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假日》:突破階層的浪漫愛情背後關於人性和女性成長的思考

2020-12-23 小魚愛說娛樂事

《羅馬假日》是1953年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浪漫愛情片,由美國王牌導演威廉·惠勒執導, 知名演員格利高裡·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影片一經上映即取得巨大成功,成為好萊塢黑白電影的經典之作。

1954年,影片入圍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10項提名,最終斬獲囊括最佳女主角在內的奧斯卡三項大獎。此外,影片還包攬了電影界影響較大的各項大獎。經典的藝術作品總是經久不衰,散發永恆的光芒,電影《羅馬假日》正是如此。作為一部上映至今67年的老電影,影片在豆瓣上仍保持9.0的高分,併入選豆瓣電影Top250清單,被認為優於98%的愛情片,由此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電影《羅馬假日》講述了一個唯美浪漫的愛情故事。歐洲古國公主安妮到訪羅馬,不喜繁文縟節的她使計逃出皇室藩籬並流落街頭,最終被窮困潦倒的記者喬救助。記者喬故意隱瞞身份與公主同遊羅馬,企圖炮製一份獨家新聞。但在兩人相處過程中,朦朧的情愫悄然發生在兩人身上,最終公主安妮毅然承擔起家國重任,回歸公主身份,記者喬為了保護公主的形象,放棄名利雙收的機會,將遊玩的照片贈與公主留戀。

很多人評價這部電影都立足於安妮公主和記者喬愛而不得的美好愛情之上。誠然,這場充滿浪漫色彩卻又遺憾落幕的愛情絕唱,足以打動任何一個對愛情懷抱理想和憧憬的人。但是在愛情主旋律之外,我還看到一個反對束縛追求自由的女性自我成長的歷程。

電影《羅馬假日》將一場不可思議的浪漫邂逅放置在充滿和諧情調的羅馬風光中,在探索自由愛情的同時詮釋責任的意義,成就一個時代的印記。本文我將從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出發,從安妮女性意識的覺醒、安妮對於愛情和責任的取捨、安妮經歷帶給觀眾的現實思考、電影獨特拍攝手法及美學意蘊四個方面來挖掘這部歷經67年時光仍歷久彌新的經典電影的魅力所在。

01、在車水馬龍的羅馬街道放肆真性情,逃出皇室藩籬的安妮身上閃耀著女性意識覺醒的光芒

充滿青春活力氣息的安妮公主,勇敢擺脫皇室管控出逃民間,在街頭喧譁的陽光下貪婪地享受著平民的生活。很多人會把安妮公主的出逃行為解讀為恣意妄為或追尋自由,但在我看來,這是安妮公主女性意識覺醒的表現。影片對此設置了循序漸進的劇情發展,我們可以從很多細節中看出:

1、裙擺下掙脫的高跟鞋,象徵安妮女性意識覺醒的萌芽

安妮貴為公主,但卻深陷繁忙的國務,絲毫半點自由。她小小年紀就要馬不停蹄地奔赴於不同國家之間,為維護國家和諧關係而努力。影片伊始2分鐘內導演以用18個快速硬切鏡頭,將安妮公主出訪行程以新聞報導的節奏表現出來,短短數日時光安妮公主已出使多個國家:

走訪英國白金漢宮,飛往阿姆斯特丹舉行揭幕儀式,遊輪下水典禮,飛往巴黎鞏固和歐洲的貿易關係,最終來到最後一站羅馬。經歷數日出使生涯,儘管公主行為舉止始終優雅,但實則內心早已厭倦疲乏不堪。透過導演的鏡頭,我們可以看見公主始終維持端莊的微笑和得體的舉止,無論是揮手示意還是正身端坐,永遠都維持著一副公主做派,宛如沒有個人意識的傀儡。此刻公主的所作所為完完全全按照皇室標準操作,成就世人眼中端莊大方的公主模樣。

接著鏡頭一轉,原來公主借著裙擺的掩飾,偷偷脫掉掙脫高跟鞋讓自己雙腳放鬆。表面優雅的公主和裙擺下撓癢的腳丫形成強烈反差。儘管她表面依然維持著優雅做派,但是公主形象在這一刻變得有血有肉。

