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中國為何沒有「管理學大師」?

2021-01-18 網易財經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從一個落後的學習者,變成一個領先者,應該有情境與發展相結合的理論」,吳曉波說。

這位到訪倫敦的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坐在我對面,訪談中他強調最多的,是理性思想和制度架構建設對於教育和商業社會的重要性。他肯定地告訴我,當下的中國,正處在一個「基於中國實踐的管理理念大發展的前夜」。

眼下,似乎正是中國商學院的最好時代:全社會對於經濟建設的昂揚熱情,已經支撐這個國家的商學教育走出了一條持續二十幾年的向上曲線。從成熟的行業精英到新興的創業階層,龐大而廣泛求知群體在源源不斷地發展累積;與此同時,眾多急於擴展版圖的國際頂尖商學院,也早已把吸引中國學子、和中國院校建立合作項目列為「必修課」。

但被媒體和行業人士討論更多的,卻是這個行業或許將要面對的一次歷史性震蕩。伴隨著輿論針對「權貴俱樂部」的批評,當局接連祭出「限讀令」;有關商學院應正視非理性繁榮,「從教育出發、回歸理性」的呼聲,正在業界和學界不斷高漲。

更為深層次的影響是來勢洶洶的科技革命浪潮,它正在對基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所構建起來的全球商學教育體系發起衝擊:不光是在線教學平臺正在瓦解教育的物理圍牆,在空前碎片化和快節奏的時代面前,傳統知識和現實應用場景的脫節也在加劇。

與此相伴的,是湖畔大學、創新工場等一眾帶有網際網路和資本基因的新型教育平臺的興起,它們賦予了「教育」更多的資源和活生生的直接價值,把「學校」更緊密地融入了現實的商業生態系統當中。

但仍有一個問題至今無法解開:在中國企業陸續登上國際舞臺的今天,一些「中國模式」開始引發世界各地的關注和學習。但是中國的商學教育卻並沒有達到相應的認可高度,在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當中,至今也沒有誕生所謂的「管理學大師」。

放眼觀察,中國眾多新行業、新模式蓬勃興起的繁榮圖景,同時也是一個泥沙俱下、野蠻生長的現實圖景。更多人所追逐的,是對「明星企業家金句」、「流行商業模式」和「顛覆世界」的解讀和闡釋,而由此所得出的結論,大多會把人們引向一個更加充滿宿命、懸疑和犬儒的場景。

有關中國特色的商業文明、基業傳承和價值挖掘的話題,常常伴隨著富有神秘主義色彩的抽象敘述;而對於技術革命、商業倫理以及中國社會之間的關聯與影響,也尚乏人可以清晰描繪。

「現在有很多很炫的概念,其實是完全經不起推敲的。歸根結底,是其背後缺乏科學性」,吳曉波對我說,今天人們也許已經忽略了大學教育的本質意義:「大學教育的根本不同在於,它是以整個社會理想和責任驅動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理性和有責任感的人才。」

「三四十年前日本的崛起,伴隨著很多的企業經營模式和管理理論及方法的崛起,比如『豐田模式』、『Z理論』、『精益生產』等等。但是中國崛起相應的理論在哪裡?有一批學者正在認真研究這些課題。」

中國商學教育所面對的挑戰,並非只是一批院校如何在體制、市場和技術革命的三重衝擊下尋求突圍的故事;同時也是在新秩序下,對「誰才是商業社會價值和思想啟蒙者」的重新思考;是一場「如何理性解讀中國商業邏輯」的競賽。

在訪談最後,我請吳曉波以一個中國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評價今天中國所處的時代。他說,中國正處在一種原有規則和價值觀體系被打破,而新價值觀還未完全建立起來的大變革階段,「人們的身邊充斥著很多極好的事物、但也有很多極壞的事物,好與壞的事情都在高頻度地發生著。」

「從一些政策來看,目前商學院和教育機構的價值還未被足夠重視,應有的作用也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中國商學院的高級培訓和EMBA教育上確存在一些發展中的問題,但是不能把它硬性地推出門外、硬性地管理起來,把『好孩子和髒水』一起潑出去。」

同時吳曉波補充,「對於商業領袖而言,因為他們商業的成功,其作用就被無限地誇大,把他們個人的經歷、經驗和對於社會的認知,理解成能夠引導社會發展的認識。這亦是不對的,也應該看到他們的局限性。」

訪談實錄:

-作為一個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中國大學管理學院的院長,您怎麼描述自己的工作和職責?

