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畫外因|高冷之下,是安娜卡列尼娜可愛可憐的靈魂嗎

2021-01-11 澎湃新聞

「巡迴展覽畫派: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珍品展」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其中一幅克拉姆斯柯依筆下的神秘女子《無名女郎》,有關這幅畫種種時間和形象上的巧合,匯向了藝術史上的一樁公案:克拉姆斯柯依的《無名女郎》,人物原型是不是託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

伊凡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無名女郎》, 1883年,藏於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她的高,是用眼神把你貶入塵埃裡的高;她的冷,是煙花碎屑中拾得滿地蕭瑟的冷。高冷背後,是一個自尊到了敏感以至於脆弱的靈魂。

關於克拉姆斯柯依的這幅《無名女郎》,百科簡介裡對她有兩個粗線條的定義:其一,19世紀俄羅斯知識女性的寫照;其二,19世紀俄羅斯新潮女性的形象。亞歷山大二世時代的俄羅斯,一位觀念前衛的知識女性,如果不與她所處的時代格格不入,那不科學。精神版圖五彩斑斕,卻不幸墮入全民色盲的世道。生活是古板的,情感是乏味的,選擇是矛盾的,內心是彷徨的,當代話語是:不知道自己的未來該往哪兒擱?所以,只能用高冷的面具來與環境作切割,其實是逃避。

其實,在她高冷麵具下面有一簇將滅未滅的火。

「在她短促的一瞥中,能發現她臉上有一股被壓抑著的生氣……仿佛她身上洋溢著過剩的青春……她故意收起眼睛裡的光輝,但它違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隱隱約約的笑意中閃爍著。」

以上段落,或許才是對《無名女郎》神情最貼切的描述。而這,是《安娜卡列尼娜》裡渥倫斯基對安娜的初印象。劇本如下:莫斯科彼得堡車站,渥倫斯基在等候自己母親時,邂逅了來自彼得堡的貴夫人安娜。當然,渥倫斯基本人也是一個「來自彼得堡的花花公子」。

無名女郎與安娜卡列尼娜,兩個女人有何關聯?要從創作她們的人——克拉姆斯柯依和託爾斯泰之間的關係說起。

眾所周知,克拉姆斯柯依是「巡迴展覽畫派」的創始人。在告別聖經神話、走向現實生活的藝術探索之路上,克拉姆斯柯依最擅長的題材是人物肖像,尤其是那些與他同時代的藝術家的肖像。走進他畫布裡的藝術家有列賓、希施金、託爾斯泰、特列恰科夫等等。愛屋及烏,克拉姆斯柯依也習慣於將藝術家作品中的人物也納入自己筆下,譬如他的成名作《美人魚》就是取材自果戈裡小說《五月之夜》,他最具震撼力的作品《基督在曠野》就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小說《怎麼辦?》的情境嫁接。

十九世紀俄羅斯的知識分子,就像曠野中的基督一樣孤寂,被自己的思想壓得透不過氣來。而思想家中最深刻者託爾斯泰,更是沉重得近乎窒息。

克拉姆斯柯依是第一位給託爾斯泰畫肖像的畫家。他的這幅《託爾斯泰像》,比之他學生列賓的同名作品,少了一份閒適,卻多了一份專屬於社會批評家的濃烈。值得一提的是,克拉姆斯柯依為託爾斯泰畫肖像的那一年(1873年),恰巧也是託爾斯泰動筆寫《安娜卡列尼娜》的時間。

列賓《列夫·託爾斯泰肖像》1887年

種種線索,匯向了藝術史上的一樁公案:克拉姆斯柯依的《無名女郎》,人物原型是不是託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

跨藝術門類的比照是一個有趣的過程。畫家筆下的女郎以冬季彼得堡為背景,恢宏的亞歷山大劇院旁,朦朧潮溼的天空,白雪覆蓋的屋頂,馬車上的女郎側身端坐,藍色貂皮手籠,白色綴花的帽子,紫色的領結,渲染出北國上流社會女性的貴氣。而一如前文,作家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正是來自彼得堡的貴夫人。

畫上的貴夫人和書中的貴夫人,還有一個突出的共同點,都有著濃密的睫毛。睫毛濃密,貴夫人高冷麵具上叛逆的異類。它是一個讓作為藝術形象的女人,可愛指數飈升的生理細節。就像渥倫斯基與安娜初次見面後,借用其母渥倫斯基伯爵夫人之口所表達的感受:她真可愛!

