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椿教授:造血幹細胞移植、CAR-T制勝血液腫瘤,這些問題值得關注

2020-12-21 騰訊網

血液腫瘤是指起源於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常見的血液腫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多發性骨髓瘤等。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9年中國癌症報告顯示,白血病和淋巴瘤兩大血液腫瘤在惡性腫瘤的死亡率仍然佔據著第9位和第10位,嚴重威脅著國民健康。

長久以來,造血幹細胞移植都是血液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將自體或者他人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到患者體內,可以恢復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CAR-T療法是血液腫瘤治療領域新興的治療手段,能將患者的T細胞在體外經過基因修飾之後再回輸到患者體內發揮抗腫瘤活性。自問世以來,CAR-T就在血液腫瘤治療領域大放異彩,截至2019年5月,全球共有細胞療法1011項,CAR-T療法就有568項,佔據半壁江山。

但是,造血幹細胞移植和CAR-T療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譬如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年齡問題和術後感染問題,CAR-T的細胞因子風暴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一直是臨床醫生和相關專家學者工作的重點。

2020年12月12日,高博醫學論壇——精準診斷與治療專場會議上,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血液病研究中心醫療院長、原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主任王椿教授受邀接受了健康界的專訪。

王椿教授已在血液病診療領域深耕30多年,在造血幹細胞移植、血液病抗感染方面經驗豐富,此次,王椿教授與健康界分享了他對造血幹細胞移植和CAR-T診療的一些看法。

圖 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血液病研究中心醫療院長、原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主任王椿教授

移植年齡不斷突破,風險防控要環環相扣

談到高齡患者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風險,王椿教授表示,如今,年齡已經不是衡量是否可以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標準,最關鍵的是患者的體能狀態。正因如此,美國不斷實現年齡突破,目前70歲以上的患者也符合造血幹細胞移植臨床指徵。王椿教授所在團隊在學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嘗試將年齡限制突破到60歲以上,年齡最大的有69歲,截至目前,病人治療的效果很好。

考慮到高齡患者和年輕人的年齡差異,王椿教授提示有幾個問題仍然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是術前的嚴格評估。在進行移植之前,要對高齡患者的心臟、肝臟和肺部的功能進行評估,全面評價患者的體能狀態,預判患者是否能夠經受移植期間的預處理方案。

第二是要制定合適的預處理方案。即使高齡患者的器官評估達到移植要求,但其代償能力可能較差,若對器官施加負擔,將會面臨器官衰竭的風險。所以需要降低高齡患者的預處理化療劑量以減少毒性,再依靠輸注的淋巴細胞產生移植物抗腫瘤反應,將殘留的腫瘤細胞清除。

除了將標準的毒性較大的清髓處理參照國外情況進行減量外,還可以加入阿糖胞苷,增加化療的抗腫瘤作用。

第三是要建立單倍體移植體系。過去首選的移植方案是同胞全相合移植,高齡患者往往要面臨供者的年齡也比較大的問題。而高齡供者的細胞植入後由於細胞活力不足,可能導致植入不良。經過多年探索之後發現,對於高齡患者使用子女提供骨髓給父母的單倍體移植方案往往是更好的選擇。

王椿教授表示,高齡患者的骨髓移植還是有挑戰性的,「要做好高齡患者的骨髓移植,要具備非常紮實的內科功底,各個環節都應該注意,從開始的預處理設計,到術中併發症的處理,再到術後的支持治療,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

移植感染危害大,分階段處理是關鍵

王椿教授介紹道,與移植相關的死亡至少有30%是感染引起的。感染防控分為兩個階段,各有側重。

第一個階段是大劑量化療後導致患者嚴重粒細胞缺乏和黏膜損傷。這一階段主要的感染並非來自環境,而是內源性感染。人體自身定植的細菌或真菌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損傷的黏膜屏障侵入血液循環系統,造成嚴重感染。

王椿教授指出,本階段的防護主要是針對這些條件致病菌,在進行放化療之前,儘量將這些定植的病原微生物清除乾淨。此外還應當做好定植篩查,了解患者的微生態環境,定植的細菌種類和耐藥情況。定植篩查的結果可以為經驗治療提供依據,採用對應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第二個階段的感染則來自於肺部。一旦患者粒細胞功能恢復,就可以從無菌室中轉移,但是患者仍然處在免疫功能抑制的狀態,當吸入含有多種微生物的空氣時面臨著感染的風險。這階段的感染不同於90%都是細菌感染的第一階段,細菌、真菌、病毒甚至混合感染都可能在這一階段出現,情況複雜得多,很難確定究竟是哪種病原體致病。

因此,需要多種檢查手段介入,包括影像學診斷、細菌培養、病原微生物抗原檢測、血液學檢查、肺泡灌洗液檢測、基因檢測等幫助診斷,確定感染病原體,制定治療方案。

王椿教授指出,本階段的診斷是一個綜合判斷的結果,也就是整合診斷,只有綜合多方面的數據,才會得出更加準確的診斷結果,使用對應的藥物,實現精準打擊,提高療效。當然,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進行抗感染治療的同時,也要充分調動患者的免疫系統,提高免疫力,方能有效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襲。

