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一個遠赴國外撈金的機會你去嗎?前提是一去數十年,和妻子兒女分開,相信大多人都會選擇留在國內工作。
但在1914年,中國積貧積弱,一戰爆發,英國、法國、俄國戰場急需勞動力,當時歐洲戰場發布「以工代兵」政策向中國所要派遣勞工。
在每個月12塊大洋和10塊養家費的收入誘惑下,貧困老實、工作賣力的年輕小夥們踏上去歐洲的船隻,輾轉來到法國。
14萬勞工招募到位
報名參加赴歐的年輕小夥身體素質經過嚴格篩選,啟程前夕甚至一絲不掛接受西洋醫生的檢查。外在的比如體重、身高、牙齒,內在的比如有無肺結核、支氣管炎、沙眼、傳染病等,多達21項檢查。
最終14萬華工奔赴歐洲,10萬奔赴英軍戰場,4萬分配到法國戰場,還有一部分支援遠東,開啟了最長達8年之久的戰事工作。
赴歐路途艱險波折
為了節省運輸成本,英法選擇了一條曲折路線「偷渡」華工。
先越過太平洋抵達加拿大,偷摸停留企圖不繳人頭稅,再跨越大西洋,最終顛沛抵達法國。
其中3000多名華工在此過程中遭受病痛、天災遇難,奔赴西線戰場的過程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抵達法國戰場,華工開始勤勉幹活,在戰場前後方都能找到他們的身影,挖戰壕、修鐵路、制火藥、修理坦克飛機,在外國人眼中,他們勤奮好學、吃苦耐勞,口碑很好。
條件艱難苦中作樂
在戰場的日子華工生活其實很艱難,一方面,他們語言不通,會說點英語的也只有鄉村教師馬春苓、孫幹這樣的知識分子,因此和外籍士兵溝通鬧出不少笑話。
另外,由於法國戰場糧食短缺,華工們餓肚子情況常有,他們只能簡單吃一些土豆、芝士和蔬菜,極少有肉。
他們最期盼的就是早日回到祖國,所以一看到略懂中文的外國士兵,就問:戰爭結束了嗎?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回去。
但由於適應力不錯,華工們會在業餘時間樂趣也不缺,比如扭秧歌、放風箏、下象棋,也學習西方人打排球、踢球等。
華工裡的「先進派」還會給大家講課普及歐洲知識,就這樣一年又一年,1918年華工們終於迎來了回國的機會。
戰後獲英法表彰
11月11日,一戰結束,英法俄勝利,英國頒布了近60萬紀念獎章。
然而種族歧視並沒有因戰爭勝利消失,其中歐洲人大多拿到銀質獎章,中國人拿到是銅質獎章,獎章印有「Chinese」和阿拉伯編號,代表著每位華工的名字和編碼。
戰爭結束後華工被一批批遣返,他們回國後大多成為先進人士,用自己在歐洲的見聞為時代發展帶來進步。
不過,還有部分長相英俊、工作出色的華工留在法國,在異國開始了人生的下半場。
3000人留在法國結婚生子
法國男人浪漫,但多情、慵懶,中國工人和其對比,有擔當、講誠信、性格好,法國女孩們開始向他們紛紛拋出「橄欖枝」。
法國內務部不鼓勵法國女人找中國人結婚,進行廣播企圖規正女孩們的心思,但還是有不少法國美女勇敢的和這些高大、帥氣的中國男孩結婚生子,過上了著穩定幸福的生活,這批華工也因此成為第一批法國華僑。
至死不渝的愛國心
多年以後,這些華工老去,他們去世前囑咐家人把墓碑朝向東方,帶著對故土的思念、對家人的愧疚死去。
這其中也包含著熾熱的愛國心,身不能將至,但心始終和國家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