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觀看?|評《大佛普拉斯》

2021-02-20 複眼CinemaUp

 

相信任何看過《大佛普拉斯》的朋友都會對其戲謔幽默的敘事和對社會議題的深入探討印象深刻。不過,畢竟《大佛普拉斯》的獲獎和映出已經有些時日,我們不妨先一起回顧一下開頭的劇情。故事發生在某個位於臺灣中南部的靠海的鄉村。影片的開始是一場葬禮,在送葬隊的前方,我們與影片的第一位小人物菜埔相遇。當然,生硬的敲鼓姿勢和無節奏感的鼓聲告訴我們,送葬隊不是他的本職工作。事實上,對於有一個病重的母親需要撫養的菜埔而言,送葬隊的收入實在太少。夜幕臨近,菜埔的「正式就業崗位」浮出水面——他在一家正在製作大佛的工藝品廠守夜。不過,保安室的夜晚並不孤單,因為村裡進行「資源回收」的「個體戶」肚財幾乎每晚都會如約而至,跟菜埔喝茶聊天,運氣好還能吃到便利店扔出的過期便當。原本,那天晚上只不過會是肚財在保安室邊看電視邊吃便當的尋常時光,但很遺憾,「下飯」的電視機壞了。無聊之際,肚財打起了菜埔的老闆啟文的行車記錄儀的主意。一番鼓動之下,菜埔也沒抵擋住誘惑,就拿來啟文舊奔馳的行車記錄儀,開始從這些音畫分離的錄像中為燥熱煩悶的夜晚尋找快樂。

 

第一種觀看:從黑白看向彩色

 

講到這裡,我們先停下對於劇情的直接的線性敘述。因為一個有趣的設定出現了。在這部黑白影像的作品中,第一次出現了彩色的圖像——當然是在行車記錄儀裡。肚財甚至自覺的感嘆,只有有錢人的世界才是彩色的。從這裡開始,我們進入了影片的第一重觀看,黑白世界中生活在底層的菜埔和肚財藉由行車記錄儀開始觀看啟文的充滿著圖像和欲望的實現的彩色世界。

 

這種觀看是以某種娛樂化且獵奇的窺視開始的。我們不能忘記肚財想要觀看行車錄像的原因是電視機的損壞。如今人們已經基本認可了電視作為一種重要媒介的意識形態功能:通過這個小小魔盒我們可以單向的、被動的去獲得形形色色的信息,尤其是人們最喜歡的情節劇、花邊新聞等等。毫無疑問,行車記錄儀是某種電視的替代品,而菜埔和肚財也確實想在行車記錄儀裡尋找本想在電視裡面獲得那些與他們生活無關的卻又確實期待著的東西。行車記錄儀也確實給出了一些期待,他們看到了那些也能在電視中看到的上流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和物慾橫流:色情的「圖像」、狗血的故事和若隱若現的黑金政治。

 

然而,老闆的行車記錄儀與電視媒介卻有著一個根本的不同。行車記錄儀所展示的世界與他們的真實生活有著直接的、明確的關聯,因為行車記錄儀的擁有者,「節目」的主演就活在他們身邊並且直接的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影響。當菜埔和肚財開始觀看啟文現在正在使用的奔馳車的行車記錄儀式,他們被迫要與現實遭遇了。這個時刻開始於菜埔在行車記錄儀的彩色世界裡看到自己為老闆開門的那一刻:他在彩色的世界中認出了自己(插句話,這個隱喻曾經在肚財身上也類似的展現過:他的朋友們在新聞裡看到了他被警察扣押)。他們不僅目睹了啟文謀殺威脅他的前任情人並藏屍大佛的全過程,而且得知了啟文與當地政商界更加骯髒的肉體和利益交易。

