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並不完美,但主旋律的「眾包」式創作有點意思

2020-12-26 虎嗅APP



在種種偶然的、必然的因素的影響下,今年10月份的幾部國產片以一種奇特的方式相互勾連著——


《奪冠》的導演陳可辛是《一點就到家》的監製,後者的臺詞中還埋了《中國合伙人》的梗;《一點就到家》講述了一個小夥兒帶領全村父老脫貧的故事,完全可以無縫混入《我和我的家鄉》之中。


《我和我的家鄉》和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國》一樣,使用了一首老歌幫助喚起人們的集體記憶:「一條大河波浪寬」。而這個熟悉的旋律,又在10月23日上映的抗美援朝獻禮片《金剛川》中響起。



沒毛病。畢竟,郭蘭英老師演唱的這首《我的祖國》,本就是老電影《上甘嶺》的插曲。


四部新片主題十分鮮明,都可歸到主旋律一類。過去一提到主旋律影片,內容、選角、發行放映似乎都與商業片市場——也就是與普通觀眾隔著一個次元空間。而自《戰狼2》後,再看如今這幾部主旋律影片,已是全然的商業片操作、全明星陣容。


自上而下的資源調配也好,觀眾更新換代之後、自下而上的呼聲也罷,總而言之,「主旋律」與「大片」越來越多地黏合到一起。與此同時,一批名導拍攝各自的部分、之後再組成一整部電影,這種「眾包」式創作也隨之引起熱議。


大導團建,拼盤呈現,這樣的形式算主旋律復古、還是商業化創新?


集錦片的前世今生


多名導演共同創作的所謂「拼盤電影」,又叫「集錦片」,從誕生之初便是功能大於內容。


在西方,「集錦片」興起於二戰後兩次重要的電影運動中。戰後的義大利百廢待興,志趣相投的影人們行走在斷壁殘垣中,緊密聯繫在一起。法國新浪潮的幹將許多是影評人出身,離經叛道,短片、集錦片成為他們探索與展示創意的舞臺。


在中國,「集錦片」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30年代。如明星公司的《女兒經》、聯華公司的《聯華交響曲》,前者由一場同學會引入,共包含八個故事,多角度展示女性的生存境遇。後者拍攝於1937年,服務於抗日救亡的主題,也由八個短片組成。


《聯華交響曲》


當然,影片背後還有更加現實的訴求。一方面是打廣告,展示本公司班底之強勁、編導風格之多樣。另一方面是為了票房,緩解經營壓力。


導演的展示切磋、先鋒實驗;對重大主題的宣傳致敬、紀念號召;利用全明星陣容收割票房、刺激市場。後世的集錦片基本也沒有跳脫出這三類創作目的。西方的集錦片更多處於第一類,中國的情況則更加複雜一些。


80年代的一批集錦片促成了臺灣新電影的崛起。這些電影的「新」不在於影像上的先鋒探索,而在於本土影人的展示發聲。


香港上個世紀沒有知名的集錦片,但影人協作的案例比比皆是。1991年,為幫助內地水災,香港推出了電影《豪門夜宴》,臺前幕後的陣容都堪稱頂配,網傳僅用4天便拍攝完成,最終取得近2200萬票房。



在內地,八一電影製片廠曾拍攝過戰爭史詩《大決戰》,全系列分為《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部六集,分兩年上映。影片有六名導演參與,沒有電腦特效的年代,調動的人力物力也可想而知。


眾包式創作,還是和主旋律更配?


