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巨石崩裂之時,有人看見了恐懼,有人看見了光。
吳曉波老師給出的年度關鍵詞是「勇敢」,致敬2020年所有的勇敢者。
2021年,又將發生些什麼?我們該如何重拾信心?梳理了吳曉波老師2021跨年演講中一些要點,希望給企業家帶來一些啟發。
遇見2020,你是我的柳暗花明。
預見2021,尋找劇變中的確定性。
以下為吳曉波老師演講節選:
2021年,中國經濟的「三班車」將勇往直前
今年4月8日武漢解封後我開始走出書房,算下來,到今天走訪了68家企業,今年居然是我這些年走訪企業最多的一個年份。
我是1990年參加工作的,30年了。30年前我是一個記者,今天我還是一個記者,觀察中國產業經濟最好的辦法是用腳行走、用眼觀察、用心思考、用筆把它記錄下來。
今年走訪的68家企業中,有網際網路公司、科技公司、金融公司,也有十多年沒有涉足的鋼鐵廠。我到了內蒙古的牧場,到了紡織公司、櫥櫃公司、鞋革公司等很多企業。走訪的過程,也是中國經濟慢慢開始復甦、走出恐懼的過程。
我們看到在2020年,巨石崩裂之時,有人看見了恐懼,有人看見了光。
今年,我們還是像往年一樣,做了一個常規動作:邀請50位經濟學者,讓他們從自己的角度對2021年進行預判。
在2019年的時候,50個學者中只有幾個人看好2020年的中國經濟。今年增加到多少呢?有44人認為2021年宏觀經濟向好。
在中美貿易摩擦部分,選擇「對抗會趨緩」的人數增加,判斷「達成協議」的人數在下降。所以拜登上任以後,中美貿易摩擦會以另一種方式來進行,但2021年肯定不是中美貿易摩擦的終結之年。
對於A股市場,大家的意見還是挺統一的,認為2021年的A股市場仍然值得期待,上行和持平的選擇量都很大。
對於房地產市場,大部分學者認為處在持平的狀態。而認為房地產很有可能復甦的人,比去年增加了10人。
2021,這8件事將會發生
在2021年,我認為可能會發生一些新的現象和趨勢。
1. 進口替代科創熱潮
「進口替代」一詞在中國產業界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中國42年的產業變革發展就是一部進口替代史。
在1980年代,中國的製造業怎麼發展起來的?有兩句話:以市場換技術,以時間換空間。
我們引進一條德國的生產線,允許在中國賣比德國還貴的汽車,給予超國民待遇,在稅收上「兩免三減半」,但希望這個汽車的零部件能夠逐漸完成國產化的替代。十年之內要完成97%的替代,完成不了的話,中方的總經理全部撤職。
用市場換技術,用時間換空間,用這種方式讓這個國家成為了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
中國的創業市場、中國的產業經濟到了最後的攻堅戰階段,我們可能需要花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完成中國這次的進口替代和科創硬科技的發展。
2. 「雲上中國」,初露崢嶸
20多年來,網際網路對中國的產業經濟構成了一輪又一輪的衝擊。
1998、1999年,網際網路通過新聞門戶、郵箱、搜索這些新的產品改變了人和信息的關係;2003年有了淘寶,非典推動了中國零售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同時改變了人和商品的關係;2013年有了O2O,改變了人和服務的關係;2007年有了網際網路金融,改變了人和金融的關係;2016年有人提出新零售,改變人和空間的關係。
從1998年的新聞門戶到2016年的新零售都叫消費網際網路。2016年以後,網際網路試圖改變城市治理和城市運營,再接著通過傳感器、大數據、雲計算改變中國傳統製造業的每個生產要素和運轉模型,所以前五個階段叫做消費網際網路,從今往後的階段叫做產業網際網路。
今年我們拍了一部紀錄片《雲上的中國》,為了拍這部片子我走訪了很多地方,去內蒙古的草原牧場,到大涼山一家鋼鐵公司看它的「鋼鐵大腦」。
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跟大家講,在全世界的製造工廠和實體企業中,中國今天戰鬥在一線的這些企業家朋友,無論是做鋼鐵廠的,做服裝廠的,還是蔬菜市場的,他們都是今天這個地球上最激進的產業智能化實踐者。
3. 生態賦能,範式既成
在1997年網際網路革命剛剛爆發的時候,哈佛大學教授克裡斯坦森寫了一本書,叫做《創新者的窘境》。據說這是賈伯斯很喜歡的一本書,給了老喬極大的勇氣。
因為克裡斯坦森在他的書中說,即將爆發的網際網路革命,會對傳統產業,無論是製造產業還是消費產業,進行破壞式的創新。當破壞式創新時刻到來的時候,越是管理卓越的大型公司越難以擺脫困境。這句話在1997年對賈伯斯這樣的人來說就是一個福音,對大企業IBM、索尼、摩託羅拉來說就是一個詛咒。
這句話在過去幾年的中國也發生過。在1980年代、1990年代,製造業、流通服務業崛起的那些大型企業,在過去幾年裡巨大的恐慌是什麼呢?就是當信息化革命衝擊到自己這個行業的時候,當它開始衝擊信息行業、消費行業、金融行業,越是那些行業裡效益最好、管理最卓越的企業,越是難以擺脫困境。因為你是既得利益者,你是被革命者。
2015年有過一個概念,叫「網際網路+」。我記得2015年4月去佛山,我們舉辦了一個製造業千人大會,有5、6個製造業企業家在臺上吵了一個半小時,吵一句話,到底是「網際網路+」還是「+網際網路」。