摘下假髮的啟文 

這種「相遇「的直接結果就是二人觀看時的享樂機制被剝離。布爾喬亞們由於他們的權勢而遭遇的「奇聞異事」或「醜惡行徑」的娛樂獵奇效果,僅僅在我們認為它們事不關己時才會起效。因為這些奇談的真實性往往就意味著與我們同樣的人們的真實的、具體的苦難經歷。換句話說,菜埔和肚財被迫意識到,他們懼怕又羨慕的溫文爾雅的「留美頭家」不僅確實參與了權錢交易,而且還在他們熟悉的場景內殺人並藏屍。殘酷的社會結構暴力顯現了出來,正如儒雅的啟文在殺人時不慎露出的禿頂一樣。更重要的是,菜埔和肚財在這樣的暴力面前是無能為力的。這一方面體現在肚財所說的「你不知道警察局和法院都是有錢人開的嗎」,更耐人尋味的則展現於事發之後啟文來到保安室與菜埔的交談的場景。

 

這段對話中基本看不到對話常見的正反打的過肩鏡頭,而是在大多數時間,啟文都佔據了畫面的中間位置並接受了幾乎所有光源,而懦弱的、不善言語的菜埔則「蜷縮」在畫面右側的陰影之中。即使忘記了具體的對話環境和內容,觀看者都很難忘記啟文特意摘下假髮來詢問菜埔的那幾句話。統治階級根本就不憚於展示自己的真面目——當然那是因為順帶展示出來的是真正的權力。而且正是這種權力,讓我們敢怒不敢言。

 

第二種觀看 回望黑白中被壓抑掉的彩色

 

潛藏在行車記錄儀的秘密並沒有將故事引向一個為真相而抗爭的,有關草根英雄的悲劇。彩色的消遣消失後,黑白世界的生活仍在繼續。後續的故事發展提示了這部《大佛普拉斯》的另一種觀看。在具體論述以前,我想先澄清一點,雖然我用了「後續故事「這一描述,但這樣的觀看模式和視點是從影片始至影片終的。作為觀眾,我們一直在同時觀看著彩色和黑白兩個世界,並且同樣帶著某種獵奇、尋謎的視點進行著觀看。翻看豆瓣的影評,許多人都在短評提到了「聽書」之感:諧謔的旁白熟練地遊走與間離的劇情之間,提示著我們劇情的荒謬性和電影本身的再現性(換句話說,這是電影,不是生活本身)。

 

如果說,在電影劇情外這個視點是導演的旁白帶領下的觀眾的視點,那麼在電影故事內,這個視點就是大佛的視點。行車記錄儀的秘密被揭開後的故事中,這樣的視點及其觀看方法開始重新取得了支配地位,而觀看的對象變成了黑白世界。在此之前,菜埔和肚財以及那位在本篇評論中至今還未介紹的另一位流浪漢「釋迦」,都是有些「單薄「的。我們知道他們是底層,他們弱小和無助卻又有一些些與眾不同(比如,肚財喜歡抓娃娃)外,幾乎一無所知。我們開始了解肚財更多,一點點有關他的過去,至少知道他去北方打過工,他坐過牢,但還沒等我們了解更多,他就因為醉酒駕機車而(「被撞死」)消失在人世。這場悲劇性的、有些荒誕的死亡也牽扯出了更多有關菜埔和肚財「隱藏劇情」。我們首先知道了菜埔有個小叔,但他明顯無法理解自己的痛苦,也不可能接受幫助自己照顧母親的請求。

菜埔在肚財家的「太空艙」裡

最後,我們終於進入了肚財生前的房間,這裡意外的乾淨、寬敞和整潔。我們同時也知道了肚財這樣一個「收廢品的」有一個太空艙一樣的床,上面擺著娃娃,貼著撿來的雜誌上撕下來的美女插畫。在這一刻,我們終於等到了那句似乎期待了許久的旁白:「我想雖然現在是太空時代,人類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遠無法探索別人的內心世界。」我們看到了一些被壓住的豐富色彩的可能性,卻也看到它們註定被遮蔽的命運。我們因此而要直面:一個玫瑰色的生活是存在的,但它似乎只出現在每個人的不可見的內心的小世界裡。而在公共的、主體間的生活裡,只剩下灰色的孤獨、無意義和人與人溝通的不可能性。更進一步,法會上的佛像精美,但善惡卻無報;人們誦經念佛,卻說不出彩色的音符。

 

視角之外,我們還能理解些什麼?

