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抹茶媽媽
今天是4.23世界讀書日,不少商家都大打圖書折扣,家長們也想趁這個機會多買點書,給孩子補充補充精神食糧。
想法不錯,可在選書這一步家長就犯了難:費勁心思選了不少「經典名著」,可孩子卻根本不感冒,讓孩子自己選吧,又都選些動畫書籍、搞笑漫畫之類的,家長實在是感覺沒營養。
給孩子選書到底該誰做主?
家長和孩子在選書上的根本「矛盾點」在於興趣和需求不同
曾經有人在小學生中做了一個關於閱讀情況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93.6%的學生看過動漫書,而57.6%的學生把動漫書當成自己最愛看的課外書。
孩子為什麼如此偏愛動漫書籍呢?
簡單來講,動漫書看起來「輕鬆、有趣」,這就是孩子喜歡看動漫書的原因。把壞蛋打到在地的英雄,擁有魔力的公主,沒有比這些更讓孩子覺得浪漫和炫酷的了。
而家長大多給孩子選什麼書呢?
《四大名著》、《兒童歷史百科全書》、《玩轉數學》......不是說這些書不好,只是家長選擇的時候大多只看重「有用性」,或者某某專家、網站推薦,而孩子是否感興趣或者買回來之後孩子能不能看進去,家長則往往會忽略掉。
美國權威閱讀機構Scholastic每年都會對3000位家長和1000位少年兒童進行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發表一份《兒童與家庭閱讀報告》。
幾乎每年的調查報告都顯示,有接近六成的孩子是因為好玩兒才讀書,而有將近九成(89%)的孩子表示:他們最喜歡的書是自己挑選的那些,而不是父母替他們選的那些。
可見,在選書這件事上,中外家長和孩子間的「矛盾點」是相似的。
《從「小」讀到「大」》一書中寫到:
家長推薦的書孩子不愛讀,無非是內容不對或時間不對,一是孩子對書中內容不感興趣,二是還不到讀這本書的時候。閱讀就像吃飯,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需求,而且在各個階段需求也會變化,最了解這變化的,還是孩子自己。」
一本書,是「好」還是「壞」,最終是由讀它的人來決定的,再恢宏的篇章,再高深的立意,如果在錯誤的時間給了錯誤的人,都跟一本普通的小人書無異,甚至還不如小人書富有趣味。
因此,從讀書主觀性的角度上來說,喜歡什麼書,在什麼階段對什麼書感興趣,孩子具有絕對的決定權。
孩子的書讓孩子「做主」,家長耐心陪伴孩子從「輔食」自然過渡到「正餐」
國家圖書館少年兒童館館長王志庚曾在一次採訪中說道:
在閱讀選擇上,家長要更多讓兒童自己做主,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讀書培養很重要的是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一個人什麼時候讀書,讀什麼書,其實沒有必然性,很多書在功能上具有相同性,當然經典書是要讀的,但不是『這本書就要在3歲的時候讀,那本書就要在5歲的時候讀 』,閱讀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使孩子愛上閱讀,達到一定的閱讀量,孩子的學習能力、思維發展自然會得到提高,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變成一個讀者,而不是一個必須讀我讓你讀的書的讀者。
家長在讀書選擇上往往糾結於書籍的質量,但忘了孩子的閱讀培養最重要的在於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如果從一開始就敗壞了孩子對讀書這件事的興趣,讓閱讀變成一種「任務」或者「負擔」,那往後的努力必然是事倍功半的。
因此,家長為孩子選書,肯定是要以孩子的意見為主,或者至少讓孩子參與進來,只有真正地感受到輕鬆和快樂,孩子內在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才會被真正激發,才能形成穩定而持續的閱讀興趣,從而進一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有的家長問:「那就讓孩子去讀那些沒營養的書,不管不問了嗎?」
作為我們這一代「有心機」的父母,答案當然不是。
我們既要讓孩子能夠自由閱讀和愛上閱讀,也要想辦法讓孩子真正接觸到那些經典和優秀的書籍,只是要儘可能做得「不著痕跡」。
1、和孩子約定好選書的比例,例如孩子可以選擇三本,家長可以選擇兩本;
2、帶孩子去正規的書店、圖書館,家長在優秀的書籍展示架前瀏覽,吸引孩子的興趣;
3、家長給孩子推薦書籍的同時,也讓孩子給家長推薦,讀後和孩子聊一聊,形成共同的閱讀話題;
4、經常給孩子播放經典故事的音頻或動畫資料,引導孩子對原版書籍的好奇心。
以上只是舉了一些例子,簡而言之,就是要想盡各種辦法讓孩子能夠讀到我們想讓他們讀的書,但前提是不能利用強制或催促的方法,否則只會達到反效果。
同時,對孩子熱衷的漫畫、搞笑書籍,家長也不要嗤之以鼻,要相信,好書是有魅力和徵服力的,一旦孩子吃到了製作精良的「正餐」,自然對之前的「輔食」不會再有長久的興趣。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經典?方法和態度同樣重要
1、在經典書籍的選擇和閱讀上,家長應先行了解和研究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滕威曾在她的一篇演講中說道:
經典就全適合孩子讀嗎?比如,多大的孩子能理解小王子跟玫瑰花之間的感情?又比如,《格林童話》其實不是童話,不是給孩子看的,它是德國民間故事集。民間故事是什麼?之所以能夠流傳,最起碼的因素是暴力和性暗示。如果家長對給孩子看的東西完全沒有自己的標準——這部是BBC推薦的,那部是某著名校長推薦的,於是我們就給孩子看,這是不負責任的。」
近些年來,童書市場的發展異常火爆,不少投資商轉戰到童書中來,賺得盆滿缽滿,然而由此滋生的圖書質量不高、印刷改版錯誤等問題也令人堪憂。
家長在為孩子選擇經典書籍的時候,首先在出版社和譯者上要嚴把關口,其次要對書籍背景和適讀年齡有所了解,為孩子推薦適合和高質量的內容。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家長特別希望孩子讀某本書,一定要自己先去讀,體驗書籍可能會帶來的益處和弊端,然後根據孩子的情況有所取捨。
2、讀書是一件身教重於言傳的事,親子共讀很重要
想盡辦法讓孩子打開了經典書籍,但是沒看兩天,孩子就失去興趣,把書放到書架上「落灰」去了?
