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我不是怕死,但怕那種沉悶又無聊的生活

2021-02-16 微電影研究

有一段時問,我特別怕死,說什麼也克服不了這種心態。

從高中到大學的那段時問,我幾乎每天都會思考「死」這個問題。那時的我,可說是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之中。

細微的聲響或什麼東西的影子都會令我這個膽小鬼嚇出一身冷汗,就像是深更半夜獨自行走在墓地裡。這次的咳嗽好像不太正常,身上的某個地方長出了一個小小的瘤,諸如此類的小事都會令我忐忑不安,擔心起自己會不會是得了癌症。

如果就這麼一命嗚呼了,那該如何是好?

我每天都在思考著這樣的問題。

初中的時候,棒球隊裡有名隊友被一輛土方車軋死了。對我來說,那是第一次在現實中接觸到死亡。

在我讀大學的時候,京浜東北線發生了一場事故。事故造成了慘重的後果,傷亡人數接近一百五十人,在死亡的乘客中,有我認識的人。

現實中的死亡,對我造成了超強的衝擊。

我這麼說並不代表我認為死是一件傷心事。

聽到別人說誰誰誰死掉了的消息,我的心頭只會浮現這樣一種想法:「噢,那個傢伙死掉啦。」不管誰死了,這個世界都不會發生任何改變。日子一天天地過,今天和昨天沒多大區別,只是那個傢伙昨天還在,今天就不在了。

棒球隊的那名隊友也好,我認識的那名乘客也好,到昨天為止分明還是生龍活虎的兩個人,可今天無論到哪裡都找不到他們了。就像被黑板擦擦掉了,被擦得無影無蹤了。僅此而已。

我深切地體會到:死是多麼掃興的一件事。

 

我明白過來,人死了只意味著不復存在。既沒有什麼天堂,也沒有什麼地獄。再就是,死人會非常簡單地消失於活人的記憶中。

話說回來,朋友死了,心裡肯定會覺得悲傷。但是說到底,心頭也只會浮起「哎,他死了啊」,這麼單純的一種想法。

就算再悲傷再悲傷,就算一連三天夜夜流淚到天明,到了第四天淚水也會幹掉的。不論你對逝去的故人有多懷念,活著的人都生活在一個與死者毫無關係的世界裡。面對如此肅殺的現實,我感覺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哎,他死了啊。」就這麼結束了嗎?

所以,我特別怕死。但是,我要怎麼做才能使自己免於一死呢?我還認識一個人,那天他本該在那輛發生事故的京浜東北線上的,但因什麼事耽擱了沒乘上,結果反倒撿了一條命。人的生死,誰也控制不了,只是命運的撥弄而已。正因為是命,所以沒人知道自己哪天會死。這樣的想法令我渾身直起雞皮疙瘩。

要是我現在死了,肯定什麼也不會留下。世人很快都會忘記,有個叫北野武的人曾活在這個世上,就像落在地上的一滴雨,會被隨後一滴又一滴的雨輕而易舉地抹去痕跡。

不是害怕被別人遺忘,而是害怕因為自己的人生空空如也,所以就這麼輕易地被別人遺忘了。這樣就太可憐了。

我還什麼都沒做呢。人生的樂趣,我還什麼都沒享受過呢。雖然我打過棒球,但那不等於我打進了甲子園*呀。學習也談不上很好,也不記得自己享受過什麼奢侈的生活。既沒有開著車子兜過風,更沒有開車搭訓過什么女孩子。我不要就這麼死了。什麼都還沒做就這麼死了,我不甘心。

*甲子園:日本全國中學生棒球大賽的舉辦地,位於日本兵庫縣西宮市。

 

在我身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那種活得有滋有味的感覺。

人死後會變成什麼,有沒有天堂和地獄,使我感到煩惱的並不是這一類哲學性的問題。我只是害怕,還沒有體驗到生的快樂,還沒有留下任何能證明我沒有白活的記憶,就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蹤影。

雖然我說生的快樂,但那並非僅指快樂的記憶。哪怕是殘酷的、痛苦的經歷,只要它能讓我品嘗到活著的滋味,就算是一種快樂。

 

因為有這種想法,所以當時的我憧憬著要做一名海洋研究員。

那正是雅克·庫斯託*名氣響噹噹的年代。當時我羨慕的是海洋科學家這類人,因為他們能乘上像「深海6000號」那樣的潛水艇,下潛到水壓高達幾百個大氣壓的黑暗海底,對海底火山和在深海裡繁衍的細菌進行考察研究。我嚮往的是那種和現實利益沒有半毛錢關係、純粹為了學問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的活法。因為我覺得如果能過上這樣的生活,我就能切實地體會到我真的在這個世界上活過。