到2020年、2021年,我想沒有一個製造業企業家還會糾結是「網際網路+」還是「+網際網路」。2015年以來的「網際網路+」焦慮症已經基本消失,而且一個令人特別欣喜的景象是什麼呢?不僅那些中小企業消除了「網際網路+」焦慮症,而且那些大型公司,克裡斯坦森所說的那些管理卓越的大型公司,它們的「網際網路+」焦慮症也已經消除了。
4. 百萬直播,鬧翻中國
去年的此時此刻,我們在這裡舉辦吳曉波年終秀時,有多少人知道直播這件事?估計90%以上的人是沒有看過直播或沒有參與過直播的。
我也是去年9月底才第一次知道,居然有直播電商這回事。
2017年,直播電商全國交易額是300多億,去年4000多億,今年突破1萬億,明年大概率突破2萬億,它在網際網路零售電商中的佔比會從0.5%增加到14.3%。
今天在這裡演講時,晚上全中國有5萬場以上的直播。而且,手機上看直播,屏幕前雖然是一個個小姑娘、小夥子,他們的背後卻需要有編導、助播、供應鏈、售後服務、流量運營等8-10個工種,需要非常完整的產業鏈。
5. 品類流行,替代品牌
今天在中國所有做消費品品牌的企業家都非常焦慮,因為你不知道今天的80後、90後或已經走進會場的00後喜歡什麼商品。
在一個過剩的時代,消費者需求是非常難以被定義和難以琢磨的行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我已經有18件襯衫了,你怎麼把第19件賣給我呢?我已經吃過全世界最好的冰淇淋了,那下一個冰淇淋的味道應該是什麼呢?我也不知道。
今天在消費品市場看到的這些變化是體驗大於必需,顏值大於功能,口碑大於品宣,當這些發生時,在過去二三十年中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價值的傳統消費品公司完全找不到去向。
6. 購物中心,即將消亡
問大家一聲,你們最近有沒有去過商場?為什麼去商場?
我們在《新中產白皮書》中針對十萬個80後、90後消費者做了一個調查,問他們為什麼要去一個商業空間,得出的結論讓我們非常吃驚,81%是去餐飲,75%是親子,42%是會友,35%是看電影,33%是健身,20%是我也不知道幹什麼,去打個卡,19%是購物,9%是看展、聽講座。
今天中國5萬方以上的大型購物中心8000座,其中50%是10萬方以上。傳統的商場、購物中心的主要格局是什麼樣呢?一樓黃金、化妝品,二樓少女服飾,三樓淑女服飾,四樓是男裝,五樓是運動服飾,底層是超市。是不是大概這個格局?如果購物中心是這樣的格局,能夠對應今天發生的消費變化嗎?它們都會死,都會變得空空蕩蕩,不管有沒有疫情。
所以,2021年我們會看到很多讓人恐怖的空殼式的購物中心,購物中心的拐點時刻到來了,體驗,即服務性消費將全面替代物質性消費,商品的呈現會出現完全不同的場景。
7. 房產投資,低空飛行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從1998年開始的,朱鎔基總理構建了國民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出口、投資。出口,Made in China;投資,政府性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消費是什麼?
當年的消費和今年不一樣,今天的消費是滿足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當年的消費最大眾的一件事就是買房子,買了房子之後才會買冰箱、空調、洗衣機,住得遠的買輛車,住進去請人吃頓飯,拉動60多個行業。
所以,從1998年開始,中國的房產價格和中國的貨幣發行居然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對等關係。屏幕左邊是M2廣義貨幣,1998年到2020年11月,M2餘額從10.4萬億增加到217萬億。
8. 超級城市,大賽鳴槍
超級城市的定義建立在人口數據上,人口超過1000萬的是超級城市。
歐洲有多少個城市人口超過1000萬?兩個半,伊斯坦堡、莫斯科和半個倫敦,倫敦有近900萬人口。美國有多少城市人口超過1000萬?半個,紐約840萬人。中國有多少個1000萬人口城市?16+7個,7個是人口已經超過800萬,還在快速增加,未來五到十年內會成為千萬級人口的城市。
所以中國的超級城市大賽在2021年會進入白熱化階段,這又是一個非常長期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
2021衝吧!
希望2021年的中國經濟真的能夠如同我們在數據上和趨勢上看到的,實現一個決定性的反彈,希望在2021年中國的產業智能化能夠繼續往前邁出更堅定的步伐,希望中國的消費品市場會出現越來越多受年輕人喜歡的空間和商品。
2021年,我們也仍然會面臨很多曲折,面臨很多到今天都沒有辦法想像、預見的種種陷阱、種種挑戰。
但是在歲末之時,我們仍然要以一顆勇敢的心對自己說:
面向那個2021年,要加倍使出全部的力量往前衝。
不要回頭。
如此一來,我們將可以看到原本看不到的東西。
*本文來源網絡分享,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