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如此有名,為什麼魏和吳都不招攬諸葛亮?原因很簡單

2020-12-24 騰訊網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非常有名的一位謀士,可以這樣說,劉備能夠在當時建立蜀國,擁有一席之地,諸葛亮功不可沒。而且諸葛亮在當時的名聲一直是非常大的,但是諸葛亮如此有名,喜歡招攬賢才的曹操和急缺人才的孫權卻都沒有去招攬諸葛亮,劉備卻去招攬他,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兩個原因。

第一個,當時曹操和孫權不缺謀士,但是劉備卻很缺。

當時,曹操、孫權和劉備三個人的鼎立之勢其實已經形成了。但是,當時曹操和孫權收下都有非常出色的謀士。曹操手下的郭嘉可以說是非常有才能了,曹操能夠很快的統一北方,郭嘉功不可沒。不僅如此,郭嘉還為曹操的事業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史書稱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由此可見,郭嘉真的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軍事。

郭嘉對曹操還非常的忠誠,他和曹操的情誼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郭嘉臨死的時候還在為曹操著想,與其說郭嘉是曹操的軍師,不如說他和曹操是摯友。因此,郭嘉去世之後曹操非常的傷心。而在郭嘉去世之後,魏國又出現了一個司馬懿,所以對於魏國來說,他們根本不缺謀士,也沒必要再去招攬諸葛亮。

而孫權更不用說,他手下有周瑜這個謀士。周瑜也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特別是在戰場上。孫權能夠和其他兩個人三分天下,就是因為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獲得了勝利,為東吳爭取了很多的時間,讓東吳有時間能夠發展。所以當時孫權非常重要周瑜,又怎麼可能再去招攬諸葛亮呢?

但是劉備相比於曹操和孫權來說,他就非常缺謀士了。劉備的收下有「五虎上將」,但是這五個人沒有人能夠出謀劃策,所以劉備急需一個有謀略的人來幫自己出謀劃策。這個時候,他知道了諸葛亮,所以劉備不得不去請諸葛亮出山,當然,事實證明,他這個做法是正確的。諸葛亮也在有生之年幫劉被保全了魏國。

第二,諸葛亮沒有顯示出真才實學。

雖然當時諸葛亮的名氣非常大,但是並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大的能力,而且在那個亂世裡面,有能力的人有很多,所以曹操和孫權並不會花費時間去招攬一個並不知道能力深淺的人。但是對於劉備來說,諸葛亮是他唯一的機會了。所以劉備才會去三顧茅廬,招攬諸葛亮。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諸葛亮這麼優秀卻只有劉備三顧茅廬去請他了吧。