在我看來,掙脫高跟鞋的公主再也不像一個任人擺布的精美布娃娃,而成為一個有意識有想法的活生生的人。儘管她表面依然端莊,但實則內心已經悄然發生變化,這是女性意識初次覺醒的萌芽,讓公主敢於做出不符公主身份的舉動。

2、窗外喧譁的聚會,推動安妮女性意識覺醒

宴會結束,公主安妮在房間嚮往地看著窗外樓下熱鬧喧譁的舞會,她的內心萌生出深深的憧憬之情。隨後,伯爵夫人和將軍等人為公主安排次日行程,事無巨細的交代讓公主情緒忍不住崩潰。她大哭著表示抗議,拒絕繁文縟節,拒絕厚重禮服,拒絕一切條條框框。可是她的想法並沒有換來尊重,只等來一針鎮定劑。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窗外熱鬧的聚會是安妮女性意識覺醒的重要推動力。儘管安妮身為公主,但她不過是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嚴格的皇室家庭教育扼制了她的天性,但是此刻窗外的歡聲笑語卻喚醒了安妮內心深處對自由的嚮往和渴望。在這種意識推動下,安妮不再滿足於背地裡做逾矩行為,而是敢於大膽拒絕。

3、逃出皇室藩籬,努力擺脫傀儡身份,實現淺層次的自我覺醒

皇室侍從中沒有人遵循公主的意願和想法,他們不需要一個有覺醒意識的公主,只需要一個服從聽話的傀儡。於是他們給哭鬧的公主打下鎮定劑,制止了公主的反抗。公主自知拒絕無效,假裝睡覺騙過侍從,再翻過陽臺偷偷溜走,逃離大使館。至此,公主第一次違背皇室意願,勇敢地替自己做決定。

從公主這一晚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可以看見,儘管公主表面風光,但實則完全沒有任何個人權利和表達自我意志的自由,更別說女性話語權。不堪其擾的公主決定擺脫傀儡身份,於是開始反抗,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其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

出逃以後,公主做了許多從前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嘗試的新事物:

脫掉沉重的長袍睡衣,換上簡約的襯衣長裙;甩掉不適的高跟鞋,為自己買了平底鞋;放棄累贅的長髮,剪了清爽的短髮;在陽光下不顧淑女身份,自由自在地吃著冰淇淋。這是安妮公主生涯有史以來第一次替自己做決定。從背地裡偷偷逾矩到大膽反抗,再到出逃皇室、按照個人意願生活,我們可以看見,擺脫皇室約束的安妮,其實已經完成了女性意識的初步覺醒。

總的來說,安妮大膽拋棄沉重的束縛,開始關注自由和自我身份,並努力擺脫傀儡的身份。這對她而言是莫大的進步,但這種反抗只局限於對繁重行程和生活本能的牴觸,她的思想還處於單純的享受遊樂層次,並不足夠深刻。所以這次覺醒可以理解為淺層次的女性意識覺醒。

02、徘徊於責任與愛情之間兩難的抉擇,為家國大義放棄愛情,女性意識徹底覺醒和蛻變

安妮逃出大使館偶遇記者喬,記者喬為了炮製獨家新聞隱瞞身份接近公主,並帶她享受羅馬風光一日遊。兩人流連於羅馬的街邊咖啡店,騎摩託車在馬路上橫衝直撞,在警察局隨機應變,在舞池與皇室派出的保鏢打鬥,落水逃亡後深情一吻......感情早已在點點滴滴的相處中匯聚成流,公主在羅馬獲得了無比的快樂並體驗到愛情的甜蜜。

然而,隨著夜幕降臨,公主聽到廣播中自己的消息,她整個國家和民族因她的抱恙而處於恐慌狀態。在親臨民間無憂無慮的生活以後,公主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她決定不再逃避,而是勇敢地肩負起自己應有的責任, 毅然回到大使館。在國家民族面前,公主放棄了自己的自由和愛情。

公主再度回歸充滿約束的皇室生活,這代表著她放棄自我成長和屈於命運嗎?不,恰恰相反。在我看來,這代表著公主身上女性意識的徹底覺醒和蛻變。從她毅然踏上大使館的那一刻開始,公主不再是盲目受制於他人的傀儡,而是有自我意識和民族大義的個體。

