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法軍而言,英海軍實力強大,要想戰勝英軍,採取硬碰硬的方式失敗的機率太高。因此,對於拿破崙而言,必須最大程度的削弱正面戰場英海軍的實力。
面對這種情況,拿破崙使用了一招「調虎離山」的計劃:讓維爾納夫等法軍艦隊分別從各自港口突圍,與西班牙艦隊會合,前往西印度群島攻擊英國屬地,吸引英國海軍前往支援。一旦英國海軍到達,法國海軍立即返回並控制英吉利海峽,並掩護陸軍運兵船登陸英國本土。兵者,詭道也。拿破崙此舉意在利用法軍與英軍前往西印度群島並返航的時間差,在英吉利海峽形成法軍以眾擊寡的優勢,快速擊破負責封鎖港口的英軍,解救出被封鎖的海軍艦隊,集中力量突破英吉利海峽的英軍封鎖,掩護陸軍登陸。一旦陸軍登陸英國,以法軍陸軍的強大,英國必然成為法國的囊中之物。皇家海軍失去本土的後勤補給,必然不能長久維持英吉利海峽的力量存在,只能選擇投降或者退往英國海外殖民地。如此,法軍將徹底徵服英國。拿破崙的如意算盤確實打的好。但是,再好的計策也需要好的執行人才能獲得成功,而維爾納夫恰巧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執行人。接下來,接手戰局的維爾納夫將徹底的改變整個局勢。1805年1月,法國米西賽與維爾納夫分別率領艦隊從羅什福爾港、土倫港突圍,前往西印度群島駛去。負責封鎖土倫港的英國納爾遜判斷法軍前往了埃及,於是率領艦隊先是航行到埃及亞歷山大港,又趕往馬爾他,意圖捕捉到法軍艦隊並全殲。而此時而維爾納夫與米西賽由於在海上遇到了風暴,雙雙返回了港口。這裡要注意的是,納爾遜直到此時仍然不知道維爾納夫是要前往西印度群島。這反映出拿破崙計劃的一個小瑕疵 :調虎離山的目的是吸引英軍離開,而要達到吸引英軍的目的,法軍必須留下跡象告訴英軍自己的去向,才能達到「調虎離山」的目的。但法軍並沒有注意到「留下線索」,從而要讓英軍在茫茫大海中發現法軍的蹤跡,計策的成功率無疑會降低。1805年3月,維爾納夫再次從土倫港突圍會合西班牙艦隊前往西印度群島。而納爾遜起初仍以為維爾納夫是前往了埃及,於是將艦隊停留在地中海意圖守株待兔,再次驗證了拿破崙調虎離山計策存在的瑕疵。直到5月,納爾遜才知道維爾納夫的真正去處,並率領艦隊前往西印度群島,意圖捕捉機會與維爾納夫發起決戰,消滅法國主力艦隊。此時,英國海軍部卻因並不清楚納爾遜的行動,又派遣了另一隻英國海軍艦隊前往西印度群島。但是,這隻艦隊由於中途遇到一隊英艦,才清楚納爾遜的行動並返航。這裡不得不說的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若不是偶遇一隊英艦,拿破崙的調虎離山的計策就成功了。或許,上天都不願拿破崙這隻陸地猛虎變身為海上蛟龍吧。維爾納夫與納爾遜於6月底先後到達西印度群島後,拿破崙命令維爾納夫在西印度群島待夠35天,如果沒有其他法國艦隊到來時再返回。拿破崙的主要意圖使希望維爾納夫在西印度群島集中更多的法國艦隊,以利用時間差返回英吉利海峽時具有更大的優勢。但維爾納夫由於對納爾遜太過恐懼,竟然違背拿破崙的軍令,擅自返航。維爾納夫的擅自返航,切實而言對局勢的影響有限,因為他已經部分實現了調虎離山的目標,納爾遜的艦隊被他落在了西印度群島。但是他未戰先怯,自壞軍令的行為所傳遞出的怯戰心理,將一次次導致法軍錯失良機,使戰爭的天平發生傾斜。7月20日,維爾納夫抵達直布羅陀;7月22日,向比斯開灣行駛,意圖衝破布魯斯特、羅什福爾港口的英軍封鎖,集結法軍艦隊衝破英吉利海峽。