一位有著濃厚睫毛的可愛女人所隱喻的內容,光憑邏輯就能破解,那就是作為一個人的正常的情慾。《安娜卡列尼娜》整個故事的展開,就是以貴夫人安娜撕掉高冷麵具、追求幸福愛情為基點。不過故事的結局,也是眾所周知,安娜最終上演的是一出愛情悲劇。釀成她悲劇的,是她丈夫卡列寧的虛偽、她情人渥倫斯基的冷漠,以及哪怕小說出版一個多世紀後依然存在的倫理規訓——婚姻中的人沒有資格追求愛情。這是不可饒恕的幸福,也是不可饒恕的罪孽。背負這種罪孽的人,可愛亦可憐。

從這個角度說,戴著一副高冷的面具,不失為被情慾折磨之人的自我保護。只是,這副高冷麵具對於被保護者而言,是絕望的,並且看似漫漫無期。

克拉姆斯柯依在創作《無名女郎》的時候,是否受到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影響,不得而知。但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時期,俄羅斯社會「混亂與建立」的焦灼,人性束縛與覺醒的纏鬥,應該是畫家創作的心理背景。所以,無名女郎的模特無論是誰,哪怕是亞歷山大劇院一個不知名的演員,她的身上都有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子。

有趣的是,託爾斯泰在談及寫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動機時說,他是在沙發上一邊思索一邊與瞌睡作鬥爭的時候,一個美麗女人的幻影從他面前掠過——她,有一雙含怨帶恨的眼睛。

