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經過十月初五街(十月初五日街通稱十月初五街),都有種走進七、八十年代粵語影視劇的錯覺。舊式的建築,老澳門才有的各種行當,撲面而來一股濃濃的昔日市井生活氣息。你想像不到,一街之隔便是另一個浮華世界。若是沒有那些衰落後的殘垣,你可能也會懷疑這裡的時光被停頓了。
去過澳門的人都會知道十月初五街,它的著名,不只是因為《十月初五的月光》的電視劇效應,這裡可是五十年前澳門最繁華的地方,曾見證了內港最好的光景。在四五十年以前或更早的時候,內港是澳門對外海上交通的樞紐,往內地、香港及離島的客、貨運船隻都集中在這裡。同時也是漁船灣泊之地,從而帶旺了十月初五街的經濟發展,使之繁極一時。不過,那時的十月初五街還不叫十月初五街,而是叫泗孟街,源於附近填海被拆掉的泗孟碼頭而得名。而十月初五街這個名字,則是與1910年10月5日在葡萄牙發生的一場革命有關。這場革命成功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國。澳葡政府為了紀念此事,特將繁盛的泗孟街命名為十月初五街。而「初五」一詞是為了迎合中國人把月頭日子冠「初」字的習慣而作,並非大多數人誤會的農曆初五。十月初五街的名字夠傳奇,街道本身也很有特色,它至今仍是澳門其中一條橫越最多堂區的街道(包括花王堂區、大堂區及風順堂區);在新馬路未修築之前,它更一度是澳門最長的街道。
在老一輩眼中,十月初五街是一條陪著他們成長的街道,一步一足跡都充滿了回憶。當年的繁盛景象,至今讓人津津樂道。約500米的長街內百貨店、服裝店、中西藥行、茶行、餅店、食品批發行就有數十間,因臨近碼頭、車站,這裡的海味雜貨店、銀號及找換店數量更是冠絕全澳。另有很多街頭擺賣的小販,多以售賣蔬菜、水果、生活用品為主,也有賣香燭、大米、替人理髮的攤檔,均價格廉宜,便利的水陸交通吸引了澳門甚至臨近地區的居民前來購物。除了商貿服務外,街內食肆林立,連四十年代初最負盛名的三大粵式茶居六國飯店、得來茶樓及冠男茶樓也曾坐落於此。時至今日,在十月初五街仍能見到一些舊行當和充滿歷史的老店,像已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英記茶莊,現在已經營到第三代傳人了。但是,能留下來的畢竟是少數,大多都在歷史的洪流中被逐漸淘汰,像當年聞名省港澳的六國飯店,建築經已坍塌,如今也僅保留外部四周牆壁。過往的美食和樣貌,只存在於以前的顧客和老街坊的記憶中。
現在的十月初五街光輝不再,與橫街之隔的新馬路相比更顯得冷冷清清。話雖如此,習慣了澳門五光十色的一面,投足這裡卻讓人變得緩慢而平和,心生親切和閒適。不管外面世道怎麼變,這裡的人就是不緊不慢地生活著。沿街的小店鋪大多自家經營,以服務街坊為主,好多早上都不開門或是開得較晚,有時白天也會覺得冷清。要說熱鬧點的地方,就屬一些舊式的茶餐廳了。這些舊式茶餐廳裝修陳舊,價格十分相宜,是人們聚腳的好地方。叫上一杯奶茶加一件菠蘿油,就能與三五好友聊上半天或是與同事把工作談妥。日子聽起來再平凡不過,卻也有滋有味。或許就是同樣的一份淡定從容,才能讓那些百年老店仍然堅守在此,不離不棄。浮華從來都是過眼雲煙,平靜的生活才是真實的生活。
繁華過後,有人落寞,有人唏噓。興盛了一百多年的十月初五街如今歸於平淡,其實就如同每一個人都有年華老去的時候,只要能在最美麗的時候盛放,人生就不應再有遺憾。(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