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驕傲的GAY變成恐同者

2021-02-10 淡藍

麥可·格萊茨(左)與詹姆斯·弗蘭科

詹姆斯·弗蘭科(James Franco)是電影『我,麥可』(I Am Michael)的主演,他扮演的真實人物麥可·格萊茨(Michael Glatze)曾經被許多美國同志青少年視為榜樣,卻在大約十年前忽然宣稱自己「不再是GAY」,然後成為反同的牧師。

箇中原因,多年來始終是個謎。

電影『我,麥可』劇照

根據公視新聞網專欄作者方潔發表的文章,格萊茨在14歲時確認自己是同志,六年後出櫃。

1997年,22歲的格萊茨大學畢業後前往舊金山,成為美國男同青年雜誌『XY』的編輯。這段時期,他對「酷兒理論」非常著迷,開始將自己定義為酷兒。他認為性傾向和性別認同不是天然的,而是源於文化,還認為「同性戀」「異性戀」之類的標籤過於僵化狹隘,容易導致不公平對待。

對於同性傾向,格萊茨鼓勵人們不僅要接受,還應該引以為傲。有些時候,他連日常用語也會斤斤計較,比如同志朋友在指路時說「直走」(STRAIGHT,也是「直人」的意思),一定會被他糾正為「向前走」(FORWARD)。

那時的格萊茨,將驕傲運動和幫助同志青少年視為自己奮鬥的目標。有些年輕人被宗教家庭背棄後,寫信向『XY』求助,格萊茨對此高度關注,曾憤怒地對同事說:「原教旨主義者應該被地獄之火煎熬。」激憤之時,他一拳砸向辦公桌。


格萊茨(左)與尼科姆

在朋友眼中,格萊茨總是自知自信,愛情生活令人羨慕。他的男友本吉·尼科姆(Benjie Nycum)也在『XY』雜誌社工作,兩人志同道合,感情穩定,從不會在狂歡和誘惑中迷失。年輕的他們,似乎已經擁有明確的目標和實現理想的智慧。

2001年,格萊茨和尼科姆相繼離開『XY』,一同前往尼科姆的故鄉——加拿大城市哈利法克斯。他們一起創立了民間組織「美洲年輕同志」和同名雜誌『YGA』(Young Gay America),將關注範圍擴展到教育領域。這份雜誌被一些中學和公立圖書館收錄,在亞馬遜網站上獲得五星評價,被視為LGBT青年運動成型的標誌。

格萊茨與尼科姆的愛情關係保持了近十年,但並不完全是兩人世界。在加拿大,他們結識了男青年斯科特·邁克菲(Scott MacPhee),進而發展出三人戀愛關係。格萊茨曾經對此非常滿意,一度考慮寫一本關於多邊戀的書。

2003年,格萊茨、尼科姆和邁克菲一同發布了他們走遍美國拍攝而成的紀錄片『Jim in Bold』,並因此獲得LGBT組織「平等論壇」(Equality Forum)頒發的同志楷模獎。影片記錄了許多同志青少年和長輩的訪談內容,目的是紀念1997年因欺凌自殺的18歲同志吉姆·維勒(Jim Wheeler)。

邁克菲(左起)、格萊茨和尼科姆

就在格萊茨躊躇滿志的時候,意外挫折接連到來。

首先,他發現自己出現心悸,立刻聯想到奪去父親生命的肥厚性心肌病。曾在13歲和19歲先後失去父母的他,再次被死亡的恐懼籠罩。幾個月後,醫生排除了心悸和父親死因的關聯,但大約兩年後,格萊茨的身體再次出現異狀,這一次被確診患有免疫系統疾病「乳糜瀉」。在男友的陪伴下,格萊茨四處求醫,整日惶惶不安。

與此同時,『YGA』的經營面臨重重困難,一方面要和其他同類型刊物爭奪書店的陳列空間,另一方面格萊茨和男友作為缺乏經驗的年輕創業者,很難吸引贊助和投資。健康與工作的雙重壓力,讓格萊茨難以承受。

2004年,他突然宣布自己「凝視著上帝的臉」,感到重獲新生。此前他與宗教幾乎毫無關係,母親雖然是教徒,但幾乎從未在他小時候帶他去教堂,而且鼓勵他獨立思考,辯證看待宗教信仰。對於自己的變化,格萊茨和旁人一樣驚訝。他沒有想到曾經被自己排斥的原教旨主義者,現在成了他的同類。