吳曉波:首先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我是學工科的,第一個學位是電機工程。我很幸運,是文革之後第一批大學生,77級。當時就是抱著實業救國的思想,認為中國最需要的就是科技。但慢慢覺得當時中國需要的,其實是一種整體體制上的變革。意識到管理對於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意義,這也引申出我後來的整個職業軌跡。

我有幸能成為一個管理教育者。中國社會從來不乏激情,但是缺少理性的制度架構建設。中國人看問題總喜歡談「轉變觀念」,但是光有觀念上的轉變,沒有制度上的架構是遠遠不夠的。

-最近中國教育部對高校EMBA招生標準的規範,引發很多爭論。從過去完全放任招生標準和培養標準,到現在要求一刀切式的考試,中國的EMBA教育一直伴隨爭議,背後的根本問題出在了哪裡?

吳曉波:這反映出中國的體制機制建設方面還不完善、還處在進步的過程中。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很多事情「一放就亂、一收就死」 。

目前這種行政命令式的方式肯定有問題,有違市場經濟邏輯。商學院之間應該鼓勵多樣化的競爭,但是底線應該是清晰的。中國社會的傳統問題在於:底線往往模糊,底線之上的要求卻或松或緊。當底線不保,同時上面又提出很緊的要求,就會導致學校經歷比較扭曲的過程。

-現在很多高校的EMBA項目都是中外合辦模式,今後這種模式會受到影響嗎?

吳曉波:如果按最近新的教育部文件嚴格執行,那麼肯定影響會很大。中外合作辦學對提升中國企業家領導能力的國際水準,並進而提升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有著特殊作用。

問題是,統一考試能不能篩選出合格的人才?商學院教育的規律是:層次越高越多樣化,應該有一些自主空間,而越是底層則越應當有規範化的執行。現在高端教育層面也用統一標準去卡,那種多樣化和創造力就沒了。

我給企業家精神的定義是:超出他現有的能力去做他夢想的事情。按照現有的資源和能力去做事情的,那是職業經理人。顯然,統一標準之後,企業家學員受到的影響是最大的。

-和這個爭論有關的另外一個熱點事件,是現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家開始自己創辦學校。阿里巴巴的湖畔大學和京東的眾創學院都面向社會招收學員,也吸引了不少關注。您如何評價這種新出現的「商學院」模式?

吳曉波:我個人的觀點是,企業辦學、特別是創辦商學院,是全球化的趨勢。但企業創辦的商學院最後若想為社會培養一流人才、並走向國際,就一定要從企業當中獨立出來,而不是一直受企業和企業家的控制。

企業大學往往最初是為企業自己培養量身定做的人才,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大學教育的不同在於,它是以整個社會的理想和責任驅動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理性和有責任的人才,這個工作一定需要獨立的第三方來完成。

湖畔大學為商學教育領域帶來了新鮮的活力,同時也提供了一面鏡子:原本的傳統教育體系是刻板的,計劃痕跡很重,培養手段和目標之間往往是背離的。企業從實際出發,創辦自己的學校,就是對這種刻板體制提出一個很好的提醒。

-有觀點說,湖畔大學這種辦學方式不僅能提供更接地氣的課程內容,同時也將商學教育更緊密地納入進一個更大的企業組織的生態系統中,變成了一個資源的入口。對於商學教育和商業社會而言,這是一種理想關係嗎?

吳曉波:(最理想的關係)肯定還是獨立第三方的模式,教育是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的。

湖畔大學最典型的特點,是不僅為企業自身培養人才,同時也為社會培養人才。我的個人觀點是:如果馬雲真的想讓湖畔大學成為一個一流的培養人才的地方,他就應該退出大學的管理和運行,讓真正具有教育思想的人去運作。以公司內部的人做校長、做教務長,其實還是有局限的,無法從根本上擺脫企業的功利性和局限性。

- 如今企業或組織所處理的問題越來越複雜,動態性和碎片性也越來越強,商業世界對於人才的綜合性素質也越來越高,這個背景下,今天衡量一家商學院價值的標準變了嗎?

吳曉波:變化非常大。

第三次產業革命興起後,社會對跨功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現在很多企業內部,是以項目制為基礎來運行的。所謂項目制,就是以任務為目標,由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人組合在一起。對於一個項目領導人的要求,一定是跨功能的。

現在的脫節也來自於此,很多商學院依舊在採用單一功能的方式教育學生,但是企業所需要越來越多的是跨組織跨領域的創新性人才。這是一個全球商學院共同面對的問題。

所以現在衡量一個商學院的標準,主要看三個方面:第一、社會責任感;第二、和產業界無縫對接;第三、要有自主開發的與時俱進的理論研究與教學相結合。

-那麼為今天的商業世界培育人才,商學院是否也會面臨資源和結構上的局限性?