CAR-T聯合療法顯優勢

王椿教授表示,CAR-T療法最早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實體瘤如淋巴瘤的治療上,療效就打了折扣。有相當多的研究指出,CAR-T治療無效的原因可能是由於靶點的缺失脫落,但對於第一次使用CAR-T治療失利的患者,王椿教授持有不同的看法:「第一次用CAR-T治療,應該不存在靶點脫落的情況,我認為更應該考慮的問題是T細胞無法進入實體瘤內部,可能存在一些壁壘,或者T細胞的功能受到了抑制。」

而聯合應用放療和CAR-T為一部分單用CAR-T療效欠佳的患者帶去了曙光。王椿教授分享了一例典型病例,患者起先使用CAR-T治療未見成效,進行了大劑量化療之後再輸注CAR-T細胞,可以明顯觀察到腫瘤逐步縮小。

採訪最後,王椿教授提到在血液腫瘤的治療上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唯有不斷前行,方可造福更多患者。

相關焦點

  • 贛州市人民醫院血液內科開展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這是贛南首個血液科開展的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例。該技術讓患者重獲新生,也標誌著贛州市人民醫院血液內科在血液腫瘤的診治能力迎來新的裡程碑。為進一步提高血液腫瘤的診療水平,贛州市人民醫院血液內科將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作為今年重點打造的新技術項目。
  • 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兒童實體腫瘤 3歲女童重獲新生
    去年底,王先生了解到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對治療該腫瘤有很大優勢,於是決定讓孩子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兒童血液腫瘤年發病率為每年100/100萬—130/100萬,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就是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
  • 高博上海 35 名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血樣採集入庫
    另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 2019 年最新癌症報告,以白血病和淋巴瘤為代表的血液腫瘤已躋身造成我國居民死亡的前十大惡性腫瘤,他們中有些人本可以通過造血幹細胞移植而獲得新生,然而,非血緣造血幹細胞配型成功的機率僅有十萬分甚至百萬分之一,很多患者的生命因未找到合適的配型而在等待中流逝。
  • 血液腫瘤兒童患者進行異基因造血細胞移植的有效疾病風險指數
    血液腫瘤兒童患者進行異基因造血細胞移植的有效疾病風險指數 2020-12-16 0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高博上海(閘新院區)35名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血樣採集入庫
    另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9年最新癌症報告,以白血病和淋巴瘤為代表的血液腫瘤已躋身造成我國居民死亡的前十大惡性腫瘤,他們中有些人本可以通過造血幹細胞移植而獲得新生,然而,非血緣造血幹細胞配型成功的機率僅有十萬分甚至百萬分之一,很多患者的生命因未找到合適的配型而在等待中流逝。
  • 湖南首例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腫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患兒順利出倉
    紅網時刻1月7日訊(通訊員 梁輝 賀俊)「姐姐,我想你」「你要快點好起來,早點和爸爸媽媽回家過年」1月6日上午,湖南首例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腫患兒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經過在移植病房25天的治療,10歲的吉吉於2020年1月6 日順利出倉,轉入湖南省人民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隔離病房,這意味著他的生命即將邁向新的裡程。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
    在造血組織中,所佔比例甚少。現代醫學中,造血幹細胞在骨髓移植和疾病治療方面有重要作用。 1988年法國的Gluckman教授在國際上率先成功採用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救治了一名貧血患兒,標誌著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時代的開啟。全球現每年約進行6萬例骨髓移植術,其中使用自體和同種異體造血幹細胞完成骨髓移植術的患者人數分別為近3.5萬和2.5萬例。
  • 王建祥教授:免疫治療不斷求索,為更多血液腫瘤患者帶來希望
    成人ALL治療存在挑戰,如何提升療效備受關注 ALL是一種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兒童ALL的治療方案已日趨完善,而成人ALL療效仍待進一步改善,主要是因為多數治療方案來源於兒童ALL,缺少隨機對照研究評價治療方案或藥物,存在治療強度偏弱、方案依從性較差以及長期療效不佳等問題。因此,如何改善成人ALL療效是眾多臨床醫生和患者關注的焦點。
  • 濱醫附院完成黃河三角洲首例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
    確診的第二天,尹女士的父親、姐姐、弟弟等家人都紛紛趕來醫院,流著眼淚跟醫護人員反覆地說: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給她治病,兄弟姐妹都願意為她配型……濱醫附院血液內科立即在特聘著名血液病移植專家、原北京307醫院孫琪雲教授的指導和醫院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由血液內科於文徵主任醫師、賈靈芝護士長及科裡骨幹醫護人員組成的移植團隊。
  • 劉小梅醫生:血液腫瘤患兒移植後多久可以上學?