後來,不約而同,託爾斯泰在小說裡,克拉姆斯柯依在畫布上,為這雙含怨帶恨的眼睛飾上了濃密的睫毛。

相關焦點

  • 《你好生活》女孩說朱迅像安娜公主,尼格買提問是安娜卡列尼娜嗎
    1月6日,在今天播出的《你好生活》中一個新疆女孩看見朱迅後脫口而出,「姐姐你好像安娜呀!」不得不說,一旦接受了這種設定,麻花辮再加上這雙大眼睛,朱迅就是就是安娜公主本人!被小女孩這麼一誇,朱迅估計得開心好幾天吧。不過尼格買提問安娜是誰?是安娜卡列尼娜嗎?真的好好笑!
  • 《安娜,卡列尼娜》a赴湯蹈火婚外戀,只有一個結局卻
    安娜、卡列尼Na和倫斯基之間的愛是一瞥的悸動嗎?或者當情感控制理智,像飛蛾撲火,自我毀滅?Fu倫斯基是俄羅斯上流社會的花花公子,他看到更多不同膚色的女人在她們之間遊蕩,他總是很快樂,不相信愛情,他每天都在談論與女孩和年輕女性的愛情,並憤世嫉俗地生活在自己的快樂中。
  • 《安娜,卡列尼娜》一場赴湯蹈火的婚外情愛情,結局卻只有一個
    安娜,卡列尼娜,跟伏倫斯基的愛情,是驚鴻一瞥的悸動?還是當情感控制了理智,就如同飛蛾撲火一般自我毀滅?當他看到安娜的一瞬間,被她驚人的美貌吸引,悸動的心無法控制自己的理智,隨即拋開了戀愛了許久的吉娣,對安娜卡列尼娜展開了熱烈的追求。明明知道安娜卡列尼娜有家庭,還是被她開朗陽光熱情快樂的性格吸引,不顧一切去追求不屬於自己的幸福。
  •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平凡女人的不平凡一生
    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託爾斯泰,也是優秀的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除了《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也是其代表作。就作者個人來說,他出身於貴族,最後成為一個徹底的清教徒,他敢於和當時的社會作鬥爭,在她筆下的人物,或多或少的帶有一點他的個人色彩,如人物安娜卡列尼娜便是敢於和當時的社會作鬥爭的代表人物。在這部作品當中,作者巧妙地運用愛情來表達對腐朽的俄國上流社會的不滿,切入點不落俗套,以一個女人的一生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所想要表達的,值得一讀。
  •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安娜的一生
    看完了《安娜卡列尼娜》。故事一開始是可憐的是陶麗面對丈夫的出軌,無能為力。她的生活全部是為了她那五六個孩子。陶麗勤儉掎家。她一直以為她的愛情她的生活幸福美滿,可是在她發現丈夫出軌後便轟然倒塌了。安娜來做說客。在火車上遇見優倫斯基的母親,兩人一見如故,聊的很開心。在車站,有人臥軌自殺,那也是她第一次見到伏倫斯基。
  • 《安娜卡列尼娜》:多個家庭圖景的交織
    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描繪了多個家庭的生活圖景,它不僅僅專注於安娜和卡列寧一個家庭的敘述,反而還囊括了奧布朗斯基和道麗、列文和吉蒂兩個家庭的故事。就像作品開篇說的:「幸福的家庭有同樣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 《安娜卡列尼娜》| 沉淪虛實之間
    考慮到表現形式的特點,本劇在編排上將故事情節簡化,除了部分細節的刪減外,最大的改動是列文與吉蒂的支線被大幅抽出,將表演的重心放在安娜的故事上。如果說託爾斯泰的原著是望眼19世紀俄國社會百態的全景畫卷,本劇就是著眼特定人物故事片段的細密畫,前者恢弘壯闊,具有時代視野,後者雅致考究,偏重個人情懷。與情節減法對應的是人物內心加法。
  • 《安娜卡列尼娜》:生命在哪裡,奇蹟就在哪裡
    《安娜卡列尼娜》是託爾斯泰第二部裡程碑式的長篇小說,創作於1873—1877年 。作品由兩條既平行又相互聯繫的線索構成條是安娜與卡列寧、伏倫斯基之間的家庭、婚姻和愛情糾葛:#安娜卡列尼娜#一條是列文和吉娣的愛情生活及列文進行的莊園改革。
  • 《安娜.卡列尼娜》裡10句熠熠生輝的名言,給人啟迪與深思,收藏
    託爾斯泰是俄國文選巨匠,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就像中國的《紅樓夢》一樣蜚聲文壇,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也是非常精彩好看的一部經典名著。對於人性的描述,託爾斯泰也和曹雪芹一樣的思維,不把人物粗暴簡單化,強調要用有血有肉的手法,不批判,不議論,把他們各自的狀態真實呈現出來,也唯其如此,他寫的《安娜。
  •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女人的果敢與瀟灑
    「我是原創作者紅萍果兒,專注於文學文章創作」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女人的果敢與瀟灑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本俄國著名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列夫託爾斯泰用了整整四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著作。
  • 《安娜卡列尼娜》:真正智慧的人,都懂得權衡生活與童話
