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安娜卡列寧娜》的改編硬是把一部時代巨作縮成了一部婚外情狗血倫理劇。但其實也未必是電影改不好原著,或許是《安娜卡列寧娜》就不適合改為小說。如果說世界上,哪本名著最難被改編成電影,這部《安娜卡列尼娜》必然榜上有名。全本小說近百萬字,雖然這本書的名字是女主名字,但是書中所表達的世界觀遠超個人生活或是情感挫折能概括,書中涉及政治、軍事、階級和宗教等等,每一條都是值得被後人反覆研磨的課題,可以說是俄國版本的《紅樓夢》都不為過。閱讀這本名著一是能在其中看到一個時代的社會縮影,其次還更佩服列夫託爾斯泰在當年那麼艱苦的環境下能擁有如此驚人的毅力,和超然於時代的觀點,所以想在兩個小時裡講完這麼一部巨著,實在太難了。《安娜卡列寧娜》以女主為引子,講述了生活在上層社會的貴婦人安娜,因為深受不了丈夫多年的冷暴力而逐漸覺醒內心對愛情渴望的自由意識,她出軌、離婚、與情人私奔,但是最終在他人的非議中和社會的壓力之下選擇死亡。安娜其實天性熱愛浪漫,但由於社會和家庭因素被迫嫁於卡列寧,她也曾與大多數人一樣對自我的命運妥協,臣服在規則、理教之中,最終還是覺醒並進行了自我救贖。但這本書能成為巨著,就在於它所表達的含義遠超個人角度的內心抉擇,而是人生的含義和選擇:生存和生活的終極區別。故事的人物多達上千位,內容除開個人情感經歷,更有對當時經濟、政治、社會的描寫和暗示,所以它所表達得更是整個社會的畸形和病態,還有這種結果對人們的影響和扭曲。是真正的能讓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看法的名著。但局域電影之中,就難免減去許多至關重要的情節和細節,使它失去本該表達的核心思想,流俗於一部家庭狗血片。除開對情節的處理,這部電影更大的失敗可能還在於對角色的定位和演員的選擇。女主是英國演員凱拉奈特莉,凱拉被譽為現代明星中最具有歐美古典氣質的女星之一,自然是美的,但她的美是一種拒人於千裡之外的,高嶺之花的冷豔,說她是英倫玫瑰誰都承認,可並意味著她能是外冷內熱、性感豐滿、豐潤猶存的貴婦安娜。再說男主角裘德洛更和原著中的卡列寧相去甚遠了,裘德洛單論顏值就超越帥站在眾生之上俯視了,就算是髮際線快退到後腦勺,就算是把他塞進件陳舊死板的軍裝服裡,都是難以抑制的帥氣和多情啊,這麼個人和古板冷漠、墨守成規的卡列尼簡直是雲泥之別啊,如果卡列寧真的長成裘德洛這樣的臉和多情的雙眼,安娜怎麼會出軌尋找真愛啊!其實綜合來講《安娜卡列寧娜》的電影,不能說是一無是處。強大的演員陣容,完整的劇情結構,蘊涵深意的暗喻情節設計,製作精良的服化,講究的場景設計和藝術性的構圖畫面。如果只是把它當做一部展現俄國風情的感情戲來看的話,這倒不失為是部好電影。但是以它作為名著《安娜卡列寧娜》的改編電影而言,是不太夠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