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網友注意到一條微博熱搜▼
原來在昨日,袁隆平和李子柒當選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一起當選的還有申紀蘭、馮鞏、海霞、馮驥才4人,據農業農村部網站介紹,本次推廣大使」採取分批聘任的方式,分為「國家推廣大使」「民俗推廣大使」「社會推廣大使」「鄉村推廣大使」「媒體推廣大使」「網絡推廣大使」等不同類別,由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頒發聘書。
網友評論破次元壁出道吧
消息一出,不少網友紛紛為推廣大使們點讚:阿貓阿**ot:這六位破次元壁出道了王傻蛋你是女主:值得推廣這樣的偶像!荷尓蒙:這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一隻會雙綜滑雪的大胖鵝:都是優秀的人,是他們應該享受的榮譽。
但同時也有人質疑的聲音:
不過針對這條聲音,反駁的網友不少:
我看我還是玩兒蛋去吧:李子柒對海外輸出了中國傳統文化,讓全世界了解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她作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當之無愧!
嗦一口小甜茶_:袁隆平爺爺為糧食產業做了多大的貢獻啊!!!李子柒將中國農業和網際網路視頻相結合,推向國際,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也是突出貢獻啊!
我是木魚老師:一個是科研實際解決糧食問題,一個是網際網路下推出的代表, 一起作為推廣大使,我覺得沒什麼問題。
搖頭晃腦樂哈哈:老一輩的科學家和新一輩的非遺宣傳人,挺好。
糖醋味的冰糖雪梨:很棒!袁隆平爺爺和李子柒姐姐都很棒!
袁隆平和李子柒的名字究竟能不能放在一起相提並論?要回答這個問題,學霸貓想大家至少要先了解:為何是這6個人獲聘推廣大使?我們一起來看看。
袁隆平:
一個能讓你真正吃飽飯的男神
他靠一己之力,讓全球十幾億人解決飢餓問題,一輩子專注著扮演一個角色:做好一個「農民」。
由於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方面的貢獻,人們由衷地稱他為「雜交水稻之父」;而一些地區的農民則稱他為「當代神農氏」;國際同行則稱他的研究是「帶給全人類的福音」。他此次擔任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可以說是眾望所歸。
2018年9月8日,他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國勳章」。
現如今,八十多歲的袁隆平有良好的心態,他性格開朗,不為小事斤斤計較。正如他朋友所形容「八十多歲的年紀,五十多歲的身體,三十多歲的心態」。時至今日,袁隆平仍然常去自己的實驗稻田,為我國的農業發展盡心盡力。
李子柒:
激起國內外年輕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作為90後的李子柒,年紀輕輕已經是千萬粉絲視頻博主,作品累積播放量30餘億次,被國外網友追捧狂贊,妥妥的「網紅」,而且是近年來的「第一網紅」。
她的作品紮根農村,題材主要來源於中國人古樸的傳統生活,她的走紅不靠顏值、歌舞、亮醜、賣萌,在她的視頻中我們甚至很少聽到她講話,但這些以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美食文化為主線,圍繞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展開的視頻,卻深得人心。
在國外的youtube、油管等平臺上,李子柒擁有粉絲超過700萬,與美國本土影響力最大的媒體CNN不相上下。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聚集在她的個人頻道下,儘管不懂中文,卻仍然看得痴迷並送上無數讚美。李子柒視頻的核心,是中華民族自給自足的偉大創造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讓許多外國人看了以後心生嚮往,發出「中國真美好」的感嘆。因此,李子柒的視頻可以稱得上是文化輸出,也是中華民族對傳統文化自信的表現。
可以說,李子柒是一個鏡像,在這個鏡像中,她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同時也讓人們尤其是年輕人認識到,他們苦苦追尋的成功道路,可能不只在燈紅酒綠、摩天大樓、車水馬龍之中,也可能在身邊的田園、山水、傳統文化之中。
申紀蘭:
她是傳統農村成功婦女成功的標杆和符號
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申紀蘭先後受到過多位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慰問。你肯定想問,為什麼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能夠得到這麼多國家領導人的讚許呢?原來,她做出來的事兒不普通:
1950年,申紀蘭聯絡了十多個要好的姐妹加入互助組,後來,她又與著名勞模李順達攜手創辦了聞名全國的「西溝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並被大夥推選為副社長,從此,申紀蘭的事跡逐漸傳遍了全國。
西溝村的符號意義遠不止於此。它曾是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地圖上唯一被標識出來的行政村。
她也是唯一連任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範」等稱號。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申紀蘭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授予申紀蘭「共和國勳章」。
可以說,她是傳統農村成功婦女成功的標杆和符號。
海霞:
央視主播親自下場幫武漢帶貨
海霞是家喻戶曉的央視主持人,更擔任著國家監察委員會特約監察員。她不僅在專業領域有著突出貢獻,更是有一顆正直、負責、凡事為百姓著想的心,曾獲評「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稱號。
在武漢疫情逐漸遏制之際,海霞通過《主播說聯播》為武漢的農產品消費做出貢獻。她呼籲大家買點湖北農產品,幫湖北人一把,讓湖北早點歸隊。