*雅克·庫斯託(1910-1997):法國海洋科學家。

如此說來,當時我所害怕的,也許並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無法按照自己的理想活著。我害怕的是那種既沉悶又無聊的生活。

話雖這麼說,但當時的我其實並沒有想做什麼事,想成為怎樣的人,或者說想過怎樣的生活這類具體的理想。不過,正因為我沒有任何具體的理想,所以我反而更加恐懼了。難道我的一生要在連該做什麼好都不知道的情況下隨波逐流、渾渾噩噩地度過嗎?

但是,人生充滿了諷刺。

為了克服對死的恐懼,我選擇了一條相當於自殺的道路。

此前,我已經談過許多關於我母親的事。儘管我無法用片言隻語來概括,但不管怎麼說她都是一個非常勤勞的女人,而且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者。藝術啦,哲學啦,文學啦,她完全不認可這類東西的價值。對她來說,愛好這類玩意兒就是在浪費人生。現在回過頭去想想,她這種看法其實也是一種人生智慧,甚至是一種可稱之為哲學的思想。但是,因為我自懂事起就一直生活在這個家裡,所以我無論如何都無法客觀地將母親的這種看法視作是一種思想。我父親屬於典型的下町區*裡的手工匠。父親去世的時候,我已經入了說漫才這一行,所以說我們在一起生活的時問也不算短了。不過,我從小到大和父親之間有過什麼真正的交流嗎?我一次都想不起來。我只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曾帶我去江之島看過大海,但那也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這裡指東京下町區域。相對於山手區(也作上町區)是以工薪族為主的住宅區,下町區留有傳統的江戶氣質,生活氣息濃鬱,住民主要是商業、手工業者。

父親是個粉刷匠,每天都在施工現場、小灑館和家之間做三點一線的往返運動,就像敲圖章一般千篇一律。他平時是個膽小如鼠之輩,可每天晚上醉醺醺地回到家後,都會對老媽揮拳頭。他每天都認認真真地幹活,但我想他掙的那點錢基本上都被他貢獻給酒館了。因為老爸是這副德行,所以我家的生活全以老媽為中心。日常的吃用開銷啦,孩子的升學問題啦,不管什麼問題都是老媽說了算。她白天在建築工地打臨工,晚上還在家裡接點零碎活,每天都要做到深夜。在那樣的年代裡,在如此艱苦的生活中,她愣是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大學,一個女兒送入了高中。這麼說吧,她就是美輪明宏*的《打夯工之歌》的現實版。

*美輪明宏(1935-):日本著名歌手、演員,曾創作演唱了諸多名曲。《打夯工之歌》即為其中一首,是他回顧年少時受友人母親照顧的經歷而創作,讚美勞動人民的歌曲。

老媽為我設計了一條出路:讀完理科大學,然後去大型企業就職。她覺得我不可能有別的出路。而且,老媽的決定在我家裡是沒有商量餘地的。因此,我在考取了明治大學理工學部的時候,腦子裡盡想著我就這麼太太平平地念完大學,然後去做個循規蹈矩的工薪族。儘管如此,我卻像一隻生下來就待在籠子裡的小鳥,從來也沒覺得自己有什麼不自由,更不會想到自己的人生受到了母親的束縛。對母親來說,應該也從來不會去往這方面想。我這樣做都是為兒子好,她肯定是這麼認為的。再者說,母親是怎樣含辛茹苦地把我撫養大,讓我上了大學,我是再清楚不過了。我也知道,我哥為我犧牲了自己的學業。所以說,除了母親的決定外還有別的選擇,連我自己都不會這麼去想。不過,我現在覺得,當時自己之所以那麼怕死,也許歸根結底就是因為這個。因為我被束手束腳地五花大綁著,因為我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所以我體會不到活著的感覺。我到現在還覺得做數學題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每當聽到別人說起歐拉定理、非歐幾裡得幾何學什麼的,我的心裡都會湧起一股莫名的騷動。如果我做了數學家,我的人生又會是怎樣的呢?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做這樣的白日夢。幹起了以前做夢都沒想到過的電影導演這一行後,我有時也會瞎琢磨:那也是因為我是一個典型的理科男啊。在寫電影臺詞的時候,我發覺自己就像是在無意識地做因式分解題。只不過,對於大學畢業後登上固定軌道駛向未來這一點,我感覺不到有什麼魅力。我讀大四是在1970年。從1960年到1970年,正是大學裡的學生運動*搞得如火如茶的時期,運動的起因是安保問題。當時,各所大學都遭到了封鎖,授課基本處於停頓狀態。只要你交畢業論文,學校就會給你發一張畢業證書,當時是這樣的一個時代。