吳曉波: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尋求跨學科的培養模式,這就讓綜合性大學的商學院變得更具優勢,尤其是有理工科資源的商學院優勢就更大。

-今天中國很多企業已經在國際舞臺上取得了很高的影響力,甚至看到一些「中國模式」也在被世界各地的企業和機構關注和學習;但是中國的商學院教育卻沒有得到同樣水平的認可,中國也沒有誕生所謂的管理學大師,造成這種落差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吳曉波:這個問題是這樣的。中國這樣的國家,在市場經濟當中屬於「late comer」,其優點是學習很快、不確定性很低、不用去做嘗試性開拓。但是管理學的問題,是和情境密切相關的。發達國家的很多管理理論,就是在長期成熟的市場經濟背景下發展而來的,與中國情境還是有很大差異。

傳統思想和西方的主流認識是:中國是落後的,還要好好學。但是在中國學者看來,並不完全如此。中國企業如何從一個落後的學習者、追趕者,變成一個超越追趕的領先者,應該有一定特定的情境與發展相結合的理論。

- 今天的中國商業世界中,有很多很流行的模式,一些所謂「企業家語錄」也很容易傳播。

吳曉波:現在有很多很炫的概念,但是其實是完全經不起推敲的。歸根結底,是其背後缺乏科學性。

中國幾千年來,都喜歡講概念,理性程度不太高。過去中國的管理理論,很典型的就是基於「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這樣的的管理經驗的總結和應用,即使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在講這些東西。但這些理論很重要的缺陷就是缺少科學精神,不能說沒有科學,而是更多基於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道理,很玄妙、靠悟,卻少現實指導意義。越是喜歡走捷徑的企業,越是對這種東西感興趣,總是想通過奇巧的計謀,儘快獲得商業利益。

- 中國其它學科的學術發展,都會經歷一個本土文化逐漸溶解融合外來文化的過程。您認為管理學同樣適應這一過程嗎?現在經歷到了哪一階段?

吳曉波:我認為中國正處在一個基於中國實踐的管理理論大發展的前夜。三四十年前,日本的崛起,伴隨著很多的企業管理模式和理論,比如「豐田模式」、「Z理論」等等。但是中國現在的理論在哪裡?好在有一批學者正在認真研究這些問題。

- 以中國的浙商為例,在他們身上,有值得今天世界各國學習的東西嗎?

吳曉波:浙江企業家很典型的特點,不是靠思想政治工作提升競爭力,而是靠市場競爭提升競爭力。 其實看英國社會,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市場經濟早期可能會經歷混沌,但長期看一定會越來越趨於理性,越來越趨好。

-最後一個問題,從一個中國高校的管理學院院長角度,您如何評價中國當下所處的時代?

吳曉波:中國正處在一個大變革時代,這是一種原有規則和價值觀體系被打破,新價值觀還未完全建立起來的階段。

我們身邊充斥著很多極好的事物、但也有很多極壞的事物,而且這些好與壞的事情都在高頻度地發生著,從心理學角度看,人們會對壞的事物印象更深刻。這也是讓人感到不安的地方,就是會產生一種暴戾之氣。

從一個知識分子和教育機構的角度看問題,要有批判的理性,但前提是要有批判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在認真學習借鑑前人理論和經驗的同時,深入中國的企業,以國際的視野,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事物的規律。相信以中國同仁的智慧和努力,一定會湧現出一批影響世界的管理理論和管理大師來。

從一些政策來看,目前商學院和教育機構的價值還未被足夠重視,應有的作用也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商學院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但是不能把它硬性地推出門外、硬性地管理起來,這樣就把「好孩子和髒水」一起潑出去了。

對於商業領袖而言,因為他們商業的成功,其作用就被無限地誇大,把他們個人的經歷、經驗和對於社會的認知,理解成能夠引導社會發展的認識。這個是不對的,也應該看到他們的局限性。

