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普,小編百度了下空速管,等待打臉

2021-02-06 航空知識

-「孩子,你知道飛機腦袋上尖尖的東西是什麼咩?」

-「是雷達咩?」

-「NO~」

-「那是機炮?」

-「NO~」

-「我知道了,是天線!」

-「(╯‵□′)╯︵┻━┻」

這是普通讀者和普通娃的對話


-「爸爸,你知道飛機腦袋上尖尖的東西是什麼咩?」

-「別吵」

-「是雷達咩?」

-「安靜」

-「那是機炮?」

-「噓」

-「是天線對不對!」

這是佛系讀者和普通娃的對話


-「孩子,你知道飛機腦袋上尖尖的東西是什麼咩?」

-「是空速管。」

-「……」

這是普通讀者和佛系娃的對話


嘎嘎。

能不能hold住佛系冷酷臉,關鍵看你是不是技術流呀!



對於飛行來說,最重要的飛行參數莫過於高度、速度和升降速度,準確測量這些參數對於判定飛行狀態和正確操作飛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準確測量這些參數,需要依賴一套完整的全靜壓系統,特別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部件——空速管。空速管雖然不起眼,卻是飛機上最重要的傳感器之一。在1996年2月6日,土耳其伯根航空301號班機,一架波音757客機,因為空速管被昆蟲築巢堵塞,在從聖多明各機場起飛5分鐘後墜毀,機上189人無一生還。看來這小小的空速管好似隱藏了很深的玄機,那我們就來揭它開背後的奧秘。

       各種類型的空速管



飛行的高度和速度無法直接地測量,卻可以通過測量大氣參數間接獲得。飛機一般在對流層和同溫層底層飛行,在這一區間裡,大氣的壓力隨著高度的升高有遞減的趨勢,且每一高度上氣壓與高度值都存在一一對應關係,那麼通過測量當前高度的氣壓可以間接推算出當前高度值。然而在不同季節和不同地區氣壓與高度的對應關係並不一致,為了滿足飛機儀表標準化需求,必須按統一標準的大氣物理性質進行換算,因而國際民航組織(ICAO)制定了國際標準大氣(ISA)。國際標準大氣(ISA)以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大氣物理性質的平均值為依據並加以適當的修正而制定,只要以國際標準大氣為依據,那麼氣壓與高度之間就有確定的對應關係,由測量的氣壓值對應得到的高度值就是飛機當前的標準氣壓高度。標準氣壓高度是國際上通用的高度,主要防止同一空域、同一航線上的飛機在同一氣壓面上飛行時兩機發生相撞。

當氣流相對於飛機運動時,在正對氣流方向的飛機表面,氣流完全受阻,氣流的動能轉化為壓力能和內能,此處的氣壓會升高。當前高度的真實氣壓為靜壓,迎風表面測得的氣壓為總壓,又稱全壓,全壓與靜壓之差為動壓。若不考慮空氣壓縮性,認為空氣的密度和溫度基本不變,動壓與空速的平方成正比。按照標準大氣條件下動壓與空速的關係,測量當前動壓而得到的空速為指示空速。指示空速又稱錶速,未經過任何補償,只是近似反應當前的真實空速。

       殲10戰鬥機的空速管特寫 陳肖/攝



  空速管是測量當前高度的靜壓和飛行全壓的裝置。空速管通常裝在機身前部的兩側或者機頭正前方,有的機型裝在機翼或尾翼上,也有些機型將空速管和測量迎角用的迎角探測器組合安裝在機頭的兩側。空速管朝向飛機飛行方向安裝,以便準確測量相對氣流方向的速度。

  空速管一般由兩個同心圓管組成,內圓管為全壓管,外套管為靜壓管。內圓管在前端開有總壓孔用來採集迎面氣流的全壓,外套管在管壁均勻開有一排靜壓孔用以採集當前高度的靜壓。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只有空速管可以採集靜壓,機身兩側還有獨立的靜壓口專門採集靜壓;另外有些機型的空速管沒有靜壓管,只能採集全壓,而用機身兩側的靜壓口採集靜壓。空速管內部還有電加溫裝置,以防止在空速管內凝結的水汽結冰堵塞空速管。