    新生開學季,血液腫瘤科收到了很多家長發來的喜報:康復後的孩子已經正常入學,開啟多彩校園生活!這樣的消息鼓舞著每一位臨床醫生,鼓勵了每一位正在接受治療的患兒及家屬!不久的將來,還會有更多的患兒可以背上書包,走進校園!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現代醫學中,造血幹細胞在骨髓移植和疾病治療方面有重要作用。1988年法國的Gluckman教授在國際上率先成功採用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救治了一名貧血患兒,標誌著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時代的開啟。全球現每年約進行6萬例骨髓移植術,其中使用自體和同種異體造血幹細胞完成骨髓移植術的患者人數分別為近3.5萬和2.5萬例。造血幹細胞的來源主要包括骨髓、外周血和臍帶血。
  • 血型非同型 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如何輸血?
    前不久,我院腎內科收入一位臨床診斷為系統性血管炎的患者,該患者於2015年曾行血型非同型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術,移植前的血型為AB型,移植後經實驗室檢測血型正定型為B型,反定型為AB型,目前患者治療需要輸注血漿,那麼,什麼是造血幹細胞移植呢?為什麼血型非同型可以造血幹細胞移植?
  • 腰痛屁股痛,這種血液腫瘤專「咬」人骨頭!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腰酸背痛似乎成了當代人的通病,不管男女老少,中青年還是老人,都或多或少存在這些情況。有的人可能純粹只是沒休息好,有的人可能是得了腰間盤突出,也有的人可能是骨頭被腫瘤細胞「咬了」。這種可怕的病,叫骨髓瘤,是一種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
  • 造血幹細胞表面標誌物
    2.1 骨髓造血幹細胞(HSCs)是一種骨髓來源的多能幹細胞。從骨髓中獲取造血幹細胞通過外科手術,從兩個髂骨後嵴分次採集。骨髓中每10萬個細胞中約有1個是長期造血幹細胞(LT-HSC)。2.2 外周血大部分造血幹細胞來源於骨髓,少量的幹細胞和祖細胞在血液中循環。人類造血幹細胞的臨床移植,可以從外周血中收集供體細胞。
  • 10歲的慢性肉芽腫患兒接受了姐姐造血幹細胞的移植,終於可以回家過年
    「弟弟快點好起來,早點和爸爸媽媽回家過年……」1月6日,經過在湖南省人民醫院移植病房25天的治療,10歲的慢性肉芽腫患兒吉吉(化名)出倉,轉入兒童血液腫瘤科隔離病房。遠在湘西老家的姐姐通過手機視頻,與弟弟相互問候。據悉,這是湖南首例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腫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患兒。
  •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90後」醫學博士生今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
    央廣網上海1月11日(記者楊靜 通訊員王懿輝 王廣兆) 1月6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90後」在讀醫學博士生王一休,在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赴濟南進行造血幹細胞捐獻。多日來,他已完成動員劑注射、造血幹細胞採集等流程,並在1月11日正式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他也成為2021年山東省首例、青島市第102例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正因為他的這份愛心,一位兒童白血病患者將因他的捐獻而重獲生的希望。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90後」醫學博士生今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央廣網發 腫瘤醫院提供)「我同意捐獻!」
  • 疫情下高博患者非血緣造血幹細胞生命接力獲各方馳援
    ,非血緣供者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是她能夠獲得「新生」的唯一希望。一份帶著供者 10 年堅守與祝福、承載著患者重獲新生希望的造血幹細胞,安全抵達北京博仁醫院!這次原本「平常」的造血幹細胞的捐贈事件,因為突發的疫情讓採集與運輸過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引起了央視新聞和 200 多萬熱心網友的關注,讓造血幹細胞捐獻的意義和價值被更多人了解和關注,這也是本次生命接力的「意外收穫」。
  • 廣東造血幹細胞捐獻達千例
    在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志願服務者以及紅十字會、骨髓庫、血液中心、採集/移植醫院等的通力協作下,共同完成了一場場「最美逆行」,用愛心助力生命延續。今年雖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廣東省造血幹細胞捐獻量仍然逆勢增長,截至昨日,廣東全省今年已有185位志願者實現捐獻,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3例,增長22%,捐獻數量全國最多。
  • 第100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幹細胞移植應用澆灌生命之花
    8月6日,捐獻志願者冰冰(化名)在四川省人民醫院血液科志願無償捐獻造血幹細胞,這些生命的種子將救助一名血液病患者。冰冰也成為了四川省第265例、中華骨髓庫第100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2017年,大學二年級的冰冰偶然看到當地紅十字會在學校裡組織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宣傳活動,於是抱著一半好奇一半懵懂的心態去了解了有關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具體事項。當得知成為造血幹細胞的應用可以治療「絕症」,並拯救患者的生命,冰冰便馬上決定加入這個隊伍,並在當時留取了血樣,成為中華骨髓庫的一名入庫志願者。
  • 深圳市腫瘤醫院5人入選廣東省傑出青年醫學人才
    金羊網訊 記者王俊、通訊員鍾慧紅報導:近日,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公布了第二批廣東省醫學領軍人才和傑出青年醫學人才入選名單,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有5位專家入選傑出青年醫學人才,包括肝膽胰外科主任車旭教授、中醫科負責人田愛平教授、血液淋巴病區負責人郭智教授、胸外科病區主任郭曉彤教授、病理科副主任黃文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