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飛機來說,空速管可能就是會引起效應的「蝴蝶」

2021-01-15 騰訊網

來源丨航空知識

空速管也被稱作皮托管、總壓管、總-靜壓管,是飛機上最重要的感應器之一。它能夠測量周邊氣流的總壓(也稱全壓)和靜壓,並將數據傳送給飛機的計算機和飛行儀表裝置。

多起看似匪夷所思的空難,與空速管故障有關係。

空難復盤

1996年2月6日,伯根航空301號執飛從多米尼加共和國的普拉塔港到德國法蘭克福,途徑加德蘭和德國柏林的特許航班。因為原定班機出現了機械故障,所以臨時換用了一架已在機場停駐了3周的波音757-225。

這趟伯根航空301號的機長是艾哈邁德·埃德姆(Ahmet Erdem),經驗豐富,光757型就累計飛行了1875小時。副駕駛是艾庫克·傑今(Aykut Gergin),僅飛過71小時的757型客機。

晚上11點03分,301號航班獲準從08跑道起飛。起飛過程中機長發現他面前的空速指示器(ASI)與副駕駛的不一樣。但很奇怪,他並未按程序中止起飛。

到達預定高度後,機組成員開啟了自動駕駛模式,讓飛機繼續爬升。然而電腦幾乎立刻發出警告,提示飛機速度過快。與此同時,副駕駛面前的空速表顯示飛機速度過慢。

自相矛盾的警報信息,讓機組成員困惑不已。機長決定通過拉起機鼻來減速。很快駕駛艙又響起了失速警報的聲音。

失速警報導致機長的操縱杆不停震顫,姿態偏差指示器顯示飛機迎角過大;在距海平面7000多英尺的位置,飛機又急速向右側滾。於是機組成員決定讓機鼻下俯,以減小飛機迎角。

此時飛機已接近失控,聖多明哥航管卻未發覺異常。很快,伯根航空301號航班從雷達屏消失了。飛機在起飛5分鐘後摔進海裡,機上無一生還。

事故調查

這是波音757投入商業航班運營後,發生的首次空難。搜救人員趕到失事海域,根據經驗判斷,認為飛機是以極大的速度墜入海中,且在巨大的衝擊力下解體了。

調查組很快接收到了黑匣子的信號,由此推斷飛機殘骸在海面下7200英尺的地方。這種深度,給打撈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

調查人員首先整理了能夠打撈到的殘骸,發現飛機墜海前,乘客得到過預警。

根據後續打撈上來的黑匣子數據,專家們發現,飛機剛切換為自動駕駛模式,就開始機鼻上仰,直至迎角達到了15°。與此同時,飛機空速遠超出應有的速度。

再查當時駕駛艙的聲音記錄,他們得知在地面滑跑階段,機長發現了自己面前的空速表有故障,但沒有中止起飛。

飛機進入爬升,機長與副駕駛的空速表顯示差異愈加大了。這說明,與機長面前空速表相連的空速管應該出現了堵塞。地面滑跑時,因堵塞物,空速管內流過的氣流壓力就會變小,顯示為速度較低。

爬升時,同樣因堵塞物,空速管內的氣體無法順利流出。而因高度變化較大,被堵的氣體會膨脹,顯示為速度較高。

這支被堵塞的空速管,不僅會將數據傳遞給機長面前的空速表,還會輸入飛機計算機,用於計算當前飛機相對地面的速度。

所以一切換自動駕駛模式,飛機計算機立刻根據錯誤的空速輸入,發出了指令——讓機鼻上仰至最大容許值。

機鼻上仰,直接導致飛機減速,於是操縱系統又發出了失速警告。

機長面對自相矛盾的兩個警告,選擇相信了錯誤的那個。從機長決定減油門的那一刻起,伯根航空301號航班的命運已經註定。

接下來,他們發現當天執飛班機進行過臨時替換。通過詢問,調查人員獲知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飛機曾在機場停駐過3周,而維修人員確定在此期間空速管上沒有任何遮蔽物。

