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法爾加海戰:博弈與破局,看拿破崙為何折戟大西洋

2021-01-20 巔峰戰艦

博弈:封鎖與突圍1803年,拿破崙為徹底徵服英國,計劃跨越英吉利海峽進軍英國本土,並為此進行了周密的準備。到1805年,法國一方面聯合荷蘭、西班牙,組成了聯合艦隊,其中法軍艦隊主要分布在在土倫,布魯斯特、羅什福爾等港口,尤其是土倫港,駐紮著維爾納夫率領的法軍主力艦隊;另一方面,法軍製造了足夠多的運兵船,強大的法國陸軍雲集在布洛涅港口等待時機登陸英國。法國聯合艦隊實力雖然強大,但在老牌海洋強國英國的皇家海軍面前,還是太嫩。為應對拿破崙登陸英國本土的計劃,英軍一方面利用海軍優勢封鎖了法、西、荷三國的海軍港口,令聯合艦隊無法出港作戰;另一方面,英國海軍封鎖了英吉利海峽,遏制法國陸軍運兵船的偷渡。英軍此舉,可謂高明。法軍要實現登陸英國本土的目的,英吉利海峽是一道越不過的天塹。於英軍而言,法國陸軍實力遠強於英軍,一旦登陸英國本土,英國將陷入危險境地。但是英國作為海洋霸主,其海軍實力遠強於法軍。因此,英軍只要發揮海軍的優勢,壓製法國海軍,封鎖英吉利海峽,法國陸軍實力再強,沒有了海軍的庇護,只能成為海上的移動靶子,毫無用武之地,英國本土自然安全。

於法軍而言,英海軍實力強大,要想戰勝英軍,採取硬碰硬的方式失敗的機率太高。因此,對於拿破崙而言,必須最大程度的削弱正面戰場英海軍的實力。

面對這種情況,拿破崙使用了一招「調虎離山」的計劃:讓維爾納夫等法軍艦隊分別從各自港口突圍,與西班牙艦隊會合,前往西印度群島攻擊英國屬地,吸引英國海軍前往支援。一旦英國海軍到達,法國海軍立即返回並控制英吉利海峽,並掩護陸軍運兵船登陸英國本土。兵者,詭道也。拿破崙此舉意在利用法軍與英軍前往西印度群島並返航的時間差,在英吉利海峽形成法軍以眾擊寡的優勢,快速擊破負責封鎖港口的英軍,解救出被封鎖的海軍艦隊,集中力量突破英吉利海峽的英軍封鎖,掩護陸軍登陸。一旦陸軍登陸英國,以法軍陸軍的強大,英國必然成為法國的囊中之物。皇家海軍失去本土的後勤補給,必然不能長久維持英吉利海峽的力量存在,只能選擇投降或者退往英國海外殖民地。如此,法軍將徹底徵服英國。拿破崙的如意算盤確實打的好。但是,再好的計策也需要好的執行人才能獲得成功,而維爾納夫恰巧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執行人。接下來,接手戰局的維爾納夫將徹底的改變整個局勢。1805年1月,法國米西賽與維爾納夫分別率領艦隊從羅什福爾港、土倫港突圍,前往西印度群島駛去。負責封鎖土倫港的英國納爾遜判斷法軍前往了埃及,於是率領艦隊先是航行到埃及亞歷山大港,又趕往馬爾他,意圖捕捉到法軍艦隊並全殲。而此時而維爾納夫與米西賽由於在海上遇到了風暴,雙雙返回了港口。這裡要注意的是,納爾遜直到此時仍然不知道維爾納夫是要前往西印度群島。這反映出拿破崙計劃的一個小瑕疵 :調虎離山的目的是吸引英軍離開,而要達到吸引英軍的目的,法軍必須留下跡象告訴英軍自己的去向,才能達到「調虎離山」的目的。但法軍並沒有注意到「留下線索」,從而要讓英軍在茫茫大海中發現法軍的蹤跡,計策的成功率無疑會降低。1805年3月,維爾納夫再次從土倫港突圍會合西班牙艦隊前往西印度群島。而納爾遜起初仍以為維爾納夫是前往了埃及,於是將艦隊停留在地中海意圖守株待兔,再次驗證了拿破崙調虎離山計策存在的瑕疵。