安妮公主前後的轉變,並不在於行為的改變,而在於思想和覺悟的提升。從幼稚走向成熟,她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而不再受控於人。

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言,

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如果說前期公主僅僅是生存狀態,那麼出逃又回歸的公主則已經完成了覺醒轉變,擁有了思考能力和自我決定的意識。比如,在記者接待會,公主沒有再按照規定說套話,反而坦然說出最喜歡的城市是羅馬;又比如,她為了和記者喬告別,擅自決定與前排媒體記者問候握手。

此刻公主內心女性主體意識早已完全覺醒,這種徹底的女性意識讓她不再盲目接受束縛,而是敢於按照自己意願做決定。但是這種決定並不是淺層次的任意妄為,而是在明白自己責任和現實的情況下,主動作出最合適的抉擇。這種女性意識轉化為更為實際的行動和力量,用充滿力量的反抗打破了皇室為其編織的牢籠,讓觀眾在其身上看到女性意識對女性自我發展的作用和價值。

03、一場公主出逃之旅,在愛情自由的主題之外,我們還看見對人性的思考和未來的憧憬

在這場充滿歡聲笑語且略帶遺憾的羅馬假日中,除了對自由愛情的靈魂主題以及女性意識的隱喻之外,導演還力圖傳達對人性美好的呼喚和渴望,還表達了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1、上層貴族和下層人民的交流碰撞,表現出對人性善良的渴望

影片其實描繪了兩種不同階層的人物的生活狀態,他們分別是:

以伯爵夫人和將軍為代表的上層貴族;以記者喬和歐文為代表的下層平民。導演借嚮往平民生活的公主安妮連結了這兩個階層的人物,透過安妮公主,我們可以看見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和人性的複雜。

當公主安妮情緒崩潰時,她身邊最親近的伯爵夫人和將軍並沒有替她考慮,反而擔心次日行程無法順利舉行,於是索性給她打了安眠針,確保她次日能以飽滿狀態出席社交場合。

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與安妮公主沒有任何關係的平民,卻打從心底替公主著想:

貧困潦倒的記者喬擔心酣睡的安妮發生意外,把她帶回家裡照顧;賣花小販在安妮沒錢之時送她一朵玫瑰;在碼頭舞池,她和平民歡樂地舞蹈,沒有等級沒有身份,只有快樂。由此可以看出,上層貴族雖然尊貴優雅,但卻內心冷漠、功利心強,他們更在乎的是自身權益和完成自己任務;而下層人民雖然平凡卑微,卻有著一顆善良的心,流淌著熱情的血液。通過這兩種階層的鮮明對比,導演藉此傳達出對人性良知的呼喚以及對人性善良的渴望,希望人與人之間可以充滿關愛和善意,而不是謀劃和算計。

2、遺憾落幕的結局飽含悲劇意蘊,讓人意猶未盡

影片結尾沒有明確交代公主安妮和記者喬的愛情結局,只是以兩人在記者會的告別落幕。兩人眼中含淚,憂傷的雙眸深情地注視著對方,相見卻將是遙遙無期。一段並不完美的結局,成就了一段愛情絕唱。

無數人感動於兩者深情的眼光之中,在這飽含淚光的雙眸裡,承載著一份深沉的愛意。主人公之間的悽美愛情極具感染力,使觀影者潸然淚下。但是當這份種悲痛上升到精神層面的另一個高度時,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那是對真愛和自由的追求和嚮往,更是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正如臉上充滿堅定和希望的公主安妮所言,

「我對此充滿信心,一如我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儘管分離已成定局,但曾經美好的回憶和歡聲笑語永不消散,如同一陣溫暖的春風輕拂人們柔軟的內心,讓人們重新燃起對愛情、自由、善意以及未來的希望和憧憬。主人公溫柔的微笑和真摯的情意所傳達出的正能量,就像一道道溫暖的陽光照進人們的心中,讓觀影者重拾生活的希望。