就是那條著名的「飛行前取下」遮蔽物。因為停駐期間未有效遮蔽空速管開口,所以一隻泥蜂在裡頭築了巢。一個不起眼的疏失,最終奪走了近200條人命。

事故影響

301號航班事故後,專家邀請經驗豐富的機長們參加一個測試:在駕駛艙出現多個自相矛盾警報時,機組成員能否做出準確判斷。結果是不能。為此波音公司改進了駕駛艙的告警系統。

波音757上有3個空速管,卻強制計算機接入與機長面前空速表相連的。空難發生後,這一強制機制改成了,機組成員可任意指定接入其中一個空速管;且當3個空速管數據偏差過大時,駕駛艙會發出警報。

根據黑匣子信息,曾有一次避免空難的機會。當時副駕駛已經發現正確的操作是操縱飛機俯衝,以減小迎角。終因自己資歷尚淺等考慮,副駕駛選擇了遵守機長的命令。這一點,讓人重新思考了機組成員的決策方式。

相關焦點

  • 航空百科:飛機空速管堵了會咋樣?
    司古如是說/ 雲端春秋當飛機在爬升或下降中(有時候也可能在作業高度)穿越過冷水區域時很可能遭遇結冰現象。冰層如果附著在飛機主翼和尾翼等升力面上,就會破壞飛機的氣動特性,嚴重時可能導致飛機失控;如果結冰發生在飛機空速管這類大氣數據傳感器的開口部位,也會造成無法準確測量大氣數據,給飛行員操作帶來嚴重安全隱患。
  • 超人為什麼會飛?因為他有空速管
    空速管的設計空速管測量的是飛機相對於空氣的速度。它的安裝位置一定要在飛機外面氣流較少受到飛機影響的區域,一般在機頭正前方,垂尾或翼尖前方。但是空速管不可能做的無限長。因此,在沒有修正計算的情況下,為了提高精度,空速管的安裝位置,因機體擾動範圍大小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長度。空速管究竟取多長合適?通常需要通過流場計算或者風洞試驗才可以得到空速管長度的一個準確值。
  • 飛機上的「刺刀」:空速管的原理與現實中的問題!
    在很多飛機的機頭或機翼上一般都會有一根細長的管子。看起來如同佩刀一般,曾有笑話說這是飛機用於空戰的刺刀。能把敵方飛機捅出一個窟窿來。當然了,這只是網友開玩笑罷了。這根長長的管子就是飛機的空速管。這盒子是密封的,但有一根管子與空速管相連。如果飛機速度快,動壓便增大,膜盒內壓力增加,膜盒會鼓起來。用一個由小槓桿和齒輪等組成的裝置可以將膜盒的變形測量出來並用指針顯示,這就是最簡單的飛機空速表。
  • 殲15戰機現階段為什麼還裝有機頭空速管?
    空速管的安裝位置一定要在飛機外面氣流較少受到飛機影響的區域,一般在機頭正前方,垂尾或翼尖前方。為了安全起見,一架飛機一般會有2套以上的空速管。因為在機頭安裝的空速管,可能會對機載雷達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需要泡沫結構的金屬吸波材料來遮擋才行。而且機頭空速管的存在回與周圍大氣相互作用形成的激波幹擾將影響飛行器的氣動性能;特別是在大迎角飛行狀態時,其是引起頭部渦流及側向不穩定的因素之一,導致操控品質的下降;還有就是作為突出於飛行器正向表面的部件也影響到了飛行器的隱身性能。
  • 空速管結冰可能是導致俄飛機墜毀原因
    新華社莫斯科2月13日電(記者欒海)獨立國協下屬機構國際航空委員會13日發布公報說,11日失事的安-148型客機墜毀原因可能是空速管結冰。  國際航空委員會的調查人員在分析了失事客機黑匣子記錄的飛行數據後認為,飛機上負責監測並傳送大氣數據的空速管在空中結冰,使飛行員獲得錯誤航速信息,進而引發一連串「特殊情況」導致飛機失事。空速管原本配有加熱系統,但被異常關閉。  黑匣子記錄的數據顯示,客機起飛後,升至距地高度1300米空中、飛行時速達465公裡時開始出現「特殊情況」。
  • A320空速管