她說:在當下,在一些地方,湖北人走出去還碰到一些障礙,湖北很多優質農產品還困在田間地頭。湖北人需要走出去,湖北農產品需要賣出去,這樣湖北經濟才會活起來,很多湖北人的生計才更有著落。
可以說,海霞所代表的,正是這樣一群急農民所急的媒體人形象。
馮鞏:
他的作品反應農民生活本質
馮鞏是國家一級演員,他創作的節目不媚俗,也不概念化,在遵循藝術的規律下,深刻的反應出農民、以及生活的本質,很有樹正氣、悅民心的作用,不僅為相聲的創新發展作出了貢獻,也對表達、傳達人們的生活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馮鞏創造出了一種與觀眾直接對話溝通的喜劇方式,不僅可以有效「代入」觀眾,而且一句俏皮話、一個生動表情、一個滑稽動作的瞬間就讓觀眾產生「參與感」「對話感」,因此也獲得了一種只有馮鞏才有的獨特的喜劇效果。他塑造的喜劇人物形象往往能令觀眾會心一笑,從中體味百態人生,感悟人間滋味,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一樣也不少。
馮驥才:
他是「傳統村落保護第一人」
馮驥才是當代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畫家,與此同時,他還是「傳統村落保護第一人」。
已過古稀之年的馮驥才目前已經漸漸遠離作家的光環,一年中有多半時間都在中國那些瀕臨消失的古村落間奔走,出現在媒體和公眾面前談論的也都是古村落保護。馮驥才認為,古村落的價值絕不小於萬裡長城,搶救古村落就是和時間賽跑。
當他發現民間文化遺產被破壞的時候,開始身體力行跋山涉水費心費力去投身宣傳和保護文化遺產,他提出和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以及傳統村落保護等文化行為對人文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現在馮驥才的觀點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但仍無法阻擋城鎮化大潮下傳統村落的消失。
了解這六位推廣大使之後,相信你對上面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而我們關注「中國農民豐收節」這一話題,不僅僅是回應社會熱點,更是因為這一話題經常出現在考場上,下面學霸貓就給大家詳解一道與此相關的作文題,請你聽好了▼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2018年6月21日,國新辦就「中國農民豐收節」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長表示,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秋分時節,全國處處五穀豐登、瓜果飄香,廣大農民共慶豐年、分享喜悅,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正當其時。
請發揮聯想和想像,寫一篇記述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文章,或針對怎麼過中國農民豐收節,寫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題目分析
本題目為時事信息+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材料為新聞事件,要求考生就農民豐收節這一事件進行寫作。從立德樹人的層面,考查考生等社會參與意識;從思維的層面,考查考生的思辨力,及國家大政方針的深刻認識。考生可以寫記敘文描繪家鄉的農民豐收節,也可以論述農民豐收節的意義及如何過好農民豐收節。此題很好地考查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參考立意
01.適合記敘文的
1.秋風送爽果飄香。
2.慶豐收,曬豐收,盼豐收。
註:記敘文應主要突出聯想和想像,從民風民俗中,描繪豐收節場景
02.適合議論文的
從國家層面:
1.慶五穀豐登,盼國泰民安。
2.碩碩豐收果,殷殷華夏情。
從農民層面:
1.農民的節日,國家的關懷。
2.稻花香裡說豐年。
從社會層面:
1.慶豐收,話富強。
2.慶豐收喜悅,傳中華基業。
註:議論文應主要從不同角度來談豐收節的意義,怎樣過好豐收節,豐收節對農民的關懷及對國家、社會的作用。
範文展示
慶五穀豐登,傳中華文明
從2018年起,每年的秋分,是中國農民豐收節。對廣大農民來說,這是黨和國家對農民朋友的關懷。在我看來,農民豐收節,慶的是五穀豐登,傳的是中華文明。農民豐收節,是農民的節日,更是我們所有炎黃子孫,牢記傳承、感恩和節儉的一個節日。
羅素曾言,中國是唯一一個文明沒有中斷過的國家。是什麼力量使華夏文明從未中斷?答案就是農耕文化的繁盛。從古代的深耕細作到新科技農業,農業一直是我們的立國之本。古代天子要耕籍田,皇后要行親蠶禮,都是祈求五穀豐登。而今,我們舉辦農民豐收節,不僅僅是慶豐收,更是要讓我們牢記使命與責任,努力珍惜當前的美好生活,銘記先人的農耕知識,傳承在農耕文明中滋養的優秀傳統文化,讓華夏文明之花永不凋謝。
隨著科技的發展,工業文明興起,第三產業繁榮。農業的基礎地位雖未動搖,但是農民卻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付出的辛勤勞動和收入並不成正比,以收入來說,他們是社會上最渺小、最卑微的群體。農民豐收節的設立,讓農民朋友看到了黨和國家的關懷,讓農民朋友們知道,縱然他們幹著最辛苦、最卑微的職業,國家沒有忘卻他們。正是有了他們的默默耕耘,才有國家富強的基石。農民豐收節,讓我們學會感恩腳下的這方土地,更感恩在這方土地上耕耘的父老鄉親,是他們的辛勤勞動成就了美麗的中國夢。
《朱子家訓》曾言「一粥一飯當思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幼兒園的小朋友便會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正是農民朋友面朝黃土背朝天,櫛風沐雨,無論冬夏,不斷地辛勤勞作,才有了我們的一日三餐。現在,國家雖然富強了,但是我們依然不能浪費糧食。因為我們浪費的雖然是自己的錢財,但本質上卻是缺乏對農民勞動成果的尊重。從一粒種子到最後的顆粒歸倉、擺上餐桌,這中間凝聚了多少人的勞動成果。我們輕易拋棄的不一粒粒糧食,而是我們的個人美德。所以,無論我們多富有,都不要忘記節儉。農民豐收節,讓我們牢記,不管五穀如何豐登,我們都應學會節儉。
瓜果飄香,碩果纍纍。農民豐收節,讓我們和農民朋友一起沉浸在豐收的快樂裡,也讓我們新時代的每一個中國人,學會傳承、感恩和節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