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中國有沒有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個問題問得就比較小白!
還有人問:中國有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點吃不準。
或許對歷史有些了解的親們都知道,一戰的主戰場在歐洲,那麼當時中國有沒有派軍隊進入歐洲戰場呢?
答案是:沒有。
但中國卻是一戰的戰勝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的確,中國當時並沒有派出軍隊進入歐洲戰場,但卻派遣了14萬勞工進入歐洲戰場為協約國服務。
時間線要回到1914年7月,因為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公爵出門旅遊被暗殺,從而引燃了一戰的戰火。
斐迪南公爵是當時奧匈帝國的皇儲。在風和日麗的一個下午,斐迪南公爵和自己的夫人說:世界這麼大,要不我們去看看?
夫人當然同意啊!
出去玩意味著可以買買買,兩人都很高興,結果走到半路就被暗殺了。
斐迪南公爵被暗殺之後,奧匈帝國當然要一個說法。自己家的皇儲都被暗殺了,這還有王法嗎?
德意志帝國當時就說:兄弟,我挺你,別慫,英法敢幹預,我們就一起揍他們。
英法當時自然也不慫,並且後面還有沙俄帝國不是。於是五大豪強頓時分成了兩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自此被點燃。
一戰爆發的這一年,民國政府成立不久,局面還沒有穩定。面對歐洲列強的戰爭,內部開始商量,到底要不要參戰。
有人提議應該保持中立。
因為當時中國弱,萬一選擇錯誤,那麼將帶來災難。
而也有人提議參戰。
因為當時一戰已經開始了一個多月,德軍在西線未能直接擊垮法國,並且此後東線戰爭已經打響。當時建議參戰的人覺得德國必敗。
中國參戰後如果德國敗了有兩個好處。
一是:能夠從德國手中收回山東的主權。
二是:能夠憑藉著戰勝國的身份重新回到世界的大家庭中。
可是參戰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以當時中國的軍力和財力,無法直接將軍隊送往歐洲參戰。從而民國政府商量了一下,決定以派遣勞工的方式加入一戰幫助協約國。
但這樣的方式被提出來之後,立馬遭到了英國的拒絕。
英國為什麼拒絕?
原因是英國不想讓中國加入協約國,不管是以軍隊還是勞工的方式,英國不想中國在戰後成為戰勝國,享受戰勝之後帶來的權益。
可是進入在戰爭中期,英法在一戰中感到越發吃力,特別是減員問題讓英法瑟瑟發抖。比如在凡爾登會戰中,法軍傷亡超過了50萬,而在索姆河戰役中,英軍傷亡超過了40萬。
一戰對於英法兩國的國力消耗是巨大的,整整一代的青年被送往戰場,國內的工廠只剩下了婦女在拼命勞動。
此時的英國開始希望中國加入到他們這一邊。也就是在這樣一個局面下,第一批華工開始前往歐洲。第一批人數為1000人,此後華工一批又一批的抵達歐洲,數量高達14萬人。
這些華工之中,有10萬人被英國招收,4萬被法國招收。
法國人將4萬華工投入到了工廠中進行後勤物資生產,而英國則沒有這麼善良,他們將華工們送上了戰場,參與挖掘戰壕、修築工事、掩埋屍體、清掃地雷等極其危險的工作之中。
當時第一批達到英國陣地的勞工就面臨了德軍前沿陣地炮擊,華工們在前線排雷、挖戰壕,數千人再也沒有能夠活著見到第二天的太陽。
而在挖掘戰壕的過程之中,面對衝上來的德軍士兵,華工們無法及時撤退,從而只能抄起了鐵鍬和鎬子與德軍展開肉搏,結果是可以想像到的,大量的華工因此而戰死。
華工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從事著最危險最辛苦的底層活動。但英國卻沒有善待這些華工,不止剋扣他們的工錢,還對他們施行了集中營式的管理,對於不服從命令的勞工,不是鞭打就是槍決。
當然,法國對待華工還是比較善意的,他們允許華工們在休息期間外出,給予了勞工們很大的自由。
不過在戰爭結束之後,由於當時華工們給法國女性留下了吃苦耐勞的印象,從而他們受到了法國女性的熱愛。
許多在工廠中與華工們長時間相處的法國女性們,開始與華工們談戀愛,甚至結婚。
這樣的舉動讓當時的法國政府非常不滿,他們認為本國的男性在戰場上搏殺,但國內的女性卻對華工們非常著迷,這樣會讓前線的法國士兵們寒心。
為此,法國政府還修改了法律:強制性的宣布法國女性如果嫁給外國男性,那麼將自動失去法國的國籍。
根據統計,在一戰結束之後,有超過3000多名華工和法國女性結婚,當然,大部分華工們最終選擇了回到自己的國家。
這些華工們在一戰中為戰勝德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當時英法卻不承認這一事實,直到1988年一戰勝利七十周年,法國政府才公布了這一檔案,將這段歷史真相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