    近期工作中,遇到了一起A320飛機空速管故障,需要進行更換,通過這起排故,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A320飛機空速管的知識。空速管,又名皮托管、皮氏管,英文名"Pitot Probe",它的發明者是法國工程師Henri Pitot,所以現在一直就叫Pitot。
  • 戰機頭部為何要增加空速管?讓其保持穩定飛行,作用不可忽視
    在這個系統中,有一種很關鍵的部件儀器,那就是空速管。這種管子也叫總壓管,主要是用來測量飛機的飛行速度的,它是一種關於大氣數據的傳感器,雖然從外表上只是一個小小的管子,但是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利用皮托管的原理來精確地測量飛機飛行時候的大氣總壓和靜壓,然後將相關的數據傳遞給專門計算這類數據的裝置,通過各種計算公式的計算,從而得出控制飛行的速度。
  • 戰鬥機頭部的空速管,為何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部件?
    可以說,空速管為飛機的正常飛行提供了最基本的關鍵數據,也正因如此,目前世界絕大部分飛機(包括直升機)都不能擺脫對空速管的使用(民航客機是安裝在了機翼或尾部,F-22則是隱藏在座艙側下方),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配備。那麼,既然是如此重要的戰鬥機部件,為什麼說它讓人又愛又恨呢?其實通過F-22、F-15等飛機空速管的例子不難發現,儘量將空速管隱藏起來,是目前主流戰機的設計趨勢。
  • 空速管的無損檢測方法
    空速管是飛機上大氣傳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飛機飛行過程中,氣流從管頭進入空速管,傳感系統根據氣流狀況得到表示飛機飛行狀態的信號數據。飛機在高空飛行時所處環境溫度很低,空速管暴露在外部,因此進入管內部的水蒸氣容易結冰,加熱器是為了防止空速管內部出現結冰而造成堵塞影響氣流的正常流通。
  • 硬科普,小編百度了下空速管,等待打臉
    對於飛行來說,最重要的飛行參數莫過於高度、速度和升降速度,準確測量這些參數對於判定飛行狀態和正確操作飛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準確測量這些參數,需要依賴一套完整的全靜壓系統,特別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部件——空速管。空速管雖然不起眼,卻是飛機上最重要的傳感器之一。
  • 淺析:殲20空速管的取消 距裝備入役又進一步
    所以說,取消雷達罩中心位上的機頭空速管,對機載雷達的益處可能並不會是理所當然的那麼突出。其實機頭空速管的取消,最為直接體現的好處就是雷達罩的結構設計難度的降低。飛行時空速管受到壓力和彎矩影響時,剛性管體的應力會傳到複合材料的天線罩上,對作為基座的雷達罩的位置精度和受力不利,特別是在戰鬥機高速機動時的影響更為明顯,結構上的彈性變形會影響到空速管的測量效果。所以,機頭空速管對雷達罩尖端連接位置的材料強度要求和結構重量都很高較大,不利於根據雷達技術合理化設計雷達罩的結構。
  •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蝴蝶由於你的一個噴嚏,使氣流發生強運動,通過氣流之間力的作用,最終使美國的一朵雲達到了降水的條件,由於你的一個噴嚏,使美國降了一場雨!而沒有你的噴嚏,那個雲的運動也是一定的,降水就不可能了。下雨所謂蝴蝶效應,其實也是這個道理,蝴蝶在太平洋那邊扇了下翅膀,另一邊可能因此颳起颱風。
  • 空速管有多重要——看它導致的事故就知道了
