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龍飛的自我規劃中,2019年原本是「抉擇」的一年。
這一年,當兵已經14年的李龍飛,面臨「進與退」的人生抉擇。
作為一名資深汽車駕駛教練員,他只需按部就班地幹好熟悉的工作,帶教兩批駕駛學兵,就能輕鬆度過在部隊的最後時光。然而,一切並未按李龍飛預想的情節發展。
2018年底,李龍飛所在的某司機訓練大隊被撤銷,在原基礎上新組建了西寧聯勤保障中心某輸油管線團。那天,部隊舉行了隆重的迎軍旗儀式,首任團長、政委向大家展示了新軍旗,宣布了新任務。與汽車打了14年交道的李龍飛,就這樣成了一名管線兵。
作為聯勤體制改革的見證者、親歷者,一年來,李龍飛和許多聯勤保障官兵一起,經歷了改革轉型的考驗。那天,營區張貼了「一切為了打贏」巨幅標語。李龍飛突然意識到,他的2019,將是「必須打贏」的一年。
事非經過不知難。適應角色轉變,完成各項任務,迎接部隊職能轉型……是「等靠熬」,還是打幾個衝鋒?走過2019,人生之路如何抉擇,李龍飛心裡已經有了答案。
「每臨大事要擔當,這是在改革和任務面前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素質。」在2019年年終總結報告中,李龍飛寫下這麼一句話:「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所生活的那個世界而奮鬥。」
2020年即將到來,李龍飛「get」(領悟)了新的年度規劃——「奮鬥」。
「老師傅」又變成「新徒弟」
萬事開頭難。團隊成立不久,李龍飛就感到了明顯變化:訓練任務重了。
改革後,單位性質從過去的「訓練教導機構」變成「全訓部隊」,訓練時長和訓練標準有了更高要求。
「一根輸油管線上百斤,沒有紮實的體能基礎,如何完成野戰輸油任務?」教導員趙超給李龍飛和戰友們定下體能訓練第一階段目標。
強化體能只是一個開始,後面還有更多「撓頭事」:全團缺教材、缺骨幹、缺裝備……
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一塊塊難啃的「硬骨頭」,隋海鵬和趙超心裡何嘗不知,隨便哪一個「缺」字,都能找出一大堆「沒法幹」的理由。但他們更清楚,改革當前,坐等「萬事俱備」只是不想擔當作為的託辭,不講條件去完成任務,才是每個人必須要有的態度!
「不懂就向別人學。」團隊決定分批派人到友鄰單位去見學。不久,李龍飛迎來了第一次接觸實裝的機會。
4月初,兄弟單位在青藏高原腹地開展野戰輸油演練,應西寧聯勤保障中心要求,管線團選派7人到現地觀摩,李龍飛有幸成為其中之一。
就這樣,李龍飛這個「老師傅」成了兄弟單位戰友的「新學徒」。
跨河流、翻高山、躍溝谷……「鋼鐵遊龍」在複雜地形上蜿蜒盤旋,李龍飛和戰友們深受觸動。深夜,他們在碰頭交流時,不約而同地表達了一個觀點:觀摩時間只有5天,機會難得,大家分頭學,能學多少算多少!