  使用膜盒壓力表測量外套管氣壓可直接得到靜壓,測量內外套管的壓力差可得到動壓,也可以測量外套管的氣壓變化率得到靜壓變化率。如果將測量靜壓、動壓和靜壓變化率的三塊膜盒壓力表的刻度分別改為標準大氣條件下與之對應的高度、速度和高度變化率,那麼指針指示的就是當前的標準氣壓高度、指示空速和升降速度。傳統的機械式高度表、速度表和升降速度表的工作原理就是這樣的。

空速管、靜壓口、膜盒式儀表以及連接它們的氣壓管路共同組成了全靜壓系統。老式的小飛機往往只有一套全靜壓系統;老式的大型飛機上正副駕駛分別使用各自獨立的一套全靜壓系統,並且兩套系統之間有轉換開關,以方便一方的全靜壓系統故障時可以迅速切換至另一套系統。現代飛機全靜壓系統中使用數字傳感器將空速管和靜壓口採集的氣壓數據轉換為數位訊號,使用大氣數據計算機(ADC)處理這些數位訊號,並用電纜線代替氣壓管路進行信號傳遞,並使用數字顯示器進行顯示。典型飛機有三套獨立的ADC,正副駕駛各使用一套ADC作為各自電子顯示器的數據源,另外一套作為備用數據源。然而可以想像,一旦飛機上的電源失效,ADC及電子顯示器就會停止工作,所以現代飛機都會保留一套傳統的全靜壓系統作為備用,使用的是傳統的氣壓式高度表和指針式空速表。

    飛機停方式,空速管都要被保護套套住,以免有昆蟲或者其他雜物堵塞空速管。




  指示高度和指示空速是將靜壓和總壓依據標準大氣條件換算得到的,並沒有進行修正。一方面大氣數據不僅包括全壓、靜壓數據,還包括總溫數據;另一方靜壓口測量的靜壓並不會完全等於飛機外的靜壓,飛機的迎角、側滑、襟翼和起落架位置等因素都會影響靜壓的測量,因此需要對靜壓源誤差進行校正。大氣數據計算機(ADC)會採集以上所有數據進行計算,完成數據的校正。

  傳感器輸送至ADC的信號應當為數位訊號。以空速管為例,靜壓管和總壓管感應到的氣壓信號應當通過壓阻式傳感器或者壓頻式傳感器轉換為數位訊號再輸送至ADC。同時總溫信號、迎角信號、側滑角信號、以及襟翼和起落架位置信號等都需要輸入ADC進行運算,最終得到校正後的較為準確的高度、空速及升降速度。

ADC計算的數據一方面傳送到各儀表,比如在正副駕駛員飛行儀錶板上的主飛行顯示器上顯示,供駕駛員了解當前飛行狀態;另一方面通過數據總線傳輸到其他設備,比如飛行數據記錄系統、自動駕駛系統等。




  按照飛機維護手冊,當飛機在地面停放時必須將空速管加上保護堵蓋,以防進入外來物將空速管堵塞。保護堵蓋帶有一條鮮豔的紅色飄帶,印有「起飛前取下」字樣,以提醒機務人員在飛機起飛前及時取下。在飛機進行地面清潔或者噴漆時,空速管和靜壓口都要進行保護。另外靜壓口和空速管附近的蒙皮區域為為氣動敏感區域,必須保持光滑無損傷,以免影響全靜壓的測量精度。

另外飛機的整個大氣數據系統在指定周期內必須進行測試校準。一般使用大氣數據模擬器來模擬特定高度和空速下的大氣數據特性,即大氣的動壓和靜壓,並將模擬的大氣與飛機空速管相連接,讓飛機全靜壓系統採集大氣數據並進行運算,檢查確認駕駛艙儀表的讀數與模擬器製造的大氣數據特性是否一致,並進行校準。

