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鋼橋,滅鬼子,那是我的分內事!」1942年的諸暨安華,這一聲吶喊,喊出了諸暨人民在抗日戰場上的血性與剛烈;這一聲吶喊,隔著78年的時光,在這個冬日,依然如此震撼人心——由諸暨文藝工作者創作、惠風文創投資錄製的廣播連續劇《俠盜》,用故事和聲音,重現了那段難忘的歷史。
12月8日,來自我省廣電、軍史部門、影視機構的領導專家以及我市文藝界人士,齊聚安華鎮新一村,就《俠盜》展開熱烈的研討。據悉,《俠盜》將於本月中旬登陸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同時在全國多地推出,還將改編投拍30集同名網絡劇。
一部難得的抗戰佳作
1942年初,美軍為報日軍偷襲珍珠港之仇,轟炸日本本土後,飛機大多返航中國浙江衢州機場。旋即,侵華日軍發動了浙贛戰役,發誓消滅第三戰區國軍和沿線機場。大敵當前,為阻滯日軍凌厲攻勢,黨所領導的金蕭支隊捐棄前嫌,與國民黨忠救軍、美軍爆破小組聯手,破襲浙贛鐵路。安華古鎮,身懷絕技的偷雞賊周富浪、孫五歪等江湖義士,也投身抗日洪流,智炸鐵路鋼橋,上演了一出可歌可泣的壯舉……
「天上地面水下,領袖將帥草莽,可謂對這一作品的概括。」《俠盜》編劇、導演趙衛明介紹,作品的涉及面很廣,美國、日本、中國三國四方,最後與「通衢三縣」的安華發生了瓜葛,各種抗日力量水乳交融般地產生了核裂一樣的熱力。
《俠盜》謳歌了金蕭支隊戰士捨身炸橋、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也描寫了忠救軍與美軍在民族大義等感召下的正義行動,更難得的是,塑造了以偷雞賊周富浪為首的一批草莽英雄,智勇雙全,大義凜然的形象。這樣的英雄群體塑造,在抗戰題材作品中極為少見。
央廣總編室收到劇本後,立即組織專家進行審閱。很快,給予了充分肯定:劇作題材新穎,場面壯觀宏大,故事跌宕起伏,尤其是人物塑造立體豐滿,寫出了獨特地域環境孕育的剛烈血性而又充滿人性之美,是一部難得的抗戰佳作。
央廣的一錘定音,極大地鼓舞了創作者的更大激情。作為編劇的趙衛明,又一次擔任該劇的導演;京城不少影視戲劇明星加盟劇組,北京人藝原副院長嚴彥生、解放軍藝術學院副教授趙嶺等著名演員擔綱角色出演,熱情為廣播劇「獻聲」。
▲▲▲ 編劇、導演趙衛明給演員說戲
目前,《俠盜》已殺青,將於本月中旬在央廣「中國之聲」播出;同時,全國將有30多家地方臺在央廣首播後跟進播出。
將改編為同名網劇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在安華,當年日軍修築在鋼橋橋頭的炮樓和碉堡已經成為文保單位,永遠警示著後人;重修後的鋼橋,則讓歷史,翻過了嶄新的一頁。
「鋼橋位於安華與牌頭之間,當地人叫它洋橋。橋頭兩邊原先都有炮樓,後來安華那一邊被炸了。我主要寫發生在安華這一邊的故事。」趙衛明介紹。
▲▲▲ 重修後的安華鋼橋
在《俠盜》中,聲名不佳、被視若鼠輩的偷雞賊周富浪,雖然一次次有洗白靈魂的自我救贖衝動,卻因為好勝要強的江湖性格使然,最後被戰爭裹挾,智炸日寇重兵把守的鐵路鋼橋,使得輸送鬼子戰爭生命給養的浙贛線頓時癱瘓。在橋斷樓塌的廢墟上,一個盜賊終於完成了任俠與英雄的人格屹立。
戰爭之下,誰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因此,《俠盜》掃描的是戰火烈焰炙烤下的生命色譜。在工筆重彩描繪草莽英雄周富浪的同時,也在寥寥數筆間,讓孫五歪等一批雞鳴狗盜之徒的人性光芒躍然於聽眾眼前。同時,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忠救軍破襲隊暫時放棄了摩擦與羈絆,同仇敵愾,不計生死,表現出的血性和壯烈,也是俠義一種。另外,這種俠義的賦予,還給予了來華支援抗戰的美軍爆破戰家赫爾等等……