有這樣疑問的家長,有沒有想過,在孩子看書的時候,你在幹什麼?是刷劇,還是刷手機?
家長是孩子行為習慣的第一榜樣,如果父母的生活裡根本沒有經典書籍的蹤跡,又怎麼能要求孩子「另闢蹊徑」呢?
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渴望和父母共同參與一項活動。因此,想讓孩子愛上閱讀經典,最好的辦法就是家長和孩子共同閱讀。
教育專家尹建莉曾講述她「誘惑」女兒圓圓讀書的故事:
圓圓剛上小學二年級時,我感覺她的識字量及閱讀水平已具備了再上一個臺階的可能,就建議她讀長篇小說。圓圓聽到這個建議的第一反應是不可思議。我理解她的為難,就沒再說什麼。考慮我書架上那些小說當時沒有太適合她的,我去買了金庸的《倚天屠龍記》。我沒對圓圓說這是為了讓她讀才買的,像平時拿回任何一本給我自己看的小說一樣,幹完活就自己去讀了。我每天讀完了順口讚嘆一句說這本書很好看,然後有意無意地把一些情節講給圓圓聽,講到引人入勝時就說我正讀到這裡,後面還不知道呢,等讀完了再給你講。這樣幾次,搔得圓圓心裡痒痒,她就開始試著讀起來。」
孩子對於大人的事物總是感到新鮮和好奇,讀書也是一樣,如果家長對一本經典名著愛不釋手,孩子的「胃口」也會被吊起來。另外,和父母讀同一本書、探討書中的情節或觀點,也可以給孩子帶來自信和成就感,從而刺激孩子進一步深入閱讀,形成良性循環。
除了「誘惑」,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也可以採取閱讀遊戲和閱讀對話等方法,使孩子沉浸到閱讀環境中去,感受經典書籍帶來的樂趣。
3、擺正對閱讀的態度:閱讀很好,但不是「萬能藥」
對經典書籍的執著,也反應出現代家長在孩子閱讀這件事上的焦慮,似乎孩子不讀經典,學習成績就不會好,不讀經典,就會比別人的孩子差上一截。
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尹建莉說:「閱讀可以提高成績,但不要指望用閱讀來提高成績;閱讀可以成全人生,但不要把人生寄託給閱讀;閱讀有很多功能,但不要把閱讀當萬能藥來使用。擺正對閱讀的態度,是對閱讀最好的呵護。」
當我們為讀書冠以太多功利性的目的,它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閱讀經典最大的益處就是可以沿著書中先哲的腳步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觸及更深邃的思想。如果僅僅為了讀書而讀書。追求形式上的「熱愛」和「數量」,那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另外,閱讀很好,但不是人生幸福的保證,不是「萬能藥」。
家長要有這樣的「覺悟」:即孩子讀了經典,不一定會怎麼樣,不讀經典,也不會怎麼樣。
一個在愛和信任中成長的孩子,即使目不識丁,也能在往後的人生中尋找到自身幸福的路徑,而一個讀書萬卷,卻在壓力和苛責中長大的孩子,即使未來功成名就,恐怕也會在尋找生命意義的旅途中不斷碰壁。
當家長和孩子想清楚這些,在閱讀中有了更輕鬆的心態和更自由的選擇後,閱讀才能真正融入到孩子的生命中,成為尋找人生幸福的階梯。
作者簡介:抹茶媽媽,有兩個女兒的職場媽媽,致力於陪伴孩子「快樂成長」,願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