直到5月,納爾遜才知道維爾納夫的真正去處,並率領艦隊前往西印度群島,意圖捕捉機會與維爾納夫發起決戰,消滅法國主力艦隊。此時,英國海軍部卻因並不清楚納爾遜的行動,又派遣了另一隻英國海軍艦隊前往西印度群島。但是,這隻艦隊由於中途遇到一隊英艦,才清楚納爾遜的行動並返航。這裡不得不說的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若不是偶遇一隊英艦,拿破崙的調虎離山的計策就成功了。或許,上天都不願拿破崙這隻陸地猛虎變身為海上蛟龍吧。維爾納夫與納爾遜於6月底先後到達西印度群島後,拿破崙命令維爾納夫在西印度群島待夠35天,如果沒有其他法國艦隊到來時再返回。拿破崙的主要意圖使希望維爾納夫在西印度群島集中更多的法國艦隊,以利用時間差返回英吉利海峽時具有更大的優勢。但維爾納夫由於對納爾遜太過恐懼,竟然違背拿破崙的軍令,擅自返航。維爾納夫的擅自返航,切實而言對局勢的影響有限,因為他已經部分實現了調虎離山的目標,納爾遜的艦隊被他落在了西印度群島。但是他未戰先怯,自壞軍令的行為所傳遞出的怯戰心理,將一次次導致法軍錯失良機,使戰爭的天平發生傾斜。7月20日,維爾納夫抵達直布羅陀;7月22日,向比斯開灣行駛,意圖衝破布魯斯特、羅什福爾港口的英軍封鎖,集結法軍艦隊衝破英吉利海峽。維爾納夫的舉動迫使英軍自行解除了除卻布魯斯特等港口以外的封鎖,將艦隊集中到英吉利海峽以應對法軍可能的衝擊。

從英軍來看,分布在各個港口封鎖法海軍的行為無疑讓佔據優勢的英海軍兵力分散,一旦維爾納夫前往各港口與港口內的法軍艦隊形成內外夾擊的態勢,英軍有被各個擊破的危險。而英軍的應對措施,將兵力集中,以優勢兵力封鎖英吉利海峽,足可確保本土的安全。從法軍來看,維爾納夫的行動迫使英軍解除了部分港口的封鎖,說明拿破崙調虎離山計策的部分實現。在這樣的情況下,維爾納夫最佳的策略應該是快速與其他港口的艦隊會合,集中法軍力量,進可破除布魯斯特港口的封鎖,進而威逼英吉利海峽的英國海軍,退可自保,伺機行動。但是,如此良機卻由於維爾納夫的怯戰心理而錯失了。維爾納夫行進過程中遇上了英海軍考爾德率領的一支艦隊。從力量對比上而言,維爾納夫擁有17條戰艦,而考爾德只有15艘戰艦,維爾納夫佔據優勢。但是,實際戰況卻匪夷所思,維爾納夫戰敗,被英軍俘虜兩艘戰艦倉皇敗退到弗羅爾港。此戰後,維爾納夫信心全無:「在濃霧之中,因為我方艦長對戰鬥和艦隊戰術完全缺乏經驗,除了緊跟前面的船隻以外,更無其它良策。在這裡我們已成為歐洲的笑料。」縱觀拿破崙的調虎離山計策,可謂充滿意外與波折。雖然誤打誤撞之下,調虎離山的目標得以部分實現,但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維爾納夫作為一軍之將,面對強敵,既無戰鬥之勇氣,又無戰勝之信心,最終錯失良機。破局:計劃破產與海上決戰最後的機會與計劃的失敗到1805年8月,第三次反法聯盟形成。俄軍與奧軍正準備集合,準備從陸地上進攻法國。對於拿破崙來說,最穩妥的計劃無非是果斷放棄跨海作戰徵服英國的計劃。但拿破崙堅持進行該項計劃:

一是由於跨海作戰計劃拿破崙準備已久,此時放棄,心有不甘;二是維爾納夫雖然屢屢錯失良機,但此時法軍大部分港口已然解封。法軍只要迅速集中優勢兵力,趁英軍還未大規模集中之時,對英吉利海峽的英軍發起攻擊,形成時間差上的「以眾擊寡」的局勢,則法軍還有可勝之機。這是法軍最後的機會,也是拿破崙的拼死一搏。拿破崙的堅持其實具有很大的冒險成分。法軍若要成功,要點在於迅速:一是法海軍迅速集結,「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迅速擊敗英海軍並控制英吉利海峽;二是陸軍登陸英國本土之後,迅速擊敗英國陸軍,控制英國局勢。無論是在海戰還是在陸戰中,只要戰事陷入僵持,法國將很有可能面臨失敗。在這樣的情況下,拿破崙對維爾納夫下達了迅速出軍的命令。由命令亦可見拿破崙明白,法軍制勝的核心在於速度。「開航!不要浪費一分鐘,率領我集中的兵力進入海峽,英國就是我們的了,我們的一切都已準備就緒。你只要出現24小時,則一切都可完結。」拿破崙的拼死一搏如果遇到一個合格的戰略執行人,那還有幾分成功的可能性;但很可惜,他的執行人是極度怯戰的維爾納夫。維爾納夫在拿破崙的催促下,從費羅爾港出發,北上向羅什福爾和布魯斯特港出發,企圖與這兩處的法海軍艦隊會合。但是,維爾納夫在途中遠遠的遇到一隻艦隊,便以為是英海軍艦隊,被嚇的立即改變航向,前往加的斯港前進。事實上,維爾納夫遇見的艦隊其實是前來與其會合的羅什福爾港口的法軍艦隊。而一旦兩支艦隊會合,法海軍艦隊的規模將達到34艘戰艦,進可直接進攻封鎖英吉利海峽的英軍20艘戰艦,退可解除布魯斯特港的英軍封鎖,集中法國的海軍力量後伺機行動。可這樣一個扭轉戰局的良機,卻再一次被維爾納夫的怯戰活生生的錯過了。

而維爾納夫一進入加的斯港,便被英海軍艦隊抓住機會封鎖在了港口內。維爾納夫率領的法國主力艦隊再也無法自由出海,拿破崙妄圖抓住最後機會渡海作戰徵服英國的計劃就此失敗,英軍徹底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局勢漸漸明朗。1805年10月,放棄跨海進攻英國計劃的拿破崙命維爾納夫前往地中海支援法軍在北義大利的軍事行動。而在直布羅陀附近的納爾遜率領的英軍艦隊則欲攔截並伺機殲滅法軍。18日,維爾納夫率領艦隊從加的斯港出發,20日到達特拉法爾加海域,並與攔截法軍的英軍發生對峙。此時,法軍有33艘戰艦,英軍有27艘戰艦,法軍略佔優勢。在此情況下,英軍統帥納爾遜打破常規,採取了著名的被稱為「納爾遜秘訣」的戰法:將英軍艦隊一份為二,一部由納爾遜率領直插法軍艦隊中央,將法軍前後分割使其首尾不能兼顧,吸引法軍火力;另一部則趁法軍混亂之際,攻擊法軍後衛。另外,納爾遜還留出一個預備隊,突擊法軍旗艦,進行「斬首」作戰。很顯然,納爾遜秘訣強調的是有效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乍一看,納爾遜的戰術並不出彩,這是因為我們習慣用的是現在的眼光去看過去的事情。在那個時代,西方海軍進行海上對戰的方式很簡單:交戰雙方的戰艦分別呈一條長線對峙,利用位於船舷兩側的火炮進行相互轟擊,這也是法軍維爾納夫採取的戰法。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戰術與納爾遜秘訣不同的是,它強調的是將敵人擊退,而不是殲滅。這樣對比來看,納爾遜不拘一格的戰術顯然具備劃時代的意義。而反觀法軍統帥維爾納夫,雖然事前已然預測到了英軍的戰法,但是他卻提不出破解的措施,只是強調法軍若勝則追擊,敗則各自為戰。將苑有云:是以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鬥,故能戰勝於外,功成於內。維爾納夫既無智又無勇,已然註定了法軍的失敗。21日,英法兩軍正式打響戰鬥。法軍統帥維爾納夫鑑於風向不利於戰艦作戰失敗後撤回加的斯港,竟然下令艦隊轉向180°。維爾納夫的這一行動可謂愚蠢至極,一是「合軍聚眾,務在激氣」,但維爾納夫還未開戰便想著逃生,嚴重打擊了軍心士氣;二是臨敵換向,使法軍陷入混亂,給了英軍可乘之機。納爾遜抓住法軍轉向的時機,命令英軍按照「納爾遜秘訣」的戰法發起攻擊。英軍戰艦在納爾遜的率領下,穿插到法國戰艦隊列中,展開瘋狂攻擊,法軍戰艦瞬間陷入混亂中,根本無法抵擋英軍的攻勢,達特拉法爾加海戰最終以英軍的勝利而告終。但不幸的是,英軍統帥納爾遜在戰鬥中犧牲了!

