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格萊茨(左)與詹姆斯·弗蘭科
詹姆斯·弗蘭科(James Franco)是電影『我,麥可』(I Am Michael)的主演,他扮演的真實人物麥可·格萊茨(Michael Glatze)曾經被許多美國同志青少年視為榜樣,卻在大約十年前忽然宣稱自己「不再是GAY」,然後成為反同的牧師。
箇中原因,多年來始終是個謎。
電影『我,麥可』劇照
根據公視新聞網專欄作者方潔發表的文章,格萊茨在14歲時確認自己是同志,六年後出櫃。
1997年,22歲的格萊茨大學畢業後前往舊金山,成為美國男同青年雜誌『XY』的編輯。這段時期,他對「酷兒理論」非常著迷,開始將自己定義為酷兒。他認為性傾向和性別認同不是天然的,而是源於文化,還認為「同性戀」「異性戀」之類的標籤過於僵化狹隘,容易導致不公平對待。
對於同性傾向,格萊茨鼓勵人們不僅要接受,還應該引以為傲。有些時候,他連日常用語也會斤斤計較,比如同志朋友在指路時說「直走」(STRAIGHT,也是「直人」的意思),一定會被他糾正為「向前走」(FORWARD)。
那時的格萊茨,將驕傲運動和幫助同志青少年視為自己奮鬥的目標。有些年輕人被宗教家庭背棄後,寫信向『XY』求助,格萊茨對此高度關注,曾憤怒地對同事說:「原教旨主義者應該被地獄之火煎熬。」激憤之時,他一拳砸向辦公桌。
格萊茨(左)與尼科姆
在朋友眼中,格萊茨總是自知自信,愛情生活令人羨慕。他的男友本吉·尼科姆(Benjie Nycum)也在『XY』雜誌社工作,兩人志同道合,感情穩定,從不會在狂歡和誘惑中迷失。年輕的他們,似乎已經擁有明確的目標和實現理想的智慧。
2001年,格萊茨和尼科姆相繼離開『XY』,一同前往尼科姆的故鄉——加拿大城市哈利法克斯。他們一起創立了民間組織「美洲年輕同志」和同名雜誌『YGA』(Young Gay America),將關注範圍擴展到教育領域。這份雜誌被一些中學和公立圖書館收錄,在亞馬遜網站上獲得五星評價,被視為LGBT青年運動成型的標誌。
格萊茨與尼科姆的愛情關係保持了近十年,但並不完全是兩人世界。在加拿大,他們結識了男青年斯科特·邁克菲(Scott MacPhee),進而發展出三人戀愛關係。格萊茨曾經對此非常滿意,一度考慮寫一本關於多邊戀的書。
2003年,格萊茨、尼科姆和邁克菲一同發布了他們走遍美國拍攝而成的紀錄片『Jim in Bold』,並因此獲得LGBT組織「平等論壇」(Equality Forum)頒發的同志楷模獎。影片記錄了許多同志青少年和長輩的訪談內容,目的是紀念1997年因欺凌自殺的18歲同志吉姆·維勒(Jim Wheeler)。
邁克菲(左起)、格萊茨和尼科姆
就在格萊茨躊躇滿志的時候,意外挫折接連到來。
首先,他發現自己出現心悸,立刻聯想到奪去父親生命的肥厚性心肌病。曾在13歲和19歲先後失去父母的他,再次被死亡的恐懼籠罩。幾個月後,醫生排除了心悸和父親死因的關聯,但大約兩年後,格萊茨的身體再次出現異狀,這一次被確診患有免疫系統疾病「乳糜瀉」。在男友的陪伴下,格萊茨四處求醫,整日惶惶不安。
與此同時,『YGA』的經營面臨重重困難,一方面要和其他同類型刊物爭奪書店的陳列空間,另一方面格萊茨和男友作為缺乏經驗的年輕創業者,很難吸引贊助和投資。健康與工作的雙重壓力,讓格萊茨難以承受。
2004年,他突然宣布自己「凝視著上帝的臉」,感到重獲新生。此前他與宗教幾乎毫無關係,母親雖然是教徒,但幾乎從未在他小時候帶他去教堂,而且鼓勵他獨立思考,辯證看待宗教信仰。對於自己的變化,格萊茨和旁人一樣驚訝。他沒有想到曾經被自己排斥的原教旨主義者,現在成了他的同類。