維爾納夫的舉動迫使英軍自行解除了除卻布魯斯特等港口以外的封鎖,將艦隊集中到英吉利海峽以應對法軍可能的衝擊。從英軍來看,分布在各個港口封鎖法海軍的行為無疑讓佔據優勢的英海軍兵力分散,一旦維爾納夫前往各港口與港口內的法軍艦隊形成內外夾擊的態勢,英軍有被各個擊破的危險。而英軍的應對措施,將兵力集中,以優勢兵力封鎖英吉利海峽,足可確保本土的安全。從法軍來看,維爾納夫的行動迫使英軍解除了部分港口的封鎖,說明拿破崙調虎離山計策的部分實現。在這樣的情況下,維爾納夫最佳的策略應該是快速與其他港口的艦隊會合,集中法軍力量,進可破除布魯斯特港口的封鎖,進而威逼英吉利海峽的英國海軍,退可自保,伺機行動。但是,如此良機卻由於維爾納夫的怯戰心理而錯失了。維爾納夫行進過程中遇上了英海軍考爾德率領的一支艦隊。從力量對比上而言,維爾納夫擁有17條戰艦,而考爾德只有15艘戰艦,維爾納夫佔據優勢。但是,實際戰況卻匪夷所思,維爾納夫戰敗,被英軍俘虜兩艘戰艦倉皇敗退到弗羅爾港。此戰後,維爾納夫信心全無:「在濃霧之中,因為我方艦長對戰鬥和艦隊戰術完全缺乏經驗,除了緊跟前面的船隻以外,更無其它良策。在這裡我們已成為歐洲的笑料。」縱觀拿破崙的調虎離山計策,可謂充滿意外與波折。雖然誤打誤撞之下,調虎離山的目標得以部分實現,但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維爾納夫作為一軍之將,面對強敵,既無戰鬥之勇氣,又無戰勝之信心,最終錯失良機。破局:計劃破產與海上決戰最後的機會與計劃的失敗到1805年8月,第三次反法聯盟形成。俄軍與奧軍正準備集合,準備從陸地上進攻法國。對於拿破崙來說,最穩妥的計劃無非是果斷放棄跨海作戰徵服英國的計劃。但拿破崙堅持進行該項計劃:一是由於跨海作戰計劃拿破崙準備已久,此時放棄,心有不甘;二是維爾納夫雖然屢屢錯失良機,但此時法軍大部分港口已然解封。法軍只要迅速集中優勢兵力,趁英軍還未大規模集中之時,對英吉利海峽的英軍發起攻擊,形成時間差上的「以眾擊寡」的局勢,則法軍還有可勝之機。這是法軍最後的機會,也是拿破崙的拼死一搏。拿破崙的堅持其實具有很大的冒險成分。法軍若要成功,要點在於迅速:一是法海軍迅速集結,「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迅速擊敗英海軍並控制英吉利海峽;二是陸軍登陸英國本土之後,迅速擊敗英國陸軍,控制英國局勢。無論是在海戰還是在陸戰中,只要戰事陷入僵持,法國將很有可能面臨失敗。在這樣的情況下,拿破崙對維爾納夫下達了迅速出軍的命令。由命令亦可見拿破崙明白,法軍制勝的核心在於速度。「開航!不要浪費一分鐘,率領我集中的兵力進入海峽,英國就是我們的了,我們的一切都已準備就緒。你只要出現24小時,則一切都可完結。」拿破崙的拼死一搏如果遇到一個合格的戰略執行人,那還有幾分成功的可能性;但很可惜,他的執行人是極度怯戰的維爾納夫。維爾納夫在拿破崙的催促下,從費羅爾港出發,北上向羅什福爾和布魯斯特港出發,企圖與這兩處的法海軍艦隊會合。但是,維爾納夫在途中遠遠的遇到一隻艦隊,便以為是英海軍艦隊,被嚇的立即改變航向,前往加的斯港前進。事實上,維爾納夫遇見的艦隊其實是前來與其會合的羅什福爾港口的法軍艦隊。而一旦兩支艦隊會合,法海軍艦隊的規模將達到34艘戰艦,進可直接進攻封鎖英吉利海峽的英軍20艘戰艦,退可解除布魯斯特港的英軍封鎖,集中法國的海軍力量後伺機行動。可這樣一個扭轉戰局的良機,卻再一次被維爾納夫的怯戰活生生的錯過了。而維爾納夫一進入加的斯港,便被英海軍艦隊抓住機會封鎖在了港口內。