納爾遜

綜上,特拉法爾加海戰前,英法兩軍進行了精彩的博弈。拿破崙採用調虎離山的計策,試圖利用時間差尋找機會,集中海軍力量,衝破英軍對於英吉利海峽的封鎖。但是,由於法軍統帥維爾納夫的怯戰心理,使得法軍屢次錯失良機並最終致使拿破崙徵服英國的計劃泡湯,英軍徹底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為贏得特拉法爾加海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特拉法爾加海戰中,面對英軍採取的新式戰法「納爾遜秘訣」,維爾納夫既無應對策略,又懷怯戰心理,致使法軍敗北。可以說,拿破崙折戟大西洋,怯戰的維爾納夫要負主要責任。


【遊戲官方資訊】


《巔峰戰艦》官網:dfzj.yingxiong.com

玩家貼吧:巔峰戰艦吧

官方微博公眾號:巔峰戰艦

官方QQ群:445038792 、552900332 、199289294


長按識別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特拉法爾加海戰旗幟
    在聖保羅大教堂裡,這面旗幟的旁邊,還掛著一面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俘獲的法國軍旗,昭示著納爾遜將軍彪炳的戰績。他用自己過人的膽魄、出眾的戰略,以及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寶貴的勝利。  納爾遜將軍葬禮之後,這面旗幟在聖保羅大教堂裡掛了有一個世紀。現在,它存放在位於格林尼治的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
  • 李碩|拿破崙時代海戰的兵器、戰術與戰略
    《特拉法爾加戰役》,[英] 朱利安·S.科貝特著,陳駱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2016年4月出版,544頁,79.00元朱利安·科貝特著、陳駱譯的《特拉法爾加戰役》,是一部描寫風帆火炮時代海戰的經典著作,可惜此書內容與今天中國讀者的知識背景有較大差距,導致很多人不太能理解,自然難以欣賞其睿智——這包括書中主人公們的運籌或者勇武,也包括科貝特在展現這段歷史上所用的功力
  • 《特拉法爾加戰役》:忠實呈現十九世紀初海戰全貌
    特拉法爾加海戰之於英法的重要性相當於甲午海戰之於中日。這本詳實的研究糾正了一些流俗的觀點,忠實呈現了十九世紀初海戰的全貌。
  • 一場讓拿破崙慘敗的海戰,是英國海軍史上最輝煌的勝利
    特拉法加海戰發生於英國皇家海軍和法西聯合艦隊之間,是風帆火炮時代採用實心炮彈的最大一次海戰。這次海戰使得不可一世的拿破崙栽了個大跟頭,徹底粉碎了法國越過多佛爾海峽攻打英國的企圖。從此,英國真正站在了世界霸主的舞臺上。海戰背景18世紀末,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橫掃歐洲,革命的發源地就是法國巴黎。
  • 特拉法爾加戰役 被遺忘的巔峰篇章
    然而,儘管其中已經包括了目前對這場戰鬥的最佳研究,它卻完全沒有涉及導致這場海戰的政策與行動。事實上,近年來圍繞這場海戰的所有艱苦努力——包括約翰·K·勞頓爵士(Sir JohnK. Laughton)、利蘭先生(Mr.Leyland)和其他人的作品——都遺漏了這個海軍與公眾都十分關切的環節,都存在著與我們大部分的海軍史研究同樣的盲點。
  • 老師不會告訴你,拿破崙稱霸歐洲,其實是被逼無奈的選擇
    歷史上,對於拿破崙的失敗,許多人將其歸咎於貪婪。因為如果拿破崙不是一心想要徵服歐洲,不停的擴張,那麼他就不會成為眾矢之的。但事實上,這顯然不是拿破崙能夠決定的,除非他主動放棄法國歐陸霸主的地位,將曾經贏來的利益主動交出去。縱觀拿破崙時代的擴張戰爭,其實很多時候都是被動進行的。
  • 拿破崙失敗:大陸封鎖害苦了自己
    拿破崙發現他稱霸歐洲其實最大的阻礙是英國,因為他始終無法徵服英國是,特拉法爾加一戰,那個納爾遜子爵打敗了維爾納夫上將領導的法西聯合艦隊,維爾納夫純粹就一窩囊廢,擁有那麼強大的這個這個兵力就不敢出擊,怯懦的不得了,也就等於拿破崙想讓維爾納夫把納爾遜的艦隊調開,然後他率軍在英倫登陸。
  • 二戰大西洋海戰故事《灰獵犬號》2020年新戰爭片
