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中被遺忘的14萬中國人:與德軍廝殺,戰後遭法國女性爭搶

2020-12-23 騰訊網

有人問:中國有沒有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個問題問得就比較小白!

還有人問:中國有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點吃不準。

或許對歷史有些了解的親們都知道,一戰的主戰場在歐洲,那麼當時中國有沒有派軍隊進入歐洲戰場呢?

答案是:沒有。

但中國卻是一戰的戰勝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的確,中國當時並沒有派出軍隊進入歐洲戰場,但卻派遣了14萬勞工進入歐洲戰場為協約國服務。

時間線要回到1914年7月,因為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公爵出門旅遊被暗殺,從而引燃了一戰的戰火。

斐迪南公爵是當時奧匈帝國的皇儲。在風和日麗的一個下午,斐迪南公爵和自己的夫人說:世界這麼大,要不我們去看看?

夫人當然同意啊!

出去玩意味著可以買買買,兩人都很高興,結果走到半路就被暗殺了。

斐迪南公爵被暗殺之後,奧匈帝國當然要一個說法。自己家的皇儲都被暗殺了,這還有王法嗎?

德意志帝國當時就說:兄弟,我挺你,別慫,英法敢幹預,我們就一起揍他們。

英法當時自然也不慫,並且後面還有沙俄帝國不是。於是五大豪強頓時分成了兩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自此被點燃。

一戰爆發的這一年,民國政府成立不久,局面還沒有穩定。面對歐洲列強的戰爭,內部開始商量,到底要不要參戰。

有人提議應該保持中立。

因為當時中國弱,萬一選擇錯誤,那麼將帶來災難。

而也有人提議參戰。

因為當時一戰已經開始了一個多月,德軍在西線未能直接擊垮法國,並且此後東線戰爭已經打響。當時建議參戰的人覺得德國必敗。

中國參戰後如果德國敗了有兩個好處。

一是:能夠從德國手中收回山東的主權。

二是:能夠憑藉著戰勝國的身份重新回到世界的大家庭中。

可是參戰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以當時中國的軍力和財力,無法直接將軍隊送往歐洲參戰。從而民國政府商量了一下,決定以派遣勞工的方式加入一戰幫助協約國。

但這樣的方式被提出來之後,立馬遭到了英國的拒絕。

英國為什麼拒絕?

原因是英國不想讓中國加入協約國,不管是以軍隊還是勞工的方式,英國不想中國在戰後成為戰勝國,享受戰勝之後帶來的權益。

可是進入在戰爭中期,英法在一戰中感到越發吃力,特別是減員問題讓英法瑟瑟發抖。比如在凡爾登會戰中,法軍傷亡超過了50萬,而在索姆河戰役中,英軍傷亡超過了40萬。

一戰對於英法兩國的國力消耗是巨大的,整整一代的青年被送往戰場,國內的工廠只剩下了婦女在拼命勞動。

此時的英國開始希望中國加入到他們這一邊。也就是在這樣一個局面下,第一批華工開始前往歐洲。第一批人數為1000人,此後華工一批又一批的抵達歐洲,數量高達14萬人。

這些華工之中,有10萬人被英國招收,4萬被法國招收。

法國人將4萬華工投入到了工廠中進行後勤物資生產,而英國則沒有這麼善良,他們將華工們送上了戰場,參與挖掘戰壕、修築工事、掩埋屍體、清掃地雷等極其危險的工作之中。

當時第一批達到英國陣地的勞工就面臨了德軍前沿陣地炮擊,華工們在前線排雷、挖戰壕,數千人再也沒有能夠活著見到第二天的太陽。

而在挖掘戰壕的過程之中,面對衝上來的德軍士兵,華工們無法及時撤退,從而只能抄起了鐵鍬和鎬子與德軍展開肉搏,結果是可以想像到的,大量的華工因此而戰死。

華工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從事著最危險最辛苦的底層活動。但英國卻沒有善待這些華工,不止剋扣他們的工錢,還對他們施行了集中營式的管理,對於不服從命令的勞工,不是鞭打就是槍決。

當然,法國對待華工還是比較善意的,他們允許華工們在休息期間外出,給予了勞工們很大的自由。

不過在戰爭結束之後,由於當時華工們給法國女性留下了吃苦耐勞的印象,從而他們受到了法國女性的熱愛。

許多在工廠中與華工們長時間相處的法國女性們,開始與華工們談戀愛,甚至結婚。

這樣的舉動讓當時的法國政府非常不滿,他們認為本國的男性在戰場上搏殺,但國內的女性卻對華工們非常著迷,這樣會讓前線的法國士兵們寒心。

為此,法國政府還修改了法律:強制性的宣布法國女性如果嫁給外國男性,那麼將自動失去法國的國籍。

根據統計,在一戰結束之後,有超過3000多名華工和法國女性結婚,當然,大部分華工們最終選擇了回到自己的國家。

這些華工們在一戰中為戰勝德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當時英法卻不承認這一事實,直到1988年一戰勝利七十周年,法國政府才公布了這一檔案,將這段歷史真相還原。