維爾納夫率領的法國主力艦隊再也無法自由出海,拿破崙妄圖抓住最後機會渡海作戰徵服英國的計劃就此失敗,英軍徹底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局勢漸漸明朗。1805年10月,放棄跨海進攻英國計劃的拿破崙命維爾納夫前往地中海支援法軍在北義大利的軍事行動。而在直布羅陀附近的納爾遜率領的英軍艦隊則欲攔截並伺機殲滅法軍。18日,維爾納夫率領艦隊從加的斯港出發,20日到達特拉法爾加海域,並與攔截法軍的英軍發生對峙。此時,法軍有33艘戰艦,英軍有27艘戰艦,法軍略佔優勢。在此情況下,英軍統帥納爾遜打破常規,採取了著名的被稱為「納爾遜秘訣」的戰法:將英軍艦隊一份為二,一部由納爾遜率領直插法軍艦隊中央,將法軍前後分割使其首尾不能兼顧,吸引法軍火力;另一部則趁法軍混亂之際,攻擊法軍後衛。另外,納爾遜還留出一個預備隊,突擊法軍旗艦,進行「斬首」作戰。很顯然,納爾遜秘訣強調的是有效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乍一看,納爾遜的戰術並不出彩,這是因為我們習慣用的是現在的眼光去看過去的事情。在那個時代,西方海軍進行海上對戰的方式很簡單:交戰雙方的戰艦分別呈一條長線對峙,利用位於船舷兩側的火炮進行相互轟擊,這也是法軍維爾納夫採取的戰法。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戰術與納爾遜秘訣不同的是,它強調的是將敵人擊退,而不是殲滅。這樣對比來看,納爾遜不拘一格的戰術顯然具備劃時代的意義。而反觀法軍統帥維爾納夫,雖然事前已然預測到了英軍的戰法,但是他卻提不出破解的措施,只是強調法軍若勝則追擊,敗則各自為戰。將苑有云:是以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鬥,故能戰勝於外,功成於內。維爾納夫既無智又無勇,已然註定了法軍的失敗。21日,英法兩軍正式打響戰鬥。法軍統帥維爾納夫鑑於風向不利於戰艦作戰失敗後撤回加的斯港,竟然下令艦隊轉向180°。維爾納夫的這一行動可謂愚蠢至極,一是「合軍聚眾,務在激氣」,但維爾納夫還未開戰便想著逃生,嚴重打擊了軍心士氣;二是臨敵換向,使法軍陷入混亂,給了英軍可乘之機。納爾遜抓住法軍轉向的時機,命令英軍按照「納爾遜秘訣」的戰法發起攻擊。英軍戰艦在納爾遜的率領下,穿插到法國戰艦隊列中,展開瘋狂攻擊,法軍戰艦瞬間陷入混亂中,根本無法抵擋英軍的攻勢,達特拉法爾加海戰最終以英軍的勝利而告終。但不幸的是,英軍統帥納爾遜在戰鬥中犧牲了!納爾遜
綜上,特拉法爾加海戰前,英法兩軍進行了精彩的博弈。拿破崙採用調虎離山的計策,試圖利用時間差尋找機會,集中海軍力量,衝破英軍對於英吉利海峽的封鎖。但是,由於法軍統帥維爾納夫的怯戰心理,使得法軍屢次錯失良機並最終致使拿破崙徵服英國的計劃泡湯,英軍徹底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為贏得特拉法爾加海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特拉法爾加海戰中,面對英軍採取的新式戰法「納爾遜秘訣」,維爾納夫既無應對策略,又懷怯戰心理,致使法軍敗北。可以說,拿破崙折戟大西洋,怯戰的維爾納夫要負主要責任。【遊戲官方資訊】
《巔峰戰艦》官網:dfzj.yingxiong.com
玩家貼吧:巔峰戰艦吧
官方微博公眾號:巔峰戰艦
官方QQ群:445038792 、552900332 、199289294
長按識別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