     圖中為空中巴士A380的空速管和攻角葉片,氣流從該設備右邊流入,左邊流出。




  我們再來回顧伯根航空757客機墜毀的案例。失事的客機曾在聖多明各機場停留了三個星期,這三個星期裡飛機的空速管始終未被套上保護蓋。而飛機在機場被閒置或等候任務時,必須為空速管加上保護堵蓋,機務人員的失誤給了當地的胡蜂以可趁之機,這種胡蜂極有可能在這段時間內在空速管內築巢,造成了空速管的堵塞,因而造成了飛機下次運行時錯誤的空速顯示。

當然機長還是要承擔主要的責任,因為他在起飛滑行階段發現自己的儀表顯示的空速信息錯誤時,沒有及時終止起飛,這屬於嚴重違規行為。可能他對自己過於自信,認為可以在空中把問題解決掉,但卻要以機上189人的生命為賭注。飛機升空後,主駕駛空速表讀數看似回復正常,但機長並沒有確認正副駕駛的空速表讀數哪個正確,而是接通了自動駕駛,使得自動駕駛儀按照主駕駛空速表錯誤的讀數引導飛機飛行,在此期間機長始終沒有對空速做出正確判斷。雖然副駕駛和機械師做出了正確的判斷,但副駕駛並沒有及時接管飛機,只是在引導機長進行正確操作。而機長慌亂中錯誤操作飛機,最終造成了飛機失速墜毀。

      波音777的空速管位於機首下部

  同年的10月,秘魯航空603號班機,同樣是波音757客機,再次上演了這樣的悲劇。這次事故的起因是勤務人員在進行飛機清潔後忘記將覆蓋在靜壓口上的膠帶除下,且機長在起飛前檢查時也沒有發現,導致飛機升空後無法獲取準確的靜壓數值,因而高度、速度信息顯示失靈,最終導致飛機墜毀。

  從這兩起空難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起因是小小的失誤,但最終的結果卻是由多個人為差錯造成的。事故的原因不是單一的,往往涉及許環節,就類似一條事故鏈,而只要有人將任何一個環節截斷,災難就不會發生。




