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本是一種非常悲壯的情懷,但如果安在二戰時期日本人頭上又會如何?也許有人認為戰爭無正義,但筆者反對這種說法,以侵略為目的的戰爭永遠是邪惡的,而反抗侵略者就是正義的。因此,儘管那時的日本人捨生忘死為國奮戰,依然不值得世界為他們點讚。
01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苦難,超過50個國家、20億人口陷入戰火中,諸國化為火海,英雄悲壯犧牲。直到今天,世界上依然處處遺留著二戰留下的創傷,很多老人依然忘不掉那段地獄般的歲月。對於中國人而言,二戰時抵抗的對象是日軍的侵略。日本最後的崩潰大概是從廣島和長崎的核爆開始的。不過到了後來,卻有人說二戰日本核爆死傷無數,美國這一做法實在太過殘忍,但更多理性的人會反駁說原子彈下沒有無冤魂。為什麼這麼說呢?日本女性的所作所為給出答案。
中國老百姓看了這麼多年抗日神劇,但筆者想真正了解這場戰爭的人大概寥寥無幾。比如最核心的問題,日本為何要入侵我國?且不說有沒有這個能力,國際上那麼多國家看著,這麼幹只會成為人類公敵。所以教材上提到的「三月亡華」是什麼意思?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只是當時日本陸軍吹的一個牛,而且他們根本沒有滅亡國民政府的打算。日本政府的初衷是打一場小規模戰爭,取得我國東北土地,並逼迫國民政府承認偽滿洲國的合法性,順便再訛詐一筆賠款,因為當時日本再不發動戰爭,國內就要破產。
只是讓日本政府沒想到的是,他們的戰略目標一個都沒達到:首先國民政府不投降,他們拿不到賠款,去搶比日本還窮的我國更是笑話;其次戰爭的規模不是那麼好控制的,這一打雙方就打出了火氣,幾乎是不死不休,日本人侵略越激烈,東北地區敵後抗日勢力就越活躍,所以日軍甚至連一個穩定的後方基地都沒有。至於偽滿洲國,那更是個扶不上牆的爛泥,直到二戰結束都沒能翻起一點浪花。
02
雖然聽起來當時的日本挺慘,但其實日本國民都早已陷入了軍國主義的狂熱中,對他們而言,只要不停為天皇奮戰就是對的。所以那個時期所有日本青年都爭著要參軍,而日本女性也紛紛支持自己的男友或丈夫去參軍。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井上千代子,因為她發現丈夫不舍拋下新婚燕爾的她上戰場,為了堅定丈夫的決心而選擇自殺。井上千代子因此成為了當時所有日本女性的楷模。
日本政府也很「民主」的給了本國女性一個為天皇效力的機會:加入所謂的「女子挺身隊」,跟隨部隊一同走上前線。這個公告一出,幾乎整個日本的女性都為之瘋狂了,她們仿佛終於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中村英子,這名女子的丈夫是日軍軍官,已經犧牲,她為了繼續報效天皇而帶著女兒一起加入了「女子挺身隊」。相信大家都猜得到,這些女性最後都成了慰安婦。
03
隨著日本深陷戰爭的泥潭,國內幾乎所有外匯儲備都用來購買美國的石油,1940年朝鮮和日本的大天災更是讓日本國民吃飯都成了問題,這種絕境下的日本政府徹底瘋狂了,他們入侵了英國殖民地印度,把大半個亞洲都變成了戰場。又因為各國紛紛掐斷了與日本的貿易,最終鋌而走險偷襲珍珠港,對美國不宣而戰。
可想而知,這種瘋狂行為的背後是怎樣的窘境。但是這種窘境並沒有澆滅日本國民軍國主義的熊熊烈火,國內更多男性選擇參軍,女性則開始捐出一切能捐的,實在沒東西捐了就自己捐苦力,去工廠生產武器彈藥。而日本的中小學校裡,本該無憂無慮的孩子們無論男女都每天拿著竹竿練習刺刀,然後在課堂上接受軍國主義思想的灌輸。
當德國戰敗後,日本知道自己不投降不行,但是直到此時日本也想要垂死掙扎——通過展示武力和決心來取得談判桌上更多的籌碼,所以日本喊出了「一億玉碎」的口號,表明了要本土決戰的決心,這一切都是希望能夠體面地結束戰爭。但是美國沒有給機會,先後兩顆原子彈徹底破滅了天皇和一眾高層的希望,蘇聯的翻臉也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最終日本無條件投降。
結語
客觀公正來說,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算得上是第一強軍。而其之所以能稱為強軍,是來自其對天皇的信仰,所以有人會說「信仰使一個民族迅速走向偉大」,但是也必須記住,這種偉大的背後往往面臨著扭曲人性的瘋狂。所以,二戰中的日本民眾沒有無辜者,他們只是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的饋贈,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參考資料:
《白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