*此處指學生反對締結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簡稱安保條約)的運動。

而日本社會呢,當時正處於經濟飛速發展期,音樂、戲劇之類的文化演出開始大量湧現。於是乎,我基本上不去學校,取而代之的是整天流連在新宿一帶的爵士樂茶室裡。說到在爵士樂茶室裡聊的那些話題,當時最時髦的是存在主義、薩特和波伏娃,另外還有科林·威爾遜*,在當時也有很高的人氣。我記得當時我的書包裡也有一本書,是《次郎物語》*,但我沒好意思拿出來。

*科林·威爾遜(1931-2013):英國高產、暢銷作家,共有著作一百多部,代表作為《旁觀者》。

*《次郎物語》:日本作家下村湖人(1884-1955)的長篇成長小說。

對於一個理工學部機械系的大學生而言,存在主義什麼的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這反而激起了我的嚮往。再說了,最關鍵的是,談談文學和哲學,聊聊學生運動,可以搭訕到大把的女孩子。要說我能夠順順利利聊下來的話題,那無非是本田汽車的引擎如何如何之類,而這樣的話題女生是一點不感興趣的。說出來很可憐的,我對自己的未來缺乏信心,可能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另外,成為大學生後,我對這個社會的構造有了一些朦朦朧朧的認識,也明白了接下來如果想事業有成的話,就該想辦法進入官僚階層,還明白了如果就職於製造業,那今後的收入就堪憂了。如果要躋身官僚階層,就必須通過高級國家公務員考試。如果自己大學畢業後,在某家企業裡做個工程師什麼的,那頂多也就混到個二把手的位置。這樣的未來有多大前途呢?我意識到了現實的殘酷。當時,還有不少人氣劇團(如「狀況劇場」*「天井棧敷」*之類)裡的演員也會經常光顧爵士樂茶室。這幫傢伙都是熱情洋溢之人,幾杯老灑下肚後會為了不同的戲劇觀爭得面紅耳赤,有時甚至還上演全武行。

*狀況劇場:由日本大演出家唐十郎率領的先鋒實驗劇團。與寺山修司的天井棧敷、鈴木忠志的甲稻田小劇場、佐藤信的黑帳篷共同被稱為「地下先鋒四天王」。

*天井棧敷:由寺山修司與橫尾忠則等人共同創立的實驗劇團。

在文化人的世界裡,幹活從來都不是為了維持生計,但他們居然還會上演這麼轟轟烈烈、你死我活的戲碼,這對我來說實在算是新鮮事。當時的我只知道下町區的生活,只見過與戰後的價值觀保持一致的、為了謀生而玩命工作的成年人,看到這樣的場面後,就感覺自己進入了高一個檔次的世界。那是因為這個世界有一種令我目眩的文化氣息。母親在戰後對我長期灌輸的價值觀是:理工科大學畢業後,到大企業去就職,這是一條人生的成功之路。但當我在爵士樂茶室裡閒蕩時,每每會覺得這樣的想法實在太老土、太落伍了。這麼說聽上去很瀟灑,但充其量不過是經常去茶室晃晃,去做一些不那麼光明正大的臨工,去搓搓麻將賭賭錢,用賭來的錢去買醉,就這麼點破事而已。所以我覺得,生活在那個時代裡的人,總是低著頭走路的。對文學、戲劇什麼的,我充滿了嚮往。但是,我不覺得自己能夠勝任這種行業。那我到底應該做什麼呢?我會不會這輩子都找不到答案,就這麼翹辮子了呢?當時我腦子裡儘是這樣的想法。那天,我像平時一樣朝著歌舞伎叮的爵士樂茶室走去,腦子裡還在想著……現在的新宿ALTA*,以前是一家叫作「二幸」的食品店,有點像現在的大型超市的前身。我從新宿站的東出口出來,穿過「二幸」前面的人行橫道,當時我走路的樣子肯定也和平時一樣:弓著背、低著頭,往前走。