就環境而言,《俠盜》是抗戰背景下的一幅煙燻火燎的風俗畫卷。劇中的典型環境浙中古鎮安華,四通輻輳、商貿繁華,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在劇中,它凸顯了古鎮一方水土對於一方人的養育,諸暨人性格中的剽悍、剛直、堅忍、機智等性格,在這奇山異水中愈發茁壯。
《俠盜》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製時,已有數家影視機構前來聯繫改編影視劇事宜。版權持有者惠風文創經過選擇,決定與紀錄視界(浙江)傳媒進行合作,擬將《俠盜》改編為30集同名網絡劇。
紀錄視界老總樓小龍認為,自己作為一名諸暨老鄉,具有極其濃厚的抗戰書寫興趣,對家鄉投拍這樣具有世界視野的抗戰劇充滿信心,「拍好它,不僅屬於諸暨,屬於中國,同樣屬於曾為世界反法西斯戰鬥過的人們」。
據悉,除了影視,《俠盜》還將由多方合作,以內容為IP內核,開發出一系列文創衍生產品。
釣魚「釣」起了一系列作品
近年來,趙衛明已為廣東、江蘇、山東及本省編創廣播劇20多部、近百集,曾獲全國廣播影視大獎、「五個一工程」獎及廣播劇金獎16次。
之前,《俠盜》曾以多種形式出現在自媒體和紙質出版物上。對於它的問世,趙衛明戲言:「這是無意間『釣』到的作品系列。」
6年前的一個夏天假日,趙衛明約了朋友去牌頭鎮同文村釣魚。「當時的釣位正好在浦陽江邊、安華鋼橋下,頭頂就是浙贛鐵路,不時有列車轟隆隆地開過。」
那次釣魚,趙衛明魚沒釣到,卻釣到了一個烏龜模樣的東西。好奇的他洗淨一看,發現這個東西原來是個水壺,癟癟的,黑不溜秋,前後還有一個貫通的孔。巧的是,魚鉤剛好扎進了孔裡。
「當時附近有一位老人湊過來看,他毫不猶豫地說,這就是當年橋頭日軍守備隊的用物,他親眼看見此物。這個孔,就是槍眼。」
然而,一隻質地堅實的水壺,是什麼東西把它擠壓成如此模樣,並且留下了一個槍眼?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迷惑之中,老人提供了一種可能:因鋼橋是南北交通的咽喉,70多年前,中國軍隊曾經炸掉過它,迫使日軍運輸線癱瘓了一段不短的時間。聽說,炸橋時還發生了一場戰鬥,鬼子死了不少人。興許這隻水壺與它的主人被擊中的同時,與崩塌的鋼鐵一起沉入江中?
▲▲▲ 向知情老人探討抗戰細節
這讓趙衛明陷入沉思的同時,也豁然開朗。也就在那一瞬間,沉積在他腦海的抗戰故事與中國軍隊的文字記載,被清晰地串聯起來。
在這之前,作為一名媒體人和文藝愛好者,趙衛明一直行走在諸北當年的抗日戰地,不忘撿拾傳說往事;他還利用出差大江南北之際,收集史籍記載。對浙贛戰役,他極感興趣。
浙贛會戰發生於1942年5月中旬,是日軍為摧毀浙江的前進機場群、防止中美戰機「穿梭式轟炸」對日本本土造成直接影響而發動的一場軍事行動。浙贛會戰後,日軍基本達到了「沒收與破壞鐵路設施和器材以及其他培養戰力的各種軍事、政治、經濟設施和資材」,搶掠物資並擄劫青壯年等「以戰養戰」的目的。
然而,這樣一場規模盛大的戰役鮮有文藝作品表現,趙衛明感到極為遺憾。
又有一次,趙衛明看到一本《忠義救國軍演義》的書,對忠救軍有了更多了解。「尤其是在浙贛戰役中,這支武裝深入敵後,端炮樓、燒倉庫、炸橋梁,僅在諸暨一地就發動了大規模突襲,炸毀20多處鐵軌及兩座橋梁,在安華古鎮,還有美國教官親手指導爆破,鐵路被炸…… 因此,《沙家浜》郭建光原型夏光在該書序言中也表示,忠救軍抗戰後期的表現不該抹殺。」
▲▲▲當年日軍修築在鋼橋橋頭的炮樓和碉堡(通訊員 楊迪爾 攝)
在諸暨,也流傳著抗戰時期各種力量捲入共御外侮洪流的故事,在趙衛明看來,這才是全民族全面抗戰的大合唱。那些滿地打滾的故事和細節,也終於找到了統率和歸依的紐帶。
《俠盜》的故事,由此產生。
……
來源:諸暨日報文旅周刊
供稿:何珠華
原標題:《再現諸暨人的血性和剛烈!廣播連續劇《俠盜》央廣首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