 

視角和觀看方法的變換,不免讓人想到布萊希特戲劇間離效果。我們可以看到黑白/彩色的對立,可以看到對於電影僅僅是「再現的提示」(導演的旁白),我們也看不到英雄式的主角。更重要的是,在我看來,剛剛所提到的兩種觀看的視角結構出了劇情中潛在的兩條線索。經由黑白/彩色的區分下黑白世界中的人物對彩色世界的觀看,階級的隱喻產生了;而經由觀眾對整個故事中黑白世界的觀看,有關生活及其意義的存在主義的反思的隱喻浮上了水面。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這兩層隱喻之間的關係。不管是從從導演的訪談、我們的生活經驗還是電影本身,這兩層隱喻是緊密關聯且無法分割的。拆解掉任何一層隱喻,劇情及其意義就會發生根本地變化。一方面,孤獨與人際溝通的「不可能性」、生活意義的失語和「善惡有報」的失效來自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性問題,而另一方面這種結構性的暴力不僅僅是某種叫「結構」的抽象物的暴力,同時也是具體的階級壓迫和剝削,就像屏幕前林林總總的奇聞軼事背後是真實的一樁樁血淋淋的慘案。

《大佛普拉斯》的觀看模式及其隱喻結構

 

有趣的是,豆瓣中的許多熱門影評裡反思的重心都落到了存在主義式的痛苦。或者即使談到了有關階級與底層的話題,也用著置身事外的態度遣詞造句,真正站在了「大佛」理中客的視角。問題恰恰在於,這樣的視角在影片外難免最後滑入了委員、副議長、啟文的視角。菜埔、肚財對於大多數觀眾和大多數甚至沒有時間和途徑看這部電影的人來講,與其說是他者,不如說是鏡像——失意的北漂青年和懦弱的下崗再就業人員。

 

那麼釋迦如何呢?如果從大多數的影評和評論來看,釋迦更多地被誤認為觀眾們的理想的鏡像。釋迦是一個流浪漢,但是他愛乾淨:穿的乾淨、住的乾淨。他沒有過去的負擔,也沒有未來的期許,只是不斷的在村裡「逛一逛」。他如果真實的存在於現在的上海,就是一個愛乾淨且更深沉的楊高南路的「聖沈巍」。黃導在一次演講中確實談到,釋迦意味著另一種可能的活法。但我不得不用《大佛》的劇本的潛在結構幫他補上一句,這樣的活法在彩色世界的支配之下只能是個別的甚至是純粹想像的:沒有人可以既在歷史之中,又在歷史之外。當然,我這絕對不是在責怪和貶低《大佛普拉斯》的藝術成就,相反,我覺得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藝術作品,它已經用獨特、有趣的視聽語言和敘事技巧為我們再現了一些生活中的困局。正如阿爾都塞指出的那樣,藝術的特性是使我們「覺察到」某種暗指現實的東西,它不能代替理論的認識本身。所以,進一步的反思和批評,應該是我們觀眾自己的任務了。

參考文獻:

[1]阿爾都塞,2011,《論布萊希特與馬克思》,陳越、王立秋譯,《文藝理論與批判》第6期。

[2]阿爾都塞,2010,《皮科羅劇團,貝爾多拉西和布萊希特》,載《保衛馬克思》,顧良譯,上海:商務印書館,第121-144頁。

[3]阿爾都塞,《一封論藝術的信》,https://www.douban.com/note/446379109/(未找到原出處)。

相關焦點

  • 電影資源推薦:大佛普拉斯 在線觀看
    好看的電影資源推薦免費大佛普拉斯導演: 黃信堯編劇: 黃信堯
  • 銳評|張越揚:《大佛普拉斯》:嵌套空間中的階層固化與性狂歡
    下面我將逐一分析,影片是如何通過行車記錄器、色彩、蒙太奇和旁白等手法實現「我們在銀幕前看導演給我們講保安室裡的肚財和菜埔在聽行車記錄器拍下的車外空間裡黃啟文和不同女性的音頻」的。行車記錄器是連接車外空間和車內空間的重要途徑。黃信堯在旁白中表示,行車記錄器最有趣的地方在於聲音與畫面的分離——畫面對準車窗外,而聲音則來自車裡。
  • 《大佛普拉斯》含劇透長影評
    本文含有輕度劇透大概不影響觀影體驗《大佛普拉斯》讓我重拾了久違的一種感覺——看完電影之後四處傳播、奔走相告,巴不得全世界所有人都去觀看這部作品
  • 聖物和玩物——觀《大佛普拉斯》記
    聖物和玩物——觀《大佛普拉斯》記作者 丨王家輝看過黃信堯導演的《大佛普拉斯
  • 黑色喜劇下的悲劇現實《大佛普拉斯》
    《大佛普拉斯》大概是2017年最值得觀看的電影之一了,荒謬的事實以平靜的敘述,殘忍與柔情並列在一起。黑白與彩色畫面的巧妙運用以展現社會底層小人物生存的艱辛,充斥著黑色幽默的喜劇卻映照著現實的悲劇命運。黑白與彩色電影史上經歷三次變革,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到如今進入高科技發展時期。
  • 《大佛普拉斯》:眾生百態下的小人物!
    在電影史上,黑白片已然成為過去,逐漸留存在人們記憶中,而《大佛普拉斯》卻反其道而行之讓我們重溫了久違的黑白片。這部片子表現了最為真實的生活和人性,影片取名也有點黑色幽默。因為導演拍過大佛,所以這部加長的影片就起名為大佛plus,plus諧音普拉斯,大氣又上檔次,還頗具國際範。
  • 《大佛普拉斯》:又是一部充滿負能量的電影
    1年前看了《大象席地而坐》,年後看了《狗十三》《大佛普拉斯》,這三部都是負能量滿滿的電影。
  • 豆瓣8.7臺灣閩南語喜劇犯罪電影《大佛普拉斯》推薦
    國產喜劇電影《大佛普拉斯》豆瓣評分8.7,在豆瓣TOP250 上排第224名
  • 《大佛普拉斯》憑什麼獲得5項大獎?
    它既沒有名導演加持,更沒有我們所熟識的演員出演,沒有多大的投資,卻成為了最大的黑馬。提名十項領跑,並且一舉拿下包括最佳新導演在內的五項大獎,這就是——《大佛普拉斯》。這部影片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一聊這部《大佛普拉斯》影片豆瓣評分8.6高分,定位的類型是劇情喜劇,放眼望去,其主演沒有一個我們認識的。但是就是這樣一部寂靜無名,看起來並不十分出彩的電影,卻深深的打動了無數人的心。
  • 《大佛普拉斯》憑什麼獲得5項大獎?
    它既沒有名導演加持,更沒有我們所熟識的演員出演,沒有多大的投資,卻成為了最大的黑馬。提名十項領跑,並且一舉拿下包括最佳新導演在內的五項大獎,這就是——《大佛普拉斯》。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一聊這部《大佛普拉斯》影片豆瓣評分8.6高分,定位的類型是劇情喜劇,放眼望去,其主演沒有一個我們認識的。
  • 隨手預測金馬獎+金馬頒獎典禮直播觀看攻略
    上一篇《引爆者》的影評發在豆瓣上之後,目前也顯示在影片主頁的長評區!真的十分感謝了!我會努力克服懶癌,提高發文頻率的!(並不會今晚就是一年一度的金馬獎頒獎典禮了,今年的影片質量都很過硬,可以說是難得的金馬大年。
  • 大佛普拉斯 | Buddha or Puta?
    那一刻,仿佛你我就置身於黑洞洞的大佛裡面,而敲擊和吶喊的人,也正是我們。在《大佛普拉斯》中,存在一張清晰的臺灣社會階層圖。它並非像表面那樣,是彩色與黑色的二元對立,而是一張由淺入深的光譜。聯繫片中多次出現的將佛像與「監視錄影中」的警告牌放在一起的場景,我們能很自然地想到,釋迦的視角,就是佛的視角,那象徵著一種俯視一切又無法改變的命運。