*新宿ALTA:位於新宿站東出口前的一幢時尚百貨大樓。一、二樓多作為舉辦活動、人們約見會合的場所。七樓曾經作為電視節日錄製室,現在原址上修建了多功能劇場ALTATHEATRE。

突然之間,我有了一個荒唐透頂的想法:「對呀,我應該退學。」我記不清自己的這種想法是打哪兒來的。就像萬裡無雲的天空裡突然划過一道閃電,這個想法就這麼突然間閃現在了我的腦海裡。當時我的感覺就像是,站在高樓上準備跳下去自殺。我的思緒仿佛晃晃悠悠地飄到了天上,就像被毒蛇凝視著的一隻青蛙,我陶醉在「自殺」這種甜美的想法裡。我很清楚母親為了能讓我上大學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也清楚,都已經念到了大四,如果這時提出退學,會給母親造成多大的打擊。這樣做,就意味著拋棄了把我撫養成人的母親。對母親來說,哪怕是突然聽到我猝死的消息,估計也不會比這個更驚訝了吧。對我自己來說也差不多,如果我不是在心裡打定主意自己已經是個死人,這樣的話我是絕說不出口的。所以說,我這裡說的自殺不是什麼文字遊戲,對我而言,它就等同於真正的自殺。雖然等同於自殺,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這是唯一明確的答案。那時候,我一邊走在橫道線上,一邊抬頭望著新宿的天空,湛藍的天空一片晴朗,就像我以前從沒見過、今後再無緣見到的那樣。我感覺眼前的景物全都清澈澄明,就像一陣勁風吹散了此前一直盤旋在我頭頂上的那團烏雲。聽說在狼或狐狸之類的動物世界裡,母親一旦完成育兒,就會把自己的孩子趕出巢穴,而且那架勢簡直就像在和想要侵入地盤的敵人交戰一般。在這之前,母親會精心地照料孩子,就像孩子的生命比自己的更寶貴。可是在那一刻,母親甚至會撕咬自己的孩子。我不知道母狼或母狐狸這麼做是否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如果從人類感情的角度來考慮,那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獨立地走上社會,而狠下心來這麼做。但真相也許沒那麼複雜,也許只是母狼或母狐狸在某個階段打開了身體裡的某個本能開關,然後在腦子裡自動生成了將自己的孩子視作敵人的程序。如果理察·道金斯*的「所有生物都是基因的交通工具」說的沒錯,那麼與其依賴於母愛這種不確定的感情,還不如建立一套本能的機制,這樣反倒能夠確保育兒的成功。因為用這種方法,遺傳基因的存活概率會大許多。

*理察·道金斯(1941-):英國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和科普作家。其著作《自私的基因》廣受稱譽。

不過,對於狼崽子或小狐狸來說,不管真相是哪一種,其差別都不大。因為不管哪一種,其結果都是到昨天為止還在這個危機四伏的自然界裡保護它們的母親,今天卻成了最兇狠的敵人向它們撲來。它們的心裡,一定會感到一種被全世界拒之門外的涼恐。然後,它們會明白一個道理:要活下去只有靠自己。遺憾的是,在人類的育兒過程中,這樣的程序已經退化掉了。即便如此,古人還是有行冠禮的儀式的,雖說現在也有取代它的成人禮,但誰都知道它沒有任何用場。回頭說我自己吧,我覺得,要不是在那個階段對死亡那麼恐懼,我是不會做出那種決定的。那樣的話,也許我這輩子都飛不出我的鳥籠,這輩子都行走在母親為我鋪設好的軌道上。我覺得,青春期的孩子所感受到的死亡恐懼,也許就是他獨立成人的本能開關。至少,我的情況正是這樣。從根本上說,如果我就這樣走在母親為我設計好的人生道路上,其結果也不一定就是不幸呀。只不過,這樣的話這世上就會少了一個叫作北野武的藝人,只有這一點是明確無誤的。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相關焦點