相關焦點

  • 一戰中被遺忘的14萬中國人:與德軍廝殺,戰後部分人留在了法國
    導語:一戰中被遺忘的14萬中國人:與德軍廝殺,戰後部分人留在了法國說到一戰,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爆發那麼大的戰爭。那麼,在一戰當中我們的民國政府剛剛成立。不禁有人要問,那麼我們國家有沒有參與戰爭呢。其實從嚴格的角度上來說,我國也有參加一戰。但是只是派遣一些勞工到前線去而已。當時的民國政府還是比較落後的,在國力方面根本就比不上英國和法國。所以在法國和英國的要求下,民國政府居然派遣了14萬中國人到國外去當勞工。這14萬中國人也是非常的可憐,因為他們不會知道他們的工作是到戰爭前線去搬運掩埋屍體、去修築公事、甚至是去清掃地雷。
  • 一戰時期,14萬中國人奔赴前線和德軍廝殺,戰後成了法國女婿
    眾所周知,一戰時期民國政府剛剛成立不久,外界的事情跟我們沒有任何的關係,所以印象中,我們並沒有參加過一戰。但實際上這場戰爭我們也派兵參與了,只不過是並不是名正言順的,他們是以工人的名義援助的,前往參戰的人民也是不知情,只知道是去賺錢,卻不懂具體是做什麼。
  • 二戰罕見照片:戰時與德軍有染的法國女性,戰後被剃光頭遊街示眾
    杜甫曾經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句話表達的是戰爭的無情,同時在戰爭這樣緊張的情況下,很多人覺得最珍貴的東西就是一封家書。因為家書代表的就是家人之間溫暖的情懷。但其實人們似乎在戰爭的背後,遺忘了很多現實問題。
  • 二戰法國,300萬大軍抵抗六周就投降,戰後欺負本國女性花樣百出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和英法等國的想法截然不同,英法等國雖取得了一戰的勝利,但是由於傷亡過大,很多人都開始畏懼戰爭,雖然實力強大,但是雄心卻被磨滅了。而德國對於一戰的失敗深感恥辱,一直都在默默地積蓄實力,準備捲土重來,報當年的一箭之仇。
  • 率領法國打贏一戰的法軍三帥:霞飛、福煦、貝當
    德軍執行「施利芬-毛奇二世計劃」,從法軍設防薄弱的方向攻入,企圖重演普法戰爭迅速擊潰法國的一幕,一開始,霞飛在邊境交戰中接連失利,但是,接下來,霞飛指揮法軍,在馬恩河會戰中成功阻止了德軍的進攻,粉碎了德軍以「速戰速決」為基礎的「施利芬-毛奇二世」計劃,將德軍拖入持久的陣地戰,保衛了巴黎,取得了巨大勝利,德軍被迫陷於兩線作戰,自此之後,霞飛名聲大震,被法國人尊稱為「老爹」。
  • 「一戰英雄」貝當:二戰卻成了法奸,戰後為何得到戴高樂赦免?
    他出身貧寒,祖祖輩輩都是法國加萊農民,沒什麼貴族血統。剛出生母親就去世了,由外祖母撫養長大。如果不是普法戰爭的慘敗刺激了少年貝當,他作為長子的正常結局應該是回家繼承土地,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 普法戰爭中法國向德國賠款割地,讓14歲的貝當倍感屈辱,從此立志從軍,考入聖西爾軍校學習。
  • 百年被英國掩蓋的人:14萬中國勞工遭受了怎樣非人待遇?丨軍武電影
    然而百年過去,即便是如此熱衷於修築紀念碑的英國,也忘記了一支軍隊。這便是14萬遠渡重洋來到英國的中國勞工!▲一戰給英國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 1916年10月,距離歐洲前線8000公裡之外的中國山東的威海衛。數萬名中國人準備登船前往異國他鄉。
  • 德國投降時,90萬德軍突然逃亡,二戰歐洲最後一戰是蘇軍大追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的戰事先於亞洲結束,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而納粹德國在5月就宣告滅亡。德國的正式投降是在柏林之戰後,無力回天的納粹高層集體自殺,德國軍隊已經失去指揮,國內也無兵可戰。1945年5月8日,在柏林城的殘垣斷壁之中,德軍的最高統帥凱特爾向蘇軍投降。他在柏林郊區的「卡爾斯霍爾特」籤訂了無條件投降書,全體德軍走出廢墟向蘇聯投降。
  • 一戰14萬赴歐的中國勞工,三千人留法國婚配生活,死後墓碑朝東
    遠渡歐洲的民工在1914年的時候,一戰爆發,當時北洋政府為了遏制日本在華的侵佔勢力,對於英國、法國以及俄國等協約國實施援助。因為當時正好趕上英、法、俄等國家戰事緊張,勞動力不足,於是中國派遣了數量龐大的年輕勞工前往歐洲戰場。
  • 盒子炮的塹壕版,一戰中德軍的毛瑟C96卡賓槍