    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帶我們走進了一個女人跌宕起伏的悲慘一生,同時也展現了造就這一悲劇的背後原因。無愛的婚姻安娜卡列尼娜18歲時便嫁給了亞歷山大卡列寧,那是一位在官場中地位顯赫的人物,然而這段看似美滿的婚姻實則早已暗流湧動。這天,安娜的哥哥斯蒂瓦因婚外情與其妻子關係破裂,焦急的她連忙穿衣戴帽,趕去遠在莫斯科的哥哥家。
  • 外媒曝BCC將拍《安娜卡列尼娜》劇集,《名利場》編劇加盟
    俄國文學大亨託爾斯泰的巨作《安娜卡列尼娜》自登報連載以來就廣受好評,即使已過一百多年,仍是很多人手中的經典讀物。對於經典作品,翻拍成影視作品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樣也是為了更好得傳承經典。《安娜卡列尼娜》被多個國家翻拍稱各種版本,近期,也有消息稱英國BBC將投資拍攝新劇集,這也引起了不少書迷的熱切關注。根據相關消息,新劇集仍處於籌劃階段,將由《名利場》的編劇格溫妮絲休斯來運作,劇情基本未變,繼續講述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劇人生及愛情故事,其它相關信息還未確定。
  • 經典影片在線觀看 ▏安娜卡列尼娜
    說到託爾斯泰便想到安娜卡列尼娜。說到安娜便想到那句經典的開場語: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一起觀看電影《安娜卡列尼娜》 ▼說明:本片伯納德·羅斯執導,蘇菲·瑪索主演,1997年美國影片。又名《愛比戀更冷》、《浮世一生情》。
  • 從《安娜卡列尼娜》到《包法利夫人》:淺談安娜和艾瑪悲劇的異同
    文/陽光緣素讀完《包法利夫人》,細品主人公艾瑪的悲劇,讓我想起了《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不同階級下的女性,卻有著相似的命運。依稀記得,當年讀完《安娜卡列尼娜》的那個下午,我在宿舍的床上呆呆地坐了近兩個多小時,我呆呆地看向窗外,看著那些抱著書下課回來的女學生。她們三三兩兩結著伴兒,邊走邊笑,花一樣的年紀,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我想,那應該就是安娜結婚前的樣子吧!
  • 安娜卡列尼娜婚內出軌,為愛付出一切的女人,會幸福嗎?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美麗優雅的上流社會貴婦,丈夫卡列寧比她年長20歲,不解風情,一心只想著他的政府工作,醉心功名,孜孜於公務!安娜雖跟丈夫的感情不是很好,但是也相敬如賓,維持著家庭的溫馨生活!她非常愛她的兒子謝遼沙,因此在沒有遇到沃倫斯基的時候,她從未想過離開這個家!
  • 《安娜卡列尼娜》感性與理性永恆交錯,只有情慾的愛終將消亡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世界名著有很多電影版本,這裡分享的是2012年大陸上映的一版。在這部電影中,充滿舞臺感,從富麗堂皇的官邸轉身到華麗的舞會,再一轉身又到了美麗的田園中。時而又是兩個人充滿欲望火焰的眼神。在很多時候,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追求個人解放的典型人物,生活在虛偽的上流社會,勇敢面對真實的內心。
  • 《安娜卡列尼娜》感性與理性永恆交錯,只有情慾的愛終將消亡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世界名著有很多電影版本,這裡分享的是2012年大陸上映的一版在很多時候,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追求個人解放的典型人物,生活在虛偽的上流社會,勇敢面對真實的內心。然而在這部電影中,似乎在不斷地場景轉換中可以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追求情慾是否就是真實?走向社會是否就是冷血虛偽?追求個人解放是否就要讓身邊的人全都受到懲罰?
  • 在《安娜卡列尼娜》這部電影中,你對片中的安娜有什麼樣的看法
    作者顯然並不否定安娜的追求愛情,甚至不制止安娜動心後的越禮行為,卻指引著安娜一步步走向毀滅,走向黑暗無盡的車軌,用沒有信仰不配走向天堂的死亡方式作為她的悲劇結局,但是安娜是多麼的內省,臨死之前她甚至沒有任何怪罪,沒有抱怨,沒有憤恨,用儘自己靈魂裡最深處的力量,向上帝禱告:主,請寬恕我。安娜的丈夫是一個貴族,紳士、有名望。當時所有的貴族包括貴婦似乎都秉持著愛情是年少時的幼稚,嗤之以鼻。
  • ——帶你共讀《安娜卡列尼娜》上
    Groove Coverage - She03:50來自何茹何菓的經紀人Hi,我是愛看書的何茹:最近看了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是這樣子的:話說在遙遠的彼得堡,安娜受哥哥斯基華的邀請來到了莫斯科。斯基華和伏倫斯基一起來到火車站接妹妹和母親。
  • 《安娜卡列尼娜》:世間可有心如止水的愛情?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長篇小說,被譽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曾被改編成多個版本的電影搬上螢屏。 01、面對渥倫斯基的追求,安娜一開始明顯是抗拒的,這來自她的教養和理智,也來自女性特有的矜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