  • 《大佛普拉斯》:2017華語喜劇最佳,沒有之一
    那就是和《戰狼2》,《芳華》,《血觀音》,《乘風破浪》爭奪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的《大佛普拉斯》。但如果你把目光聚焦到去年的臺灣金馬獎,你可能就會眼熟這個名字了。因為這部《大佛普拉斯》當時以10項提名領跑,並且最終斬獲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新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配樂,最佳原創歌曲的電影五項大獎。這部電影也被我認為是2017年最棒的華語喜劇電影,沒有之一。
  • 歡迎來到花式讚美《大佛普拉斯》無獎大賽現場!
    ,各種花式讚美《大佛普拉斯》的文章,層出不窮《大佛普拉斯》是值得被如此讚美的粉絲數百萬的「17歲少女老司機」【吐槽電影院】直接說《大佛》是2017年最好的華語片,這個,幾乎沒有異議原文點此花贊節選想起《大佛普拉斯》主人公死後,送葬路上,突然漲漫的水,像一道河流,你看得到往生的人。又似一道海峽,我們看著臺灣電影。
  • 百度網盤:《大佛普拉斯​》
    梁赫群 / 脫線 / 鄭宇彤 / 魯文學類型: 劇情 / 喜劇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臺灣語言: 閩南語 / 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 2017-10-13(中國臺灣) / 2017-06-29(臺北電影節)片長: 102分鐘又名: The Great Buddha+IMDb連結: tt7010412豆瓣評分8.7大佛普拉斯的劇情簡介
  • 廖偉棠│用劇照重拍一部《大佛普拉斯》
    用劇照重拍一部《大佛普拉斯》撰文、供圖│廖偉棠臺灣電影《大佛普拉斯》是2017年最佳華語片,有識之士基本沒有異議。在《大佛普拉斯》上映之前、在它獲得極多獎項而終於從小眾電影成為經典之前,是劉振祥拍攝的海報、劇照,先聲奪人搶盡眼球。
  • 周末薦片:大佛普拉斯
    現在,又有一部文藝片,甚至可能比《路邊野餐》還要好,好到我在周末需要專門推薦一次,它就是臺灣導演黃信堯的《大佛普拉斯》。大佛普拉斯就是大佛plus,模仿蘋果手機的命名。黃信堯導演原先拍了一部短片《大佛》,在這個基礎上擴展為102分鐘的長片,所以叫做《大佛普拉斯》。估計這個名字能趕走90%以上的潛在觀眾,因為單是聽這個名字,讓人很難提起去觀賞的興趣。
  • 近年來少有的華語佳作,《大佛普拉斯》為什麼獲得眾人青睞?
    「沒有錢,我們根本找不到真正的銅像,那時便決定用黑白拍攝,一來有在地的純樸味道,二來大佛的材質就不必拘謹,你可以用塑膠、用玻璃纖維來搭,而且不會看出破綻。」沒想到當初這樣的決定,反而讓黑白電影多了滿滿韻味。《大佛普拉斯》藉由電影中的看似莊嚴的大佛,卻不知暗藏了什麼玄機,用大佛代表一個根植在臺灣人心中的權威,黃信堯希望觀眾藉此反思不可挑戰的權威之下,更值得深思的真實面貌。
  • 《大佛普拉斯》:佛也有Plus?
    《大佛普拉斯》藉由電影中的看似莊嚴的大佛,卻不知暗藏了什麼玄機,用大佛代表一個根植在臺灣人心中的權威,黃信堯希望觀眾藉此反思不可挑戰的權威之下更值得深思的真實面貌。《大佛普拉斯》是幾年來少有的佳作,說人性,從不矯情,見社會,沒有控訴,講佛性,不露痕跡。劇本紮實,節奏老練,表達完整,寓意深遠。
  • RDR周六觀影No.34 |《大佛普拉斯》
    時間:2018年11月24日 晚上18:30地點:上海市南京東路800號新一百大廈17層觀影:大佛普拉斯 名字的由來該片的導演黃信堯,有過20年記錄片拍攝經驗,《大佛普拉斯》是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是根據他的短片《大佛》擴展而成。也因此,電影才有了「大佛plus」這樣一個荒誕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