    但由於一戰時期的土木工事理論已經相當完備,在掩體中未被炸毀的機槍往往能收割大量無腦衝的步兵。結果就導致了誰先衝誰先死的局,兩邊都不願意進攻就只能蹲在塹壕裡打冷槍以及問候對方長輩。但仗這樣打肯定不行,1915年春天,德國人尋思這樣耗下去不行,自己一方面是兩面作戰,二方面不像法國英國有殖民地能輸血,必須要採取行動,突破這種塹壕戰模式。
  • 十多萬華工被洋人騙出國,等待他們的卻是上萬法國女性,後來怎樣
    他們本國人要的薪水高,還要求要有休息時間,資本家都是吸血鬼,只能進不能出,就把貪婪的魔爪伸向中國,以「招人」為名義誘使中國人籤下賣身契,把中國人拉去美國當廉價勞工,這些受騙的中國人就是「豬仔」。
  • 第一代法國華僑:他們來自14萬中國勞工,死後墓碑選擇朝向東方
    但在1914年,中國積貧積弱,一戰爆發,英國、法國、俄國戰場急需勞動力,當時歐洲戰場發布「以工代兵」政策向中國所要派遣勞工。 14萬勞工招募到位 報名參加赴歐的年輕小夥身體素質經過嚴格篩選,啟程前夕甚至一絲不掛接受西洋醫生的檢查。外在的比如體重、身高、牙齒,內在的比如有無肺結核、支氣管炎、沙眼、傳染病等,多達21項檢查。
  • 一戰和二戰,同樣是法國與德國,為何戰爭的結果截然相反
    導語: 作為一戰和二戰中的兩個主要國家,德國與法國的戰爭結局卻不盡相同,一戰法國獲得勝利,而二戰德軍獲得了勝利。 對於這個截然結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從這個角度看,那就是一戰和二戰中的德法兩國,互換了角色,勝負也就互換了。
  • 一戰法國520毫米口徑列車炮,破壞力巨大,還參加了二戰
    爆發於100多年前的一戰,其整個作戰行動中都有重型火炮的身影,整個戰場被大炮「犁」了無數遍,在一戰期間有多種大口徑火炮接受現代化改進,或者研製新的火炮火炮型號。法國作為傳統的歐洲陸軍大國,在火炮技術方面頗有造詣,一戰期間為了壓制德軍裝備的列車炮,專門研製了520毫米口徑的巨型列車炮。
  • 二戰中,有如此表現的法國,為何能在戰後躋身聯合國五常?
    法國一直以來都是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尤其是在第二次大戰前夕,其整體軍事實力幾乎可以說是冠絕整個歐洲。當時法國擁有最鋒利的矛和最堅固的盾:法國擁有超過300萬的常備軍隊數量居於世界首位,其陸軍更配備有大量坦克與火炮的摩託化部隊,有著「歐洲第一陸軍」的稱號。
  • 法國在二戰中一共死亡了多少人
    二戰的法國似乎成了後人的笑柄,有一個笑話,戰後法國賣倉庫中積壓的武器,廣告語是,全新,沒開過火,僅僅扔到過地上一次。那之後,法國似乎抬不起頭,就連當選五常之一,也被世人所詬病。那麼法國在二戰中究竟傷亡如何呢?
  • 好奇心:一戰中的法國海軍也很強,那麼多戰列艦去哪了
    【話說軍世】在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作為戰勝國,但是也可以說傾盡了所有,不論是重要的兵力還是經濟都損失慘重,成為一代人難以磨滅的回憶,這也是二戰前,面對咄咄逼人的德軍,法國儘量避戰的一個因素之一,而一戰中,法國陸軍與德軍集團大戰,海戰卻是英國和德國之間大打出手,那麼法國海軍在做什麼呢?
  • 法國投降:歐洲第一軍事強國六周之內滅亡,德軍閃電戰的巨大威力
    1940年5月10日德軍在歐洲西線發動進攻,5月14日,德軍進入法國境內,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6月22日法國政府在貢比涅森林向納粹德國投降,存在70年之久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滅亡,新成立的法國維希政府只是被德國控制的傀儡政權,至此西歐大陸被德國統治。
  • 為何一戰被評為最慘戰爭,而不是傷亡人數最多的二戰
    一戰歷時四年,死傷士兵人數一共是8880100人,平民死亡6439000人。二戰死傷人數大約在500萬到600萬人之間,數據之間的對比相差甚遠。但是一戰的任何一個戰場的傷害度都要勝過二戰,最關鍵的是一戰不僅傷害了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的生命,更是改變了世界格局以及參戰國家民族的性質。
  • 一戰後法國經濟崩潰,1/3男性非死即傷,二戰德國辱法太陰損
    這實際上就給二戰法國的戰略思想埋下了一個禍根,中國人講叫「福禍相倚」。當一個人始終沉迷於過去成功的經驗,這種成功對他來說反而變成了一種束縛。尤其當你不能夠與時俱進,那就很容易產生經驗主義或者教條主義。其實這恰恰是法國在一戰之後軍事上犯的最大戰略錯誤,就是把所有重心都放在了防守上,迷信這樣的一條「馬奇諾防線」可以讓他們高枕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