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聽↑ 著/莫莉·奧德菲爾德 播/文月
[藏品24]
特拉法爾加海戰旗幟
[地點]
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
格林尼治,英國倫敦
這面旗幟曾經飄揚在歷史上兩個著名的時刻:第一次是迎風招展於西班牙戰艦「聖伊爾德豐索號」的艦艉,海上,它正與英國戰艦激烈交火;
而在第二個重要時刻,它被高高掛在聖保羅大教堂的穹頂,教堂裡,正在舉行納爾遜將軍的葬禮,1806年7月9日。
在聖保羅大教堂裡,這面旗幟的旁邊,還掛著一面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俘獲的法國軍旗,昭示著納爾遜將軍彪炳的戰績。
他用自己過人的膽魄、出眾的戰略,以及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寶貴的勝利。
納爾遜將軍葬禮之後,這面旗幟在聖保羅大教堂裡掛了有一個世紀。現在,它存放在位於格林尼治的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
博物館將它儲藏起來,一方面是因為它十分脆弱,另一方面則是真的沒有足夠的空間掛起它。它長10米,高14.5米,是藏品中最大的一面旗幟。
「它大極了。」芭芭拉·湯林森說。她從1979年開始擔任文物策展人至今。「我們從未正式展出過它。
但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博物館有一天突發奇想,把它掛在了女王行宮外,只掛了一天。
」女王行宮是構成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的大型主建築之一。「旗子太大了,居然垂到了地上……我們現在不會那麼做了。」
「2005年正值納爾遜和拿破崙的歷史主題展在這兒舉行,我們也想過將旗幟拿出來展覽,只因為沒有足夠的空間而沒能實現。我們後來決定,拍張照片並把它發布在網站上,這樣人們至少能知道它的存在。」
這面頗具代表性的旗幟被攤平在地上,博物館策展人排成一排將它緩緩展開,攝影師乘著升降機升到半空中,站在液壓動臂上的小型平臺上向下拍攝。
許多記者前來觀看,然而,查爾斯王子和卡米拉在同一天宣布了他們訂婚的消息,在場的所有媒體,按芭芭拉的話說,「像被開水潑到的貓一樣呼地溜走了。」
從那以後,沒有人再看到過它。它不太可能再被拿出來展覽。一個多世紀前從聖保羅大教堂摘下來之後,有幸能見過它的人屈指可數。
我造訪了博物館的一間儲藏單元,這是這面旗幟現在在格林尼治的「家」。除了納爾遜將軍這一面旗幟以外,還有許多別的旗幟也儲藏在這裡。
旗幟們存放在捲軸裡——綜合多方面因素,這是儲藏旗幟的最好方式,你隨時能將它展開,而且不會產生摺痕。
博物館沒能為納爾遜的旗幟找到足夠大的捲軸,所以它還是被折了起來,裹在包裝紙裡,放進一個長紙板箱,儲藏在壁櫃的底層。我們把箱子抬出來,揭開包裝紙。
這面旗幟由羊毛製成,摸起來很粗糙。旗面上是西班牙的紅黃色橫紋,中央是獅堡徽圖紋。
西班牙戰艦的名字「聖伊爾德豐索」用墨水寫在掛繩上。旗幟上有一些破洞,是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的炮彈穿孔;旗幟曾在海上的暴風中猛烈地舞動著,旗邊也因此有些磨損了。
我開始想像1 805年10月21日的情景——西班牙特拉法爾加角附近海域的那場海戰。
中午時分,這面旗幟在西班牙戰艦上升起,而納爾遜將軍則帶領著英國戰艦向它駛去。想想都令人興奮。
早晨,英國由27艘戰艦組成的艦隊已經準備好攻擊對面西班牙和法國的33艘戰艦。這一大膽行動的暗號為「T形穿越」。
從北邊羅氏角延伸到南邊特拉法爾加角的海灣中,對方開始橫跨海灣列隊,納爾遜決定讓英軍形成兩列前進,從對方的正中開始攻擊。
如果你像給旗幟拍照的攝影師一樣,乘坐液壓動臂升到半空,你便可以一覽全景:所有的戰艦在海面形成了「T」字形:頂上是排成橫排的敵艦,而英軍軍艦正形成縱列向頂上的橫列開去。
納爾遜將這一大膽的行動稱作「尼氏接觸」。
納爾遜乘坐他的皇家海軍「勝利號」戰艦,帶領著其中一列,卡斯伯特·科林伍德坐鎮「王權號」帶領另一列。
科林伍德的狗「邦斯」也在戰艦上,為了安全起見它被拴在了船艙裡。在戰鬥那天,科林伍德應該在不停地咕噥:「我希望納爾遜不要再發信號了,我們都很清楚應該幹什麼。」
在向西班牙和法國艦隊前進的同時,英軍的船員應該已經能夠看見「聖伊爾德豐索號」艦艉的那面旗幟了。
這艘軍艦在T字形頂部偏右的位置,是從右數第4艘。英軍漸漸靠近,法國和西班牙軍隊開始向他們猛烈開火,這場血腥的戰鬥持續了4小時。
