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惱,叫三月馬麥,這是飲食方面的。釋迦牟尼佛雖然成了佛了,他也有三個月沒得吃,只能吃馬麥。何等因緣呢?
古昔的時候,有一個如來叫婆葉,婆葉如來在盤頭摩跋城中,與大比丘眾俱,就是有一幫比丘,在一個城市裡邊。有一個大王,盤頭王,這個城裡面的城主王,奉大供養,就是來供養這個婆葉如來。爾時城中有婆羅門,這個婆羅門帶著五百童子,見佛應供,起嫉妒心,這個婆羅門挺大勢力,還帶著五百童子,見到這個婆葉如來受供養,他就懷恨在心,起嫉妒心,就罵人家說:此禿頭沙門,應該吃馬麥,不應該吃這麼甘甜美妙的食品,不應食甘饌。這個婆羅門就是釋迦牟尼佛,這個五百童子就是後來的五百羅漢。「以是因緣。受諸苦報。今雖得佛。以是殘緣。三月安居。無有供養。唯食馬麥。」只能吃馬麥,為什麼呢?
當時釋迦牟尼佛,就是在這兒要安居了。這個時候呢,有一個國王,這個國王就說,世尊呀,這三個月安居,我來供養你們吃飯。世尊默然,就說好吧。那麼其他人都知道國王供養佛三個月,沒有人敢來供養,也沒有人來供養。結果這個國王回去之後就把這個事給忘了,就沒供養他。這沒有供養,怎麼辦呢?結果這個時候有馬販子,見到世尊沒人供養,就以馬麥相供養,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吃了三個月的馬麥,這些比丘僧,就包括這五百阿羅漢嘛,當時說人家,你這個禿驢,哪有資格吃這麼好吃的東西呀,應該吃馬麥,結果現在兌現了,自己吃馬麥。
當時,吃了馬麥之後,阿難就很懷疑呀,阿難就說,世尊您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成就了,功德福德都圓滿了,怎麼還吃這馬麥呢?然後,世尊就把這個缽拿出來,裡面是馬麥嘛,就告訴阿難說,你看看。阿難就從裡面取出了一粒吃了,這樣一吃,如飲甘露,一個月未知饑渴。
這個就是說,我們講什麼叫因果不昧呢?釋迦牟尼佛謗佛,誣陷人家,說人家、罵人家應該吃馬麥,就自己受果報,這是因果不昧。但是他以佛之圓滿功德,這個馬麥之形,其實也如飲甘露。阿難吃了一個,一個月未知饑渴,如飲甘露,這個是他自己的受用。知道了吧?因果不昧,是必須要承擔因果的,但是怎麼樣的受用,取決於你自己。這是講的三月馬麥。這第四種惱,是飲食上的苦惱。但是飲食上的苦惱,關鍵在於你心的受用,不在於你的因果,要無條件隨因果而受,不要去逆因果而行,不要埋怨因果,不要對因果生懷疑,不要想逃脫因果。這是講第四惱。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修行般舟三昧九十天體證到嚴格地不坐不臥是對我們最大的保護
四夜三天也能較輕鬆,到溫養時還不困不累,臉色也較好
大愛三昧,愛心三昧,法界之愛三昧
一切佛在眾生心想處,一切佛就在我們的心想處,默默地守候著我們
法界內在有個阿彌陀佛的聲音,心隨呼吸和合節奏甚深行法解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後查閱。感恩一切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