進入21世紀,商業片的概念與市場逐步在內地建立,在某些方面有突出優勢的故事拼盤結構開始頻繁出現在賀歲喜劇與愛情片中。包括單導演的《傾城之淚》《寵愛》,雙導演的《全城熱戀》《全球熱戀》,多導演的《命運呼叫轉移》《奔愛》等等,然而大多淪為堆砌明星的平庸之作。



不得不說,當下能夠調動起優質資源,還能壓住大咖們不敢划水與作妖的,可能只有主旋律任務。而換個角度看,可能也只有主旋律大片能讓主創排除雜念、老實創作,充分激發出集錦片在當下的潛力。


上一個獻禮周期,電影圈著手將主旋律與明星噱頭、類型片思維結合起來,開創了《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系列。期間更有許多影片以出色的票房成績印證了:主旋律也能成為一門好生意。


當然,異議也一直存在。如將主旋律交給港導拍攝、動作題材戰狼味兒太衝等等……然而這些因素也間接促成了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的脫穎而出。


它由小人物入手,有笑有淚,老少鹹宜。另一方面,幕後大咖加入獻禮行列,給觀眾帶來了一定的新鮮感。七個故事、七位導演孰優孰劣,前前後後為影片貢獻了不少話題討論。



這一模式的優勢在《我和我的祖國》中初現,又在《我和我的家鄉》中進一步凸顯。


在觀眾端,短片適應了短視頻時代人們的注意力習慣,將時長除以七、除以五,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片中存在大段大段的煽情與說教,故事推上高點後很快便收尾。


而在創作端,多組人馬分頭拍攝,項目推進極快,上半年開拍、下半年就能上。因抗美援朝題材鬆動而緊急上馬的《金剛川》,博納之後的《長津湖》,包括電視領域的抗疫劇、時代報告劇紛紛玩起了眾包式創作,顯然更多是看中了這種速度。


這樣一來,原本周期較長的影視創作也能玩「時效性」了,整個局面自然又大不同。


《金剛川》丟了眾包大片的臉嗎?


《金剛川》此前頗為低調,只知是管虎、郭帆、路陽聯合執導,以三個視點講述一個故事。直到影片上映後,謎底才逐漸揭開。


影片分為四個章節,但與貫穿幾十年的《祖國》、覆蓋全中國的《家鄉》不同,《金剛川》講述的始終是同一時間地點發生的事。換句話說,它不是以全景的方式對整場戰爭進行展現,而是從中選取了一個「點」。


故事簡單到裡面甚至沒有出現一個當地人,就是圍繞一座橋——志願軍修橋,美軍來炸,然後在戰友的捨命掩護下,工兵連一次次把橋修復,讓大部隊得以趕赴前線。前三個章節分別從步兵、美軍飛行員與炮兵的視角講述了這場對抗,最後一章再揭曉最終懸念。


與其說《金剛川》像《敦刻爾克》,不如說它更像管虎自己的《八佰》。同樣是一河一橋兩岸的空間結構,同樣讓主角窺視戰場,甚至同樣有一匹白馬,有歷史人物隱喻。


張譯的角色叫張飛


片中沒有指明具體哪位導演負責了哪些部分。按目前一些訪談中透露出的信息,特效經驗豐富的郭帆主要負責天空、也就是美軍飛行員的部分;擅長把握人物狀態的路陽負責步兵的部分;橋上與河岸還是由有戰爭片經驗的管虎負責。三人各自拍攝,後期再梳理成四個章節。


至於為什麼這樣做,答案呼之欲出。「以小見大」能夠儘可能迴避兩軍對壘的戰爭場面,用有限的時間精力保一些重場戲。作為一個限時創作的命題作文,這個解題思路已經相當可以,最終的完成度也不錯。


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眾包」式創作離開單元結構是可行的。導演之間不至於彼此衝撞,而是能夠取長補短,完成一次漂亮的合作。


不過,趕工仍然對《金剛川》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多線敘事還是更適合懸疑片,用在這裡難逃素材不夠、強拖時長之嫌,還造成了觀影門檻與爭議。