相關焦點

  • 任賢齊吳曉波對話百威釀酒大師 見證百年堅持精神
    近日,百威釀酒大師喬治·萊仕(George F. Reisch)向中國的媒體人發出邀約,邀請他們前往聖路易斯的百威百年酒廠,親自體驗這座城市的歷史魅力和百威釀酒大師們的堅持精神。實力歌手任賢齊和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也受邀踏上聖路易斯「堅守之旅」,與中國媒體一同近距離見證百威啤酒精益求精的釀造工藝。
  • 吳曉波:科技向善,究竟什麼是「善」?
    來源:格隆匯來源:騰訊研究院作為財經作家,吳曉波總能準確抓住社會跳動的脈搏與變革的節奏,對中國網際網路的彼時今日都有著深刻的洞見。在與騰訊研究院的對談中,吳曉波從網際網路行業發展與平臺關係的角度,分享了他對「科技向善」與人類未來的看法。
  • 吳曉波:中國歷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背後的秘密是什麼?
    吳曉波 | 吳曉波頻道創始人本文選自《每天聽見吳曉波》,轉載請聯繫:吳曉波頻道。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點擊音頻,聽見吳曉波)——每周末,在筆記俠遇見吳曉波——筆記小引: 點擊可閱讀:阿里沒對外講過的真相 | 湖畔大學阿里CEO張勇演講無獨有偶,逍遙子說到決定阿里命運的三次「分分合合」: 1、最英明的一次
  • 吳曉波:如果大象就是不會跳舞,怎麼辦?
    張瑞敏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吳曉波從泰勒的科學管理到福特生產線,再到豐田精益管理,人的勞動都為了配合機器,組織的運行都以生產為中心,但是,「人單合一」則提出「人人都有一個市場,人人都是一個市場」,倡導員工可以自創新、自驅動、自運轉,這幾乎是一次管理學意義上的「反動」。
  • 中國式管理學之父曾仕強,他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你認識他嗎?曾仕強(1934年8月28日-2018年11月11日),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一生致力於弘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為了中國文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嘔心瀝血。做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是常人所不可及,比不上的。除了優秀,天秀,我也不知道要如何形容他了。
  • 2020三家店·中安吉泰中國創意管理學獎提名公布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21日訊 日前,三家店·北京中安吉泰中國創意管理學獎評選委員會向社會公布2020三家店·北京中安吉泰中國創意管理學獎提名。三家店·中安吉泰中國創意管理學獎是由北京中安吉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光平贊助,四川大學創意管理研究所所長、四川大學商學院楊永忠教授倡議的在創意管理學領域首次執行的激勵性獎項,旨在鼓勵探索創意管理學發展規律,促進中國創意管理學科創新性發展,推動創意管理中國學派建設。評獎範圍為海內外從事創意管理研究和實踐的學者和企業。
  • 哪些管理學大師的邏輯值得我們借鑑?
    各位書友,今天我們要一起共讀的是《關鍵績效指標KPI的開發、實施和應用》的第46頁-第75頁,在共讀的過程中,大家可以思考以下問題:哪些管理學大師的邏輯值得我們借鑑?01作者認為,績效管理需要確立 5 個基石、10 多個要素或者特點。
  • 吳曉波:「新國貨」底氣源於中國供應鏈體系
    【解說】一年一度的「雙十一」網上購物節如約而至,以「80後」、「 90後」為主的年輕消費群體,願意為中國文化、為中國品牌買單成為新的消費潮流。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近年來不斷為「新國貨」奔走呼喊,他在廈門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解析了「新國貨」浪潮崛起的特點及走向。
  • 曾仕強,從「國學大師」到「中國管理學之父」,高人還是忽悠?
    但是,若說曾先生能影響到的人,主要是喜聞樂見的大眾百姓,而非中國的文化精英,大概也是無誤的。2,作為「中國式管理之父」:紙上談兵的面面俱到,與實踐上的屠龍之技?曾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更大的名頭,號稱是「中國式管理之父」。中國畢竟是個文化之邦,娛樂圈搞個什麼「搖滾教父」之類的也就算了,但是在文化行業以「之父」名世的,他確實可能獨一無二無與爭鋒。
  • 吳曉波對「吳曉波」商標提異議,侵犯姓名權
    近日,商標局公布了一件「吳曉波」商標不予註冊的決定。 「吳曉波」商標由自然人許寧波申請,指定使用商品為第30類「咖啡;咖啡飲料」等。該商標在初審公告期間,被吳曉波本人提出商標異議,我們一起來看下。,是一位知名的財經作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榮登「2009第四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5位,榮獲2014百度moments營銷盛典最具品牌價值財經作家榜首。