相關焦點

  • 劉備伐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答案在這裡!
    從表面上看,是孫權擔心,劉備和曹丕聯合起來一起進攻東吳,實際上,孫權是想通過曹丕的授權,使自己活得吳王的稱號,好為下一步稱帝做好輿論上的基礎。不過,話又說回來,劉備進攻東吳的時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呢?大家都知道,劉備對諸葛亮一直都是言聽計從的,為什麼在進攻東吳這麼大的事情上,反而不帶諸葛亮出徵呢?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蟲子天下,相信也困擾著不少人吧!
  • 諸葛亮明知北伐不能成功,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原因很簡單!
    當時有曹魏大臣上奏說,我國的人口加起來,才相當於漢朝一個郡的人口。這雖是誇張,但說明經過自漢末黃巾之亂開始到曹魏建國將近四十年軍閥混戰的折騰,中國北方經濟、社會被破壞得十分厲害。相對而言,同時期的益州、荊州、揚州、交州等南方地區,因為地理因素的作用,戰爭相對較少,軍閥派系也不多,加之又很早被劉璋、劉表、孫策等強勢集團所統一,動亂程度較少。
  • 諸葛誕、諸葛亮、諸葛瑾三兄弟為何分別效力魏、蜀、吳三國?他們誰的結局最好?
    到了諸葛亮這一輩,諸葛家族的實力達到巔峰。三國時吳國人韋昭在《吳書》裡寫道:瑾為大將軍,而弟亮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馬,督領將帥,族弟誕又顯名於魏,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所以說《三國演義》裡不只有桃園三兄弟,還有諸葛三兄弟。諸葛三兄弟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為何會分別投靠三個相互敵對的國家呢?只能說是人各有志,時勢所驅,且聽我簡單說來。
  • 為什麼司馬懿在和諸葛亮三軍對峙時,會穿上諸葛亮送給他的女裝?
    司馬懿的出場比較晚,是到了曹魏政權中後期的重要大臣,他有幸和諸葛亮當權的時代一起,所以,兩個人的相遇更像是冥冥之中的命運安排,諸葛亮終其一生都是辯論好手,他的性格中帶著剛正外向,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一定要實現;而司馬懿的性格則內斂和含蓄一些,他為了能夠展露頭角,甚至可以隱居數年之久。
  • 點評諸葛亮
    毫無疑問,諸葛亮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不少人把他當成智慧化身,崇拜的不得了。造成這種局面令我百思方得其解。因為歷史上的真實諸葛亮,並沒有什麼大了不起,他名聲不少是靠後人吹起來的,在這方面,羅貫中功勞最大,一部三國演義,徵服了國人。對歷史人物的評白論黑,全憑文人好惡,可見文人之厲害。也悟出一個理,文人嘛,得罪不得。書上都雲諸葛亮起自布衣,其實不準確。
  • 為什麼趙雲死了諸葛亮只是哭,而張苞死了,諸葛亮卻吐血?
    諸葛亮之所以對劉備如此感激,原因在《出師表》中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 諸葛亮北伐目的是什麼?諸葛亮北伐真正原因揭秘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制定了北伐的戰略,六年間六出祁山伐魏,但最後的效果卻不盡人意。
  • 諸葛亮伐魏為何要出祁山?
    劇中主人公司馬懿(吳秀波飾)同諸葛亮(王洛勇飾)這對宿敵,以三國時代的隴右地區為舞臺,演出了一幕幕鬥智鬥勇的活劇。諸葛亮以弱敵強的北伐,是三國史上繞不開的話題。《三國演義》將其演繹為一段功敗垂成的悲情史詩,並概括為「六出祁山」。的確,在三國時期,祁山是蜀魏相爭的主要戰場之一。祁山到底在哪兒?諸葛亮究竟幾次出祁山?蜀漢高層為何如此決策呢?
  • 諸葛亮為什麼要派關羽守荊州,而不是諸葛亮、張飛、趙雲
    為什麼要守荊州?派誰來守荊州?當你明白這三連問後,自然就會曉悟。荊州重要嗎?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非常非常重要!這是諸葛亮三步走的第一步,荊州地界不是很大,卻有九郡。這九個郡的作用,便是戰略緩衝。
  • 為什麼說諸葛亮智謀遠不及郭嘉?郭嘉和諸葛亮
    可見劉備在軍事上所信任和依靠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如果非要從劉備集團中拿出一個人和郭嘉相比的話,那並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當然,這是指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至於在謀略方面,法正是要遜郭嘉一頭的。為什麼劉備信任諸葛亮不如曹操信任郭嘉?主要是有兩個原因:  一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看好。諸葛亮用兵謹慎,不出奇招、險招,這和郭嘉正好相反。劉備求功心切,不大欣賞這樣的謀士。所以劉備把他定位為相才,而不是帥才。