畢竟,戰場上沒有什麼燒腦設計、巧合反轉。如果說故事連講三遍是為了情緒遞進,可又不是所有觀眾都能夠接受美軍視角。



此外,影片故事簡單。這可以理解為對整場戰爭進行了寓言式的微縮和展現;但也可以說,它對國際環境、戰爭形勢的鋪墊遠遠不夠,令期待看到史詩巨製的部分觀眾大失所望。


影片讚頌了志願軍的勇敢,但煽情無助於在多年空白之後,幫助新一代觀眾理解為什麼他們要跨過鴨綠江作戰。


總而言之,主創與演員的努力有目共睹。但抗美援朝題材解禁之後的首部大型作品,好像又不應該這麼倉促。


不久前,博納總裁於冬也透露了電影《冰雪長津湖》的導演陣容會包括陳凱歌、徐克、劉偉強、林超賢。硬糖君衷心希望時間更寬裕的這部影片,能夠真正打造成於總口中的「戰爭史詩巨製」。


其實不難看出,今年「眾包」拍片情況暴增的背後有著許多現實因素。一方面當然是密集的獻禮任務。


另一方面,疫情給電影行業造成了嚴重打擊,《我和我的家鄉》背後的北京文化、《金剛川》背後的華誼、《長津湖》背後的博納,三家在疫情期間都虧得灰頭土臉,急需既「安全」又商業的大片自救與救市。危情之下,電影人們也格外有抱團取暖的意識。



不過硬糖君倒覺得,每年影視圈能來這麼一兩部團建片也不失為一樁美事。畢竟,平時有多少機會看到影帝視後們擠在一間小破屋裡小學雞鬥嘴呢?


從《我和我的祖國》到《我和我的家鄉》,連續兩年國慶檔下來,葛大爺的「張北京」IP都快solo出道了,觀眾也形成了一定的儀式感。


又或許,待到條件成熟,短片集錦能夠不局限於主旋律或者喜劇、愛情題材,而是真正成為導演切磋競技、扶持新人的舞臺。畢竟「導演101」「導演請就位」什麼的,網友也喊了不止一兩年了嘛。