那幾天,李龍飛夜以繼日,在筆記本上梳理出了「勘察選線、管線鋪設、排空撤收、泵站開設」等10多個難點課目的重點內容。到了演練現場,他一抓住機會就「刨根問底」;晚上回到宿舍,再跟戰友交流研討。
可計劃趕不上變化。輸油演練開始了,各戰位緊張忙碌,官兵根本沒空為李龍飛解答他那些「密密麻麻」的問題。好不容易等到一個上等兵有了空,他趕緊上前請教管線連接的「竅門」。
由於缺乏實裝操作經驗,李龍飛那種「牛角尖」式的詢問,惹得上等兵不耐煩了:「班長,這麼簡單的問題,咋還不明白呢?」
李龍飛聽得一愣:當新兵剛學駕駛時,班長曾這樣批評過他……一晃自己成了「老師傅」,已經10年沒挨過訓的他,仿佛又回到了從前。
現場時間緊,李龍飛乾脆要來那位上等兵的電話。那天,他一口氣記下了3名參訓戰友的號碼,幾通電話打下來,心頭的問號被一個個拉直。
一天晚上,李龍飛的妻子錢媚有急事給他打電話,可電話一直佔線。接通電話,錢媚抱怨道:「這麼晚,跟誰一直打電話?」李龍飛老實回答:「跟『師傅』請教一個問題。」
錢媚撲哧一笑:「看來你這師傅當得不合格,現在又成了徒弟。」李龍飛笑著回答:「重新找回年輕的感覺,真好!」
學會「像管線兵一樣思考」
李龍飛被上等兵「批評」的消息,很快傳遍全團。「『老師傅』還能挨批?」戰友們議論紛紛。
作為單位助理教練中的佼佼者,入伍14年來,李龍飛跑過50多趟川藏線、帶出了200多個駕駛學兵,駕駛、修理技術堪稱一流,教學中以嚴格著稱,平時沒少批評人……
其實,挨批算不上什麼,讓李龍飛真正不適應的,是業務範疇的調整。
過去當師傅,坐的是駕駛室,幹的是技術活,風吹不到、雨淋不著,冷熱不適還有空調,像洗車擦車這樣的「雜活」,根本輪不到他這個師傅動手。
但管線輸油則不同,扛鋼管、巡線、排除險情……樣樣都是體力活兒,越是老兵越要衝鋒在前。工作的舒適度跟過去相比,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轉型要從轉變習慣開始!」「老師傅」們的不適應,被團領導敏銳察覺。團裡組織了一次教育活動,教育主題就是團長隋海鵬動員講話的開場白:「放下安逸、放下習慣、放下榮譽,改革需要『殺出一條血路』來。」
打那以後,李龍飛很少再提「跑川藏線」「抗震救災」這些「當年勇」,他把獲獎證書都壓在了箱底。
第二次外出觀摩,李龍飛做了充分的準備——他不僅要自己學好,還要寫出一套「訓練教學法」,把管線兵的「新技能」儘快教授給戰友。
對於「駕駛訓練教學法」,李龍飛再熟悉不過。只要按照教學法中的明確步驟,「一步一動」地練,學兵就能輕鬆掌握。
野戰輸油中,連接兩根管線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步驟。觀摩時,李龍飛請教如何編寫管線連接的「訓練教學法」,卻被「師傅」給懟了回來:「裝好橡膠圈,兩個卡口對接,一看就懂啊,還要啥教學法?」
果然,李龍飛發現,雖然「對接管線」的操作流程淺顯易懂,不需要分步驟、分環節施教,但訓練要義是「反覆練習、掌握技巧」,這與重技術的駕駛訓練有很大區別。
他還發現,不僅是管線連接,在線路勘察、故障排除、應急處置等課目中,其組訓方式和訓練重點,也與自己理解的「訓練教學法」有所不同。
「要轉變的不僅是訓練方式,還有思維習慣。」意識到問題癥結後,李龍飛改變思路,決定從夯實理論基礎開始,培養管線兵思維。
他搜集來不少關於野戰輸油管線的專業書籍,仔細研讀,慢慢學會「像管線兵一樣去思考」。
那天,李龍飛在學習營裡「應對駐地自然災害處置預案」時提出:為貼近新使命任務要求,將行動應對重點從「運力保障」變為「做好用水、油料的輸送保障」。
營領導認可了李龍飛的想法,並讓他參與到「營戰備預案」的修訂完善中。那次,李龍飛提出10條建議,全部被營部採納。
