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藍天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血液系統腫瘤的分期不同於實體腫瘤,一旦懷疑是血液腫瘤,除了做血液檢查識別異常細胞之外,也會進一步行骨髓穿刺,了解骨髓中有多少異常細胞及其侵襲程度 、基因改變等。對血液腫瘤進行分期的第三步是影像學檢查,觀察是否已累及全身淋巴結,以及癌細胞是否已侵犯至器官。在經過外周血、骨髓、影像學檢查後,即完成了對血液腫瘤的分期,可提供某種疾病的治癒率等相關信息。筆者對常見淋巴瘤的分期標準進行匯總。
淋巴瘤臨床上多採用Ann Arbor分期,主要包括以下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套細胞淋巴瘤、脾邊緣區淋巴瘤、結內邊緣區淋巴瘤、非胃MALT淋巴瘤、外周T細胞淋巴瘤、結外NK/T細胞淋巴瘤,鼻型,其他血液系統腫瘤有單獨的分期標準,具體見下文:
Ann Arbor分期
B症狀:不明原因發熱(38℃以上);消瘦(6個月內體重下降10%以上);盜汗。
結外器官是指去除淋巴結、脾臟、胸腺、扁桃體環、闌尾及Peyer淋巴結的器官和組織。
結外病變定為IV期,包括骨髓、肺、骨或肝臟受侵犯。
01
胃MALT淋巴瘤,胃腸起病的淋巴瘤
Lugano分期
02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Binet分期
註:淋巴區域包括頸、腋下、腹股溝(單側或雙側均計為1 個區域)、肝和脾
Rai分期
註:ALC:外周血淋巴細胞絕對值;免疫性血細胞減少不作為分期的標準
03
小淋巴細胞淋巴瘤
04
蕈樣肉芽腫/Sézary 症候群
Sézary 症候群的定義為 B2 期血液受累和血液中 TCR 基因克隆性重排(克隆應與皮膚中的克隆相關)。
斑片:無顯著凸起或硬化的任何大小的皮膚病灶。應注意有無色素減退或色素沉著、鱗屑、結痂和/或皮膚異色。
斑塊:任何大小的皮膚凸起或硬化病灶。應注意是否有鱗屑、結痂和/或皮膚異色。著重明確組織學特徵如親毛囊性或大細胞轉化型(大細胞 ≥25%),CD30+ 或 CD30-,以及臨床特徵如皮膚潰瘍。
腫瘤:至少有 1 個直徑 >1 cm 的實體或結節樣皮損,隆起或向深部浸潤生長。記錄皮損的數量、皮損的總體積、最大的皮損大小、以及身體受累的區域。如果有大細胞轉化的組織學證據也應當記錄。鼓勵做 CD30 表型檢查。
NCI-VA 淋巴結分類
05
慢性髓系白血病
06
多發性骨髓瘤
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及R-ISS分期系統
註:細胞遺傳學高危是指FISH檢測出del(17p)、t(4;14)、t(14;16)。
參考文獻:
1. 2020.V4 NCCN臨床實踐指南:B細胞淋巴瘤
2. 2021.V1 NCCN臨床實踐指南:T細胞淋巴瘤
3.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國診斷與治療指南(2020年版)
4. 2021.V3 NCCN臨床實踐指南:多發性骨髓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