相關焦點

  • 《金剛川》上映在即,張譯吳京合體主旋律,能否超越《八佰》?
    導讀:《金剛川》上映在即,張譯吳京合體主旋律,能否超越《八佰》?國慶檔後,全國影院又將迎來一部重量級主旋律影片《金剛川》,作為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的獻禮影片,《金剛川》自官宣以來就受到了多方關注,由譚維維新唱的主題曲《英雄讚歌》一曝光就收割了不少眼淚,張譯搭配吳京的演員陣容也備受期待。
  • 《金剛川》:從這一刻開始,主旋律影片進化了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甚至是違背電影創作規律一次超不合理的實驗。影片在劇作結構上的新穎構思,對戰鬥場面的精細打造,對特效場景的有效呈現,在同類影片中都算是一枚精品。而某些人物塑造的單薄、故事細節的失真,在慘無人道的周期之下,似乎也成為了一種「非戰之罪」。有人將之歸咎於主旋律題材的先天缺陷,也有人認為恰是主旋律的要求才讓影片有了絕地求生般的爆發。
  • 《金剛川》:這次沒道理不吹這部主旋律
    ,也有人認為恰是主旋律的要求才讓影片有了絕地求生般的爆發。 郭帆也只獨立執導過兩部電影,《同桌的你》幾乎就是爛片,只是《流浪地球》太過爆炸,讓他一躍成了中國「第一」特效片導演了,如果真有人認為這就是「大導演」,那我覺得還是有點缺乏耐性。 因此,以《金剛川》的題材和慘無人道的拍攝進度,對於他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前所未見的挑戰,我想在拍攝期間,他們一定經歷了很多痛苦和碰撞,這其中的故事,等待我們慢慢發掘。
  • 無論如何,《金剛川》這部特殊的主旋律電影,都將青史留名
    毫無疑問,如此重大歷史題材、適逢今年又是70周年紀念,能如此迅速拍板立項,又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集合業內優質資源,搶灘式拍成,恐怕也只有在「基建狂魔」的中國才能辦到。後來人們才發現,「主旋律電影」不獨是國產特色,歐美也有大量的主旋律電影。
  • 從《芳華》到《金剛川》:解構主旋律的「主旋律」
    電影市場也格外熱鬧,出了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熱門電影《金剛川》。不過,看《金剛川》的過程,卻有很多細節讓我感覺很膈應。電影中,美軍打得遊刃有餘,甚至來了一句「狩獵愉快先生們」(Good hunting, gentlemen),而志願軍戰士們卻不得不用身體支撐木橋,結果打動了天上的美軍飛行員。
  • 《金剛川》首日票房破億!主旋律大片成爆款製造機?
    首日票房破億,又一主旋律爆款電影來了!10月23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影片《金剛川》正式上映。這麼短時間裡完成這樣的作品,真的很厲害,拍的很聰明,很精巧,也很客觀」「故事創作的非常好,情節緊湊全程2小時無尿點」……上映首日,不少剛剛看過《金剛川》的影迷朋友紛紛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觀後感。事實上,在上映之前,不少業內人士對於《金剛川》的成片質量持懷疑態度,畢竟「製作時間太短了」。國家電影局的備案顯示,《金剛川》在3月份拿到拍攝許可。
  • 同為主旋律影片,《金剛川》票房奪冠,他卻淪為票房炮灰
    《金剛川》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主旋律影片,電影以抗美援朝戰爭中最後的戰役「金城戰役」為背景,講述了志願軍戰士們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以血肉之軀頑強拼搏的英勇事跡。《金剛川》奪冠,同期上映的另一部主旋律影片卻淪為炮灰近年來國內流行起了主旋律影片的拍攝,《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八佰》等影片相繼被誕生,他們不僅拿下了不俗的口碑,票房也是接連大爆,今天除了《金剛川》外,還有一部也是為了紀念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的影片,他就是《最可愛的人
  • 金剛川:我看了半部主旋律
    金剛川最近,有部電影很火,那就是描寫韓戰的《金剛川》對於電影愛好者來說,衝著《八佰》的好口碑,我是一定要去看這部《金剛川》的。這一天,電影7點半開始,5點去學校接完上小學孩子,快速地吃完下午飯,一頓河東獅吼的陪伴下,孩子才做完作業,這時應經過了8點,等坐到電影的時候,過了8點半了。
  • 《金剛川》被豆瓣群嘲:頂流的配置,卻拍不好最該成為爆款的電影
    或許對於一部主旋律電影而言,意義本身並不大 講好故事,講好如何把先烈的事跡還原出來,主旋律電影的質量便已經足夠優秀 不需要過分的進行花哨的二次創作,更不需要畫蛇添足的設計
  • 《金剛川》被豆瓣群嘲:頂流的配置,卻拍不好最該成為爆款的電影
