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0日早上,在淶源客運站,乘坐8:30時開往蔚縣的班車,。
下車後,在客運站門前包了輛機動三輪車,包車價40元,去遊玩蔚縣的上蘇莊和宋家莊。
上蘇莊,位於蔚縣宋家莊鎮東南山腳下,現有村民600多戶。
她是宋家莊鎮轄區中最為古老,且民風淳樸、民俗獨特的一個較大村堡。
村子原名「底村」,後因屢遭山洪之害,於明嘉靖二十二年遷移到現在的地方,取名「上蘇莊」,「上」對應「底」,「蘇」有萬物復甦之意,至今已有450多年歷史了。
上蘇莊堡門兩側擺放著奇特的物件,兩個用碎石、黃土壘砌的土堆,一個形如粗壯的木橛,一個狀似巨大的石磨。
據說一個代表毛筆、一個代表硯臺,寓意當地要多出文人。
現在堡牆、堡門和堡內建築大部分保存完好。
上蘇莊村子不大,可看可玩的內容卻很多,村容村貌極具原生態畫面感。
在這條小巷盡頭,是一座高臺建築。
蔚縣古堡通常於北端高處修建真武廟。
但上蘇莊的這座卻是三義廟。
從名字以及到處的三國題材壁畫來看,這座廟供奉的是桃園兄弟。
堡內明代四合院建有44所,清代四合院建有22所。
這些四合院除了都有明清兩代民居建築風格處,獨特的是每個四合院又有所不同,各具特色:有的是連環院,有的是裡外院,有的設有過廳,有的建有前廊,有的青磚灰瓦樸實無華,有的雕梁畫棟雄宏豪大。
據說電視劇《敵後武工隊》、《亮劍》、《飛》、《狼毒花》等都在上蘇莊拍攝了大量鏡頭,使上蘇莊走上螢屏,更為人們所熟知。
遊完上蘇莊,乘坐機動三輪車到宋家莊處遊玩。
宋家莊古村,位於蔚縣宋家莊鎮,是蔚縣著名的古村堡之一。
宋家莊古村距離上蘇莊僅有。
宋家莊,又叫「昌明堡」。
據有關專家考證,遠在新石器時代宋家莊一帶就有人類活動。
北魏時期,這裡陸續有人建村立寨,狩獵耕種,安居生活。
到了隋唐以後,宋家莊鎮一帶已經是十裡一堡、五裡一莊的繁華境地了。
現在的宋家莊,始建於明朝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
在宋家莊中,幾百年前就沒有了宋姓。
只是當地人都說這宋家莊是因宋姓人始建而得名的。
後來有蘇姓、鄒姓陸續遷來,韓、蘇、鄒成為宋家莊的三大家族。
但是村名仍沿用了「宋家莊」的稱謂,只是在堡門的青石匾額上沒有像其它村堡那樣刻上村名,而是刻上了「昌明」字樣。
穿過堡門樓,東西大街上座落著明朝萬曆年間所建的穿心戲樓,穿心戲樓是宋家莊的又一大看點,戲樓建在通街大道上,臺基中間為空心通道,以木板鋪蓋,上能文唱武打,下能通車行人,從遠處遙望,依稀一座空心樓閣,別具情趣。
宋家莊古村,主街兩側古民居院落排列有序,磚雕、木雕、石雕精美,其中有三處大院最值得一看:鄒家大院,明清風格富商院落,在村子的穿心戲樓旁院;韓家大院:明清院落,在堡子中心主街道左側北端,現為民居,保存完好;韓家鏢局大院:明清鏢局大院,在村內東南角,現為民居。
宋家莊堡從南到北為主街,正南為堡門,正北堡牆建真武廟一座。
穿心戲樓坐南面北,與真武廟遙相呼應。
宋家莊沒有任何看似現代翻修的建築,整個村子透著更為濃厚的古韻,卻也顯得更加破敗與蒼涼。
這裡古色古香的明清風格村景,先後吸引了不少影視劇導演前來拍攝取景,如《甲方乙方》、《鬼子來了》等;《甲方乙方》中,體驗生活的土豪吃雞的村口,就是在宋家莊取景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