    昨天,打開手機一看,又有新聞說伊朗一架客機墜毀,俄羅斯一架客機剛剛墜毀沒幾天,今天又墜毀一架,對於民用航空來說,2018可能需要小心一點。客機的空速管飛機平穩的飛行了一陣,大衛也感覺沒什麼問題,就對皮埃爾說,你監視好儀表就行,別的不要管,有情況叫我。自己也去休息了。
  • 殲31進度再更新,去掉空速管,測試航電和飛行系統
    如果照片屬實,這架「鶻鷹」可能配備了航空電子系統,已經進入原型機的新階段,從航空工業和沈飛的說法來看,先前試飛的「鶻鷹」可能都屬於技術驗證機,它們主要用來驗證飛機總體設計、氣動布局,還有隱身性能等技術,大約相當於洛克希德YF-22原型機的狀態。
  • 美國空軍發布B-2高清照,隱身戰略轟炸機空速管就是高大上
    ◎黑色三角區內的四個孔就是B-2的嵌入式大氣傳感系統(注意高溫)首先來看機頭最前端黑色三角區域內的空速傳感陣列。在早期的飛行器上,空速傳感器是以探針式的空速管出現的,在戰鬥機上表現為機頭前端那根長長的「針」,在轟炸機和其他飛機上則通常以L型空速管的形式出現。而隨著軍用飛機飛行控制系統的高度精密化,傳統的探針式空速管已經無法滿足飛行控制系統對大氣數據的要求。
  • 殲31去掉空速管意味著什麼?鶻鷹進入原型機時代,仍無法上航母
    從機身來說,這架鶻鷹採用了和一號機類似的黑色塗裝,有點令人匪夷所思。當然,也可能是逆光拍攝的效果,導致機身變黑。從外形上看,這架鶻鷹與之前的二號機並沒有太大區別,最明顯的變化是取消了機頭的空速管。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變化,但是透露出來的信息值得解讀。
  • 「蝴蝶效應」是怎麼被實現的
    網絡時代,信息傳播迅速;一件不起眼的事,很可能經過醞釀發酵,引起軒然大波,我們會說出現了「蝴蝶效應」。一個不複雜的網絡平臺營銷,經過營運人員的精心包裝、策劃、推波助瀾,很快名動天下,受眾無數,其最後賺得盆滿缽滿,這也是利用了「蝴蝶效應」。
  • B2隱身轟炸機空速管曝光,全埋機身下造型奇特,怕水滴曾釀成大禍
    飛機往往在機頭位置有一個長長的管子,這就是空速管,即使有時候沒有安裝在機頭正前方,也可能安裝在機頭的側面等位置上。但是對於隱身戰機來說,空速管可不是什麼好東西,長長的金屬管將極大地反射雷達波,因此隱身戰機的空速管設計都比較巧妙。圖片:「山鷹」教練機上的空速管。對於擁有全隱身飛翼狀態的美國B-2轟炸機有沒有空速管呢?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
    蝴蝶效應是真實存在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小規模的微小變化可以永遠改變天氣,但蝴蝶能否對天氣產生任何有意義的變化值得商榷,蝴蝶效應能或多或少地抓住人們的想像力,雖然它不是一個完美的例子,但它是一個例證。問題是蝴蝶太小,無法真正改變任何事情,但一些更大的事物可以,例如:飛機或者積雲。
  • 《逆時偵查組》:蝴蝶效應和彈簧效應的較量
    這本書這第一部《兇手何時來訪》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就是「蝴蝶效應」和「彈簧效應」的較量。現在「蝴蝶效應」一般都用來指代不起眼的一個小動作卻能引起一連串的巨大反應。什麼是彈簧效應?「彈簧效應」是《逆時偵查組》中擁有特殊能力的主角路天峰自己命名的。比如說,你在新一次的循環當中,改變了某一件事,導致命運看上去已經偏離了原來的軌道,那麼按照蝴蝶效應的理論,這一天之後所發生的事情,可能去跟上依次循環大相逕庭;但實際情況是當天發生大部分的事情都會跟上一次循環一樣,只有「被改變」的事件改變了,其餘事件幾乎不會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