旗幟上的破洞就是在這4小時裡形成的——被槍彈一次又一次打中。
很久以後,可能是它掛在聖保羅大教堂期間,尋找紀念品的人們用小刀和剪子把它左邊的洞越切越大。在被拿到博物館妥善保管之前,蛾子可能也為破洞做了不少貢獻。
戰鬥開始一小時之後,納爾遜被法國戰艦「敬畏號」上隱蔽的狙擊手射中,一顆致命的火槍彈穿透了他的身體,打碎了他兩條肋骨,刺穿了他的肺動脈。
他倒下了,並被帶到了甲板下,用帆布包紮好,身體支撐在「勝利號」的一側。
戰況愈發激烈,而納爾遜的生命正在逝去,在大海的湧浪中搖擺顛簸。他最後的話是「喝,喝;扇,扇;揉,揉」。他的副官餵他檸檬汁和稀釋的紅酒,為他扇風,戰艦船長揉著他的胸部,試圖減輕他的痛苦。
他在下午4:30左右停止了呼吸,那時,他的艦隊已經贏下了這場偉大的戰役,擊沉、俘獲了18艘敵艦,而自身完好無損。
「聖伊爾德豐索號」是被俘的戰艦之一,它和它的那面旗幟一起被帶回了英國。「聖伊爾德豐索號」下手第4艘戰艦是「聖胡·內波穆塞諾號」,也是一艘西班牙戰艦,它的戰旗也同樣保存至今。
英國將它交回給了西班牙,目前收藏在馬德裡的一家博物館裡。這兩面西班牙旗幟是特拉法爾加海戰倖存的兩面旗幟。
納爾遜的遺體被浸在一桶白蘭地酒裡,由英國皇家海軍「勝利號」載回,之后庄重地陳放在格林尼治的繪畫大廳裡,在今天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的對面。
隨後,他的遺體被運上一艘小船,從格林尼治出發,沿著泰晤士河運往聖保羅大教堂舉行葬禮。
納爾遜指揮英國艦隊擊敗了西班牙和法國的聯合艦隊,並阻止了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入侵英國本土。
「聖伊爾德豐索號」的旗幟低垂在聖保羅大教堂內,在清風下徐徐拂動,而整個國家則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他的妻子出席了葬禮,但他的情人艾瑪·漢密爾頓卻沒有在場。
納爾遜垂死時的遺囑中曾說希望「照看好漢密爾頓女士」,並且讓她在葬禮上獻唱,但這條遺願被忽視了。她甚至都沒有接到葬禮邀請。
納爾遜和艾瑪有一個女兒,叫霍洛西亞·納爾遜。當她出生時,兩人給了她另一個姓「湯普森」,這是納爾遜有時給艾瑪寫密信的時候籤下的假名。
納爾遜與一些著名的作家也有聯繫——比如勃朗特姐妹。她們的父親原名是派屈克·勃朗地,但卻悄悄把姓改成了勃朗特,可能是因為崇拜納爾遜勳爵,那不勒斯王賜予他的頭銜便是勃朗特公爵。
勃朗特是西西里島一處地產的名稱,在古希臘神話裡是雷之女神的名字。
特拉法爾加海戰的幸運生還者中有一個名叫約翰·富蘭克林的男人,之後他死於尋找北極西北通道的探險中。
在同一個儲藏單元裡,納爾遜的旗幟對面,是一個紙制的傳信氣球,搜救隊伍用它在冰面上尋找富蘭克林和他的同伴。
搜救者希望他們還活著,能夠看見空中的這個氣球,或者在氣球掉落之後能夠找到並看見氣球上的信息,知道他們隨後就會被營救出去。很可惜,這些最後都沒發生。
說點開心的事情吧。這個博物館裡沒有被展出的最小的東西是一門世界上最小的大炮,只有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它。
我看了一眼,的確是微小且製造精良,但卻不能真正地發射炮彈。
一位姓陶森的先生在1828年為了打賭而製造了它。當他造這門大炮的時候,他的僕人推開門,掀起了一陣小風,將大炮的一個輪子吹到了地上。兩個人都沒能找到輪子,他只好再做了一個。
大炮在倫敦大博覽會[大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全稱為萬國工業博覽會,是歷史上第一場世界博覽會,1851年在倫敦舉辦——譯者注]上展出,之後維多利亞女王將其收為自己的私人藏品帶回了溫莎城堡,這樣她就可以隨時看到它了。
最終,這尊大炮還是來到了格林尼治,也曾經作為展品展出過。不過,它作為一個陸軍武器,和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的海軍主題不搭,所以最後還是被儲存了起來。
許多訪客都來問過芭芭拉大炮在哪裡。最近,詢問的人已不太多了,人們似乎已經忘掉了它。
不過,當它最初被拿進儲藏單元的時候,芭芭拉說道:「最好把它放到比較方便拿取的地方,這樣當人們想看的時候,我們隨時都可以把它拿出來。」
可惜的是,博物館並不能常常把那面巨大而脆弱的旗幟拿出來。特拉法爾加海戰頗具代表性的珍藏物就這樣一直待在幕後,不為人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