相關焦點

  • A320空速管
    近期工作中,遇到了一起A320飛機空速管故障,需要進行更換,通過這起排故,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A320飛機空速管的知識。空速管,又名皮托管、皮氏管,英文名"Pitot Probe",它的發明者是法國工程師Henri Pitot,所以現在一直就叫Pitot。
  • 因為他有空速管
    CW-30大鵬的空速管為什麼那麼長?大鵬系列無人機的空速管位置為什麼不一樣?……縱橫10000餘平的工廠中,參觀人員絡繹不絕,各種問題也不斷被拋出。今日,小編邀請了公司研發小哥,為大家解讀空速管的知識。
  • 殲15戰機現階段為什麼還裝有機頭空速管?
    但是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了,在遼寧艦甲板上展示的幾架殲15戰鬥機,依然採用了落後的機頭空速管,為何現階段殲15戰鬥機還會採用這種空速管?未來殲15戰鬥機還會有機頭空速管嗎?本文將對此進行解析!空速管的安裝位置一定要在飛機外面氣流較少受到飛機影響的區域,一般在機頭正前方,垂尾或翼尖前方。為了安全起見,一架飛機一般會有2套以上的空速管。
  • 航空百科:飛機空速管堵了會咋樣?
    這樣以來,空速管用混合壓力減去「測定靜壓」所得到的動壓就會偏小,由此換算出的空速也就會低於實際空速——嚴重時候這種過小的錯誤空速可能會觸發失速警告,想想多可怕!如果飛機下降,一切則正好相反,測定靜壓會比實際靜壓偏小,測定動壓相應偏大,換算空速會比實際空速更大。想想看,此時民航飛行員可能發現客機的速度正昂首逼近音速!
  • 空速管的無損檢測方法
    空速管是飛機上大氣傳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飛機飛行過程中,氣流從管頭進入空速管,傳感系統根據氣流狀況得到表示飛機飛行狀態的信號數據。飛機在高空飛行時所處環境溫度很低,空速管暴露在外部,因此進入管內部的水蒸氣容易結冰,加熱器是為了防止空速管內部出現結冰而造成堵塞影響氣流的正常流通。
  • 飛機上的「刺刀」:空速管的原理與現實中的問題!
    這盒子是密封的,但有一根管子與空速管相連。如果飛機速度快,動壓便增大,膜盒內壓力增加,膜盒會鼓起來。用一個由小槓桿和齒輪等組成的裝置可以將膜盒的變形測量出來並用指針顯示,這就是最簡單的飛機空速表。飛機上所安裝的空速表指示的空速值也稱指示空速,他是利用開口膜盒等敏感元件,通過測量空速管處的總壓與靜壓的壓差即動壓,並把它轉換為標準海平面狀態下(靜壓為1013.25千帕或760毫米汞柱,溫度為15C)的速度單位,間接測出空速。
  • 戰鬥機頭部的空速管,為何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部件?
    可以說,空速管為飛機的正常飛行提供了最基本的關鍵數據,也正因如此,目前世界絕大部分飛機(包括直升機)都不能擺脫對空速管的使用(民航客機是安裝在了機翼或尾部,F-22則是隱藏在座艙側下方),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配備。那麼,既然是如此重要的戰鬥機部件,為什麼說它讓人又愛又恨呢?其實通過F-22、F-15等飛機空速管的例子不難發現,儘量將空速管隱藏起來,是目前主流戰機的設計趨勢。
  • B2隱身轟炸機空速管曝光,全埋機身下造型奇特,怕水滴曾釀成大禍
    飛機往往在機頭位置有一個長長的管子,這就是空速管,即使有時候沒有安裝在機頭正前方,也可能安裝在機頭的側面等位置上。但是對於隱身戰機來說,空速管可不是什麼好東西,長長的金屬管將極大地反射雷達波,因此隱身戰機的空速管設計都比較巧妙。圖片:「山鷹」教練機上的空速管。對於擁有全隱身飛翼狀態的美國B-2轟炸機有沒有空速管呢?
  • 淺析:殲20空速管的取消 距裝備入役又進一步
    在我軍裝備的戰鬥機中,採用機頭進氣方式的殲-6/7的空速管是安裝在機頭下,可以設置相當長的探杆,缺點是結構重量過大,對地面活動的影響也比較多;殲-7將空速管縮短後移到機頭側面;殲-8 II和殲轟7則採用較短的機頭錐空速管;蘇-27/殲-11和殲-10也是機頭雷達罩前空速管,只不過利用安裝位置優勢縮短空速管長度。
  • 對飛機來說,空速管可能就是會引起效應的「蝴蝶」
    搜救人員趕到失事海域,根據經驗判斷,認為飛機是以極大的速度墜入海中,且在巨大的衝擊力下解體了。 調查組很快接收到了黑匣子的信號,由此推斷飛機殘骸在海面下7200英尺的地方。這種深度,給打撈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
  • 空速管結冰可能是導致俄飛機墜毀原因