之後,格萊茨開始閱讀聖經和一些已經出櫃的神學家的著作。起先他支持以開明的態度詮釋聖經,並試圖整合性傾向和宗教。2005年,他在『YGA』發表文章,批評很多教徒迷信牧師的恐同言論。此時的他仍然反對原教旨主義,但他隱約發現自己對愛情、工作和驕傲運動的信念不再那麼堅定。最終,他認定這種無法確認的異樣感,源自他的同性傾向。

格萊茨宣稱「回歸異性戀」

在『YGA』編輯部的辦公電腦上,格萊茨留下一句話:「同性戀等於死亡,我選擇生存。」他離開了和男友們一起生活的住所,也拋棄了原有的人際關係和工作。

2007年7月,轉變為右派的格萊茨正式宣布自己「不再是GAY」,緊接著在反同的『世界網絡日報』上陸續發表了兩篇文章,其中一篇寫道,他在青少年時期先後遭遇父母離異和病故的打擊,只能靠自己探索情感,「在我心靈脆弱時,同性傾向找上我」。

「13歲時,我認為自己肯定是GAY,因為我不知道如何看待『男性特質』。」他說,父親對他來說是「男性特質」的象徵,所以父親婚外戀帶給母親的痛苦,讓他決定成為和父親不同的人,一個「沒有男性特質」的男人,而同志在他看來就是如此。他不否認自己被男人吸引,但聲稱同志的本質「是色情」,認為自己是「被同性之間的欲望困擾的直男」。

按照格萊茨的說法,任何企圖「扭轉」同性傾向的團體和宗教機構都沒有對他產生影響,但是他在宣布「回歸異性戀」之後,成了此類宣傳的代言人和一名牧師。在其他方面,他的立場也日趨保守,甚至發表過「欺凌是校園生活和成長的一部分」以及歧視黑人的言論。直到2009年,他才放棄了反同發言人的工作。

2013年底,格萊茨與兩年前相識於宗教學校的女子瑞貝卡·弗勒(Rebekah Fuller)在懷俄明州結婚,引起不少人的嘲諷。他通過網絡進行回應,但態度不再那麼極端。


格萊茨和弗勒的婚禮

2014年,格萊茨和前男友尼科姆重建聯繫,幫他分擔喪母之痛。同年11月,他在反歧視團體「真理必勝」(Truth Wins Out)的網站上發表公開信,向同志社群道歉。

2015年1月,格萊茨和妻子一同出席聖丹斯電影節,觀看了根據他的經歷改編的電影『我,麥可』。對於這部保持中立的影片,格萊茨予以正面評價,並且形容拍攝過程中導演賈斯汀·凱利(Justin Kelly)和他的多次交談,對他來說是一段療傷之旅。

格萊茨仍然堅稱自己是婚姻美滿的直男,曾和他共事的『XY』出版人彼得·伊恩·卡明斯(Peter Ian Cummings)也認為格萊茨可能真的不是Gay,因為他對同志的見解一直局限於理論,缺乏真實的生活經驗,比如他在青少年時期從未有過多數同志少年都會面對的挫折和迷惘。

美國政論節目主持人戴維·帕克曼(David Pakman)在2016年對格萊茨進行專訪,當時格萊茨透露自己在高中時代對女性和男性都有感覺,帕克曼回應說:「在我看來,你是雙性戀。」格萊茨不認同這種看法,但表示尊重。

『我,麥可』導演凱利從電影的角度分析,認為格萊茨在生活遭遇的影響下,對不明確的死亡時間和未知的死後情況感到恐懼,而宗教能帶給他安撫,所以他聽從宗教界的某些說法,讓自己過一種「異性戀的生活」。

真正的原因,恐怕格萊茨本人也不清楚。

不能正視或者正確認知自身性傾向都是很痛苦的事情,他們需要給自己多一點時間,終有一天會豁然開朗。性傾向遠比想像的更多元,無論何時,都不應該為了不同的選擇而相互為敵。