  • 為什麼司馬懿的兒子那麼厲害,諸葛亮的兒子卻是草包?原因很簡單
    為什麼司馬懿的兒子那麼厲害,諸葛亮的兒子卻是草包?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最頂尖的謀士,為什麼他們的後代差距那麼大呢?
  •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為何不再伐蜀!司馬昭很清楚其中原因
    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東漢中後期演變成了魏國和蜀國的兩國鼎立,吳國漸漸沒落了。以劉備為首的蜀國的謀士是諸葛亮,以曹丕為首的魏國的謀士是司馬懿。著名的故事——空城計就發生魏國和蜀國之間,確切的說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博弈。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卻停止了伐蜀,這是為什麼呢?
  • 司馬懿識破諸葛亮空城計,卻中了諸葛亮另外一計,魏朝因此滅亡!
    諸葛亮這次撤退保護三郡民眾的動機,已經被司馬懿掌握,而且蜀軍主力的人數和動向也在魏軍的監視之中。去往西城的路上,司馬懿行軍緩慢,探子早已經探明了附近沒有伏兵。所以司馬懿才能從容淡定的對諸葛亮說出,這是做空城。
  • 街亭之戰,諸葛亮為何不讓王平做主將,讓馬謖做副將?原因不簡單
    拋開街亭之失,到底該由誰負責不談,我們單來討論一下,為什麼諸葛亮不用王平做主將呢?人們之所以提出這樣一個疑問,不僅是因為,王平在之後任漢中守將,能以三萬兵馬,破曹爽十萬大軍,與駐守南中的馬忠、防禦東吳的鄧芝並為蜀漢的三大屏障,也不僅是因為,他治軍嚴明,是「無當飛軍」的第一任統領。大多數人認為,他該擔任街亭之戰主將的原因,是他在這一戰中的表現。
  • 諸葛亮揮淚馬謖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諸葛亮又為什麼「揮淚」?自古以來,人們多根據,《三國演義》中的描寫,認為馬謖不按諸葛亮予定的計謀行事,失了街亭,殘敗而歸,使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就失利,所以諸葛亮不得不將馬謖處斬,以震軍威。由於諸葛亮與馬謖交情深厚,「待之如子」,不忍心殺,又不得不殺,因此,諸葛亮才「揮淚」。《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斬馬謖的理由是「違亮節度,舉動失宜」,所以要「戳謖以謝眾」。
  • 諸葛亮帶著諸葛均,為什麼諸葛瑾避亂不帶諸葛亮?
    諸葛瑾傳轉引吳書記載:「遭母憂,居喪至孝,事繼母恭謹,甚得人子之道。」這就是說,諸葛瑾有生母,還有個繼母。而《諸葛亮傳》又記載說「亮早孤」,孤在古代多數是指父親去世,而不是父母都不在。這就是說,諸葛亮的父親去世是比較早的。諸葛瑾生於174年,而諸葛亮生於181年,兩人只相差七歲,但是因為黃巾起義和之後的董卓之亂,天下紛紛,兩個人的經歷很不一樣。
  • 諸葛亮、曹操、關羽為三絕,那三傑指的是誰?
    在眾多的名聲中,三絕和三傑是最突出的,諸葛亮、曹操、關羽為三絕,這可能很多人知道,但三國中的三傑是誰,你可知道? 二、三傑 三國鼎立為魏蜀吳,而魏蜀吳三國的締造者為曹操、劉備、孫權,此三人佔有天地人三傑,成就了一番偉業。 1. 天傑—曹操 曹操起兵本來勢力弱小,但卻懂得借勢而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天傑。
  • 周瑜和諸葛亮是死對手,在周瑜死後,諸葛亮為什麼大哭?
    在三國中有這樣兩個人,他們是非常的不對付的。因為他們兩個人都非常的有才,而且在各自的國家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我說的這兩位就是周瑜和諸葛亮,眾所周知,周瑜對諸葛亮一直都是存在嫉妒的心理。因為他的才能比諸葛亮稍微遜色,而且還經常被別人拿來比較。所以這就讓他感到非常的尷尬,一次兩次也就算了。
  • 諸葛亮罵王朗,是罵給孫權聽的
    雖然諸葛亮等蜀漢核心大臣不會被這些破信影響,但就怕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與意志薄弱的豪強被對方帶著走啊,於是,諸葛亮決定來一次「筆戰群儒」,集中火力,讓大家看清楚曹魏篡漢稱莽、厚顏無恥的真面目!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魏不審鑑,今次之矣;免身為幸,戒在子孫。
  • 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不成功?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遺憾的是,無論羅貫中再怎麼編、怎麼轉,也改變不了歷史的現實,諸葛亮終究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光輝形象,《三國演義》努力把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歸給敵人,歸給戰友,歸給領導,甚至歸給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