04、電影獨特的拍攝手法,結合如夢如幻的故事劇情,讓這部電影充滿豐富感人的美學意蘊

影片之所以能把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講述地如此打動人心,導演獨特的拍攝手法不可小覷。這部電影出自美國著名導演威廉·惠勒之手,他曾經捧出了十五位奧斯卡金像獎明星,公主安妮的扮演者奧黛麗·赫本也憑藉此片一躍成為奧斯卡最佳女演員。在關注電影劇情和思想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跳出劇情外看到影片本身美學意蘊,了解促使這部電影在時光長河熠熠生輝的獨特拍攝手法。

電影的故事背景架構於上個世界羅馬城內,導演威廉·惠勒堅持所有鏡頭必須在羅馬實地拍攝,罔顧這種做法會把電影預算增加一倍。此外,他不願羅馬城華麗的古蹟和繽紛的色彩喧賓奪主,所以將其拍成黑白電影。

最終拍攝出來的效果非常完美,成就一部黑白經典之作。電影雖然是黑白的,但唯美浪漫的愛情故事卻讓人的內心充滿美妙的色彩。影片巧妙地將羅馬古城的風情和諧地融入劇情中,讓人心往神馳。

羅馬古城獨具韻味的露天咖啡館、古羅馬競技場、真理之嘴雕像、許願石壁等名勝古蹟,和諧優雅,宛如一幅幅經典美畫。還有五光十色的平民生活、悠揚的船上舞會、人來人往的街道、 熙熙攘攘的市場,充滿人煙氣息的羅馬古城給人以柔和、協調之感。

導演巧妙將羅馬城市的優美風光及和諧情調融入電影劇情,使影片充滿人文氣息。羅馬古城獨具匠心的景致處處浸潤著優美,使影片充滿了一種溫馨的親密和諧氛圍。這種充滿異域情調和厚重文化的環境,可以讓觀眾更好地沉浸在電影中感受主人公純潔的愛情以及兩人心境的轉變,從而親近劇情,感受到電影更深層次的精神力量。

寫在最後:

電影《羅馬假日》不僅是一部簡單的愛情電影,更是一部可以帶給人們深思和力量的電影。影片之所以歷久彌新,絕不止於唯美浪漫的表面劇情,劇情背後導演傳達的思想和絕妙的美學意蘊同樣是值得我們探究的地方。

這部集歡笑和遺憾於一體的電影,除了教會我們勇敢追尋自由,它更讓我們看見女性意識覺醒的力量、對人性美好的呼喚以及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在紛繁複雜的生活中,愛情、自由、希望都是我們可以嚮往和探索的美好事物。影片雖然以遺憾收場,但它傳達的精神力量永不褪色。

備註:本文配圖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文/初見魚子醬)