文|BEN

編|黑色洋蔥

本文為淡藍整理編輯

Wèi jīng shòu quán qǐng wù zhuǎn zǎi

長按二維碼下載Blued

是你今天做的最GAY的事

相關焦點

  • 恐同者,他們在怕什麼?
    然而,排斥甚至厭惡、仇視同性戀者的群體——恐同者——依然沒有消失。反對同性戀歧視的人們常會義憤填膺地駁斥恐同者的觀點,但卻很少會關注「恐同」現象產生的原因。恐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心理學又能給我們怎樣的答案呢?恐同,不只是否定同性戀否定同性戀的常見理由可能會是認為他們「不自然」或者「不合理」,而恐同者對同性戀的態度還包含著更多的情緒反應。
  • 記住:5月17日不再是恐同日!
    今天,不再是恐同日!小時候身邊經常有人開玩笑「你是gay嗎?」 現在發現,這一點也不好笑。是gay又怎麼樣?不是又怎麼樣?沒有什麼值得嘲笑或是讓人自卑的,大聲把自己的心聲說出來吧!沒什麼大不了的。很多人都不能接受同性戀,但是,不代表不接受就可以用有色眼鏡看待同性戀者,也不代表你可以嘲笑或者欺壓他們,你更沒有資格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 同志驕傲月:他們為什麼恐同
    與一般反感同性戀的人們不同,恐同者對同性戀群體的態度相當激烈,有些還會做出極端行為,如殺傷同性戀者、極度支持歧視性政策、叫囂剝奪人權等等。除了受到宗教或社會文化影響外,恐同的背後也有個人因素:a. 「恐同實深櫃」,不是無稽之談提起恐同,許多人第一反應是「恐同即深櫃」。
  • 恐同即深櫃?
    如果說,肖克當年在白宮野餐會上那身「gay爆了」的打扮和「花太多時間在健身房」的八塊腹肌尚可以說是網友捕風捉影。那麼更加實錘的是,他還屢次在同志酒吧被發現。(圖源:肖克的instagram)在反同8年,又退出政壇5年後,他終於接納了自己。
  • Voice:巴西總統恐同言論再惹爭議,這次還順帶物化了女性
    在 25 日的一次早餐會上,巴西總統雅伊爾·博爾索納羅對巴西記者做出了以下發言:如果你到這裡想和女人性交,那麼盡情去吧,但我們不能把這裡變成同性戀旅遊勝地。巴西不可以變成同性戀之國、同性戀旅遊城市。我們都是有家庭的。
  • 【思想界】國際不再恐同日:同性戀不是病,恐同才是
    但不到一天的時間,Ayawawa就刪除了這條道歉微博,並表示要對微博中那些惡意中傷自己並散布謠言者訴諸法律。Ayawawa微博道歉國際不再恐同日:同性戀不是病,恐同才是在第28個國際不再恐同日到來之際,關於性少數群體的歷史、現狀等問題再次引發討論。
  • 美國同性戀文化-六月LGBTQ驕傲遊行你了解嗎
    2.其次介紹一下什麼是驕傲遊行。  在這種氛圍下,每年波士頓的驕傲遊行都是聲勢浩大,活動繁多的。波士頓的驕傲遊行一般是在六月的九號或者十號,而紐約和舊金山的驕傲遊行規模更大,而且都選擇在六月底進行。今年恰逢「石牆運動」爆發50周年,相信美國各地的驕傲遊行規模只會更大不會更小。  Dr.Yao再來介紹一下「石牆運動」和這次運動對於整個美國LGBTQ平權運動的意義。
  • Coldplay主唱曾迷戀偶像帥哥,一度懷疑自己是Gay??
    結果沒想到囧丁突然就掏心掏肺起來,對Jann Wenner敞開心扉,說自己在青少年時期特別恐同,還曾經因為以為自己是gay而嚇得半死。 囧丁說:「在我讀寄宿學校的時候,我極其恐同,當時我的腦子裡想的都是『如果我是gay,那我這輩子就完蛋了。』那會兒我還只是個孩子,對性向還處在摸索的狀態。
  • 不再恐同 尊重分享愛!
    Les&gay
  • 「gay裡gay氣」用日語怎麼說?
    有沒有感覺他舉手投足都散發著「gay氣」~話說日本人都是怎麼表達「gay裡gay氣」呢?從字面上分析,「gay裡gay氣」應該對應著「娘裡娘氣」,本編首先想到的詞是女々しい。 柔弱…怯懦…什麼的,好像和「gay裡gay氣」有點偏差。
  • -同性戀,恐同,生科醫學,戀愛,心理學...
    然而,排斥甚至厭惡、仇視同性戀者的群體——恐同者——依然沒有消失。反對同性戀歧視的人們常會義憤填膺地駁斥恐同者的觀點,但卻很少會關注「恐同」現象產生的原因。恐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心理學又能給我們怎樣的答案呢?