之後,格萊茨開始閱讀聖經和一些已經出櫃的神學家的著作。起先他支持以開明的態度詮釋聖經,並試圖整合性傾向和宗教。2005年,他在『YGA』發表文章,批評很多教徒迷信牧師的恐同言論。此時的他仍然反對原教旨主義,但他隱約發現自己對愛情、工作和驕傲運動的信念不再那麼堅定。最終,他認定這種無法確認的異樣感,源自他的同性傾向。
格萊茨宣稱「回歸異性戀」
在『YGA』編輯部的辦公電腦上,格萊茨留下一句話:「同性戀等於死亡,我選擇生存。」他離開了和男友們一起生活的住所,也拋棄了原有的人際關係和工作。
2007年7月,轉變為右派的格萊茨正式宣布自己「不再是GAY」,緊接著在反同的『世界網絡日報』上陸續發表了兩篇文章,其中一篇寫道,他在青少年時期先後遭遇父母離異和病故的打擊,只能靠自己探索情感,「在我心靈脆弱時,同性傾向找上我」。
「13歲時,我認為自己肯定是GAY,因為我不知道如何看待『男性特質』。」他說,父親對他來說是「男性特質」的象徵,所以父親婚外戀帶給母親的痛苦,讓他決定成為和父親不同的人,一個「沒有男性特質」的男人,而同志在他看來就是如此。他不否認自己被男人吸引,但聲稱同志的本質「是色情」,認為自己是「被同性之間的欲望困擾的直男」。
按照格萊茨的說法,任何企圖「扭轉」同性傾向的團體和宗教機構都沒有對他產生影響,但是他在宣布「回歸異性戀」之後,成了此類宣傳的代言人和一名牧師。在其他方面,他的立場也日趨保守,甚至發表過「欺凌是校園生活和成長的一部分」以及歧視黑人的言論。直到2009年,他才放棄了反同發言人的工作。
2013年底,格萊茨與兩年前相識於宗教學校的女子瑞貝卡·弗勒(Rebekah Fuller)在懷俄明州結婚,引起不少人的嘲諷。他通過網絡進行回應,但態度不再那麼極端。
格萊茨和弗勒的婚禮
2014年,格萊茨和前男友尼科姆重建聯繫,幫他分擔喪母之痛。同年11月,他在反歧視團體「真理必勝」(Truth Wins Out)的網站上發表公開信,向同志社群道歉。
2015年1月,格萊茨和妻子一同出席聖丹斯電影節,觀看了根據他的經歷改編的電影『我,麥可』。對於這部保持中立的影片,格萊茨予以正面評價,並且形容拍攝過程中導演賈斯汀·凱利(Justin Kelly)和他的多次交談,對他來說是一段療傷之旅。
格萊茨仍然堅稱自己是婚姻美滿的直男,曾和他共事的『XY』出版人彼得·伊恩·卡明斯(Peter Ian Cummings)也認為格萊茨可能真的不是Gay,因為他對同志的見解一直局限於理論,缺乏真實的生活經驗,比如他在青少年時期從未有過多數同志少年都會面對的挫折和迷惘。
美國政論節目主持人戴維·帕克曼(David Pakman)在2016年對格萊茨進行專訪,當時格萊茨透露自己在高中時代對女性和男性都有感覺,帕克曼回應說:「在我看來,你是雙性戀。」格萊茨不認同這種看法,但表示尊重。
『我,麥可』導演凱利從電影的角度分析,認為格萊茨在生活遭遇的影響下,對不明確的死亡時間和未知的死後情況感到恐懼,而宗教能帶給他安撫,所以他聽從宗教界的某些說法,讓自己過一種「異性戀的生活」。
真正的原因,恐怕格萊茨本人也不清楚。
不能正視或者正確認知自身性傾向都是很痛苦的事情,他們需要給自己多一點時間,終有一天會豁然開朗。性傾向遠比想像的更多元,無論何時,都不應該為了不同的選擇而相互為敵。
文|BEN
編|黑色洋蔥
本文為淡藍整理編輯
Wèi jīng shòu quán qǐng wù zhuǎn zǎi
長按二維碼下載Blued
是你今天做的最GAY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