相關焦點

  • 《羅馬假日》社會階層與愛情的衝突背後,是安妮公主對自由的嚮往
    羅馬假日》的主線,女主角是清純可愛的公主,男主角是高大英俊的記者,他們的邂逅與經歷帶有強烈的戲劇性和浪漫色彩。公主與喬第一次見面互相問好,在影片的後半部分兩人再次問好,可見導演對於敘事結構的巧妙運用,同樣的對白,卻給兩者完全不同的心境。
  • 《蝴蝶夢》:希區柯克式懸疑愛情片,關於愛情與人性的思考
    《蝴蝶夢》作為他的代表作之一,不僅展現了富有表現力的視聽語言,更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對女性成長、去偽存真的愛情等普世性母題都有著獨到的詮釋力度。《蝴蝶夢》並非是希區柯克最成熟的作品,比起日後《後窗》中對觀眾焦慮驚悚心理的情緒調動、《驚魂記》中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的完整電影化闡述,個人風格尚不夠強烈。
  • 《羅馬》:阿方索·卡隆童年回憶背後階層、革命及女性成長的思考
    我個人覺得影片並不僅僅寄託了導演對保姆的厚重感情,更蘊含了當時背景下墨西哥的階層問題及變革,女性成長的內涵在其中,所以本文我將從電影背後所隱藏的墨西哥革命、階層對立、女性成長及電影拍攝特點四個方法來解析《羅馬》能收穫如此之多獎項的電影魅力所在。
  • 重溫《羅馬假日》:落入俗套的故事情節何以獲得奧斯卡成為經典
    嘗試去理性地探討:落入俗套故事背後,隱藏的不變人性。@子魚小姐《羅馬假日》是1953年由威廉·惠勒執導,格利高裡·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的一部小成本愛情黑白電影。在深夜,巧遇了由格利高裡·派克飾演的美國窮記者喬,從而,開啟了這場24小時的經典羅馬假日。整部影片的劇情框架其實單薄並不飽滿,甚至是有些「俗套」的。再次重溫這部經典時,我少了些感性,多了些關於這部影片的理性思考,會去認真思考成就這部經典背後的真正原因及魅力。
  • 《親愛的自己》關於有魅力的女性和跨階層愛情
    國內的編劇寫不出有魅力的獨立女性可能歸根結底是不自信。王總這個角色寫到最後沒有用自信的熟女魅力徵服男人,而是用高位者的權勢傾軋,兩性關係一旦涉及到了權利和資源控制就變成了不平等的,不平等的男女關係,主導不再是愛情,感情層面,而是進入zhengz範疇。就算是把女性寫成霸道總裁依然是一種男權的性轉。成了太平公主和薛紹。武則天和張易之兄弟。。。
  • 《周漁的火車》:愛情電影的時代蛻變,是女性自我成長的軌跡
    然而,一個更有意思的發現是:如果縱觀新世紀以來,內地愛情電影的發展歷程,就能看到,《周漁的火車》背後的意義決不僅限於此。在某種程度上,以《周漁的火車》為代表的一系列愛情影片是內地愛情文藝片的一個轉折點,它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承擔著展現女性心理與自我成長過程的責任。
  • 《羅馬假日》不僅是一部愛情故事更是人生的縮影
    《羅馬假日》是1953年的電影,直到今天,在筆者問一位90後女性朋友她最愛的電影是什麼的時候,她依然毫不猶豫的說出了這部電影的名字。這是為什麼?是劇情浪漫?是赫本美麗動人?是男主長得帥?上述理由筆者都給予肯定與贊同。
  • 《觸不可及》:深刻友誼之下的人生成長及社會階層問題的一些思考
    如果說德瑞斯帶給菲利普是平等、尊重、友情,那菲利普回饋他的就是學識、成長、自我價值的實現,這就是真正的友誼,彼此尊重,互相成就,相扶相伴,缺一不可,這也許正是感動觀眾的地方,因為有時候珍貴的友情獲得程度比獲得愛情還要困難。
  • 以《諾丁山》為例,淺析好萊塢浪漫愛情電影對女性意識覺醒的刻畫
    2、表面光鮮,實則備受壓迫的女明星圓滿結局版《羅馬假日》,《諾丁山》電影中,茱莉亞·羅伯茨飾演的女明星安娜,其實也和《羅馬假日》中的公主一樣,深受男權社會的壓迫和束縛,但是她卻選擇了對男權社會更為直接和徹底的反抗,勇敢地追求愛情並最終獲得了幸福。
  • 《羅馬假日》:好想遇到這部電影裡的愛情
    今天特別推出佳姐關於《羅馬假日》的電影賞析,讓我們一起回顧這部經典浪漫愛情片的溫馨與甜蜜。Princess Ann: Each, in its own way, was unforgettable.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 Rome! By all means, Rome.
  • 奧黛麗赫本經典愛情電影《羅馬假日》——致敬人間的天使
    《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拍攝於1953年,由格利高裡·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故事講述了一位歐洲某公國的公主與一個美國記者之間在義大利羅馬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影片所展現的那個年代被等級制度抹殺的愛情,不經讓人感到遺憾並引起了共鳴,由此引發了各國觀眾對愛的圓滿的強烈渴望,也會讓人們不禁開始思考人生中頗具價值的兩件事情,它們就是愛與自由。
  • 歐容佳作《弗蘭茲》:女性視角下的反戰故事,浪漫背後的堅強成長