如今,李龍飛「像管線兵一樣思考」的態度,正在影響著身邊更多的戰友。
轉型的路上,他不是一個人在奔跑
曾經有一段時間,李龍飛覺得,團領導的想法有些「冒進」,只因團長不止一次地提出「要在年內基本形成保障力」。
「本來就是『零基礎』,有的專業設備還未配發到位,要想初步形成保障力,談何容易!」 李龍飛憂心忡忡。
「世界上沒有過不去的河,只要想幹,辦法總比困難多。」很快,團裡拿出對策,再次邁開「走出去」的步子:利用各種機會,分期、分批派出官兵接受訓練,讓大家在實踐中摔打錘鍊。
李龍飛再一次得到了學習的機會。
今年6月,李龍飛參加西寧聯勤保障中心組織的野外專業集訓。白天訓練安排已十分緊湊,夜裡,他又叫上幾個戰友「摸黑」去場地練習,再到飯堂討論總結、打著電筒撰寫心得……
讓李龍飛印象最深的,還是在廣東韶關的一次輪訓。
那是多家兄弟單位一起組織的演訓。同場競技,相互之間難免有比較。由於專業基礎薄弱,李龍飛所在團在各個課目中的表現,均不如其他幾個團。
李龍飛心裡憋著一口氣。一次考核中,他賭氣似的「拼命」扛著鋼管,在山路上撒開了腳丫跑。堅硬的鋼鐵硌得肩頭生疼,他咬牙忍著;出現滲漏險情,為節約時間,他徒手搶修,全然不顧油料對皮膚的腐蝕性……
由於訓練強度大,李龍飛的肩膀腫得老高。晚上,他到隔壁帳篷借藥膏,卻發現團長隋海鵬也光著膀子在擦藥……李龍飛這才意識到,在推動部隊轉型的路上,他並不是一個人在奔跑。
翌日氣溫飆高,李龍飛剛上訓練場不久,衣服就被汗水浸溼。「咕咚咕咚」灌下一整壺水,他還是感覺頭昏。終於,在巡線的路上,他眼前一黑,摔倒在地。
再次清醒過來時,李龍飛躺在門診部的病床上……那天,參加演訓的共有4人中暑,一個接一個從訓練戰位上被抬下來。
從駐地四川到青海,從廣東到甘肅……2019年,李龍飛奔跑的足跡,遍及祖國各地,在外訓練時間長達3個月。他和百餘名戰友一起,藉助「別人家的裝備」錘鍊技能,填補了專業訓練空白。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龍飛漸漸感到,他們距離團長制定的訓練目標越來越近。
11月初,上級組織管線團在陌生地域進行實鋪實輸演練,全面檢驗團隊一年來的訓練成果。
李龍飛和戰友們在山谷間架起了一條輸油管線,成功將軍用油料輸送到指定地域,實現了考評組「快速高效」的保障要求。
你看見世界的樣子,就是你的樣子
「汽車駕駛」在李龍飛身上留下的始終是衝鋒的印記:「汽車兵永遠一往無前,無懼困難!」
油料輸送任務過程中,必須定時給指揮所匯報「小時流量」,一般是先通過測量裝置,計算出單位時間內的輸出流量,再換算出結果。
通過反覆操作,李龍飛摸索總結了一套方法,不僅簡單方便,而且提高作業效率。目前,這個方法得到了上級業務部門的認可,被友鄰單位採納。一名老管線兵佩服地說:「如今當好管線兵,還得善於思考。」
李龍飛感謝汽車兵的經歷,正是這段經歷讓他熟悉各類機械原理。而這個素質正是操作輸油泵站需要的。
深冬的一次輸油任務,因地形落差較大,泵站功率不夠,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輸油。經反覆測算後,李龍飛建議「每隔1公裡,增設1臺輸油泵」。
這個大膽的提議,讓在現場指導的技術專家不禁豎起大拇指:你們是一支有創新活力的團隊。
「你什麼樣,你的部隊就什麼樣。」團領導將團隊取得的成績,歸功於李龍飛和戰友們的共同努力。
但李龍飛更喜歡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來總結這一年的收穫:「你的樣子,就是你走過的路、你看過的書、見過的人。你看見世界的樣子,就是你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