    《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國》、《芳華》這些被貼上主旋律標籤的電影在豆瓣嚴格標準之下,依舊能夠被其打上優質影片的標籤但今年的《金剛川》並沒有得到豆瓣的認可,反倒再次被人打上低分的標籤《金剛川》有頂流明星的助陣,又有三位頂尖導演操刀,還有高額的資金投入堪稱夢幻級別的配置,《金剛川》為何再次被豆瓣看低?
  • 趙彥彬評《金剛川》又是一部主旋律電影
    近日,觀看了電影《金剛川》。《金剛川》《金剛川》這是管虎續《八佰》之後又一部主旋律電影,故事簡單主題突出,聲效和格局宏大,雖然只是圍繞著一座橋做圓周取景,但是各種視角的運用讓影片毫無單薄感,反而增添了厚實的層次感。
  • 影評《金剛川》,相比《八佰》差距大,敗筆在這三點
    近期《八佰》幾乎是剛剛放映差不多了,《金剛川》就上了。這兩部同屬管虎導演的作品。雖然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但是不得不說,口碑差距太大了。《八佰》作為籌備已久的作品,或許是時間給了作品更多的優勢,在口碑方面比《金剛川》好了不止一星半點。但是《金剛川》上映吐槽卻非常多。
  • 《金剛川》上映8天票房破5億,扎堆上映的主旋律已出現審美疲勞
    轉眼之間又到了星期五,距離上周五首映的《金剛川》剛好過了一個星期。雖然《金剛川》上映首日票房直接破億,還帶動了電影大盤從工作日4000萬左右拉升億元級別。但是和預期不同的是,影片目前已經上映8天,截止到今天下午3點,票房僅僅只破了5億,這對一部大製作的主旋律商業大片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那麼《金剛川》是爛片嗎?
  • 《金剛川》的英文名,想表達啥意思?
    金剛川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走向最終勝利的一次關鍵節點——最後一戰金城戰役前的渡江一役,最終勝利的根源是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信念與不屈不撓的剛毅
  • 《金剛川》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到底有何動人之處?
    《金剛川》是最近比較大熱的電影之一了。作為主旋律電影的《金剛川》自從上映就收到了無數網友的關注。上映之時也跟《八佰》一樣引起了較大的輿論風波,但是別的不談,我們今天聊聊《金剛川》。《金剛川》由管虎、路陽、郭帆聯合執導。
  • 《金剛川》後又一主旋律電影《長津湖》開機,主創陣容有多豪華?
    繼2020年10月23日抗美援朝主旋律電影《金剛川》後,又一抗美援朝主題電影《長津湖》於10月25日正式開機。本次劇本改編自蘭曉龍創作了5年的劇本《冬與獅》,蘭曉龍原本打算和張黎合作拍成電影,不過後來電影局從中牽線,最終蘭曉龍將《冬與獅》給了博納。同時蘭曉龍將會在原劇本基礎上進行調整,以重點突出長津湖戰役。
  • 《金剛川》:新時代主旋律電影的一份滿意答卷 | 評論
    其實「復調敘事」在主旋律電影中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比如已經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等系列電影,都是打破線性敘事結構,表面上在講述不同單元的故事,實則都在共同呼應電影的主題。在《金剛川》中敘事視角更加獨特,與西方先進的飛機大炮相比,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工業化體系十分不完善,飛機緊缺,都在前線支援。
  • 時代需要《金剛川》
    也恰恰在這個節點上,重大歷史節點所帶來主旋律影片密集上映,國產大片如何持續和大眾產生共鳴就成為一個「時代命題」。從開拍到定檔,《金剛川》一直都獲得產業內外持續的關注。首日,電影打破了國產片首日場次紀錄,並且票房順利破億。《金剛川》無疑也配得上這種期待。但相比電影如今的市場表現,這部電影的產業價值需要被釋放和解讀。
  • 花40塊看一場《金剛川》,值不值?
    《金剛川》的浮在表面的情懷、作業式的應付,既不是好的電影,也不是好的宣傳【主旋律電影】沒什麼問題,觀眾其實並不排斥主旋律。觀眾排斥的是"填鴨式主旋律",懟著一堆大道理、大情懷硬往人家腦子裡灌,擱誰也不會覺得痛快。真正好的主旋律,是潤物細無聲。是《八佰》裡南岸刀子抱起電報機,用生命把它送到北岸的壯烈。
  • 《金剛川》同一鏡頭重複三次情節弱,國產主旋律電影不能只賣情懷
    《金剛川》是近日最備受期待的電影,有導演管虎加主演吳京和張譯,外加一個特別出演的鄧超,加上電影題材是以抗美援朝為大背景的,外界不少聲音預言《金剛川》會是「年度王炸」。但從欣賞電影的角度來看,他們並不覺得這部電影拍得好。所以在豆瓣上,《金剛川》的評分只有6.9分,不少打了三星和四星的網友還是因為抗美援朝的背景和吳京張譯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