  • 北野武: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有些人對死亡避之不及,認為死亡是人生最大的陰影,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毫無意義;但日本著名導演北野武把對死亡的恐懼化作追尋自由生活的動力,如他所言:「當時之所以那麼怕死,是因為體會不到活著的感覺」「如果不是出於對死的恐懼,我這輩子都飛不出我的鳥籠。」死是一件多麼掃興的事      有一段時問,我特別怕死,說什麼也克服不了這種心態。
  • 「 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 北野武
    他的那句「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後,日本有保險公司曾經做了一項調查,問民眾「把國家交給誰最放心」,結果,答案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北野武。 「我從來沒對我父親說過話,他也幾乎沒對我說過什麼。」 「我記得自己只跟他玩過一次,就是他帶我去看江之島海灘。」  那是難得的與父親一起的記憶,應該非常印象深刻吧,因此北野武的電影中經常出現大海。
  • 北野武: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看完《菊次郎的夏天》,我才知道劇中那個最後才點出名字的菊次郎,飾演者就是導演北野武。《菊次郎的夏天》,溫情又搞笑,講述一個看上去吊兒郎當的中年大叔,被老婆命令帶小學生正男去尋找媽媽。但他一開始就把路費輸光了,只好帶著小朋友開始不一樣的旅途。一路上了發生很多事,遇到了很多人,終於,他們來到了媽媽所在的城市,卻發現媽媽已經有了正男進不去的新家。
  • 「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北野武
    他的名字叫北野武那個標榜"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的七十三歲導演,一九四七年出生於日本東京,父親是滿身刺青的暴躁油漆工,母親卻是一位固執的認為自己是一位出身高貴的女子,禮節與尊嚴勝於一切。母親認為知識才是斬斷貧窮最有效的手段。
  • 有「日本電影新天皇」之稱,北野武: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北野武,1947年1月18日出生於日本,製作暴笑節目《THE MANZAI》,出演或導演過《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 《兇暴的男人》《那年夏天,寧靜的海》《花火》《大逃殺》《座頭市》《阿基裡斯與龜》《極惡非道》等電影。北野武這個人即便不說話,光就一張臉擺在那兒也是有味道的。
  • 73歲北野武再婚: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說到北野武,腦袋中便竄出來那些出自於他筆下的令人驚豔的金句——「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雖然辛苦,我還是會選擇滾燙的人生。」「我一生費盡心機與母親較量,最終滿盤皆輸。」
  • 重識「北野武」:出生於日本貧民窟的「面癱天才」
    「要是我現在死了,肯定什麼也不會留下。世人很快都會忘記,有個叫北野武的人曾活在這個世上,就像落在地上的一滴雨,會被隨後一滴又一滴的雨輕而易舉地抹去痕跡。不是害怕被別人遺忘,而是害怕因為自己的人生空空如也,所以就這麼輕易地被別人遺忘了。這樣就太可憐了。」
  • 《花火》北野武,一個可愛的「壞人」,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北野武小時候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吃不飽飯。成名後的北野武,樂於助人,出手大方,對朋友情真義重,做事的原則是不麻煩別人,能用錢搞定的事情,絕不欠人情。他說,所謂友誼,其實就是對他人的關懷。北野武出生貧民窟,自幼在父母的棍棒下長大,三教九流的見識,為他日後在電影界登上高峰積累了大量生活素材,這也是他演繹社會底層入木三分的原因所在。
  • 你看不懂的《北野武的小酒館》
    聽過關於北野武一個段子。他成名之後,買了自己一直想買的保時捷。叫來一個朋友開,自己打車在後面跟著,和別人說:看,那是我的保時捷。計程車司機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我要是自己開,不就看不到保時捷了嗎?母親對北野武的期待是讀完理工科大學,然後進大公司工作,就像那個時代大多數日本人一樣,一輩子為了生活玩兒命工作,賺錢養家。北野武喜愛數學,學起理工科也毫不吃力,等到明治大學理工學部畢業,平坦的人生道路就在眼前。可是他有些不甘心,他用「怕死」來形容這種不甘心。1970年代的日本,正值經濟騰飛,和經濟一起湧現的還有越來越豐富的文化生活。
  • 拯救了日本影壇的北野武: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那個標榜「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的日本導演,1947年出生於日本東京的貧民區,父親嗜酒好賭,一喝醉回家就對妻兒拳腳相加;母親是落魄貴族的後代,固執地認為自己出身高貴,禮節與尊嚴勝於一切。北野武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外加年邁的祖母,一家七口擠在兩個逼仄的小房間裡,年幼的北野武常常餓到胃痛。但北野武並沒有像大多數窮人家的孩子那樣及早成熟懂事,從小在貧民區與小混混一起玩的北野武,在考上明治大學後,選擇在大四時退學。