  • 「焦慮」的羅振宇和「憂傷」的吳曉波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作者:良叔,36氪經授權發布。 2008年,吳曉波和羅振宇曾一起寫過一首歌: 花開在眼前, 已經開了很多很多遍。 3 相比於羅振宇,吳曉波在選擇傳媒這件事上純屬後知後覺。 18歲的吳曉波,考中了杭州市文科的第二名。 在選擇學校和專業上,他沒有太明顯的取向,但只要滿足一點就行:不能和老爹在一個城市。  後來在老師的建議下,他選擇了復旦的新聞系。
  • 吳曉波唯一的關門弟子,她說女人這樣經營自己才能越活越值錢
    ▲崔璀在吳曉波公司當圖書編輯初入職場,從小習慣「穩定」的崔璀,就出現了「水土不服」。觀點被同事當眾駁回時,大腦就瞬間短路,立刻變成小慫包,戰戰兢兢,沒有話語權,更沒有存在感。更要命的是,在吳曉波這樣典型的「處女座」老闆手下幹活,被「罵」也是常有的事。剛張嘴匯報,就被吳曉波直戳要害的幾句話懟得啞口無言。
  • 吳曉波:疫情後中國經濟3大挑戰和5大特點!
    1978年到2008年,中國年均GDP複合增長率9.4%,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可以連續30年始終增長在8%以上。中國過去40多年裡,曾經有3個人從窮小子在30歲的時候就發展成為中國首富,分別是陳天橋、丁磊和黃光裕。而現在呢,很多公司還沒創業就拿到風險投資,創業兩到三個月就開始比誰先上市,兩三年的時候就要發展成為「獨角獸」企業。在過去幾年裡,我看到太多浮躁的公司。在座的各位,我敢說未來沒有一個人可以在30歲可以成為中國首富,因為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 吳曉波:亞當·斯密——他發現了「看不見的手」
    ——吳曉波文/吳曉波(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亞當·斯密出生的那年,1723年,是大清雍正皇帝登基的元年,帝國在4月推行攤丁入畝政策,是華夏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措施。不過,正如羅斯託在《經濟增長理論史》中所斷言的,「亞當·斯密並沒有意識到工業革命的到來。」'
  • 愛維龍媒:VUCA時代對傳統管理學的再認識
    作者:愛維龍媒諮詢項目總監張魯夫人人說「管理」,即非「管理」,是名「管理」……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屆中國管理全球論壇上,世界管理學大師亨利·明茨伯格教授圍繞「數位化時代的創新和管理」發表了他的觀點,明教授認為:
  • 如何看待吳曉波發表「2020,翻車不丟臉」
    繼《吳曉波:十五罐》之後,吳曉波在其公眾號又發布了《吳曉波:2020年,翻車不丟臉!》的原創文章。闡述對當下經濟環境見解的同時,再次回答了關於自己直播翻車的問題。此文一出,引發了大家廣泛的討論。此時此刻,有太多的人,眉心微蹙,深思熟慮後也想問上一句,中國直播行業怎麼了?知道這個,也許,你也就明白,為何吳曉波說直播翻車並不丟臉。
  • 中國迎來「資本泡沫」?財經作家吳曉波做客問吧,等你提問
    吳曉波,著名財經作家,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他既是作家,也是商人。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開創了國內首檔財經脫口秀節目《吳曉波頻道》。        商業記者出身的吳曉波,從30歲開始寫書,《大敗局》、《激蕩三十年》、《跌蕩一百年》,《浩蕩兩千年》、《歷代經濟變革得失》是他的主要著作。
  • 預見2021丨吳曉波年終秀:勇敢者們,往前衝別回頭
    吳曉波選擇在歲末的倒數第二天,來和人們聊聊這些問題。12月30日,伴隨著郎朗指尖跳躍的「莫扎特C大調奏鳴曲」,由中國移動全球通冠名,廈門建發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預見2021丨吳曉波年終秀「正式在廈門拉開帷幕。這場持續了5年的知識跨年活動,今年也沒有失約。除了線下的現場,今年線上吳曉波年終秀和芒果TV·大芒計劃獨家合作了直播。
  • 向管理學之父致敬
    」,德魯克以自己建立於廣泛實踐基礎之上的三十餘部管理專著,奠定了其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地位。德魯克認為,有些人雖然沒有下級,但他自己能作決策並承擔決策的後果,那他同樣是一個「管理者」。在人類文明由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過渡的今天,個人發展也終將由較低層次而逐漸走向自我管理實現目標的層次,自我管理成為時代對每個人的職業要求。如果你能夠發現自己的優勢,了解自己做事的特點,能夠根據自己的長處定位職業,並不定時地進行自我監督,善於自我約束,那麼你已經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了。
  • 中國最會賺錢的財經作家吳曉波來了
    就算按照這個估值,被收購後的吳曉波持股數將接近陳熾昌。   吳曉波,被認為是中國財經媒體人中商業運作能力最強的人的之一;如果本次資本運作獲得成功,吳曉波將成為牛文文之後,將自主創業的財經媒體品牌帶入資本市場的又一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