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大男人主義」的時候,我們一般就會聯想到一個一根筋、死板、強迫別人接受自己觀點的人。然而,其真實含義是否真是如此?
「大男人主義」究竟是什麼?
「大男人主義」的原意其實是「一家之主」。為什麼一個家庭需要主人?在儒家的觀念裡,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則社會太平。反之,家庭不合會導致社會紊亂。「齊家」與「治國」是有密切關係的。
孔子說:「君王應該做君王的事,大臣應該做大臣的事,父親應該做父親的事,兒子應該做兒子的事。」
齊景公說:「說得好啊!假如君王不做君王的事,大臣不做大臣的事,父親不做父親的事,兒子不做兒子的事,即使有糧食,我還能吃得上嗎?」
「齊家」與「治國」卻都是從「修身」開始。「修身」就是修養道德。《大學》云:「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父母要教育孩子,首先要有道德,因為「自身修養不好,憑什麼整頓家庭和家族呢?」
由此可見,「大男人主義」原本帶有良好與和諧的含義。「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這一解釋跟目前把儒家視為一根筋的觀點恰恰相反。儒家子弟都是讀聖賢書之人,教導百姓遵守倫常道理。因此風雅之人也經常被歌頌為「儒雅」。
「大男人主義」是歧視婦女嗎?
儘管如此,目前不少人因誤會而指控儒教歧視婦女。是否真是如此?實際上,儒教重視夫妻情誼,不允許婚後有外遇。男人不得有外遇、不得打罵妻子,這是「不仁不義」的行為,將會受到長輩和整個家族的指責。
老母親不用怕被子女拋棄。婦女只管修養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讓家庭幸福。儒教也重視貞潔,不贊成婚前性關係,將其視為破壞道德與家規的行為。
父母要教育孩子,首先要有道德,因為「自身修養不好,憑什麼整頓家庭和家族呢?
現代社會人們十分重視性別平等,太太洗碗,老公就得幫忙掃地。然而,「太太洗碗,老公就得幫忙掃地」是否就代表對婦女的重視?
當大多數人都順從自己的欲望,「一夜情」變成了代表「思想開放」的表現。即使丈夫不安於室,妻子紅杏出牆,父母和長輩們也無法幹涉。這些社會現象直接或間接導致許多憾事:未成年墮胎、性病、家庭不和等。當代社會的男女,表面上受到法律的約束,實際上卻失去了「道德」的約束。
北宋期間有一位書生叫劉廷式,齊州人士。考上進士之前,劉廷式與一位鄰家女子訂下婚約。
後來他進入太學,考取了進士。誰知等他回到家鄉時,鄰家女子生了一場病,導致雙眼失明,家道中落,因此不敢再提起與劉家的婚約。
劉廷式的朋友中有人勸道:「既然那女子雙眼失明,為了自己的前途與未來,你應該另娶他人。如果你執意與她家結緣,也應該娶她妹妹為好。」
劉廷式回答:「我當年與她許下婚約,心已經交給她了。至今她雙眼失明,但心意如初。我若違背當初的心願,那麼代表我的心已經變壞了。人總會老去,等到妻子容貌枯萎的時候,我們也不能換成年輕貌美的女子,不是嗎?做人要守信用,不得變心。」
於是兩人成親。劉廷式一心照顧失明的妻子,兩人和睦相處,先後生下好幾個孩子。
劉廷式的專一與守信充分展現儒家的夫妻之道,而這也讓婦女得到更多的保護。劉家是一個「大男人主義」家庭。那麼「大男人主義」的真正內涵是什麼,到底是好是壞,我們應該都能分辨清楚。
語言承載著文化內涵,因此,誤解或扭曲詞義的現象可能導致不小心或故意否定傳統文化特色。如果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語言背後的真正內涵,從而找回民族美好文化根源,那麼道德才能重新獲得重視,家庭與社會關係才能真正變得和諧。