  • 為《攀登者》驕傲
    《攀登者》評分6.9,讓人猶豫要不要花錢去看了,畢竟沒了票補電影票也不便宜。幸虧還是買票了,可能只是相信吳京吧。很值得,很好看。先回應一下網絡上的差評:差評1:愛情線太多太滿,拍的是《珠峰愛情故事嗎》?這種評價其實很可怕,想看這種題材的觀眾其實都是奔著登山的艱苦過程去的,這種評價馬上讓人從根本上產生懷疑並且厭惡。
  • 恐同即深櫃是什麼意思 恐同即深櫃有沒有科學心理依據
    恐同即深櫃意思介紹  恐同就是討厭排斥同性戀,深櫃就是不敢承認自己是同性戀。某種意義上恐同=深櫃  「恐同皆深櫃」這種說法的觀點認為:「雖然很多人覺得同性戀恐懼症常見於異性戀,實際上同性戀恐懼症更多見於那些有潛在同性戀傾向,卻自視為異性戀,從而對同性戀產生恐懼、偏見、歧視、迴避甚至暴力反對的現象。」
  • 恐同藝人兩次與同志藝人何韻詩合影遭吐槽 基聞日報
    科恩還談到恐同症:「恐懼會演變成暴力,如果某人因為不喜歡同志而害怕他們,很快就會引發暴力。」他補充說:「有一項研究發現,最有可能暴力攻擊同志的恐同男人,在看到裸男的時候,腹股溝那一帶會充血……」恐同藝人高皓正兩次與同志藝人何韻詩合影遭吐槽
  • 為什麼這個時代需要「gay蜜」?
    客觀來講,劇組實在是委屈。畢竟,導演希望通過這部劇淡化人們對同性戀群體的妖魔化,他們也是普通人,因此也會有各異的性格。劇中,威爾是格雷斯的「gay蜜」,兩人大學期間曾一度是戀人,因為威爾的「出櫃」而變成了無話不談的密友。期間,兩人在工作、愛情中都遇到了大大小小的起伏,但是,唯一不變的是他們對彼此的信賴。他們與凱倫和傑克兩個活寶一起組成了一對四人組,而四人的日常也總能讓人捧腹。雖然不能說是情景劇的巔峰,但至少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部「下飯」神劇。
  • 天吶,原來這些明星都是gay···
    黃耀明黃耀明可是香港音樂圈知名的gay了,只是一直沒承認。後來終於在2012年4月的演唱會與男模貼身熱舞后,在大銀幕上出現「黃耀明是同志嗎?」蔡康永蔡康永是gay這在娛樂圈中已是公開的事。2001年蔡康永參加綜藝節目被李敖問「你是不是gay?」
  • 講述自己變成gay的故事以及在圈裡的經歷
    給大家講一個直男被掰彎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我從一個網友那裡聽來的,聽他講他的事情,就像一部文藝電影一樣,不慌不忙的娓娓道來,他和我說,生活總是那麼調皮愛給你開玩笑,他說他一直是個直男,很愛女人,和自己喜歡的女人已經結婚了5年了,有個帥氣的兒子今年一歲,可是在他的生活中遇到了一個gay
  • 臺灣同性婚姻合法了,看看當年這封男同反對同婚的信
    原標題:一位男同志寫給尤美女的信:我從小就是男同,我反對同性婚反同婚陣營裡沒有同志?
  • 《黃瓜》How to be a GAY?
    henry之前的生活,一直是按部就班的,或者應該說是自我封閉的,最後他回顧了自己的過往,lance約了基友一起出去聊天玩耍,henry其實一直不想去,不能每次都說不想去,只能臨時變卦找藉口說不去;henry討厭cliff,一直討厭他;freddie給henry約來一個基友,當晚就甩了他之後出門去喝咖啡,遇到了另一個gay,不想聊天,不想被挑逗;一直說要出去旅遊,但真的只是「說」要出去旅遊
  • 蘇東坡是 gay...?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Genius 我們都認識,表示「天才」,但前面的 Gay… 本書作者為民國時期學貫中西的大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林語堂先生,他肯定不會用錯詞。相信有讀者會心一笑:難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蘇東坡是「同志」? 但又一想,蘇東坡曾為亡妻創作了流傳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樣的名句實在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