  • 2020的夏天:從《菊次郎的夏天》到《北野武的小酒館》
    像往常一樣,無聊的翻閱著視頻軟體裡的電影頻道。《菊次郎的夏天》再一次出現,依舊是翠綠的夏季畫面,翠綠中一位中年男子牽著一名可愛的小男孩。直到那會兒我都不知道畫面中的那位中年男子就是傳說中的「北野武」!整部片子圍繞著小男孩在暑假被有點街痞的大叔帶著去找媽媽的一段搞笑旅程,開啟了一段不一樣的暑假生活。旅程期間大叔帶著小男孩去賭馬、霸王餐式的入住星級酒店、裝殘疾人搭順風車等等,幹了一系列無釐頭的事情。 片尾小男孩問大叔「你叫什麼名字」,大叔回答「菊次郎,他媽的」!那一刻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那一刻才明白「北野武的幽默」!
  • 上海電影節丨北野武: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去年6月,上海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了北野武自編自導自演的《菊次郎的夏天》20周年紀念數字修復版,掀起了觀眾的夏日觀影狂潮。由於此片的熱映,觀眾想看北野武其他作品的呼聲異常高漲。為滿足觀眾的更多需求,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特別為北野武開設「向大師致敬」單元,向這位人氣頗旺、個性十足的日本電影「多面手」致以崇高的敬意。
  • 北野武: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導讀:要想對北野武做一個簡單的概括,是一件困難的事,電影導演、編劇、演員、踢踏舞舞者、相聲演員、綜藝節目主持人,可硬漢、可溫情、可幽默逗趣……北野武給我們展現了人生的許多個面向。不過,有一點是一以貫之的,那就是努力將人生經營得更有趣一點。就像他在最新作品《北野武自述: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中所傳達的。
  • HANA-BI(花火)北野武 ——北野武:雖然辛苦,我還是會選擇那種滾燙的人生
    朋友們,不知道你們是否也一樣:常常看完了,才恍然覺得,誒,這不是我之前看過的麼?對於書是這樣,對於電影,亦然。
  • 北野武:我想要的,是驚世駭俗
    而他自己也不斷嘗試,50歲拿了世界大獎,71歲還在創建潮牌,72歲和妻子離婚……不斷折騰,一生嘗試過演員、導演、畫家、作家、詩人、主持人等多個角色,這也很好的對應了北野武曾說過的「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喜劇演員北野武 /1947年,那時的日本還殘留著戰爭的痕跡,有一部分是廢墟,北野武就這樣在破敗的地方出生。
  • 小酒館裡聊人生,一起品品「北野武」牌的毒雞湯
    北野武的就是這麼真性情,雖然是一些看似荒誕的行為,但是卻透露出了他本人的像孩子般真實的感受生活的勁兒。《北野武的小酒館》這本小冊子裡,記滿了這位率真導演關於人生、教育、關係、規矩和電影藝術的種種感悟。關於人生如此來說,當時我所害怕的,也許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無法按照自己的理想活著
  • 易烊千璽:年輕人不怕死,怕等死,怕失去你。
    我今天去看了一場很感動的電影易烊千璽的《送你一朵小紅花》這部電影真的太好哭了。 中途哭了6遍,前面看這個電影有點無聊,在看到韋一航父親去給他送藥的時候開始哭,中途零碎掉眼淚幾次,到結尾看韋一航父母給韋一航錄的那段一天視頻,全程哭。
  • 年少不懂北野武,那年夏天那片海
    不,不是那個憨厚可憐的小男孩。電影裡,為了讓第一次領教生活殘酷的孩子振作起來,菊次郎強拉旅途中遇到的路人在海邊沙灘上舉辦了一場妙趣橫生的表演。北野武和母親北野武從小怕死,但他怕的不是死亡本身,害怕的是既沉悶又無聊的生活。
  • 北野武自述: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我自己
    在不同類型間遊走的北野武書寫著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然而他卻說: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我自己。常常在風口浪尖的北野武,他的電影在日本本土並未受到好評。然而當北野武在國際上受到義大利人、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等的認可後,日本的評論界又會賦予某個角度的看法或獨到的見解,邀請觀眾去看北野武的電影。北野武說:「在我的國家,我被當成垃圾。
  • 考古 | 年少不懂北野武,那年夏天那片海
    北野武從小怕死,但他怕的不是死亡本身,害怕的是既沉悶又無聊的生活。為克服對死的恐懼,他選擇了一條相當於自殺的道路,這就是與母親的對抗。大四退學就是一種「自殺」。北野武在新宿爵士餐廳Villagegate打工時,和永山則夫成了搭擋(19歲時槍殺4人轟動日本,入獄22年成為人氣作家,1997年被執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