    新華社莫斯科2月13日電(記者欒海)獨立國協下屬機構國際航空委員會13日發布公報說,11日失事的安-148型客機墜毀原因可能是空速管結冰。  國際航空委員會的調查人員在分析了失事客機黑匣子記錄的飛行數據後認為,飛機上負責監測並傳送大氣數據的空速管在空中結冰,使飛行員獲得錯誤航速信息,進而引發一連串「特殊情況」導致飛機失事。空速管原本配有加熱系統,但被異常關閉。  黑匣子記錄的數據顯示,客機起飛後,升至距地高度1300米空中、飛行時速達465公裡時開始出現「特殊情況」。
  • 機頭上的空速管:在新型戰機上都不見了,被大氣數據傳感器所取代
    空速管,是噴氣式戰鬥機中用來測量大氣數據的測量工具,一般都裝在機頭正前方,似一根細細長長的管子,軍迷開玩笑說是用來進行空中拼刺刀的,倒也非常形象。 比如殲-10A戰鬥機,其機頭上就裝有一根空速管。
  • 空速管有多重要——看它導致的事故就知道了
    戰鬥機上長長的空速管 已經有消息證實,俄羅斯的安-148墜毀的原因是空速管結冰。不由人聯想到2009年6月墜毀的法航447航班,該起事故調查歷時數年,直到2012年最終的調查報告才出爐。客機的空速管飛機平穩的飛行了一陣,大衛也感覺沒什麼問題,就對皮埃爾說,你監視好儀表就行,別的不要管,有情況叫我。自己也去休息了。
  • 去掉空速管,已經進入原型機階段
    最近,它的研製進度有新的進展了,網絡上有了鶻鷹的新照片,是該作戰飛機把空速管去了的樣子。若這照片具有真是可靠性,那麼,鶻鷹也許配置了航空型電子系統,步入了原型機的階段了。有相關的消息稱,之前試驗飛行的這款作戰飛機,都是用於對技術方面進行驗證的作戰飛機,測驗作戰機的設計結構,氣動的布局,隱身的能力,就跟YF-22這款原型機的狀態差不多。
  • 戰機頭部為何要增加空速管?讓其保持穩定飛行,作用不可忽視
    從飛機的飛行原理來看,飛機的成功升空依靠的是高速通過機翼表面的氣流所產生的壓力差,氣流和飛機機翼所產生的相對速度就是飛機飛行時一項非常重要的參考數據,而空速管承擔的就是這種速度的測量。有個這個數據之後,工作人員才能順利地掌握當前飛機的升力和阻力等參數,從而讓飛機保持穩定飛行。對於飛機而言,空速管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一般來說,它是安裝在飛機的機頭,垂尾或是機頭的側邊位置。
  • 殲31進度再更新,去掉空速管,測試航電和飛行系統
    俗稱殲-31的FC-31「鶻鷹」戰機又出現新進度,最近網上出現了「鶻鷹」戰機去掉空速管的最新照片。疑似「鶻鷹」戰機去掉空速管的新照新型「鶻鷹」測試機相比之前的測試機去掉了空速管,這顯示早期飛行測試科目已經結束,空速管是戰機的關鍵設備之一,用以測量飛機速度,傳統空速管伸出機頭外,
  • 戰鬥機頭部尖尖的管子真是個空速管?網友:錯了,那是刺刀
    原來,它並不是刺刀,而是一個被稱為空速管的東西,並且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作皮托管。由於早期由一個名為「皮託」的人發明的,故此被稱為皮托管。而「刺刀」這個名字的由來,是由於有網友覺得這根管子側面看上去像把刺刀,不懂行的以為在空中戰機較量還會近身博弈,因此有了刺刀這個名字。
  • 殲31去掉空速管意味著什麼?鶻鷹進入原型機時代,仍無法上航母
    從外形上看,這架鶻鷹與之前的二號機並沒有太大區別,最明顯的變化是取消了機頭的空速管。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變化,但是透露出來的信息值得解讀。鶻鷹新圖,圖片來源請見標註大家都知道,無論是F22、殲20、F35還是蘇57,在驗證機階段,雷達罩前端都會頂根長長的空速管,有的還有分叉。為什麼搞得這麼誇張呢?
  • 俄專家將調查失事客機空速管加熱系統未啟動原因
    新華社莫斯科2月13日電(記者欒海)獨立國協下屬機構國際航空委員會的專家13日表示,通過解析11日失事的安-148客機飛行數據記錄器發現,為該客機空速管服務的加熱系統未啟動導致空速管結冰,可能是此次墜機事故的重要誘因。專家組將重點調查失事客機加熱系統未啟動的原因。
  • 至少有三大改進,取消空速管掛載PL15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國殲20戰機的隱身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如果把殲20的隱身技術移植到殲15艦載機上,那麼殲15艦載機完全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隱身,而且由於殲15的整體機身比殲20稍小,因此殲15的隱身移植技術難度也不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