自己的人生,而我們自己卻一直渾然不覺。
Cruz終於明白最害怕的東西
僅僅是意識到這一點並不足以讓我們更上一個臺階,畢竟打破現有的框架是很難的事。要想突破這一點,關鍵並不是去嘗試做更難的事情,而是要去做不同的事情。
這與我們常說的突破舒適區有所不同,不是要在同一個方向上死磕某一點,而是要學會換個角度來磕這一點。
卡特教練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在第一次訓練時就指出球隊的問題所在,不是投籃,而是跑動出了問題。接下來他讓隊員們對跑動進行針對性訓練,為贏得首場勝利打下結實基礎。
教練一針見血地找出問題
卡特在及時反饋方面也做得很好。在復盤時,Worm覺得自己表現很贊,得了12分,並且有8個助攻。可卡特卻指出他在比賽中有5次失誤和4次罰籃未中,然後要求隊員苦練罰籃技術。
復盤重要的是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正是有了這樣的及時反饋和針對性訓練,Richmond高中籃球隊才能豪取17連勝,並最終贏得聯賽冠軍。
接下來我們聊聊,在工作中到底該如何運用刻意練習來提升自己呢?
首先,我們要從腦海中剔除兩種錯誤思想:
刻意練習告訴我們的是,每個人都能更進一步,但需要在正確的方法指導下努力。
在工作中,能找到一位好導師是最佳方案。所謂導師,既可以是前輩,也可以是同一批入職的新人。重要的是,我們要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以此為榜樣,向他們學習,並超越他們。值得注意的是,職場導師不是終身制的,我們要隨著自己的進步隨時更新榜樣,不斷尋找新的導師。
工組中刻意練習的另一個有效方法是邊幹邊學。方法的一個好處是,它使人們熟悉練習的習慣,並思考如何練習。這個方法的好處在於能讓我們提前熟悉技能,並在學習的同時進行更好地思考。通過實操中的即時反饋來提升我們的練習效果,這已經是被無數次證實了的。
邊幹邊學時,如果有團隊的話效果會更好。研究表明互動性的學習活動效果更佳,比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實習培訓等。
成功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