    《弗蘭茲》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姑娘安娜與法國的裡瓦爾,因為弗蘭茲的犧牲,由一連串的善意謊言,串起一段關於生死愛戀的真情故事。歐容將現實主義特點與浪漫主義特點採用特定的手法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部以現實為背景的女性成長故事,藝術性地表現出了女性的堅貞與掙扎;同時這也是一部關於愛的自我救贖,讓我們看到生活的希望與勇氣。
  • 《羅馬假日》戲外的一段浪漫愛情故事:赫本公主和她的派克騎士
    提及奧黛麗·赫本,離不開《羅馬假日》;提及《羅馬假日》,離不開格利高裡·派克。1953年,註定是美好的一年,因為《羅馬假日》上映。安妮公主(奧黛麗·赫本)作為某國的王位繼承人將出訪歐洲的各大城市。消息一經傳出便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 女性群像劇中的「姐妹情誼」:含情脈脈背後的階層破綻
    含情脈脈背後的階層破綻不過姐妹情誼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完美。自這個理論普及以來,面臨的質疑聲就不曾停止。比如女性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彼此「理解」?姐妹的「情誼」能夠經受多大的考驗?包括這幾年流行的女性群像劇,看似含情脈脈,但女性之間存在的階層鴻溝一直充當著分化的力量。只不過在每一個破綻處,創作者都選擇以最輕巧的方式滑過去了。
  • 女性群像劇中的「姐妹情誼」:含情脈脈背後的階層破綻
    在書寫紐約曼哈頓最富有的人士居住的上東區的太太圈生活的《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一書中,作者固然對太太圈的趨炎附勢嗤之以鼻,但該書的結論倒有些出人意料:平日裡明爭暗鬥、互搶風頭的太太圈,其實也是這群為妻性和母性所困的貴婦們的避風港。虛張聲勢背後,她們都是男權制下的弱勢群體,她們知道彼此有共同的脆弱。總之,在男權制的大背景下,女性是相對意義上的弱者。
  • 《羅馬假日》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的喜劇——《羅馬假日》,將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和韋斯帕摩託車公司((Vespa scooters))介紹給了全世界。《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是1953年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浪漫愛情片。故事講述了一位歐洲某公國的公主與一個美國記者之間在義大利羅馬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
  • 【CFD·格調】關於電影《羅馬假日》
    ·關於《羅馬假日》     如果說電影史上,一位女演員通過一部影片獲得了近乎於女神的地位,無可置疑的,只有奧黛麗·赫本和她的《羅馬假日》。而當年她所掀起的髮型與衣著風潮,更是成為了這段傳奇的美麗延伸。    「如果說奧黛麗•赫本是『誤入人間的天使』,那麼電影《羅馬假日》就是最適合天使演出的一部愛情童話。赫本在本片中飾演一位高貴優雅又活潑可愛的公主安妮。
  • 《小婦人》關於女性的理想和愛情
    喬的成長與選擇喬是全片最鮮活的角色,雖然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但是喬的人物性格和思想觀念,具有現代意識,導演也借用這個角色傳遞出當代女性的聲音—— 在影片中,喬代表當代女性對待夢想,愛情和人生的選擇。妹妹病重死亡對喬來說是巨大的衝擊,也讓她對生活和生命有了新的思考。
  • 透過《三十而已》,留給我們關於婚姻裡愛情的思考
    最近熱播《三十而已》,這部電視劇講述了關於三個三十歲女性的坎坷愛情故事,三十歲的確是個分水嶺,帶給我們很多思考和成長。如何擁有婚姻裡的愛情,我們一起透過《三十而已》,看看故事裡留給我們一些什麼。童話裡的王子只愛公主,但現實是因為公主擁有和他相匹配的地位和老爹,儘管如此,王子也未必鍾情。有人說梁正賢就是個渣男,如何與王子相提並論,我們拋開人品不說,就只看外象,這個男人其實多麼容易帶給女性童話般的想像。但是婚姻裡的愛情不只是浪漫,還有柴米油鹽,我們每個人的擇偶標準不一樣,但無論怎樣都還是要回歸現實,否則可能連婚姻的入場券都拿不到手,更談什麼婚姻後的愛情。
  • 《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電影根據著名小說《飄》改編而成,在很大程度上忠實於原著,作者瑪格麗特·米切在美國南北戰爭的大背景下,塑造了一個關於愛情和女性自我成長的故事,影片上映後深受觀眾好評,豆瓣評分高達9.3,並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在內的十個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