    二戰大西洋海戰故事《灰獵犬號》說起二戰的海戰電影,你可能會想起剛剛過去的《決戰中途島》這一次,又有一部海戰的二戰片《灰獵犬號》,也是漢克斯繼1998年的《拯救大兵瑞恩》的22年後,再次回歸主演戰爭片,湯叔一出手,就知有沒有!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全程無尿點的電影。
  • 湯姆·漢克斯海戰新片《灰獵犬號》,背後的大西洋之戰深度解析
    如果說《決戰中途島》是二戰太平洋戰場宏大的戰略起始,《灰獵犬號》則是一場精巧的大西洋海戰戰術表演。 護航隊——英美盟友的博弈與合作 1.二戰初期大西洋海戰——英德唱主角 幾乎每一本關於大西洋海戰的歷史著作都會引用這兩位歷史學家的名言:在漫長的海戰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戰役能與這個戰役相提並論。
  • 歐陸戰爭之法國(三)特拉法加海戰
    錯別字替換為 事 忽略 (2)人禍 特拉法加海戰之前,拿破崙對海軍的認識並不是十分充分,在大炮火舌吞吐下的歐洲大陸上的勝利使拿破崙越發堅定陸軍強國的目標。
  • 怒海爭鋒,拿破崙戰爭時期風帆戰艦的對決戰術
    特拉法爾加會戰中遭到圍攻的英國皇家海軍74 門炮戰列艦「美麗島」號曾有人戲言,拿破崙戰爭中的西班牙戰場,之所以英軍能夠逐漸佔據優勢,其中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英國掌握制海權,每當戰事不利,英軍就可以上船跑路,從而可以保存有生力量,從而越戰越強。雖然這個說法未必準確,但半島戰爭中,制海權對於反法聯軍的最終勝利居功頗大。
  • 拿破崙戰敗後,法國為何沒像二戰後的德國般慘遭分區佔領?
    普魯士、奧地利、沙皇俄國等等這些歐陸傳統強國,都先後敗於拿破崙手下,而英國雖然在特拉法加海戰中給予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重創,但英國優勢也僅限於海上,且這場戰爭還讓他們犧牲掉了英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納爾遜。
  • 她是拿破崙最寵愛的妹妹,拿破崙流放荒島,親人中只有她去探望過
    千年難遇的軍事天才、法蘭西帝國波拿巴王朝建立者拿破崙,很多讀者都會把關注點放在他的文治武功,而忽略了他的家庭生活,實際上拿破崙的家庭生活也是很精彩的,但也充滿各種不愉快。拿破崙的父母一共生了13個孩子,其中5個兒子3個女兒長大成人,拿破崙排行第二,除了一個大哥約瑟夫,下面都是弟弟妹妹,換句話說拿破崙有三個妹妹。
  • 海明威 慈禧 拿破崙... 史上6大怎麼「作」都不死的大神
    -童年的海明威在釣魚-▶ 稍稍大一點兒後,足球場和拳擊臺是海明威頻繁受傷的兩個重要地方,他根本無法看住自己,因此比更多的孩子容易受到傷害。▶1953年,看樣子已經改邪歸正的海明威變本加厲,從汽車上摔下來,扭傷了肩膀;同年冬天在非洲,他經歷了一連串的意外事故,差點兒沒把自己永遠留在非洲;他醉醺醺地去撲滅灌木林火,結果被嚴重燒傷;兩次飛行事故,顱骨開裂,兩節脊椎粉碎,嚴重內傷,肝臟、脾和腎損傷,肩膀和胳膊脫位,括約肌喪失活動能力;被汽油燒傷,並且再一次腦震蕩。
  • 為何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急不可耐地跟俄國開戰呢?先打英國不好嗎?
    拿破崙政府歐洲然後遠徵俄國,結果兵敗如山倒,希特勒巴巴羅薩計劃,六百萬人攻打蘇聯結果被拖進戰爭的泥潭,為何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死腦筋的要先打俄國呢?其實這就是陸地大國的宿命。想想當年秦滅六國以後幹了什麼事情?
  • 拿破崙的光輝歷史,被百般阻撓,結果卻逆轉
    拿破崙的統治也是國家建設中的分水嶺:他進一步鞏固了法國的中央集權,擴大國家的影響範圍,通過編撰法典、建立起新的官僚機構和以為國家所作的服務為基礎的新的社會等級,提高了國家的效率。拿破崙將自己視為將"自由、平等、博愛"精神傳播到海外、將歐洲人民從壓迫他們的統治者手下解放出來的救世主。當他最後被放逐到遙遠的大西洋上的聖赫倫那島時,拿破崙宣稱他已使歐洲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